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洛伦兹力不会做功,而安培力可以?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很常见但又容易混淆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义和理解“洛伦兹力”和“安培力”,以及它们作用在什么对象上。简单来说,洛伦兹力描述的是单个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而安培力是大量运动电荷(也就是电流)在磁场中整体受到的力的总和。这个区别,就决定了它们做功的属性。

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清楚。

洛伦兹力:单个粒子的小步舞曲

洛伦兹力,是描述一个单独的带电粒子(比如一个电子、一个质子)在磁场中运动时所受到的力的公式:

$mathbf{F}_L = q(mathbf{v} imes mathbf{B})$

其中:
$q$ 是粒子的电荷量。
$mathbf{v}$ 是粒子运动的速度矢量。
$mathbf{B}$ 是磁感应强度矢量。
$ imes$ 表示矢量叉乘。

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公式里最关键的一个操作——叉乘? 矢量叉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几何性质:叉乘的结果矢量,总是垂直于参与叉乘的两个矢量。

这意味着,洛伦兹力 $mathbf{F}_L$ 永远垂直于粒子运动的速度 $mathbf{v}$。

那什么叫“做功”呢? 功的定义是力在物体位移方向上的分量乘以位移。在物理学里,我们用“功”来衡量力对物体做出的“贡献”,通常体现在改变物体的动能上。一个力做功的公式是:

$W = mathbf{F} cdot mathbf{d}$

或者更细致地,当力随着位置变化时,功是力在粒子运动轨迹上对位移进行积分:

$W = int mathbf{F} cdot dmathbf{s}$

其中 $dmathbf{s}$ 是粒子在运动过程中微小的位移矢量。

现在,我们把洛伦兹力的特点套进去。因为洛伦兹力 $mathbf{F}_L$ 总是垂直于粒子的速度 $mathbf{v}$,而速度 $mathbf{v}$ 本身就是位移矢量 $dmathbf{s}$ 的方向($mathbf{v} = dmathbf{s}/dt$)。所以,洛伦兹力 $mathbf{F}_L$ 也总是垂直于粒子在任意时刻的微小位移 $dmathbf{s}$。

当两个互相垂直的矢量做点乘时,结果是什么? 答案是零!

$mathbf{F}_L cdot dmathbf{s} = |mathbf{F}_L| |dmathbf{s}| cos(90^circ) = |mathbf{F}_L| |dmathbf{s}| cdot 0 = 0$

所以,洛伦兹力对单个运动电荷做的功,在任何一个瞬间都是零。这意味着,洛伦兹力不会改变单个运动电荷的动能,也就不会使其加速或减速(能量上)。它只会改变粒子运动的方向,让粒子沿着特定的轨迹(比如圆周或螺旋线)运动。你可以想象它就像一个“橡皮筋”,只负责把你拉回来,但不给你额外的推力。

安培力:群体行动的合奏曲

安培力,我们通常是在讨论电流在磁场中受到的力时提出来的。电流本质上是由大量运动的带电粒子组成的。安培力的公式,比如对于一段直导线,是:

$mathbf{F}_A = I (mathbf{L} imes mathbf{B})$

其中:
$I$ 是导线中的电流强度。
$mathbf{L}$ 是导线这段的长度矢量,其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
$mathbf{B}$ 是磁感应强度矢量。

这个公式看起来和洛伦兹力很像,对吧? $I$ 可以看作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而 $mathbf{L}$ 可以看作是这些电荷运动的“宏观”位移。

这里的关键是,安培力是无数个洛伦兹力的宏观叠加结果。当大量的带电粒子(比如导线里的自由电子)在磁场中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时,它们每个都受到一个垂直于其速度和磁场的洛伦兹力。在导线这个整体来看,这些无数个洛伦兹力在某些方向上的分量会相互抵消,而另一些方向上的分量会叠加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宏观的力,这就是安培力。

那么,为什么安培力可以做功呢?

想象一下你手里拿着一根通电的导线放在磁场里。如果导线是固定的,比如用支架支撑着,那么它受到的安培力可能只是让它想要“移动”或“转动”。如果它能自由移动,安培力就会推动它产生位移。

安培力之所以可以做功,是因为:

1. 宏观的整体效应:虽然每个单个电子受到的洛伦兹力不直接做功,但当它们在导线中集体运动时,这个集体运动(电流)与导线本身的宏观位移结合起来,就可以产生做功的效果。导线的宏观位移方向,并不一定垂直于作用在其上的安培力。
2. 能量的转移:安培力做功,实际上是将电源提供的电能(维持电流的能量)转化为导线的机械能(动能或势能)或者其他形式的能量(如摩擦产生的热能)。洛伦兹力本身不提供能量,它只是引导粒子的运动。安培力做功时,是电流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宏观位移,这个位移是由导线连接的外部系统(比如一个电动机的转子)提供的,而这个系统中的动能变化,最终是来自于电流的消耗。

