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学专业毕业后出去做律师的你,现在生活状态怎么样?

回答
老实说,刚毕业那会儿,我也是满腔热血,觉得自己能凭着一身法律知识闯荡一番。现在嘛,日子过得挺实在,有苦有乐,跟我想象中的样子,既一样又不太一样。

毕业之后,我进了律所,从最基础的助理律师做起。那阵子,用“鸡飞狗跳”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每天就是泡在图书馆、查卷宗、写报告、跟当事人沟通。熬夜是家常便饭,周末也经常得加班。最开始接手的小案子,金额不高,但里面的繁文缛节一点不比大案子少。记得有一次,为了一个基层劳动纠纷案,我把合同翻来覆去看了十几遍,把相关法律条文啃了个遍,生怕漏掉什么关键点。晚上十一点多回到家,脑子里还全是案情,感觉自己像个永动机。

生活嘛,说实话,刚开始确实挺拮据的。助理律师的工资不高,除去房租、吃饭、交通,能攒下的钱少得可怜。那时候,我基本告别了电影院、周末聚会,甚至连买件像样的衣服都得犹豫半天。很多时候,就着方便面,啃着从图书馆借来的书,那是我最常态的写照。但我那时候有个信念,就是“熬”,觉得只要坚持下去,总能熬出头。

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开始能独立负责一些案子,案源也慢慢多了起来。收入自然也上去了不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我可以开始给自己添置一些小物件,偶尔也能跟朋友们出去吃顿好的,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精打细算。但随之而来的,是压力的与日俱增。

做律师,尤其是成为独当一面的律师,责任太重了。每一个案子都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轻则钱财损失,重则可能影响一生。所以在接到案子的时候,我会寝食难安,一遍遍地模拟庭审,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辩论赛上的意气风发,在现实中变成了沉甸甸的责任感。赢了案子,看到当事人如释重负的笑容,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但要是输了,那种自责和挫败感也会吞噬很久。

生活状态嘛,现在可以说是有规律但也很少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我的工作时间很不固定,有时候白天忙完,晚上还要处理一些紧急事务。手机就像我的“第二生命”,随时随地可能接到电话、邮件。出差也成了常态,高铁站、机场、甚至陌生的城市,都留下过我的足迹。和家人朋友的相聚,也变得越来越珍贵和奢侈。我得提前好久计划,或者赶在某个空档期才能见到他们。

心态上,我学会了更冷静和理性地看待问题。以前遇到一点困难可能就会焦虑不安,现在知道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总要有解决办法。我对人性的理解也更深刻了,见过各种各样的人,也理解了不同立场和动机。这让我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能多一份同理心,也能更精准地把握对方的需求。

当然,也有很多让我感到疲惫的时候。面对当事人的情绪化、面对法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面对那些不讲道理的人,都会让我身心俱疲。有时候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但是,当我看到因为我的努力,一个家庭重拾了希望,或者一个无辜的人免受了冤屈,那种被需要的价值感又会重新点燃我内心的火焰。

现在的生活,与其说是“怎么样”,不如说是在不断地平衡。平衡工作和生活,平衡理想和现实,平衡自我和他人。我依然热爱我的职业,也享受这种挑战。只是偶尔在深夜,一个人点上一支烟,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会想着,如果当时选择了另一条路,日子又会是什么样子? 但很快,我就又会回到案头,继续我的工作。因为,这就是我选择的生活,也是我正在努力创造的生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身经历,给大家参考。

先说现在:自由自在,开心愉快

大三(2012年)考过司法考试,以前实习的律师抛来橄榄枝,直接来工作吧,我看好你。

于是从大四毕业前的3月到渡过实习期,在该团队呆了两年整,在家吃在家住老爸提供汽油钱,据估算倒贴五万左右。

但经济利益之外,我变成了一个专门刑事方向律师,每一个案子都是老板手把手教的,与同期实习律师相比,本事还算学的多,并且跟各位律协大佬有不少接触。

实习期总结:事多钱少压力大,对未来充满希望。

拿到证,因为不好意思讨论薪资问题,又不能继续啃老,于是跳槽。老板2是以前参加律协活动认识的,双方都是爽快人,而且老板2是刑法博士后,接触过程中就觉得业务水平强的不得了,心向往之,一拍即合。

