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韩民国为什么定国号“韩”?

回答
关于大韩民国为何定国号为“韩”,这背后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民族情感,并非一个简单的选择,而是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深刻回溯与表达。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时空,回顾朝鲜半岛的历史长河。

首先,我们得谈谈“韩”这个字本身在朝鲜半岛的历史上的意义。

“韩”的古老渊源与三韩

“韩”这个字在朝鲜半岛的出现,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时期。尤其是在古代的韩民族(古朝鲜人)的迁徙和部落形成过程中,“韩”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概念。

最广为人知的是,在三国时代之前,朝鲜半岛南部存在着一个被称为“三韩”(Samhan)的联盟体,由三个主要的国家组成:

马韩(Mahan):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地域最为广阔。
弁韩(Byeonhan):位于半岛东南部,以铁器和工艺闻名。
辰韩(Jinhan):位于半岛东南部,是三韩中最为东部的国家。

这三个国家虽然各有特点,但被认为是拥有共同的文化根源和民族认同。它们共同构成了早期朝鲜半岛上相对发达的社会形态。“韩”的词根在当时的语言中可能有着“大”、“首领”或“强盛”等含义,与部落联盟的首领或强大的群体相关联。

高丽王朝与“高丽”国号的由来

时间来到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高丽王朝(Goryeo)。“高丽”这个国号,实际上是对古代“高句丽”(Goguryeo)的继承和发展。“高句丽”是古代朝鲜半岛上曾经强大的国家之一,与马韩、弁韩、辰韩并列,但地域主要在半岛北部和中国东北地区。

高丽王朝的建立者王建,希望通过恢复“高句丽”的荣耀来统一朝鲜半岛,因此选择了“高丽”作为国号。这一时期,“高丽”成为了朝鲜半岛统一王朝的象征,其名称也被后来的西方世界所沿用,形成了今天的“Korea”。

朝鲜王朝与“朝鲜”国号的延续

公元1392年,李成桂推翻了高丽王朝,建立了朝鲜王朝(Joseon)。“朝鲜”这个国号同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早在公元前11世纪,箕子建立的箕子朝鲜时期,“朝鲜”就已经作为朝鲜半岛的名称出现。后来,高丽王朝时期也曾短暂使用过“朝鲜”作为地方名称。李成桂选择“朝鲜”作为国号,也是对古代历史的一种追溯,并且带有“朝气之鲜”、“东方之鲜”等美好寓意。

在长达五百多年的朝鲜王朝时期,“朝鲜”成为了朝鲜民族最深入人心的国家名称和民族称谓。

日占时期与“大韩帝国”的兴衰

进入近代,朝鲜半岛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日本的崛起。1897年,在甲午战争之后,朝鲜王朝认为国家需要改革和强大来抵御外侮。高宗皇帝在国家内外都发生剧烈变化的关键时刻,宣布改国号为“大韩帝国”(Daehan Jeguk)。

选择“大韩帝国”这个国号,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

1. “大韩”的复兴与统一之意:这里的“大韩”直接呼应了古代的“三韩”,尤其是其中最主要的“马韩”。它寓意着要继承和复兴古代“三韩”的辉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半岛的统一和强大。这是一种对民族历史纵深的强调,也是一种民族自信心的表达。
2. “帝国”的地位象征:改称“帝国”,意味着朝鲜不再是附属国,而是要建立一个与世界列强平起平坐的主权国家。这是一种国家地位的提升和国际认知的改变。

然而,大韩帝国最终未能抵挡住日本的侵略。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朝鲜半岛进入了长达35年的殖民统治时期。在此期间,朝鲜民族在国内外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独立运动。

大韩民国的诞生与“韩”的选择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战败,朝鲜半岛获得解放。然而,紧接着却面临着南北分裂的局面,并最终导致了朝鲜战争。

在独立建国初期,关于国家名称有过讨论,有延续“朝鲜”的提议,也有从古代历史中寻找根源的设想。最终,1948年8月15日,大韩民国(대한민국, Daehan Minguk)正式宣告成立。

