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叫做新闻写作中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

回答
新闻写作中常说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其实指的都是一种行文风格和结构方式,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要理解它们,我们得从新闻的核心功能说起:高效传递信息。

倒金字塔体(Inverted Pyramid Style):新闻写作的基石

这是现代新闻报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写作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金字塔,但是是倒过来的。

顶端(最重要):导语 (Lead/Lede)
这是最浓缩精华的部分,通常是第一段,甚至第一句话。
它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回答新闻的“五个W和一个H”:
Who (谁?)
What (什么事?)
When (什么时候?)
Where (在哪里?)
Why (为什么?)
How (怎么样?)
当然,不是所有新闻都能在导语里塞下所有信息,但至少要抓住最核心、最吸引人的要素。例如,一件重大事件发生,导语会立刻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谁,以及最关键的结果。
目的: 让读者一目了然,即使只读第一段,也能基本了解事件的梗概。这对于读者注意力分散的现代社会尤为重要。

中间部分:细节与背景 (Body)
导语之后,新闻开始逐层展开,提供更多细节、背景信息、引述、数据、观点等。
这部分内容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排列的。越重要的信息越靠近导语,越不那么关键的信息则放在后面。
目的: 逐步丰富读者对事件的理解,提供支撑导语的证据和更多元的视角。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果读者时间有限,读到中间某个段落就想停止,他们也已经获取了最重要的信息。编辑在排版时也更方便根据版面大小来截取新闻,不会遗漏核心内容。

底端(最不重要):补充性信息或历史背景 (Tail)
这部分的内容可能是一些次要的细节、历史事件的联系、不太核心的背景资料等。
如果版面实在太挤,这部分往往是最容易被删减的,而不会损害新闻的核心价值。
目的: 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但对理解事件本身不是必需的。

为什么叫“倒金字塔体”?

因为它把信息的重要性从最重要(金字塔顶)一直排到最不重要(金字塔底),结构上是颠倒过来的。这种结构最早是为了适应电报传输的需要,因为电报传输不稳定且费用高,所以新闻机构要求记者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这样即使传输中断,最核心的内容也能传达出去。后来这种结构被证明非常有效,成为现代新闻写作的标准格式。



华尔街日报体(Wall Street Journal Style):深度与精炼的结合

“华尔街日报体”在倒金字塔体的基础上,更强调一种叙事性、深度挖掘以及一种独特的精炼、专业、商业化的语调。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结构,而是对倒金字塔体在内容和风格上的具体实践和升华。

你可以理解为,如果倒金字塔体是“骨架”,那么华尔街日报体就是在这副骨架上精心雕琢的“肌肉和皮肤”,赋予了它生命力和辨识度。

华尔街日报体的几个关键特征:

1. 以“故事”为核心的导语(Narrative Lead)
不同于硬邦邦地列出事实的导语,“华尔街日报体”的导语常常会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场景、一个鲜活的人物或一个具体的细节切入,然后再引出整个事件的核心。
它不是简单地说“某公司发布了某财报”,而是会描述某个普通人如何受到这个财报的影响,或者描述一个关键决策是如何在幕后产生的。这种方式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让他们“沉浸”进去。
举例: 如果报道某公司裁员,倒金字塔体可能直接说“XX公司今天宣布裁员5000人,原因是……”而华尔街日报体可能会这样开头:“莉莎·陈,XX公司的资深工程师,在周二下午收到了公司发来的邮件,通知她第二天是她在职的最后一天。这次裁员是XX公司为了应对市场变化而进行的大规模重组的一部分……”

2. 深度挖掘与分析(Deep Dive and Analysis)
它不满足于简单地报道“发生了什么”,更会深入探讨“为什么会发生”、“它意味着什么”、“未来会如何”。
这需要记者具备相当的行业知识,能够解读数据背后的含义,分析事件的深层原因和潜在影响。
通常会引用行业专家、分析师的观点,或者提供独家的内部信息,来支撑其分析的深度。