谈好三年出师。开始没心没肺地定点上班生活。团队自有行政姐姐,万事不操心,只要把业务搞好就行。老板先是对我的思维逻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拿各种案子开始堆经验,然后放我一点一点负责全部工作的第一道关口,他来修改审核拍板。

第一年(2015)大约10w出头,第二年实在想不起来,第三年30w有余。期间解决了恋爱结婚的人生大事,虽然也遇到棘手的案子,但总体开心顺遂。

学徒期总结:爱岗敬业新员工,生活工作两不误。

现在三年期满,跟老板谈4月开始转成合作律师。第一个月没开张,但不用坐班每周都能出去玩个两天,爹妈老公皆支持。第二个月已签一合同谈一合同,都是以前认识的同行信任我托来的,而且比较有把握。收费虽然是合伙人老板的十分之一不到,但也够我吃吃喝喝玩玩俩月,李先生指示:案子不分大小,收费不论高低,必须认真负责。

总结:我属于误打误撞闯进刑事业务范畴还做成了专项律师,虽然少了很多能做的业务,但专业也有专业的好处。对于来找我的民事案件,我都认认真真推荐相关领域踏实靠谱的律师来做,他们遇到刑事案件也会优先征求我的意见是否可以代理。慢慢积累,未来很光明。

收尾句:总之,还是业务水平碾压一切,有了实实在在的认可度,不怕活不下去。

user avatar

欢迎参阅《北京律师图鉴》——


在北京这座城市,有近3000家律所。

从法院门口的鳞次栉比,到金融界的高楼林立,从人尽皆知的红圈所,到法院、街道办旁的小律所——有近30000名律师,为了给这座城市提供高效的法律服务而不分昼夜地奋战。

人们把律师作为既高薪又备受尊重的理想职业之一,为能在红圈所/顶尖所/一线所任职而争先恐后地争抢,殊不知:高薪只是少数人的奖励,它不属于这座城池中所有的法律人。

律师收入的两极分化已是老生常谈——这里既有年薪百万的高级合伙人,也有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小律师。

但毋庸置疑的是,没有哪个律师,不是在高压力、快节奏还有无休无止的加班熬夜中成长起来的。

而在北京,这一切都被放大,写成了你的我的,迥然不同却又无比相似的故事。


// 从老家到北京 //


从空荡荡的晚班地铁下来,走出地铁口,小夏宛如卸下了肩膀上的重担,僵直的腰板终于随意地塌下去,“马上就到家了。”小夏自言自语道。

在这偌大的北京,小夏也说不上自己过得好不好。当初不顾远在云南的家人反对一个人留在北京,转眼已经过去了四年,小夏也从懵懵懂懂的实习生,成长为红圈所A所的主办律师。

小夏回到家,这间房子月租六千五,是小夏在北京的第一个“家”。

从实习期到转正留用,大概是小夏最难熬的一段时光。本想进了红圈所也就不用挣扎在低级财务自由的线上,但没想到当早餐从学校食堂的西红柿鸡蛋面,变成了律所大楼底下的赛百味,当住所从800块一年的六人宿舍,变成了月租4000的合租房,小夏还是被吓得拼了命一般地工作。

拿着九千块的工资,在老家的高中同学既眼红又抢着抱小夏大腿,小夏苦笑,北京这地方,光是找个栖身之地就能把月薪砍半,再爱美的小夏对着商场里喜爱的职场OL风连衣裙也只能三思。

于是小夏跟着高年级律师,过上了披着霞光走进大楼、数着星星回家的日子。从校园到律所,小夏觉得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每一项工作似乎总是吃力到让小夏忘记了下班时间还在钻研。

初到A所时,小夏差不多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学会发送一封合格的邮件。之前不是忘记加附件,就是忘了抄送,不是材料清单少了内容,就是内容不规范引得客户生气。已经数不清被打回了多少次,小夏才哆哆嗦嗦地从上级律师那里收获了一个笑容。