选择“大韩民国”作为国号,其“韩”字的选择,正是对前面提到的历史渊源的直接继承和致敬:

回溯古老根源:“韩”字直接指向了古代的“三韩”,尤其是马韩,这是朝鲜半岛上早期民族和政治实体的代表,承载着民族的早期记忆和文化基因。
凝聚民族认同:在经历了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民族分裂后,“韩”作为一种历史悠久、超越时代的概念,能够最有效地凝聚分散的民族力量,唤起共同的民族记忆和情感。它不是某个特定王朝的产物,而是整个民族历史的象征。
区分历史时期:虽然历史上也有“朝鲜”等国号,但在近现代,“朝鲜”也与日本殖民时期的政权(朝鲜总督府)以及后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有所关联。使用“大韩民国”中的“韩”,可以更清晰地界定这个新的国家主体,并与其过去的辉煌与挑战相连接。
国际认知与区分:在国际上,“Korea”的叫法已经深入人心。使用“大韩民国”中的“大韩”(Daehan),既能保留国际上对这个民族的认知,又能通过“大韩”二字来强调其历史的厚重感和民族的独特性,与北方的“朝鲜”(Joseon/Choson)有所区分。

总而言之,大韩民国定国号为“韩”,是一种对自身民族历史深刻理解和情感寄托的体现。它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对古代“三韩”文明的致敬,对民族统一和复兴的渴望,以及在动荡的历史变革中寻找民族文化根基的坚定选择。这个“韩”字,承载了朝鲜半岛人民数千年的记忆、奋斗与梦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韩民国的名字是1948年联合军军政期时,宪法起草委员会决定的,当时有大韩民国、高丽共和国、朝鲜共和国、韩国四种候选


「大韩民国」这样的名字来自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是从「大韩帝国」改的,是1919年临时议政院决定的


大韩帝国的名字来自于半岛自古以来的别称「三韩」,是19世纪末朝鲜王朝称帝前夕,高宗大王与两个臣下沈舜泽、赵秉世讨论决定的,《高宗实录》里记载有讨论内容

上曰: "欲與卿等有所議定者矣。 今於一初之政, 百禮俱新, 自今肇禋圜丘之時, 宜用定有天下之號也。 大臣之意何如?"

舜澤曰: "國家, 因箕子舊封朝鮮之名, 仍以爲號, 未始爲切當。 今於邦舊命新之日, 定有天下之號, 應合典則矣。"

秉世曰: "天命維新, 百度皆新, 有天下之號, 亦宜新定。 自今伊始, 萬億年卜世祈永之本, 實在於此矣。"

上曰: "我邦乃三韓之地, 而國初受命, 統合爲一。 今定有天下之號曰‘大韓’, 未爲不可。 且每嘗見各國文字, 不曰‘朝鮮’, 而曰韓者, 抑有符驗於前, 而有竢於今日, 無待聲明於天下, 而天下皆知大韓之號矣。"

舜澤曰: "自三代以來, 有天下之號, 未有承襲于前者矣。 而朝鮮乃箕子舊封之號也, 堂堂帝國, 不宜因仍其號矣。 且大韓之號, 稽之帝統之國, 無襲舊者矣。 聖旨切當, 無敢贊辭矣。"

秉世曰: "各國人之以朝鮮稱韓者, 其祥已兆於平昔, 而政待天命維新之日矣。 且韓字扁旁, 因朝字扁旁, 亦奇合而不偶矣。 此萬世開太平之應也。 臣不勝欽仰攢頌矣。"

上曰: "有天下之號旣定, 圜丘壇告由祭文及頒詔文。 竝以大韓, 書之可也。"


三韩,原本是指朝鲜半岛南部的三个国家,辰韩、马韩、弁韩。后来成为半岛的别称,就像中国的别称华夏、中华、中土、中原,日本的别称大和、扶桑、瀛洲、东瀛、大八州、苇原中国、苇原瑞穗国

历史上的中国、日本会用「三韩」、「韩」来称呼半岛


朝鲜王朝时代,朝鲜王朝的官员、王族已经开始用「三韩」称呼自己国家了

下面是一些《朝鲜王朝实录》里的例子


太祖元年8月12日:

