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食品行业为什么不能出于安全性和顺应用户对健康的追求,减去食物中的糖和不使用氢化油脂?

回答
糖的“罪”与“功”:为何食品行业难以彻底挥别它?

在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今天,“无糖”和“低脂”似乎成了食品界的新宠儿。不少消费者也纷纷响应,将目光投向那些标榜着“0糖”、“0脂”、“无氢化油脂”的产品。然而,当我们深入食品行业的运作逻辑,特别是围绕着糖和氢化油脂这两个“争议性”成分,会发现事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为什么食品行业就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将糖和氢化油脂彻底剔除,完全顺应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呢?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技术、经济、口感和消费者习惯的交织纠葛。

糖:不仅仅是甜味剂,更是“多面手”

我们首先来谈谈糖。除了最直接的“甜味”提供者,糖在食品工业中扮演着远不止于此的角色。

口感与质地的魔法师: 糖不仅仅是提供甜味,它对食物的口感和质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烘焙食品中,糖能与面粉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复杂的结构,使蛋糕松软,饼干酥脆。它还能吸收水分,帮助保持产品的湿润度,延长货架期。比如,在制作面包时,加入适量的糖可以帮助酵母发酵,产生更好的风味和口感;在生产糖果时,糖是构成其独特弹性和嚼劲的基石。没有糖,很多我们熟悉的美味,其口感和质地将荡然无存,变得干涩、僵硬,难以入口。

风味的“催化剂”: 许多食材本身的风味并不突出,或者需要通过与其他成分的协同作用才能散发出来。糖,尤其是蔗糖,可以与食物中的氨基酸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丰富的焦糖风味和诱人的色泽。这在烘焙、烧烤等烹饪过程中尤为重要。如果完全去除糖,许多食物的风味会变得单调乏味,失去吸引力。

防腐与稳定剂: 高浓度的糖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起到天然的防腐作用。在一些果酱、蜜饯、罐头等产品中,糖的添加量往往很高,这不仅是为了甜味,更是为了确保产品的安全性,防止变质。在缺乏先进的冷链技术和严格的生产控制的条件下,糖是一种相对经济有效的延长保质期的方式。

经济性与可及性: 相较于许多天然甜味剂(如甜菊糖、赤藓糖醇等),糖的生产成本更低,也更容易获得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这使得许多日常食品能够以相对亲民的价格出现在市场上。如果食品企业需要完全替换糖,转而使用成本更高的代糖,那么产品的定价必然会大幅上涨,这对于许多普通消费者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消费者心理与习惯: 长期以来,甜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愉悦的味觉体验。许多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仍然会不自觉地倾向于那些带有甜味的选项。完全去除糖,可能会导致产品在市场上遭遇“水土不服”,销售业绩不佳,这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考量。

为何“减糖”而非“无糖”? 尽管存在这些顾虑,但出于对消费者健康需求的响应,食品行业也并非完全停滞不前。许多企业已经在努力进行“减糖”或“低糖”的产品开发,通过使用少量高强度甜味剂、优化配方等方式,在降低糖含量的同时,尽量保留产品的口感和风味。然而,“零糖”的产品往往需要大量代糖来弥补甜味的缺失,而这些代糖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引起新的健康争议,或者影响产品的口感和稳定性。

氢化油脂:从“反式脂肪”的阴影中走出,但争议仍在

接下来,我们聊聊氢化油脂。提到它,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反式脂肪”,这个曾经让无数食品企业陷入公关危机,也让消费者闻之色变的“健康杀手”。

氢化油脂的“前世今生”: 氢化油脂,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氢化”这个化学过程,将原本呈液态的不饱和脂肪(如植物油)转化为半固态或固态的饱和脂肪。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

改善质地: 它可以赋予烘焙食品酥脆、蓬松的口感,使酥皮层次分明,派饼口感柔韧。在制作冰淇淋、人造奶油、起酥油等产品时,氢化油脂能够提供所需的固体结构和顺滑的口感。
延长保质期: 氢化可以提高油脂的氧化稳定性,使其不易变质,从而延长了食品的货架期。
经济性: 相对于一些天然的固态油脂(如牛油),植物油的成本更低,通过氢化可以生产出经济实惠的半固态或固态油脂。

“反式脂肪”的“原罪”: 在早期的氢化过程中,由于工艺不够精细,会产生大量的“反式脂肪”。研究表明,反式脂肪会增加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同时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显著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使得氢化油脂“声名狼藉”。

“部分氢化”与“全氢化”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氢化过程并非一概而论。“部分氢化”是指不完全氢化,这个过程容易产生较多的反式脂肪。“全氢化”则是将液态油完全氢化成固态饱和脂肪,在这个过程中反式脂肪的含量非常低。

为何难以彻底“弃用”?

替代品的挑战: 要想完全替代氢化油脂,食品行业需要寻找能够提供相似质地、稳定性和经济性的替代品。天然的固体油脂(如棕榈油、椰子油)虽然不含反式脂肪,但其饱和脂肪含量可能很高,并且在某些加工过程中也可能存在稳定性问题。而一些新型的“无反式脂肪”油脂,例如通过酶法酯化技术生产的油脂,其成本可能远高于传统的氢化油,会大幅推高产品价格。
特定产品的技术瓶颈: 在一些对油脂质地要求极高的产品中,例如酥性饼干的酥脆度、起酥油的层次感,完全去除氢化油脂,并找到能够完美复制其性能的替代品,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
法规与标准的演变: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各国纷纷出台法规限制反式脂肪的添加。许多国家已经禁止在食品中使用“部分氢化油”。在这种情况下,食品企业已经积极转向使用“全氢化油”或寻找其他替代方案。然而,“全氢化油”虽然反式脂肪含量低,但其饱和脂肪含量仍然较高,这与消费者追求“低脂”的健康目标仍存在一定冲突。