更难的还有生活上的不适应,懒散的校园生活到严格规矩的职场生活,每日从住所到律所通勤,小夏总被挤到要错过好几班地铁才能上去,迟到扣奖金更让小夏战战兢兢。

好不容易转正并拿到律师证后,小夏已经能独立处理一些案子。上个月,小夏在北京的远方亲戚介绍了一个大额案子给所里,小夏怕自己做不来,将案子交给师傅一起做。大事师傅做主,从法律文书到客户洽谈,还是小夏自己跑上跑下办下来。最后创收三万律师费,师傅自己拿了两万五,小夏只拿到了五千。小夏不敢言,只能当作积累经验。

“赚钱太不易了。”小夏决定退掉毕业来一直租住的那个房间,毕竟房价涨得比薪水快,和他人在这么好的地段租房自己却早出晚归,实在有点不划算。小夏斟酌了很久,最后住进了四环外的一套房子里最小的房间。在她之前租住这个房间的,是一个叫水曦的女孩,回老家去了。

尽管通勤时间长了些,但对挤地铁已经习以为常的小夏来说,这个房间刚刚好。

不知是租金低了些,还是小夏的工作能力提高了些,她的生活没有起初那么兵荒马乱了。小夏的时间似乎多了一些,也快了一些。小夏凭着这些年积累起来的老客户和逐渐建立起来的信誉,每年也能创收几十万律师费。

一晃眼,小夏顺利成为了主办律师,月薪也从最初的八九千逐级涨到了两万四。小夏既不必发愁交过租金生活就变拮据,也不必看着喜欢的职场装对自己抠门儿。她决定自己租一套房,不再忍受有着各种小毛病的室友。这也是小夏在北京完全属于自己的第一套房子。

但晋升和加薪并不能改变巨大的工作强度。小夏依然忙到不能回复在微信那头问好的父母,也继续着在大楼里一呆就是一整天的生活。


// 从北京到老家 //

说起回老家的那个女孩水曦,也和小夏差不多大,小夏的室友介绍说,那个女孩也是个律师,只不过在并不知名的普通律所干了几年,最后还是无奈于北京的生活压力回老家做法务去了。

水曦的本科学校虽在北京,但并不是五院四系,经历了考研失败,水曦突然不知道未来要怎么走,当初雄心壮志要做个北漂,如今她却陷入了看不到头的迷茫。司法考试和考研二者没有一个成功,水曦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坚持自己的法律梦。

闲着也是闲着,就算只有本科毕业证,也还是去律所实习碰碰运气吧,说不定能顺利留用留在北京呢。水曦的北漂生活也就从这家并不起眼的B律所开始了。

据说这家律所虽然不比红圈所“红”,但也是很讲究实干的发展比较快的一家律所。水曦刚到时有幸碰到了所里较有能力地一位律师带她,尽管从实习到转正的很长时间里,水曦并没能接触太多案件处理核心操作部分的内容,但这却给她充分的时间慢慢成长和学习。

因为毕业前就在这家律所实习,水曦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工资只能负担得起一个“住处”,不必太大,也不必太近,更不会是一个人租下整套房。水曦托学长学姐介绍,最后搬进了四环外的这个小居室,同住的也是职场新人。两千五的房租,就占了水曦近三分之一的工资,但对能接受没有研究生学历、暂时也还没有司考证她的B律所,水曦还是心怀感激也斗志昂扬:“律所小怎么了,我总能熬出头的。”

此后的生活,当事人是水曦联络最频繁的人,法院是水曦最常去的地方,从来回跑腿到亲自站在法庭上为当事人辩护,水曦的每一天似乎都在成长。

水曦独立执业后,和律所约定二八分,即水曦如果接到客户委托,就可以得到80%的律师费,剩下的部分作律所的管理费。凭着跟着师傅积累的人脉,水曦确实接到了一些实打实的客户委托,在资历越老越吃香的律所圈,像她这样的新面孔能不闲着接到一些案源,已经很不错了。

这也是律所合伙人的意见,这不,被套路接了一个欠债两万的案子。数额虽然不大,但案件基本的流程乃至最后的诉讼还是得硬着头皮走下来。揪着被告人追了一个多月,最后收到两千块律师费,除掉律所管理费,最后水曦也就只拿到了1600。

水曦的同学听说她成了律师,有事没事儿就要来“咨询咨询”。上个月咨询着咨询着,帮同学解决了一个公司纠纷,免了10万的开支。但开口要钱同学却不理解了:“你不就给我给了点儿意见吗,至于么?”