3. 精炼的语言和专业的语调(Concise Language and Professional Tone)
即使报道的是复杂商业议题,语言也力求清晰、准确、精炼,避免使用过于技术化或晦涩的术语,除非有必要并加以解释。
语调通常是客观、冷静、权威的,但又不失一定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它传递出一种“我已经帮你分析好了,你可以信赖”的感觉。
不使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情绪化的词汇、模糊不清的表述。
强调:事实的准确性、逻辑的严谨性、观点的专业性。

4. 以人为本的叙事(Human Element)
即使是关于宏观经济或大公司的新闻,华尔街日报体也会努力在报道中找到“人”的故事。这可能是CEO的决策过程,普通员工的经历,或者某个事件对某个家庭的影响。
这种人文关怀能够让冰冷的数据和复杂的商业逻辑变得更加 relatable(易于理解和产生共鸣)。

5. 强烈的“新闻感”和“读者价值”(Strong Newsworthiness and Reader Value)
每一篇报道都力求具有显著的新闻价值,即其信息的“新颖性”、“重要性”、“影响范围”和“趣味性”。
它关注的是能够真正影响商业世界、经济趋势以及读者生活和投资决策的信息。

总结一下两者的关系:

倒金字塔体 是新闻写作的结构方法,是一种组织信息的框架。
华尔街日报体 是风格和内容上的高度,它在倒金字塔体的结构框架内,运用更具故事性的导语、更深入的分析、更精炼专业的语言,以及关注人的叙事方式来打造一篇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尤其是在商业和财经领域。

可以这么说,华尔街日报体是对倒金字塔体在实际操作中的一种高级应用和风格塑造。一个优秀的华尔街日报体记者,必然熟练掌握倒金字塔体的结构,并且在此基础上,能够写出既有新闻的“骨架”,又有其独特的“灵魂”和“魅力”的报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楼内其他人所说,题主搞混了。华尔街新闻体是华尔街新闻体,倒三角体是倒三角体,也叫倒金字塔体。


华尔街新闻体的写作原则是“由小及大”、“窥叶知秋”,结构上,开头从非常个人的视角切入,再从这个小细节推展开来,逐渐论及全局,最后还要勾连回开头,一般用于深度报道。这种写法更显人情味。倒金字塔体则正好相反,讲究”言简意赅“、”由重及轻“,开头说最核心的新闻点,然后说次重要的新闻点,然后是支持核心的材料和证据,最后是补充性材料,叙述多,议论少,时效性强,一般用于突发报道。


倒金字塔体最早出现于南北战争时候,战地记者们为了抢先发回报道,用这种方式一段一段在电报局里拍发,先发核心信息,再慢慢把事情说清楚(顺便说一句,有的记者为了不让别人抢到头条,发完正经报道以后,还会继续拍发一些大部头的东西比如圣经来挤占电报机,让竞争对手发不出去。《神秘岛》里的吉丁史佩莱就干过这种事。)真正把这个体系发扬光大的契机,是林肯遇刺,美联社最先发了一条新闻:今晚总统在剧场遇刺,身受重伤,一共才12个单词。这个记录后来在1945年被打破,还是美联社的新闻:”罗斯福总统今日突逝“,6个单词。


答案里还有人提到新华体,这个和我们高中写议论文的结构是类似的,开头高屋建瓴,然后夹叙夹议,论点+论述+论据+名人名言+论述+论点,最后概括成数个排比句,进一步拔高主题。优点是磅礴大气,蛊……呃,鼓舞人心,看完以后让人热血沸腾。缺点是容易腻。


关于写作理论,其他答案说得很充分了,我来举个具体例子吧。


鉴于当前的大好形势,让我来举一个古代的例子好了:假如我们要写一则鸿门宴的新闻报道,该怎么写呢?