举个例子:一个电动机。电动机内部的线圈通着电,放在磁场中。安培力作用在线圈上,使线圈旋转。这个旋转就是线圈在磁场中发生了位移(弧形位移),安培力作用在这个位移上,做了功。这个功被用来驱动负载。而驱动线圈旋转所需的电流,是由外部电源提供的,电源在提供电流的过程中做功(化学能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总结一下,区别的关键点在于:

洛伦兹力:作用于单个带电粒子,因其与粒子速度的垂直性,瞬时功率为零,不做宏观功。它只改变粒子的运动方向。
安培力:是大量带电粒子(电流)在磁场中受到的宏观合力。当电流导体发生宏观位移时,安培力可以沿着位移方向有分量,从而做功。这部分功是将电源提供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等。

所以,不是洛伦兹力“不能”做功,而是它的基本形式决定了它对单个粒子不做功。安培力则是这种微观力在宏观层面的一种体现,在这种体现中,我们看到的是整体的运动和能量的转移,因此可以谈论“做功”。把“洛伦兹力不做功”理解成“洛伦兹力不改变粒子的动能”会更准确一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安培力是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并不是说安培力就是运动电荷洛伦兹力的合力。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不妨就考虑磁场垂直于导线的情况。

洛伦兹力是运动电荷受到磁场的力 ,力的方向与磁场和电荷速度都垂直,所以 不做功;而安培力是磁场对通电导线的力,大小为 ,方向垂直于磁场和电流(导线),可以用左手定则判断。导线静止时,两个力都不做功,经过简单的推导即可得到安培力等于运动电荷洛伦兹力的合力,这时也不会有什么矛盾。

而导线一旦运动,比如上图中导线向上运动, 依然垂直于导线向上,而此时运动电荷(不妨假定为正电荷)的速度水平速度 与竖直向上的速度 的矢量和, 不再垂直于导线,而是斜向左上方,其合力依然不做功而且不等于安培力。这时,通过简单的计算,我们会发现,洛伦兹力向上分量的合力还是等于安培力,它确实做了正功 使得电荷产生了速度 ,而其水平分量呢,也确实做了负功 ,这本来应该使得 减小,但这并没有发生,因为电场力做了正功维持了这个速度(不然电流就减小了)。实际上就是电场力做了正功,而洛伦兹力虽然总的来看没有做功,但通过两个分力一个做正功一个做负功把电场力的正功传递给了导线,可见这时安培力是洛伦兹力做正功的分力的体现。

再深入一点,为什么导线动了电场力才会做功呢?因为导线动的话就会因为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个电动势是阻碍电荷往前跑的,这个时候电源电动势就要动手了,开始做功来抵抗它了。