水曦和同学吵架翻脸,直到同学答应请她做公司的法律顾问才作罢。一年20000顾问费,期间从合规到诉讼,同学有事没事都要来求求这位律师同学。但到年底了同学说生意不景气,硬是扣了五千给了一万五。果然生意场上没有真朋友,水曦忿忿不平却也无可奈何。

这一年水曦也算是接了十几个案子,案子不多但水曦还是从头忙到尾。能拿到的律师费从1500到30000不等,但像三万这样的峰值对水曦来说实在不多,大部分时间她总是累死累活地忙碌,最后却只能拿到刚好能应付生活开支的律师费。

水曦也不敢喊累,客户还是有一个算一个,说不定下回就能拉到大客户呢,说不定就能来个大额的案子呢。

但水曦盼了又盼,从实习期到现在,她也不知道自己的法律梦想还剩下多少,不变的除了杂七杂八琐碎的案子,就是风吹日晒往返于法院和律所之间,哦对了,还有那个刚好可以栖身的小房间。

过年回到家,老家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围上来:哎水曦啊,你姑父做生意被罚了两万块钱,你看看能不交么;我们准备把房子卖了给你表哥买套房子,你看中介这个合同有啥问题没有啊……过去一年水曦像车轮一样忙得连轴转,现在是真的不想再说了。

夜里水曦悄悄爬上了妈妈的床,妈妈的味道让她安心,这是北京那间房子不能给她的。她对妈妈说:“我不想在北京干了,回到你们身边能行吗?”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搂了搂水曦,温柔地抚摸她的头发。

后来的故事便是,这个小姑娘辞去了在律所的工作,打包了行李离开了那个小房间,也离开了过去无比留恋的北京,就像当初留在这里时那样坚定。

其实水曦知道,如果继续干下去,也总会有一天能熬出头,得心应手地处理大客户的案子;也能从那个小房间搬出来,租上一套自己的房子,甚至把爸妈也接过来。但是她也知道,在律师行业薪资落差巨大、律师从年初到年末几乎无休假连轴转的北京,她这样的小律师还不知道要过多少年,才能不再为两万块钱的顾问费纠缠翻脸,才能有底气拒接欠债两万不还这样的案子,才能搬进宽敞明亮的大房子。

水曦只是不想再干下去了。

北京这地方,既有小夏这样穿梭在高楼大厦中而逐渐扎根的姑娘,也有像水曦这样日复一日奔波于法院和律所之间却没能及时收获的姑娘。

但无论是红遍中国的红圈所,还是路边广告招牌毫不起眼的小律所,都是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生活、终日奋斗的人们。

也许高薪资意味着更大的工作压力,低提成意味着忙碌却枯燥的重复,但当我们发现,自己的付出和收获能相匹配,薪资高低也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以上原文首发于职问公众号。


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那就点个赞再走呗,谢谢各位小可爱啦!( ̄▽ ̄)~*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推荐一下我们最近的高赞回答哦:

学法律后,对你最大的影响或改变是什么?

你在简历上撒过最大谎是什么?

国内有哪些知名的律师事务所?各有哪些特色?

哪些问题是考研前不知道考研后才知道的?