倒金字塔体:


标题:刘邦出席宴会时险遭刺杀

(汉元年十二月,法通社灞上电)

刘邦在项羽举办的鸿门宴会上险遭刺杀,已返回灞上军营。(开头开宗明义,直接把新闻最核心的点出。)


此次宴会旨在解决项羽与刘邦关于关中占领问题的争端。在宴会期间,项羽的堂弟项庄要求舞剑助兴,借此靠近刘邦,但被及时阻止。(杀手身份、行刺手段以及结果,属于次要新闻点


刺杀事件发生后,刘邦很快离开席位,宣称去上厕所,但他没有再次出现在宴会场合,而是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经郦山、芷阳小道返回灞上军营。(针对”返回军营“做进一步解说,至此鸿门宴的核心新闻已经报道完整。

据信,阻止项庄刺杀的人,是项羽的叔父项伯。他当时也同时起身舞剑,阻挡住了项庄。项庄被迫退后,但宴会并未因此而中断。(针对刺杀一词做详细解释,解释为什么是“险遭”。

刘邦离开以后,他的幕僚张良向项羽和范增做出了解释,声明刘邦已经喝醉,并进献了白璧一双、玉斗一双表达歉意。(对刘邦如何离开鸿门的详细解释。至此,对核心新闻的细节补充也完整了。)

有宴会出席者指出,在此刺杀事件发生前,项羽的重要幕僚范增曾数次举起自己的玉玦。在宴会结束后,他还用剑将张良进献的玉斗击碎。(补充性材料

目前鸿门和灞上的军队没有异动,但据信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已被处决。(事件发生后的后续动向,不分析,只罗列事实。)

在刺杀事件发生后不久,刘邦的一名部属樊哙曾闯入宴会现场,痛斥项羽。但项羽赞扬了樊哙的举动,并赏赐他一块生猪肉。樊哙未经烹煮即行食用。如果没有他的出现,刘邦的事业恐怕会遭遇失败。刘邦离开时,他也随之护送离开。(对宴会细节的描述,但这条信息与核心信息关联少,重要性比较低,所以放在后面说)


唯一仍留在现场的张良和项伯关系良好,曾经救过后者的性命,两人来往十分密切。(这里仍在罗列事实,但记者已经通过事实罗列在表达自己的观点。)


华尔街日报体:


标题:鸿门宴,一次几乎爆发的政治危机


(汉元年十二月,墨通社灞上电)

樊哙闯进鸿门宴会的时候,他的双手紧握着短剑和盾牌,头发直竖,眼角几乎要裂开。守门的持戟卫士试图要阻止他,但失败了。这位年轻时在沛县从事狗类屠宰业的的平民,此时正面对着天下最有权势的贵族项羽,高声发出严厉的指责。整个宴会现场鸦雀无声。(开头从小人物的视角切入,设置悬疑。)


樊哙本来是在门口担任警卫工作,没有资格出席。但他突然收到同僚张良的提醒,自己的主君沛公在鸿门宴会上差点遭遇了一次刺杀,而刺杀者项庄显然得到了项羽的默许。他情急之下不顾自己的低微身份,未经许可闯入宴会,试图履行自己的职责。樊哙和所有沛公幕僚都很清楚,这次危机并不只是沛公一个人的危机,而是樊哙、张良这些部属乃至整支沛军的危机。如果任由项羽阵营充满敌意的态度发酵,将会对天下局势产生不可逆转的深刻影响。(从樊哙个人的遭遇过渡到政治层面的危机)