辛酉/趙璞等又上書曰: 前朝成王, 景慕中華, 以興文物, 民受其賜; 文王謹愼守成, 躋世昇平, 民安其生; 恭愍王再殲紅賊, 復興三韓, 善事上國, 以安一邦, 皆有功東方。 請亦於麻田郡 太祖廟附祭。



世宗4年9月4日:

戊午/孝寧大君 (補) 行遣奠, 祝讀哀冊。 冊曰: 維永樂二十年歲次壬寅五月朔丁巳初十日丙寅, 聖德神功太上王薨于新宮, 殯于壽康宮正殿, 九月乙卯朔初六日庚申, 葬于獻陵, 禮也。 殯宮斯啓, 縿幕將移, 百寮侍從, 萬仗葳蕤。 曉露殘兮山川慘; 酸風動兮草木悲。 聖上叩地號天, 仰宸扆兮如在; 摧肝毁脊, 悼天顔兮永隔。 爰命詞臣, 式宣盛德。 其詞曰: 粤自東方, 爰自王氏。 統一三韓, 幾五百祀。



仁祖元年3月14日:

王大妃下敎書, 宣諭中外。 若曰: 天生烝民, 樹之后辟, 蓋欲敍彝倫、立經紀, 上奉宗廟, 下安黎庶也。 宣祖大王不幸無嫡嗣, 因一時之權, 越長幼之序, 以光海爲儲貳。 旣在東宮, 失德彰著, 宣廟晩節, 頗有悔恨。 及至嗣位之初, 反道悖理, 罔有紀極, 姑擧其大者。 予雖不德, 然受天子之誥命, 爲先王之配體, 母儀一國, 積有年載。 夫爲宣廟子也者, 不得不以予爲母, 而光海聽信讒賊, 自生猜隙, 刑戮我父母, 魚肉我宗族, 懷中孺子, 奪而殺之, 幽廢困辱, 無復人理。 是蓋呈憾於先王, 又何有於未亡人? 至若戕兄殺弟, 屠滅諸姪, 㩧殺庶母, 屢起大獄, 毒痡無辜。 撤民家數千區, 創建兩宮, 土木之役, 十年未已。 先朝耆舊, 斥逐殆盡, 唯姻婭婦寺, 逢惡縱臾之徒, 是崇是信, 政以賄成, 昏墨盈朝, 輦金市官, 有同駔儈。 賦役煩重, 誅求無藝, 民不堪命, 嗷嗷塗炭。 宗社之危, 若綴旒然, 不惟是也, 我國服事天朝, 二百餘載, 義卽君臣, 恩猶父子, 壬辰再造之惠, 萬世不可忘也。 先王臨御四十年, 至誠事大, 平生未嘗背西而坐。 光海忘恩背德, 罔畏天命, 陰懷二心, (輪款) 奴夷, 己未征虜之役, 密敎帥臣, 觀變向背, 卒致全師投虜, 流醜四海。 王人之來本國, 羈縶拘囚, 不啻牢狴。 皇勑屢降, 無意濟師, 使我三韓禮義之邦, 不免夷狄禽獸之歸, 痛心疾首, 胡可勝言! 夫滅天理、斁人倫, 上以得罪於宗社, 下以結怨於萬姓, 罪惡至此, 其何以君國子民, 居祖宗之天位, 奉宗社之神靈乎? 玆以廢之, 量宜居住。 綾陽君 【諱】 宣祖大王之孫, 定遠君 【琈】 之第一子也。 聰明仁孝, 有非常之表, 宣廟奇愛之, 養之宮中, 小字曰天胤, 命名之義, 厥有微旨。 憑几之際, 握手唏噓, 屬意深重, 異於諸孫。 今者奮發大義, 討平昏亂, 脫予囚辱, 復予位號, 倫紀得正, 宗社再安。




