问题

当你心累,万念俱灰,感觉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是怎么调节自己的?

回答
当心累到极致,万念俱灰,感觉自己像一根快要折断的稻草,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我的内心会像被抽空了一样,所有的色彩都褪去了,只剩下灰蒙蒙的一片。这个时候,我不会强迫自己立刻振作,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也会适得其反。我的调节过程更像是一种缓慢的“溺水自救”,一点点地找回浮力。

首先,我会允许自己“失灵”。

这不是逃避,而是承认身体和心理发出的信号。我会放下所有“应该”做的事情,所有“必须”完成的任务。手机静音,拒绝社交,甚至可能关掉社交媒体。我不会去看别人的生活有多么光鲜亮丽,也不会去思考“别人都会怎么办”。那一刻,世界可以暂停,只有我。我会找一个舒适的地方,不一定是豪华的,可能就是一张柔软的沙发,一个安静的角落。然后,我允许自己什么都不想,或者放任那些纷乱的思绪像浮萍一样飘过。有时候,我会放空自己,听听白噪音,或者纯粹的静默。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出去走走,我会说:“我现在需要的是一种‘不抵抗’的休息,而不是一种‘努力’的行动。”

接着,我会尝试“情绪的疏导”,但不是硬拉硬拽。

当内心的情绪翻江倒海,我不会压抑它们。我会找一个安全的方式去释放。如果我有很多话想说,我会找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或者写下来。写东西是我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我不会写什么励志的文字,也不会试图分析问题出在哪里。我只是把脑子里那些乱糟糟的想法,那些因为失望、委屈、疲惫而产生的碎片化的情绪,一股脑儿地倾泻出来。有时候,我会边写边哭,哭出来反而会感觉轻松一点点。如果写不出来,我会听一些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音乐,可能是悲伤的,也可能是带着一丝希望的。这些音乐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声音。

然后,我会寻找“微小的慰藉”。

当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做什么都没意义的时候,我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最简单、最微小的事情上。比如,好好地泡一杯茶,感受水的温度,茶香在鼻腔里弥漫。或者,认真地为自己做一顿饭,即使只是简单的鸡蛋面,但用心去准备的过程,会让我感觉到一点点掌控感。我会去看一些让我觉得温暖的视频,比如小动物的萌态,或者那些平凡人生活中的小确幸。这些不是为了“转移注意力”,而是为了在巨大的负面情绪中,捕捉到那些微不足道的正面讯息,就像在黑暗中找到一点点萤火虫的光。

再然后,我会重新审视“我的需求”。

当感觉快要撑不下去时,往往是因为我一直在透支自己,或者没有照顾好自己最基本的需求。我会问自己:我现在最需要什么?是睡眠?是独处?是有人陪伴?是某个长久被压抑的愿望?然后,我会尝试去满足这个最迫切的需求。比如,如果我意识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好好睡一觉了,我会放下一切,强迫自己去睡觉。即使睡不着,躺在那里放空也是一种休息。如果我需要有人陪伴,我会鼓起勇气给最亲近的人发一条信息,即使只是说一句“我今天有点累”。

最后,我会慢慢地“重建连接”。

当心累到极致,感觉与世界隔绝时,我会慢慢地尝试重新与外界建立微弱的连接。这可能是在小区的花园里走一走,感受阳光和微风。也可能是在社交平台上,默默地给朋友点个赞。或者,翻阅一些老照片,回忆那些曾经的美好时光。这些连接不需要是深刻的,只需要是温和的,让我感觉到自己仍然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仍然是被爱的,即使我现在的状态并不那么好。

总的来说,当心累万念俱灰的时候,我的调节方式不是“硬撑”,而是“软着陆”。我允许自己慢下来,允许自己展现脆弱,然后在最细微的地方寻找力量,一点点地重新拼凑起内心的完整。这个过程很慢,也很煎熬,但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走出来,而不是在原地打转,或者一触即溃。最重要的是,我学会在这种极端的状态下,对自己多一份温柔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走一步算一步。