在这次宴会不到一个月之前,反秦联军在关中取得了一次辉煌的胜利。刘邦军团攻克函谷关,占领了秦的首都咸阳。但这次胜利引起了项羽的不满。他当时刚刚打破秦军对赵国的围困,却被告知刘邦已经进入关中。项羽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在此前的一次政治会议上,楚怀王与将领们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这被认为是项、刘之间发生争执的重要动机之一。“我兄长对刘邦的这一无耻举动非常愤怒,这个卑贱的小官吏窃取了不属于他的贵族荣誉。”项羽的堂弟项庄说,后来正是他主导了鸿门宴上的刺杀。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写信,指称刘邦试图在关中称王,这成为激怒项羽的最直接因素。这次政治纠纷随即演变成了军事摩擦。项羽调动了四十万军队驻屯在鸿门,而刘邦的军队数量只有十万。虽然两军暂时并非发生冲突,但局势一触即发。刘邦阵营的一位军事观察家郦食其表示:“如果两军开战,刘邦军队将没有任何胜算。” 但同时他也指出,这对于反秦的整体战略是个非常沉重的打击。项羽阵营也有人持同样的意见。“与其对军队实施打击,不如直接对刘邦采取必要手段。项王不能接受反秦联军失去十万名勇士,但他并不介意只失去一个厚颜无耻的同僚。” 范增如此说道。他是项羽的高级顾问,在决策圈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当然,并非每一个人都和范增持同样意见。项羽的叔父项伯利用和张良——后者是刘邦的军事顾问——的亲密私人关系,成功说服了项羽在鸿门召开一次会谈,以求尽快消弭双方的分歧。在发出的公开声明中,项羽表示愿意尽最大的诚意与刘邦当面沟通,并以已故将领项燕的名义起誓保证他的安全。刘邦很快做出了回应,说他将亲自前往鸿门赴宴,为自己之前鲁莽的军事行动道歉。


沛公的这一回应让爱好和平的人们如释重负,范增也是。


(这一部分从樊哙扩展到天下大局,简要概括了双方起冲突的大背景,然后又将视角缩小集中在鸿门,转到中心问题。要尽可能地直接引用多方发言,不要简单概括成“他们纷纷表示”,或者”大家都认为“,要细致到每一个人的立场表达,这些人一般都经过精心挑选,可以代表一个阶层或者一个团体的普遍意见,也可以当事人身份表达重要信息。)


在鸿门宴开始后,刘邦很快就发觉自己陷入了危机。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侍者宣称,他清楚地看到范增先后三次举起玉玦,这应该是某种危险的暗示。但项羽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显然他还没在现实利益和名誉之间做出任何抉择。范增很快找到项庄,项庄起身表示要临时增加一项娱乐活动。他舞剑助兴,并慢慢靠近刘邦。促成这次会谈的项伯这时也拿起剑来,借舞剑之名阻挡了项庄的攻势。“我当时没想那么多,和谈必须进行下去。何况如果沛公被杀的话,那么张良也会遭到连累,他是我最好的朋友。”项伯在事后如此表示。


舞剑结束以后,刘邦安然无恙地留在自己座位上,暂时。张良认为危机仍旧没有解除,他立刻通知再守护在门外的樊哙。樊哙采取了非同寻常的做法,他直接闯进宴会大厅,斥责项羽背离贵族道义。项羽面对斥责显得很愧疚,他赏赐了生猪肉和酒给樊哙,并称赞他是勇者。樊哙趁机再度阐明刘邦的立场:我方无意占据咸阳,更无意称王。目前的军事调动,只是一种保护性的临时占领,可以随时解除。”这是一个最鲁莽的人做出的最明智的举动。“ 张良事后评价。


数刻之后,刘邦起身去厕所,他再也没有回来过。据信,刘邦是在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的护送下,经郦山、芷阳小道返回灞上军营。而张良确信刘邦离开之后,才向项羽表示刘邦喝醉了,已经早早返回,并进献了白璧一双、玉斗一双表达歉意。耐人寻味的是,项羽居然收下了这件礼品。范增是如此地失望,以至于拔出剑将玉斗砸碎。“啊,真是一个缺乏头脑的蠢货。将来夺取天下的,必然是沛公。”有人听到范增言辞激烈地批评道。


刘邦回到灞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处决了曹无伤。处决是在一个深夜进行的,没有棺材,也没有墓地。


(叙述新闻核心事件,多人物,多视角,按时间顺序。)


鸿门宴结束后,刘邦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将军队撤出了关中,避免了一次惨痛的失败。项羽立刻占领了咸阳,并指使军队进行了数次劫掠。项羽错失了一次打击潜在竞争对手的机会,但他至少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咸阳。刘邦虽然被迫撤离,但至少保住了有生力量和良好的声望。在秦朝灭亡后的政治版图中,他仍旧可以发挥显著作用。


