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查士丁尼对东哥特王国的再征服?它对意大利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吗?

回答
查士丁尼一世对东哥特王国(Ostrogothic Kingdom)的再征服,即著名的“哥特战争”(Gothic War, 535554年),是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战役,其对意大利的影响至今仍被历史学家们深入探讨。要评价这场战役的功过是非,以及它是否对意大利造成了严重破坏,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

历史背景:为何开战?

要理解这场战争,我们必须回顾之前的历史。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意大利在很大程度上落入了日耳曼民族的统治之下。东哥特人,在强大的国王狄奥多里克大帝(Theodoric the Great)的领导下,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王国。狄奥多里克本人深受罗马文化影响,他在统治期间试图融合哥特人和罗马人,保留了许多罗马的行政和法律制度,甚至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罗马的文明。然而,狄奥多里克去世后,东哥特王国的内部出现了不稳,其继承人未能像他一样维持强大的统治。

与此同时,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在查士丁尼一世的统治下,正处于一个复兴的时期。查士丁尼胸怀恢复“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的宏图大业,他认为收复西罗马帝国故土是其历史使命。意大利作为西罗马帝国的核心,自然成为了他重点关注的对象。因此,东哥特王国成为了他野心的第一个目标。

查士丁尼的动机:恢复帝国荣光与地缘政治考量

查士丁尼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要动机可以归结为几点:

恢复罗马帝国统一的信念: 查士丁尼是一个坚定的罗马帝国复兴者,他希望将罗马帝国的版图重新统一起来,恢复昔日的辉煌。他将收复西罗马帝国失地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步。
政治和宗教合法性: 拜占庭皇帝自视为罗马皇帝的继承者,并且是基督教世界的最高领袖。他们认为统治意大利是其政治和宗教合法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哥特人是异教徒(尽管是阿里乌斯派,与当时拜占庭的尼西亚派不同),在拜占庭看来,他们的统治是不合法的。
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 意大利是地中海世界重要的战略要地和经济中心。控制意大利,可以加强拜占庭对西地中海的控制,并确保重要的贸易路线。此外,意大利本身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口。

战争过程:漫长而血腥的冲突

战争的导火索是东哥特女王阿玛拉桑塔(Amalasuntha)的遇刺事件。阿玛拉桑塔是狄奥多里克的孙女,也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倾向于罗马文化的统治者,她与拜占庭保持着友好关系。但在她去世后,继任的东哥特国王对其进行了清算,并软禁了阿玛拉桑塔。查士丁尼以此为借口,于535年派兵入侵意大利。

战争初期,拜占庭军队在名将威利撒里乌斯(Belisarius)的指挥下取得了显著的胜利。威利撒里乌斯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迅速占领了西西里岛和那不勒斯,并于536年进入罗马。然而,东哥特人并未轻易屈服,在新的国王威提吉斯(Witiges)的领导下,他们顽强抵抗,围困了罗马一年之久。

战争的高潮是540年威利撒里乌斯攻陷东哥特首都拉文纳,俘获了威提吉斯。许多人认为战争至此已经结束,但查士丁尼的策略和野心却让战事进一步升级。查士丁尼担心威利撒里乌斯过于强大,又受到谗言的影响,便召回了他,并且没有采取措施巩固胜利成果。东哥特人趁机选出了新的国王伊德巴德(Ildibad)和后来的托提拉(Totila),他们重新集结力量,对拜占庭军队发动了反攻,并再次夺回了许多失地,包括罗马。

伊德巴德和托提拉展现了非凡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才能,他们采取了游击战和坚壁清野的策略,让训练有素的拜占庭正规军难以适应。托提拉尤其以其军事智慧和残酷手段而闻名,他甚至一度摧毁了罗马城的城墙,使其无法再成为拜占庭人控制的据点。

战争的后期,查士丁尼派遣了另一位大将纳西斯(Narses)前往意大利。纳西斯是一位年迈但经验丰富的将领,他带来了数量庞大且装备精良的军队。纳西斯与托提拉在塔吉纳战役(Battle of Taginae, 552年)中展开决战,最终击败并杀死了托提拉。之后,纳西斯继续清剿东哥特残余势力,并在554年最终平定了意大利的抵抗。