参考资料:浅析安培力和洛伦兹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很常见但又容易混淆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义和理解“洛伦兹力”和“安培力”,以及它们作用在什么对象上。简单来说,洛伦兹力描述的是单个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而安培力是大量运动电荷(也就是电流)在磁场中整体受到的力的总和。这个区别,就决定了它们做功的属性。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清楚。洛伦兹.............
  • 回答
    .......
  • 回答
    洛阳GDP破五千亿,这绝对是个值得关注的数字,尤其当你把它放在全国经济的版图上,再对比一下其他GDP差不多的城市,确实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洛阳在消费上,似乎没能跟上它GDP的步伐?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GDP的构成。GDP,国内生产总值,它衡量的是一个地区在一.............
  • 回答
    洛圣都警方的无力,绝非一日之寒,也不是某个单一环节出了岔子。这就像一个千疮百孔的堤坝,无数细小的裂缝汇聚起来,最终导致了整个体系的崩溃。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剖析一下。首先,人手不足和资源匮乏是硬伤。你看看洛圣都,那面积有多大?人口有多少?多少个街区,多少条道路,多少个隐蔽的角落?.............
  • 回答
    洛阳地形险要,为何却不易守?河南为何又被冠以“易攻难守”之名?这背后牵扯着历史、地理与战略的复杂交织。咱们不妨细细道来,剥开层层迷雾,看看这其中门道。洛阳:“王者之城”与地理的悖论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其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它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畔,四通八达,是连接东西南北的交通.............
  • 回答
    论洛阳与开封,皆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都会,历经多个朝代的繁华兴衰。然而,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地铁建设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时,洛阳已是地铁呼啸,而开封却静谧如初。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一、历史的厚重与现实.............
  • 回答
    在看《洛基》这部剧的时候,一个让不少观众感到困惑的点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是一条“神圣时间线”,但同时又存在着无数的多元宇宙?这似乎有点矛盾,对吧?其实,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稍微拨开“时间线”和“多元宇宙”这两个概念在剧中的具体定义。首先,我们得明白,剧里所说的“神圣时间线”(Sacred Timel.............
  • 回答
    电视剧《洛基》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被视为“时间线尽头”的奇特空间,那里的一切都指向同一个命运——洛基本人。如果你仔细回想,会发现这个设定并非完全没有逻辑,而是为了服务于剧情的几个关键点而精心设计。首先,我们得理解“时间线尽头”在这个剧中的具体含义。它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物理意义上的宇宙终结,而更像是造物.............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维斯特洛权力结构和历史渊源的一个有趣侧面。简单来说,维斯特洛大部分王国由公爵统治,而多恩则因为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拥有亲王作为最高统治者。下面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白,在维斯特洛大陆上,国王是最高统治者,而其他王国则由被国王册封的诸侯统治。这些诸侯的头衔,在.............
  • 回答
    洛杉矶的东北酱,就像一颗炸弹一样,在美食圈里炸开了花。你想想,一个来自遥远东北的家常味道,怎么就能征服了这片遍地都是世界美食的土地?这可不是偶然,背后有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了。为什么东北酱能在洛杉矶火起来?首先,得从“味道”本身说起。东北菜,说白了,就是一种扎实、朴素,充满了烟火气的好味道。它不像精致.............
  • 回答
    关于董卓火烧洛阳后,直到191年四月才到达长安的原因,在《三国志》中并没有直接给出精确到月份的详细时间表,但我们可以根据史书记载的事件和逻辑推断,董卓的行动并非一日之内完成,而是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包含了诸多因素:1. 兵力集结与控制洛阳的巩固(190年2月至190年底): 纵火的破坏性与后续清.............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涉及到古代不同文明之间对都城的命名和文化认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古代蒙古人不倾向于用中原城市来代指自己的都城,而高丽和日本却有这样的做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都城命名/代指: 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反映了当时统治者或民众对其他文化中心的尊崇、模仿、或者将.............
  • 回答
    曼达洛人之所以没有名字,这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问题,绝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他们就是这样”的设定。这背后隐藏着曼达洛人这个种族的核心理念和生存方式。首先,要理解曼达洛人的“无名”,我们得先从他们最核心的身份认同说起——他们不仅仅是某个个体,他们是“曼达洛人”这个集体的一份子。 这种.............
  • 回答
    洛必达法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用于求解特定形式的未定式极限,如 $frac{0}{0}$ 或 $frac{infty}{infty}$。然而,它并不是万能的,确实存在失效的情况。失效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我们将详细阐述:1. 原始极限本身不存在: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洛必达法则的本质是:如果函.............
  • 回答
    普法战争后,德国索取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是一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决定,它既是战胜国的权利的体现,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民族和战略考量。理解这一决定,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动因以及对德国统一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一、 索取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动因:德国索取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非仅仅是战利品心态的体现,而是多重因素共.............
  • 回答
    在《魔戒》电影中,摄政王迪耐瑟之所以不想向洛汗求助,原因错综复杂,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反映了他作为刚铎摄政王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他对刚铎的掌控欲以及他对周边王国的复杂情感。以下是更详细的分析:1. 对刚铎的极度掌控欲和骄傲: “人类的国度”的最后堡垒: 迪耐瑟将刚铎视为人类文明最后的、最伟大的堡.............
  • 回答
    .......
  • 回答
    在《巫师3:狂猎》的故事里,恩希尔·凡·恩瑞斯,那位统治北方王国的强大帝王,对杰洛特这个“白狼”的态度,说不上是“不屑”,倒更像是一种带着几分审视、几分无奈,偶尔还会夹杂着一丝复杂情感的审视。当然,从恩希尔的视角来看,杰洛特这个巫师的存在,确实不那么对他的胃口。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
  • 回答
    《夏洛特烦恼》里,楼下大爷和夏洛的互动,与其说是“绕弯子”,不如说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也带有几分“老江湖”智慧的方式,在不动声色地引导着夏洛。大爷之所以这么做,背后有几层原因,我们可以一层层剖析:1. “点醒”的需要:夏洛 estaba en un estado de total desorient.............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查理·马特明明姓马特为什么还是加洛林家族”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疑问。这背后涉及了欧洲历史中重要的家族传承、政治权力演变以及对“姓氏”概念理解的历史差异。我们得先明确一点,在查理·马特所处的时代(公元8世纪),“姓氏”这个概念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固定不变、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