当然,刘邦的占领并非一无所获。不只一名目击者报告,在刘邦军队撤离时,用几十辆大车运走了地图、政府档案等物资,这为这名野心勃勃的平民领主做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注脚。”我们只是出于学术目的才搜集的,反正项羽将军没兴趣。”萧何断然否认了这个猜想。


樊哙在鸿门宴后的工作暂时没有任何变动,但在关键时刻的突出表现,让这位勇者的职业生涯一片光明。当被问起未来五年的职业规划时,这位勇者谦逊地引用了陈胜的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


(做简单的总结和分析,并回到开头故事)


新华体


标题:沛公完成战略转移,项贼图谋破产


(汉元年十二月,儒通社灞上电)


严冬十二,关中灞上,野火燎原,意气风发。沛公在鸿门又一次成功挫败了野心家窃取反秦果实的图谋,率领军队胜利西上。


(开头先用套句抒情一二,然后定出一个基本调子,用宏大叙事勾勒出新闻主体的重大意义。注意细节,比如”又一次“,表明成功不是偶然的,是持续性的。)


东风吹,战鼓擂。六国人民反秦反暴政的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在神州大地进行着。在沛公的英明领导之下,大军率先开进关中,占领了暴秦首都咸阳,彻底打碎了绑在六国人民头上的枷锁。沛公心系人民安危,入关之后,立刻废除暴秦法律,只约法三章,让关中父老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开心的笑颜,回到每个百姓的脸上,他们自发地打出横幅,编写歌谣,齐声称赞还是沛公的领导好。


(新华体最重要的特征是贾诩贾谊……呃,是夹叙夹议,即在描述新闻时,随时予以评论,或点明其历史意义,或宣扬其效果。)


然而,在这暴秦摇摇欲坠、全国即将解放的大好形势之时,总有一些野心家蠢蠢欲动,意图窃取反秦果实。旧贵族势力的代表人物项羽对沛公的成就非常惧怕,唯恐平民阶级的觉醒会危及到贵族统治。他突然率领大军攻打函谷关,进逼关中,想要扼杀平沛公。


根据此前达成的协议,先入关中者可以称王。项羽这一背信弃义的举动,让六国人民为之震惊,良知之士齐声叱责。关中军民纷纷向沛公请战,甚至有战士写下血书,流着泪激动地说:”沛公是我们的大救星,谁对他不利,谁就是百姓的敌人。“


其时暴秦余孽未平,战事未消。沛公审时度势,思虑再三,为了不影响全国反秦大业,决定暂时放下恩怨,与项羽进行谈判。项羽要求沛公只身前往鸿门参加宴会,反动势力代表范增公开叫嚣说:”他刘邦心虚根本不敢来“只等着沛公拒绝,就把开战的罪名扣在他的头上。


沛公置自身安危于度外,毅然决定只身前往。面对同事和部下的担心,沛公笑着说道:”项羽和范增一直要求我一个人去,说明他们心里是害怕的,外强中干。你们想,我刘邦一个人,就能把他们吓成这样子,说明这四十万大军,也没什么好怕的嘛。”


(新闻叙述以时间顺序为主,尽量不插叙,不倒叙,主体人物要始终保持正面,基调要昂扬。)


在鸿门宴上,范增施展出卑劣手段,安排了特务进行暗杀。沛公几次面临危险,却一直镇定自若, 谈笑风生,即使是敌人,也暗暗佩服他的大气。在张良、樊哙以及进步人士项伯的协助下,沛公义正词严地谴责了项羽的不义之举,让他哑口无言。沛公的大义凛然,始终主导着谈判的节奏。巨大的舆论压力,让范增等人不得不放弃了刺杀计划。沛公再次成功地阻止了敌人的阴谋,完成了谈判。