对意大利造成的破坏:一场灾难性的战争

是的,查士丁尼对东哥特王国的再征服对意大利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这场战争的残酷性、持久性以及对意大利社会经济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种破坏:

漫长而血腥的战役: 哥特战争持续了近二十年,这在古代战争中是相当罕见的。战争期间,双方军队在意大利各地进行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包括围城战、野战以及掠夺。
人口锐减: 持续的战争、饥荒和瘟疫导致意大利人口急剧下降。许多城池被夷为平地,乡村被毁。士兵们在战争中死亡,平民则在战乱中逃亡、被屠杀或死于饥荒和疾病。据一些估计,意大利人口可能下降了三分之二甚至更多。
经济崩溃: 战争摧毁了意大利的农业基础。农田被毁,牲畜被杀,灌溉系统遭到破坏。贸易和商业活动也因战乱而中断。曾经繁荣的意大利经济遭受了毁灭性打击,经济活动几乎停滞。
城市毁灭与文化遗产的损失: 许多意大利城市在战争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甚至被完全摧毁。罗马这座永恒之城在战争中数次易主,被围困、被洗劫。虽然威利撒里乌斯和纳西斯都努力避免破坏古迹,但战争本身的破坏力,以及后勤补给的需要,仍然导致了许多珍贵的建筑、雕塑和艺术品损毁。意大利丰富的罗马文化遗产在战火中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社会结构的瓦解: 战争导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和结构被严重破坏。贵族阶层在战乱中衰落,许多地方失去了原有的管理和行政体系。
长期的负面影响: 即使战争结束后,意大利也未能迅速恢复。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秩序,但其控制力有限,且税收负担沉重。意大利在此后长期处于分裂和衰弱的状态,难以恢复到狄奥多里克时期那样的繁荣。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哥特战争的破坏是导致意大利在中世纪早期长期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查士丁尼再征服的评价:胜利的代价

从军事和政治角度看,查士丁尼确实实现了他恢复意大利的目标,他成功地推翻了东哥特王国,并将意大利纳入了拜占庭帝国的版图。这在当时被视为一项伟大的成就,证明了拜占庭帝国的强大国力和查士丁尼的雄心壮志。威利撒里乌斯和纳西斯等将领也因此名垂青史。

然而,从长远来看,这场胜利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查士丁尼的帝国复兴计划,在意大利问题上表现出了其残酷和不计后果的一面。为了一个宏大的政治理想,他付出了意大利人民的鲜血和家园的毁灭作为代价。

可以这样说:

从拜占庭的视角看,这是辉煌的胜利,是恢复罗马帝国荣光的关键一步,是查士丁尼作为伟大君主的证明。
从意大利人民的视角看,这是一场浩劫,是一场吞噬了他们生命、家园和未来的灾难。

因此,对查士丁尼对东哥特王国再征服的评价是复杂的。它是一次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功,但也是一次对意大利造成了深远创伤的残酷征服。这场战争的破坏性如此之大,以至于许多历史学家在评价查士丁尼的“复兴帝国”时,都会对他在意大利的战争行为提出质疑,认为其带来的破坏远远超过了其恢复帝国统治的益处。意大利因此付出了长期的代价,其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脆弱复苏被这场战争彻底打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查士丁尼的哥特战争本身造成的破坏有限,导致意大利人口近乎腰斩、旧有商业秩序坍塌、城市文明严重退化的是另外两个并行因素:气候与瘟疫。

先说气候。自公元二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罗马温暖期(Roman Climatic Optimum)的结束,地中海盆地的气候愈发不稳定,极端天气多发,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也趋于频繁。到查士丁尼在位的公元六世纪上半叶,地中海气候触到了不稳定期的峰值,其代表性标志之一即是冬季大陆气候的整体偏冷——比如此前塞萨利的山间地可以种植橄榄,到这会儿已经冷得无法再维持;不列颠北部在公元二、三世纪是可以开垦葡萄园的,到这会儿也已经养不活了。气候不稳定带来的各类自然灾害会直接打击农业生产,例如尼罗河从三世纪中叶开始,旱涝周期就越来越不稳定,到四世纪时甚至出现短时间内洪涝期完全消失的情况,结果导致埃及粮食产量严重受挫,进而影响到那些依赖埃及粮食出口的地区。