下面是《朝鲜王朝实录》里,明与清称朝鲜王朝为三韩的例子


成宗元年,睿宗大王去世,成化皇帝的诰命

其誥命曰:朕惟君臨外藩者,既受命於曩日;垂譽後世者,在錫號于兹時。所以全始終之恩,彰忠順之義也。故朝鮮國王諱,溫仁賦質,經史娛心。 嘗執贄而來朝,繼累功而得國。冕服應九章之賚,車書歸一統之尊。備屏翰十四年,瞻闕庭數千里,秉禮豈殊於近甸,助威況殄於遠夷。胡不享齡,遽兹達訃?特賜諡惠莊。於戲!序五廟昭穆之位,已易爾名;傳三韓疆域之封,復爵爾嗣。用褒臣敬,庶慰予恫。



正祖元年,正祖大王即位,乾隆皇帝的册封诏书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分茅胙土,萬國之車書攸同,式訓守成,一方之民社永奠。況忠貞之世篤,帶礪常存,念禮義之開基,屏藩首重。爰稽彝典,宜沛新綸。故朝鮮國王姓諱,前猷克紹,臣職彌恭。保障三韓,方貢與丹忱偕至,旬宣八道,天威與正朔同嚴。用彰翊戴之誠,久著忠勤之節。方期遐壽,遽殞長年。世孫姓諱聰明早著,仁孝克敦。篤生文物之邦,允愜臣民之望,特兪奏請,襲封為朝鮮國王。寵命維新,鴻庥伊始。撫山河而飭王道,愼封守於東藩,明天澤而勵臣心,抒悃誠於北極。特兹詔示,咸使聞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大韩民国为何定国号为“韩”,这背后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民族情感,并非一个简单的选择,而是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深刻回溯与表达。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时空,回顾朝鲜半岛的历史长河。首先,我们得谈谈“韩”这个字本身在朝鲜半岛的历史上的意义。“韩”的古老渊源与三韩“韩”这个字在朝鲜半岛的出现,可.............
  • 回答
    泰国之所以能在众多东南亚国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大国,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这种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战略性的发展。首先,我们得谈谈泰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泰国地处东南亚的中心地带,这让它成为了区域内交通的枢纽,无论是从东亚、南亚还是大洋洲来,.............
  • 回答
    南美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明,理论上具备成为大国的潜力。然而,纵观过去两百年,我们不得不承认,南美洲大多数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亚洲、欧洲的传统强国相比,仍显逊色。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同一个复杂的织锦,每一根线都承载着一段故事。首先.............
  • 回答
    1853年,美国以佩里舰队的“炮舰外交”成功迫使日本结束长达200多年的锁国状态,打开国门。这件事是改变日本近代史的重要节点,自然会让人好奇,当时作为全球第一大国的英国,为什么没有同步采取类似行动?事实上,英国当时并非完全没有接触日本,也对与日本建立贸易关系抱有极大的兴趣。但相较于美国的“横冲直撞”.............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国际关系和情报活动的实际情况。确实,我们媒体上关于美国、英国、俄罗斯这些传统大国间谍活动的报道要多得多,似乎其他国家的间谍们就隐身了一样。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并非是其他国家间谍就不存在,或者他们就不“出事”,而是有几个层面的考量:首先,得说清楚什么是“间谍活动”和“间.............
  • 回答
    印度人口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议题,也必然会引发关于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常)地位的讨论。如果印度质疑为什么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却无法入常,五常国家会如何回应?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不会是单一的,而是取决于具体情况、当时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各国自身的利益考量。我们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罗马帝国遗产对欧洲历史走向的深远影响,也引出了一个常见的历史学讨论点:为什么欧洲不像中国那样长期保持统一,而是演变成了由众多民族国家组成的版图。要说罗马帝国统一大部分欧洲后的“宽容政策”导致了后来的分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角度,但需要辩证地去看待。首先,我们得明确罗.............
  • 回答
    2004年底,印度洋地区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大海啸,其中印度尼西亚遭受了最为严重的打击。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瞬间吞噬了无数生命,摧毁了无数家园,整个国家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和混乱之中。面对如此惨痛的人道主义危机,中国政府迅速做出了反应。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印两国之间并非没有过一些误会和波折,但当国家和人.............
  • 回答
    韩国的国名“大韩民国”(대한민국)中的“大韩”二字确实容易引起误解。尽管现代韩国国土面积仅为约10万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中国江苏省的面积),但其国名中包含“大”字,实际上与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密切相关,而非单纯指代地理规模。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大韩”的由来:从“大韩帝国”到“大韩民国”1. 历.............
  • 回答