顺应消费者,但也要考虑现实: 食品行业在努力适应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这体现在了对反式脂肪的严格限制和对低脂产品的研发上。然而,完全告别氢化油脂,尤其是在特定产品应用领域,仍然面临着技术和经济上的双重考验。企业需要在保障食品安全、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以及维持产品口感、品质和可负担性之间寻找一个动态的平衡点。

结语:

简而言之,食品行业并非不愿为消费者的健康而改变,而是现实的复杂性决定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权衡利弊的过程。糖和氢化油脂,尽管存在健康上的争议,但它们在提升食品的口感、质地、风味、稳定性和经济性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成本,寻找安全、有效且经济的替代方案,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挑战技术和市场的极限。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无疑是推动食品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我们也需要理解,一个健康的食品产业,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经济和市场需求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之上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糖的替换是个高难度的活儿。

大家可能会想,减糖不是把糖去掉,加入一样甜度的代糖就行了吗?

没那么简单。

首先,你得保证「减糖后的食品好吃」。

其次,你得把减糖做成「完整的解决方案」。


什么叫保证「减糖后的食品好吃」?

甜除了「甜度」外,还有「甜味」的区别。

大家想想,芒果、橙子这些水果的甜味和方糖的甜味是不是不一样?

那是果糖和蔗糖甜味的区别。

对于五花八门的代糖,甜味和蔗糖就差得更远了。

比如,罗汉果苷、甜菊糖苷有强烈的「甘味」,可以在嘴里十几分钟不消失;糖精有一股金属的味道等等。

这是其一。

另外,不同的糖和代糖,甜的释放速度也不一样。

有的糖吃进去马上会释放甜味,然后迅速消失;有的要吃进去好几秒,人才会感知到甜味。

这是其二。

所以,对于消费者来说:

你把糖换了没关系,但甜度、甜味和释放的速度得保证和以前一样吧?

对不对?

不然别说消费者不买单了,老板就能把你给KO掉。

像现在卖的比较好的「0糖气泡水」、「0糖乳茶」等,代糖的方案是市场比较认可的,用的也是最接近蔗糖味道的赤藓糖醇和三氯蔗糖。

但味觉灵敏的人还是能喝出来和蔗糖的区别。

你说甜味模拟有多难?

而且,这还只是第一小步。


第二步,你得搞定减糖后的副作用。

糖在食品里面不仅仅提供甜味,特别是对于固体食品。

比方说,糖在谷物棒、糖葫芦和沙琪玛这些食品里有粘合剂的作用。

如果减糖以后没有补充新的粘合剂,这些食品都会变成散落的结构。

还有,糖可以改变食品的抗冻结能力,给冰淇淋带来细腻、柔滑的口感。

如果没有糖,冰淇淋吃起来会更像冰沙、刨冰那种沙沙的口感。

再比方说,糖有吸水保湿的能力,让面包、蛋糕保持湿润、柔软的口感。

如果缺少糖,刚出炉的面包会在几小时内失水,变成法棍那样的口感。

从技术难度上来说,糖在固体食品里的替代要远比饮料类食品难。

这也是为什么奶茶、咖啡这些饮料容易减糖或者定制化「五分糖」,但面包、蛋糕这种固体食品很少有类似的选项。

对于大食品行业来说,现在减糖的技术还不成熟。

如果硬要赶鸭子上架的话,会造成食品某方面使用体验的下降

甚至,会让大家变成「喷射战士」

是的,说的就是某乎月饼里面代糖的不当使用 。

所以,题主说食品行业没有减糖,其实可以理解。

因为技术的不成熟,现在行业只能在部分饮料里面做到减糖,没有能力去做全面的推广。

而且,要全面推广的话需要有完整的减糖方案,里面可不仅仅包含技术


什么是「完整的减糖方案」?

举个简单的例子。

电灯的发明能解决照明的问题吗?

不能。

电灯+供电系统才是一套解决照明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1850年的时候,美国已经有400多家煤气灯企业了;但直到1890年前后供电系统完成商业化后,电灯才开始逐步地扩大范围应用。

同样,糖的替代也不是食品企业把技术做好就完事了。

食品企业做好应用技术,上游供应商做好代糖,下游做好相关设备(辅材),才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比如,上面说到了对代糖的搭配使用,但这种搭配也是有限度的。

原料太差的话,巧妇也难为劣米之炊。

上游供应商开发出更接近蔗糖特性的代糖,才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方法。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好的代糖被开发出来了。

比如阿洛酮糖,被国内外专家、投资者认为蔗糖最理想的替代品之一,目前在国内已经准备工业化生产和推广了。

在食品应用领域,D-阿洛酮糖具有甜度高、溶解性好、低卡路里和低血糖反应等优点,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蔗糖替代品之一。在食品中添加D-阿洛酮糖,不仅能提高它的胶凝度,还可以与食品蛋白发生美拉德反应改善其风味。2011年,D-阿洛酮糖被FDA认证安全,可在食品和膳食领域作为添加剂使用。

其次,代糖的应用也需要各种设备、辅材的加持。

比如,部分代糖的溶解性、分散性不好,需要专用的设备去溶解;减糖的蛋糕保湿性下降,需要专用的保湿设备、包装来支持,等等。


最后,像糖和脂肪这种关键原料的替换是个高难度、系统性的工程。

这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不是短短几年能做好的。

但是,现在也已经看到曙光了,不是吗?

-end.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