这种由自然气候因素导致的灾荒在公元535年-536年达到了顶峰。虽然对于具体起因尚存在争议(一般认为是发生在马来群岛的一次火山爆发,但也有人认为是一次小行星撞击事件),但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公元536年全年严寒,八月飞雪,从爱尔兰到叙利亚的农业生产皆遭到毁灭性打击,部分地区在之后三年里年年绝收。

536年恰好也是贝利撒留在雷吉乌姆登陆(6月)、打响意大利战争第一枪的时间所在。与东罗马军队一同出征的普罗科匹厄斯目睹了突如其来的极端气候,在《战争》中如是记录到(附本人垃圾翻译):

καὶ τέρας ἐν τῷδε τῷ ἔτει ξυνηνέχθη γενέσθαι δεινότατον. ὁ γὰρ ἥλιος ἀκτίνων χωρὶς τὴν αἴγλην, ὥσπερ ἡ σελήνη, ἐς τοῦτον δὴ τὸν ἐνιαυτὸν ἅπαντα ἠφίει, ἐκλείποντί τε ἐπὶ πλεῖστον ἐῴκει, τὴν ἀμαρυγὴν τὴν αὑτοῦ οὐ καθαρὰν οὐδὲ ᾗπερ εἰώθει ποιούμενος. ἐξ οὗ τε ξυμβῆναι τοῦτο τετύχηκεν, οὔτε πόλεμος οὔτε λοιμὸς οὔτε τι ἄλλο ἐς θάνατον φέρον τοὺς ἀνθρώπους ἀπέλιπε. χρόνος δὲ ἦν ὅτε δέκατον ἔτος Ἰουστινιανὸς τὴν βασιλείαν εἶχεν.
也正是在这一年,出现了一件最为可怕的凶兆。太阳发出的光不再明亮,而是像月光一般,整年如此;接着太阳开始变得越来越像在日食里,散射出未曾有过的模糊光线。自从这件事发生之后,人们将难逃战争、瘟疫与其他一切引向死亡之物。这一年是查士丁尼在位的第十年。

同时期的其他文献(如《阿尔斯特年鉴》)也普遍记载了于536年出现的极寒天气,以及随之而来的农灾与饥荒。由树木年代分析得出的结果也证实了同一时期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反常气候。由描述来看,火山活动和天体撞击事件是最有可能的两个解释。其中具体缘由为何不是本答案要讨论的,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之后又发生了些啥:

贝利撒留在意大利登陆后的六个月里节节胜利,先后拿下了那不勒斯和罗马,但是很快就因为后勤补给与兵力分散等问题而不得不转攻为守,此即从公元537年3月一直持续到公元538年3月的第一次罗马围城战。守城的一年里,双方实际上都面临着物资匮乏的问题;罗马军队好歹有着东帝国源源不断的后勤供应,稳住阵脚后也不慌,相比之下东哥特人就不得不在本土搜集粮食物资。而我们前面已经说过,536年地中海全境的农田基本都遭遇了绝收,老百姓自己都已经吃不饱,此时再背上由战争带来的征粮、征税负担,要么四散逃亡更偏远的地区,要么便成为准军事化的流民集团——无论作何选择,结果是一样的:乡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饥荒与战争叠加带来的灾难后果导致意大利中北部许多地区出现十室九空、饿殍遍野的情景。

然而这还远没有完——别忘了哥特战争可是从535年一直打到了554年才算告终,前后整整拖了近20年,期间光是罗马就经历了三次围城战(537-538,546,549-550),到第二次围城结束之际城中基本上已经空空如也;等到东罗马人最终获得胜利时,罗马城内不过余下几千饥民而已。东罗马与东哥特人、勃艮第人、法兰克人的长期鏖战,最受罪的毫无疑问就是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平民老百姓——饿死的、冻死的、在乱军之中丧命的,数不胜数。

哦,我似乎还忘了说一件事——公元540年,仅仅四年后,北半球气候又发生了一次极速转冷,同样导致地中海地区当年几近颗粒无收。对这第二次极端寒冷的解释同样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是发生在中美洲的另一次剧烈火山活动,也有人认为这仅仅是第一次气候异动的余波。我们同样不去关心对具体原因的探究,只关注它对于仍在僵持着的意大利战局意味着什么。