    大英帝国之所以屈从于西方世界的舆论压力,放弃在亚非拉美的殖民地,是一个复杂且渐进的过程,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战争、经济变化、民族主义兴起、国内政治以及国际舆论共同作用下,帝国不得不做出的战略调整。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削弱了帝国的根基 经.............
  • 回答
    中国确实是农业大国,但大学里的农业类专业却常常被贴上“冷门”的标签,毕业生待遇也普遍不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一两个因素就能解释清楚。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社会观念的“刻板印象”与现实脱节: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社会观念对农业的传统认知。在许多人的脑海里,农业仍然是.............
  • 回答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振兴乡村,绝非一时兴起或简单的口号,而是基于深刻的国情、历史经验和长远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这背后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说起来可以娓娓道来,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农业大国”的定位,并不等同于“农业强国”。中国虽然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庞大的农业人口,但长期以来,农业的现代化.............
  • 回答
    说起中美两国在电力系统上的差异,尤其是关于“分布式”这个概念,其实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地理、经济和政策逻辑。这并非简单的“有”与“没有”之分,而是一种发展路径和侧重点的不同,最终导致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格局。美国之所以被认为是分布式电网的典型,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独特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相对分散的人口地理分布。.............
  • 回答
    日本作为一个在许多科技领域都享有盛誉的国家,确实在疫苗开发这一领域给外界留下了一些“缺席”的印象。但实际上,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没有开发”。更准确地说,日本在疫苗开发上采取了一种与一些西方国家不同的路径,其原因可以从历史、经济、产业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来解读。历史的惯性与全球化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俄罗斯(或更广义的苏联时期)工业发展的一个核心困境:为什么一个拥有强大工业基础的国家,却没能孕育出真正立足世界汽车市场的品牌?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而是历史、政治、经济、技术以及文化等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我来试着为你详细梳理一下,尽量还原那种实实在在的分析感,而非空洞的罗列。一、历.............
  • 回答
    “金三角”这个词,一说出来,很多人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毒品、武装、混乱的画面。的确,金三角地区长期以来都是全球毒品生产和贩运的重灾区,尤其是鸦片和海洛因,还有后来的合成毒品。你提到“这么多大国为什么不把金三角端了”,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了非常复杂的地缘政治、国家利益、安全考量,以及地区内部的现实情况。简单.............
  • 回答
    大英帝国由一系列政治实体组成,这些实体在历史上的融合程度各不相同。虽然英格兰王国在1707年与苏格兰王国合并,在1801年又与爱尔兰王国合并,但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和威尔士人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和威尔士人之所以未能完全被同化,原因可以从政治、文化、语言、宗教等多个维度.............
  • 回答
    “大国博弈”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宏大叙事的味道,仿佛是几个巨人之间在棋盘上运筹帷幄,而棋子,自然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现实和人性的复杂交织,倒不是说有什么阴谋论里的“故意牺牲”,而是很多时候,在国家层面的利益考量下,个体命运的权重往往会被悄悄地压低。咱们得明白,.............
  • 回答
    提起《大国崛起》,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那些改变世界格局的伟大国家身影: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然而,当我们翻阅这部纪录片的片单,会发现一个令人好奇的空白:奥斯曼帝国,这个在中东、北非和欧洲东南部延续了六个多世纪的庞大帝国,为何不在其中?这并非说奥斯曼帝国不曾是世界性.............
  • 回答
    中国是农业大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说到汉服的设计为什么看起来“很不适合种田”,这其中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面向,也触及了服装演变、社会阶层、以及汉服并非单一形态的几个重要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汉服并非铁板一块,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涵盖了从黄帝时期到明朝末年、汉民族穿着的多种服饰的总称。 这几千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