步子越小越好。

给自己倒一杯水,拂去桌上的灰尘,让一本书归位,确保猫粮充足,叠一叠散落已久的衣服,夏季的鞋子收收好。

总之,就是很琐碎很琐碎、不用动脑子、但可以改变你身边环境的事。

每天做一点。每次几分钟。

不想明天,不想未来。

眼下的工作尽量完成,其他时间就用来处理这些琐碎的”家事“。

让改变先发生在你生活的环境中。

你改变不了自己,改变不了对方,改变不了事态的进展,但你至少可以改变你身边的环境,你可以让自己待在一个更舒服的地方。

这些改变都是从最微小的地方做起的。屋子一点点整洁起来,阳光照进来,吃饱了肚子的猫咪在温暖的地方打盹儿,每一样物品都各归其位。

从这里开始,再调整你的作息。

按时吃饭,按时睡觉。

还是什么都不要想。一天天有规律、有节制的作息、生活、工作、整理空间。

慢慢的,你就会发现生命中的一些改变。也许事态仍然看不到什么转机,但是你的心境开始转换,头脑更加冷静。可以不再坐着坐着就流泪了,睡整觉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甚至,有时候还会不由自主地微笑起来。

但是,如果你连这些也做不到,连处理家事的力气都没有,那我建议你还是要及时就医,谨遵医嘱。

还有一件比较重要的事,就是你要知道你不是一个人

在你感到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你可以想象一下,把自己想象成上帝吧,从天上俯瞰人间。

你看到在那些或明或暗的窗子中,那些高高低低的屋檐下,有的人刚失去了最爱的人,有的人丢掉了唯一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有的人被老板骂的灰头土脸,有的人在病痛中呻吟,有的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原谅伤害ta的人……

想象如果你可以看到所有人间疾苦。

很多人以为要让绝望中的人看到希望,就要不断的给ta打鸡血、看亮丽的风景。

其实不是。

对于真正痛不欲生的人来说,阳光是照不进去的。但比ta更黑的黑,却可以略微衬托出ta那点微弱的光。就是这点光,能给ta坚持下去的力量

因此,常常是别人更大的苦才能真正安慰到人。为什么说“我们受苦,是与他人有益”?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有一个人曾把世间所有的苦难都背负,那我眼下的遭遇还算什么?

始终有比你更艰难、更痛苦的人。他们也在和你一样,砥砺前行。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吧。

user avatar

曾经在医院里陪护过亲人一两年,

见过了很多生老病死与悲欢离合。


那么多人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

每时每刻都活在水深火热煎熬中。


如果说活到七老八十也算活够了,

但很多病人年纪轻轻甚至是孩子。


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就要结束,

这样的人生多不公平多让人气愤。


比起那些病人们,我们幸运多了,

我们能健健康康活着就该庆幸了。


除了吃不饱穿不暖残疾病痛折磨,

说实话,大部分烦恼都是自找的。


都是不知足,人比人攀比出来的,

减少些攀比心,人生会幸福很多。


不开心时候,我就想想医院的事,

想完之后我就会珍惜自己的生活。

user avatar

读会儿《毛选》。

1

年轻的时候,容易有万念俱灰的想法。

那个时候热血,有想法,有冲劲,甘愿去做更多的尝试,但是因为社会经验不足,认知范围窄,处理问题不够系统化,看问题容易静止化、单一化,容易钻牛角尖,觉得特别绝望,就容易万念俱灰。