从鸿门宴返回以后,沛公首先揪出了隐藏在反秦队伍里的叛徒曹无伤,然后召集全体大会。在大会上沛公指出,当前全国斗争的核心,将从秦与六国义军的矛盾,转移到六国旧贵族与平民阶层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十分尖锐,不可调和。考虑到旧贵族势力在一段时间内仍占有优势,沛公决定从大局出发,利用谈判所赢取的宝贵时间进行战略转移,不执着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大踏步地让出关中,跳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为此,必须要西上汉中,暂时接受汉中王这个称号。关中军民虽然不舍,但时间就是命令,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他们已在紧锣密鼓地做着相关准备。每一个人都深信,在沛公的带领下,迟早是要回到关中的。


沛公的举措,极大地震惊了敌人。项羽的狗头军师范增在得知沛公让出关中后,惶惶如丧家之犬。他向别人哀叹说:“项羽为人太过善良,不足为谋,我看这天下呐,早晚会落到刘季业手里。”


(叙述一定要有技巧,多用形容词、成语,部分细节可以适当避开或改动,紧紧围绕主题。)


这一次关中到汉中战略转移,以鸿门宴为转折点,将开启反秦运动的新篇章。鸿门宴是宣诏书,是烽燧台,是铁犁铧,它是项羽的催命符,是沛公的里程碑。旧贵族必将灭亡,新朝代必将兴起。让我们再次喊出反秦元勋陈胜的那句话吧: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结尾要铿锵有力,至少三联排比,然后提出一个押韵口号,总结宏大意义。)

user avatar

题主说的应该应该是华尔街日报体吧。(估计你是把它和倒金字塔结构混淆了。)

华尔街日报体,因为美国《华尔街日报》得名。基本特征就是,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开头(体现细节的小事),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主题、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进行主题升华。

它在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

以上这些百度就能知道,如果想看到这种新闻写作方法的实例可以找找咱们国家的《南方周末》,里面很多文章都有“华尔街日报体”的风格和特点。

这种风格很像是在讲述新闻故事,充满人文关怀,文章中也是充分得通过人物的语言啊动作啊,这些来表现人物个性。而且因为采取的点小,最后以小见大的效果也是很强的。我是比较喜欢这种写作形式的。不过局限在于,有些报道比如政治新闻啊什么的采用这个就不太正式。

至于另一个,倒金字塔结构,就是把最重要新闻事实,放在文章的最前面。接着是次要的,补充的背景,不重要的。一段只写一个事实,最后全部陈述事实,很像是倒金字塔,所以这么叫了。