到公元540年,亚平宁半岛中北部已经是一片被反复轰炸过的焦土——米兰已经化为一片废墟,拉文纳战事正酣,中部乌尔比努姆、奥西努姆、费苏拉一带经过反复围攻争夺已经残破不堪;即使你有幸躲过了以上所有战事焦灼的区域,你也必须要解决眼下最紧迫的问题:天越来越冷、自己却没饭吃。

即使撑过了公元540年,等待幸存者的也不过是更糟糕的消息:其一,东哥特人在新王托提拉的领导下展开了新的一轮攻势,并将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里将战火烧到原本未受到多少战争破坏的意大利南部乡间。其二,东方来了一位客人:鼠疫杆菌。

查士丁尼大瘟疫的许多细节,今天已经不得而知;比如对于死亡人口比例的估计,从占世界人口10%到30%不等。而在东罗马帝国境内,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里,这一比例可能高达40%到50%。再比如瘟疫传播的具体路线与时间经过,目前也缺乏详细记述;但基本可以确定,到公元543年初,瘟疫已经在意大利登陆并大量收割人命——还没被饿死、冻死、战死的人们大批大批的病死。

其实说到这里,我觉得已经可以粗略地整理出一条演变逻辑了:气候不稳定导致天灾,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严重者则引发饥荒;饥荒一旦发生,一方面动摇统治,一方面降低人口的整体健康水平,为原本难以获得爆发机会的瘟疫提供了亮相机会;瘟疫夺走大量人命,意味着大量社会分工的丢失与原有协作体系的崩溃;而类似于鼠疫这样的瘟疫,由于爆发期可长至百年,隔三差五爆发一次收一波人头,便使得人口长期处于低水平,进而意味着经济短时间内难以恢复至灾荒前的水平,长此以往则不可避免地引发生活水平的整体下滑,即部分学者所称『文明退步』;顺着这条逻辑链走下去,我们看到的便是哥特战争后意大利的那副萧条景象。

说到这里必定会有人提出质疑:题主是否是在鼓吹环境决定论?答:非也。

自然环境变化与罗马帝国兴衰确实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但肯定谈不上决定因素。如果不信,只要看一看三世纪危机高潮期间罗马那副怂样就行了——在公元270年的罗马,上面那串逻辑链条上的各种因素几乎都凑齐了:气候持续异常(这一时期东地中海的旱灾与尼罗河的反常旱涝期都十分严重),瘟疫肆虐(以居普良大瘟疫为代表),外敌入侵,战乱不断,连政权统一都已经做不到(西有高卢自立,东有帕米拉分裂,皇帝本人的政令也仅在意大利本土算数)。然而就是这么怂的一个罗马帝国,不仅没有在三世纪嗝屁,反而在四世纪来了一回伟大复兴,甚至在许多领域的成就都超过了更为人熟知的『罗马治世』(Pax Romana)。反倒是到了五世纪,尤其是五世纪的最初二十年,地中海气候较此前一个半世纪更加稳定,结果西罗马帝国偏偏是在这一阶段开始大量失地、在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陷入被动。可见气候作为一个外部的客观存在,确实会发挥作用,但远远谈不上决定因素。

至于如何评价查士丁尼对东哥特的再征服?我觉得我用一句话就可以回答了:

查士丁尼一辈子都梦想着带领帝国回到那个他心中的光辉过去,却万万没想到自己一步步用行动敲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周末闲暇时写了这个回答,手边没啥参考书,等有空了会补一个参考文献列表。