记得以前在公司被同事坑觉得特别难受,现在一点问题都没有,来啊,相互伤害啊。

我有个朋友连领导都坑过他,那时候他天天都在发牢骚,说自己看破人间的四月天。

年轻的时候是最热血,但是也是最无力的时候,容易迷茫,容易受挫折,容易被更强大的力量压制。

年纪大起来,对事物了解越来越多,对人和事都有了基本的认识,社会经验也多了,成熟了,这种绝望的时刻就很少了。

做不来的事没有必要多想,想了都是欲望,自寻烦恼。

能做但是难的事可以分步骤去做,尽量优化办法,能达到结果就是好事。

现在不能做但是不代表着以后不能做,事物是发展的,不要太悲观。

做人重要的是日拱一卒,快速调整,没有万能的办法,要学会适应,办法真比问题多。

都是越实践越有掌控感,年龄增长利于掌握。


2

想通没什么大事后,再看看问题有没有出路,这个多琢磨毛选,从知识中获取点力量。

迷茫和绝望,这容易犯右倾主义错误,容易把客观条件看的太过庞大,需要重新审视客观条件。

调察和研究是必须的,在实际调查中努力去找到更适合的解决办法。

公司发展遇到天花板了,本公司不能给机会的,可以私下骑驴找马换岗位试试,不在一棵树上吊死。

领导自私自利,但是公司可以,工资也可以的情况下,不要想着通过离职来解决问题,领导在公司又不会待一辈子。

工作业务能力上不去,不要闭门造车,要在迷茫的时候多走动走动,多跟前辈们沟通沟通,请教下,总会有更好的办法。

人际关系不擅长处理,那也可以先稳住,多发挥自己的优势,不要拿自己的劣势跟别人的优势来比较。

3

《毛选》中有许多关于实践的总结,这些总结归根到底可以处理人生实践中绝大部分问题。

比如《实践论》,把人的发展归结到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感性认知阶段,这个阶段的认知以片面,静止为主,多积累才能转变。

第二层是理性认知阶段,以掌握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为准,完成认知提升飞跃。

第三阶段是创新阶段,利用所学解决问题,是一个成长最快速的阶段。

实践论给一个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还有实践过程中会犯的错,都在反对本本主义那边,要学习和吸收,避免被坑。

还有关注群众的生活,这简直把管理的内核说透彻了。

等等。

《毛选》的内容够干,屁股还正,值得学习。




______@

专门建了读《毛选》的公号,有兴趣的可以关注“崔丁读毛选”

user avatar

看戏。

把困于现实中的自己,看成是一个小说里的人物。

你跳出故事情节,站在上帝的视角看自己在故事中的困局和挣扎。

看一个小人物的悲哀和无奈,伤心和痛苦……

就像看一出戏剧,一出自己演出的戏剧。

人生如戏,再痛苦,再郁闷,也不过是一场戏。

戏,终归是要落幕的,悲伤也好,快乐也好,都会落幕。

所以也就不要过于纠结于具体的细节,不要纠结于无解的烦恼。

也无须懊悔自责,无须担负太多责任,甚至理想。

因为,不过是一场戏,何必太认真。

放下吧,都会过去的,都会结束的。

……

既然只是戏一场,那么何必执着呢?

何不跳出来看看,自己这一生 还有没有其他的快乐的可能性。

一个人,连死都不怕,为什么还要怕演出一场戏剧呢?

所以不必自杀,不要放弃。

死,自然会来,咱不着急了结自己。

在死来临之前,做点自己觉得值得做和能做的事情。

所以放下包袱,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只要不犯法,都可以。

……

为什么会万念俱灰?

本质上有两个原因:责任和信念。

责任太大,而无力支撑,导致自我否定。

信念崩溃,而未有希望,导致万念俱灰。

那么,真到了我无能为力的时候,我就会放下所有责任。

因为如果我死了,也等于不负责任,我崩溃了也同样担负不起责任。

那么我还不如主动放弃责任,先开心活几天试试,也许反而还能将来负点责任,至少不亏吧。

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出家,或独居。

四大皆空,放空了,就心寂了。

……

至于信念,崩溃了就崩溃了吧,一文不值,失败了就失败了吧,到头来都是空。

不如回归于尘埃之中,落到地面,去开垦一亩荒地,种上一些种子,静待花开花落。

生活,不只是远方,还有家园。

人生若得半亩地,足矣!

—————

有不少人问我这个回答里的“看戏”是怎么回事。

我就在这里统一解释一下,不再一一回私信了。

胡伊青伽在《游戏的人》里,对游戏的特点做了有趣又深刻的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如果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一场游戏(小说、戏剧、体育、艺术等等,本质上都是游戏),那么你可能会获得不一样的人生态度。

游戏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似真似假。

每一个玩游戏的人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这只是游戏,而不是真的,可是他们又愿意把它当成真的,非常投入和认真。

我是从这里获得启发的。如果我们把人生看成是一场游戏,那么就不会过于执着,不会过于拘泥于生活本身,因为它是个游戏而已,假的或空的,死了,什么都没有了。这样想的时候,我们就容易从现实里超拔出来,跳出来,居高临下地看自己的人生。

同时,玩游戏的人恰恰非常认真投入,譬如你要是作弊或心不在焉,他会很生气,因为你不认真。

玩游戏的态度,对于人生而言,既保留了与现实的心理安全距离或从现实撤退的可能性,又具备更加积极的投入姿态。

这是对人生的非常有趣又有利的态度。这就是我在十年前悟出来的道理。

user avatar

先开启推出地球倒计时,然后再过一会儿把这个线程干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