有倒就有正,正金字塔结构的话,就是新闻故事吧,有时间先后的顺叙倒叙逻辑,感觉是渐入佳境。

另外,还有一种是沙漏型折衷型结构,就是我们常见的新华体(因为咱国家常用得名)。这个就不必多说了,翻翻报纸挺多的。




以上。

类似的话题

回答
新闻写作中常说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其实指的都是一种行文风格和结构方式,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要理解它们,我们得从新闻的核心功能说起:高效传递信息。倒金字塔体(Inverted Pyramid Style):新闻写作的基石这是现代新闻报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写作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金.............
回答
新闻写作中常说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其实指的都是一种行文风格和结构方式,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要理解它们,我们得从新闻的核心功能说起:高效传递信息。倒金字塔体(Inverted Pyramid Style):新闻写作的基石这是现代新闻报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写作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金.............
回答
新闻写作中常说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其实指的都是一种行文风格和结构方式,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要理解它们,我们得从新闻的核心功能说起:高效传递信息。倒金字塔体(Inverted Pyramid Style):新闻写作的基石这是现代新闻报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写作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金.............
回答
新闻写作中常说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其实指的都是一种行文风格和结构方式,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要理解它们,我们得从新闻的核心功能说起:高效传递信息。倒金字塔体(Inverted Pyramid Style):新闻写作的基石这是现代新闻报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写作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金.............
回答
新闻写作中常说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其实指的都是一种行文风格和结构方式,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要理解它们,我们得从新闻的核心功能说起:高效传递信息。倒金字塔体(Inverted Pyramid Style):新闻写作的基石这是现代新闻报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写作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金.............
回答
新闻写作中常说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其实指的都是一种行文风格和结构方式,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要理解它们,我们得从新闻的核心功能说起:高效传递信息。倒金字塔体(Inverted Pyramid Style):新闻写作的基石这是现代新闻报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写作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金.............
回答
新闻写作中常说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其实指的都是一种行文风格和结构方式,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要理解它们,我们得从新闻的核心功能说起:高效传递信息。倒金字塔体(Inverted Pyramid Style):新闻写作的基石这是现代新闻报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写作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金.............
回答
新闻写作中常说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其实指的都是一种行文风格和结构方式,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要理解它们,我们得从新闻的核心功能说起:高效传递信息。倒金字塔体(Inverted Pyramid Style):新闻写作的基石这是现代新闻报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写作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金.............
回答
新闻写作中常说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其实指的都是一种行文风格和结构方式,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要理解它们,我们得从新闻的核心功能说起:高效传递信息。倒金字塔体(Inverted Pyramid Style):新闻写作的基石这是现代新闻报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写作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金.............
回答
新闻写作中常说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其实指的都是一种行文风格和结构方式,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要理解它们,我们得从新闻的核心功能说起:高效传递信息。倒金字塔体(Inverted Pyramid Style):新闻写作的基石这是现代新闻报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写作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金.............
回答
新闻写作中常说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其实指的都是一种行文风格和结构方式,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要理解它们,我们得从新闻的核心功能说起:高效传递信息。倒金字塔体(Inverted Pyramid Style):新闻写作的基石这是现代新闻报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写作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金.............
回答
新闻写作中常说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其实指的都是一种行文风格和结构方式,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要理解它们,我们得从新闻的核心功能说起:高效传递信息。倒金字塔体(Inverted Pyramid Style):新闻写作的基石这是现代新闻报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写作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金.............
回答
新闻写作中常说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其实指的都是一种行文风格和结构方式,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要理解它们,我们得从新闻的核心功能说起:高效传递信息。倒金字塔体(Inverted Pyramid Style):新闻写作的基石这是现代新闻报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写作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金.............
回答
新闻写作中常说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其实指的都是一种行文风格和结构方式,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要理解它们,我们得从新闻的核心功能说起:高效传递信息。倒金字塔体(Inverted Pyramid Style):新闻写作的基石这是现代新闻报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写作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金.............
回答
新闻写作中常说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其实指的都是一种行文风格和结构方式,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要理解它们,我们得从新闻的核心功能说起:高效传递信息。倒金字塔体(Inverted Pyramid Style):新闻写作的基石这是现代新闻报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写作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金.............
回答
新闻写作中常说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其实指的都是一种行文风格和结构方式,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要理解它们,我们得从新闻的核心功能说起:高效传递信息。倒金字塔体(Inverted Pyramid Style):新闻写作的基石这是现代新闻报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写作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金.............
回答
新闻写作中常说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其实指的都是一种行文风格和结构方式,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要理解它们,我们得从新闻的核心功能说起:高效传递信息。倒金字塔体(Inverted Pyramid Style):新闻写作的基石这是现代新闻报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写作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金.............
回答
新闻写作中常说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其实指的都是一种行文风格和结构方式,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要理解它们,我们得从新闻的核心功能说起:高效传递信息。倒金字塔体(Inverted Pyramid Style):新闻写作的基石这是现代新闻报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写作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金.............
回答
新闻写作中常说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其实指的都是一种行文风格和结构方式,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要理解它们,我们得从新闻的核心功能说起:高效传递信息。倒金字塔体(Inverted Pyramid Style):新闻写作的基石这是现代新闻报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写作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金.............
回答
新闻写作中常说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其实指的都是一种行文风格和结构方式,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要理解它们,我们得从新闻的核心功能说起:高效传递信息。倒金字塔体(Inverted Pyramid Style):新闻写作的基石这是现代新闻报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写作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