-

user avatar

@mooncatcher 揽月大佬已经说的很好了,我再补充一点人为因素吧。

在540年,第一次哥特战争已经接近尾声,贝利萨留斯率领的大军将哥特人彻底堵在了拉文纳,走投无路的哥特国王维提却斯向查士丁尼提出了非常诱人的议和条件——放弃对意大利南部和中部的实际控制,只保留意大利北方的领土,向皇帝臣服,在战时向皇帝派出3000人的部队。总而言之一句话——安心给君士坦丁堡当狗。查士丁尼看到这个条件,大喜过望,当即准备与哥特人议和。而他显然也有充足的理由这样做,首先,此时议和达成了战争目的,哥特人内部的武功派贵族在经历了罗马军队的打击之后,早已噤若寒蝉,以亲罗马的势力必然占据上风。东哥特将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温顺,惩戒暴哥扶持傀儡政权的作战目的已经完成。第二,只保留意大利北部的哥特王国处于意大利南部和伊利里亚罗马军队的夹击之下,北方是早有鬼胎的墨洛温,三面夹击之下的东哥特只能乖乖当罗马的马前卒,为帝国阻挡法兰克人的力量,如有二心,受到夹击在所难免。这的确是一个富有政治家风度的考虑,但是可惜他的前线大将并不理解。

贝利萨留斯听到议和的消息后,顿时怒不可遏,他也有愤怒的理由,无数的鲜血,多年艰苦奋战才得来的灭国之功转眼就要从手边溜走,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忍受的。于是,他开始了一系列神操作:调开对自己不满的将领,接受哥特人拥立他的条件赚开城门,然后反悔……就这样,哥特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表面上结束了。但是他带来了几个后果:一是受骗的哥特人感到愤怒,残存的哥特贵族在托提拉的旗帜下聚集起来继续作战。二是原本深受皇帝信任的贝利萨留斯开始受到怀疑,虽然他的好友普罗科比在作品中极力为其开脱,但我们不难想象在查士丁尼的立场上看到的一切,拜占庭最闪耀的一颗将星从此开始暗淡。第三是查士丁尼彻底丧失了对意大利战场上将官们的信任,数年未向此地指派最高指挥官,导致托提拉做大。最后在战局糜烂之时也只敢派出亲戚日耳曼努斯和太监纳尔泽斯。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场在540年就可以结束的战争,但是最后却打了二十年,或许这就是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查士丁尼一世对东哥特王国(Ostrogothic Kingdom)的再征服,即著名的“哥特战争”(Gothic War, 535554年),是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战役,其对意大利的影响至今仍被历史学家们深入探讨。要评价这场战役的功过是非,以及它是否对意大利造成了严重破坏,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历史背景.............
  • 回答
    《查理周刊》漫画对俄罗斯坠机事件的讽刺,无疑是其一贯以“敢于触碰禁忌”和“极具争议性”风格的体现。这种漫画,特别是针对悲剧性事件的描绘,自然会引发两极分化的评价。一方面,支持者会认为,这是《查理周刊》捍卫言论自由和嘲讽权势的又一次大胆尝试。他们或许会觉得,在某些时刻,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去审视那些涉及国.............
  • 回答
    恩维尔·霍查,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一个在东欧共产主义阵营中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名字和“霍查主义”这个词,至今仍然能引起许多人复杂的感情。要评价他和他的政治遗产,就得把他拉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看看他到底做了什么,又带来了什么影响。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事儿。恩维尔·霍查其人:从战时领袖到孤.............
  • 回答
    深圳电动三轮“禁令”:一刀切下的快递业震荡最近,深圳因为一系列针对电动三轮车的严厉管控措施,引发了不小的社会关注。据报道,深圳一些区域查扣了大量电动三轮车,直接导致了上千名快递员因失去交通工具而选择辞职。这起事件,简单粗暴地将一个城市管理问题,推到了快递员群体和整个行业面前,也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发现。海关能够查获这样一份昭和五十一年的“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委任状”,本身就足够引人关注了。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这份“委任状”到底是什么。它的名称就足够爆炸性——“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委任状”。这不仅仅是一份普通的文件,而是直接触及了日本近代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和敏感的时期。时间节点.............
  • 回答
    要评价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Chester Bennington)的成就,这绝非易事,因为他的影响力和留下的印记,早已超越了音乐本身。与其说他是“主唱”,不如说他是许多人心中的一种情感寄托,一个呐喊的出口,一个在黑暗中闪烁的微光。一、 音乐上的开创与颠覆:查斯特最显而易见的成就在于他作为林肯公.............
  • 回答
    说起法兰西国王查理十世,这可是一位相当有意思的人物,他的统治虽然短暂,却在法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那场轰轰烈烈的“七月革命”。要评价他,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毕竟他身上的标签太多了:波旁王朝的残余、渴望恢复旧秩序的国王,以及一位最终被人民推翻的君主。继承了一个烂摊子,却抱着复辟的旧梦查理.............
  • 回答
    飞天面条教,这个曾经以其独特的“怪诞”和对社会嘲讽著称的信仰,近来在中国互联网上被推上风口浪尖,甚至被官方点名批评。这一事件,表面上是对一个宗教团体管理的介入,但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下中国社会在宗教信仰自由、网络言论空间、以及官方如何看待和回应新兴文化现象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得从.............
  • 回答
    这起“四川小伙因查出艾滋被辞退起诉公司”的事件,牵扯出的问题非常复杂,也触及了当下社会在平等就业、反歧视以及对艾滋病患者认知等多个层面的重要议题。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深入分析。首先,从法律和伦理层面来看: 法律角度: 依照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用人单位以劳动者患有艾滋病为由,直接解.............
  • 回答
    沈逸对布查事件的评论,尤其是他在社交媒体和公开场合发表的观点,可以说是相当具有争议性的。要评价他的言论,需要深入剖析其观点的内容、论证方式,以及这些言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核心观点与论证方式:沈逸的论调,在很大程度上,是将布查事件定性为一场“信息战”和“宣传战”的产物。他倾向于从“西方主导的叙事”和“.............
  • 回答
    合肥一个区查出45座假公交候车亭,相关部门回应“还不知道谁建的”,这事儿确实挺让人跌眼镜的。简单来说,就是有人在公共场合、明目张胆地建了一堆看起来像公交候车亭的东西,但实际上它们根本不是为市民提供公交服务用的,也不是经过正规审批的。然后,当这件事情暴露出来,负责的部门却说“不知道谁建的”,这操作简直.............
  • 回答
    关于“变形金刚盗版厂商威将被查”这个消息,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可不是小事,牵扯到版权、市场公平,还有那些兢兢业业的正版厂商和消费者。首先,咱们得明白,“威”这个代号,在变形金刚的爱好者圈子里,几乎就是盗版(俗称“山寨”、“仿品”)的代名词。他们生产的玩具,从外观到设计,往往都高度模仿正版产品,.............
  • 回答
    沈逸教授作为一位在国际关系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者,他对“布查事件”的评论自然会引起广泛关注。要评价他的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布查事件”是指在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乌克兰城市布查出现的平民死亡事件。在俄军从布查撤离后,大量平民遗体被发现,其中许多有遭受酷刑或被近距离.............
  • 回答
    10月25日,星际老男孩直播间的查房环节,无疑给不少关注直播的观众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次的目标锁定在了斗鱼的歌莱美,而翻唱的曲目,更是精准地戳中了当下许多玩家的“痒点”——《起峰了》。要评价这次直播内容,首先要理解“星际老男孩”这个IP的魅力所在。他们作为国内星际争霸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拥有一.............
  • 回答
    “明天搞巨星”这位微博粉丝,通过其账号公然宣称利用“公权力”在内网查询他人个人信息,这一行为无疑触碰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谴责。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行为的性质与违法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指出,“明天搞巨星”声称的“利用公权力内网查个人信息.............
  • 回答
    广州Uber涉嫌非法营运被查处:一次对共享出行模式的严厉审视“打车软件Uber涉嫌非法营运,广州总部被查处”——这则新闻无疑给如火如荼的共享出行行业泼了一盆冷水,也让无数习惯了便捷出行的用户捏了一把汗。此次广州的雷霆行动,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Uber乃至整个共享出行模式在合规性上的集中反思和审视,其.............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深圳宝安两女孩声称遭遇民警查身份证时言语侮辱一事,博主“小孙警官”的评论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小孙警官”的身份和立场是理解他评论的关键。他是一名一线民警,这意味着他的发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代表性。他既是执法者,也是公众能够直接接触到的“警察.............
  • 回答
    .......
  • 回答
    这件事,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咱们先别急着站队,从几个方面细细掰扯一下。首先,这个男孩的做法,挺有意思的,而且也引发了很多关于教育、家庭关系和法律边界的讨论。男孩的行为动机: “被骗”的愤怒与反抗: 夏令营听起来是个好玩、放松的事情,结果却是高强度的补课,这绝对是欺骗。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感到被欺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