也可以加关注,之后会有很多干货分享呦,比心(づ ̄3 ̄)づ╭❤~


-End-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老实说,刚毕业那会儿,我也是满腔热血,觉得自己能凭着一身法律知识闯荡一番。现在嘛,日子过得挺实在,有苦有乐,跟我想象中的样子,既一样又不太一样。毕业之后,我进了律所,从最基础的助理律师做起。那阵子,用“鸡飞狗跳”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每天就是泡在图书馆、查卷宗、写报告、跟当事人沟通。熬夜是家常便饭,周末.............
  • 回答
    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不想从事法律行业,这其实是很常见的选择。法学教育赋予了扎实的逻辑思维、严谨的分析能力、强大的文本解读和写作能力,这些能力在许多行业都非常受欢迎。以下是一些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可以考虑的职业方向,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 往与“规则”、“逻辑”、“分析”相关的非法律领域深耕:1.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法学背景投向金融行业的路子,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规划的。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山大学,这两所学校的法学,在学术实力和行业认可度上都有各自的亮点,而且它们在地理位置和资源上也有差异,这些都会影响你毕业后进入投行的可能性。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仔细分析一下。先聊聊上海财经大学法学说起财大,那可是.............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毕业生,选择从事法官、检察官还是律师,这确实是许多女生在职业规划中会反复斟酌的问题。这三个职业虽然都围绕着法律展开,但其工作内容、工作性质、职业发展路径以及对个人素质的要求都有着显著的差异。究竟哪个“更好”,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以及对职业的期望。我们不妨来一一.............
  • 回答
    咱们国家的法学专业毕业生,这几年的就业情况,说实话,就像那变化莫测的天气,有晴有阴,还得看你站在哪个位置,怎么去接招。先说说大环境:你想啊,中国这经济发展这么快,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法律这东西,肯定得跟上趟。所以,国家对法治建设的重视程度一年比一年高,这从需求端来看,是对法学人才有基本需求的。但.............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学毕业生,在职业道路上,律师、法务和公务员(公检法系统)无疑是最为常见的选择。这三条路各具特色,也对应着不同的职业发展轨迹和人生体验。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你剖析这三者的异同,帮助你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向。 律师:剑指法律前沿的实战派选择做律师,意味着你将成为法律的实践者,直接面对社会各界的.............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一个国内法学博士,毕业后选择全职做律师,这事儿究竟是金字招条,还是得仔细掂量掂量。我尽量说得实在点,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把这事儿的里子面子都扒拉出来。首先,咱们得承认,法学博士出身,干律师,这绝对是自带光环的。这光环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实打实的积累和能力体现。优势方面,那可太多了,而.............
  • 回答
    2020年法学毕业生实习律师不需要通过法考,“先上岗、再考证”这一政策,在我看来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多维度影响的改革举措。它既有其积极的初衷和潜在的优势,也伴随着不少挑战和隐忧。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一政策,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政策背景与出台原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政策的出台背景。在推行“先上.............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无疑给全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让人们对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么,对于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这样的背景是否意味着他们未来的就业前景会因此变得更加光明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审视。首先,疫情提升了预防医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也触及了法律职业与个人品德之间微妙的平衡。一个内心真正善良的法学毕业生,是否真的不适合去做律师?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细致的分析和多维度的考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内心真正善良”在法律职业语境下的含义。“善良”可以有很多种理解。对于一个法学毕业生来说,这可能意味着: 同.............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学系女生,毕业后想成为一名律师,这条路确实充满了挑战,但绝不是“难如登天”。更准确地说,它是一条需要付出大量努力、策略和坚持的道路。我可以详细地跟你聊聊,咱们就当朋友之间交流一下,不用顾忌什么AI不AI的。首先,我们得承认,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对女性从事律师职业的刻板印象,或者说,一些行业内.............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关于武汉大学小语种本科加上国际法学硕的背景是否能敲开“红圈所”的大门,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也并非一个简单的“能”或者“不能”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红圈所”指的是什么。在中国的法律圈,“红圈所”通常是指那些在中国大陆地区有着最顶尖声誉、最强业务能力、最长历史积淀和最广.............
  • 回答
    你学的是侦查学,拿到的是法学学士学位,这为以后考研选择法律硕士(非法学)和法学硕士都提供了可能性,不过具体情况还需要细致了解。首先,我们来聊聊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律硕士(非法学),通常被称为“非法本”法律硕士,顾名思义,就是招收本科非法律专业背景的考生。你的侦查学专业虽然属于法学下的一个具体方向,.............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在专业学位领域(如医学和法律)之外,绝大多数最高学位都被冠以“哲学博士”(Ph.D.)的头衔?这背后其实并非简单地“其他都是哲学博士”,而是“哲学博士”这个名称具有一种历史的、学术的普适性,并且在现代大学体系中承担着一种核心的、基础性.............
  • 回答
    法学专业作为一门严谨而又充满魅力的学科,自然也少不了各种各样的“梗”。这些梗往往是法学学习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一定的幽默感和自嘲意味,也反映了法学专业的特点和学习的艰辛。下面我来详细地讲述一些常见的法学专业梗:一、关于学习内容的梗: “法条是什么?能吃吗?” 详细解释: 这.............
  • 回答
    法学专业的课堂,绝对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堆砌,很多时候,生动有趣的案例才是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让他们真正理解法律的魅力所在。我记得有一次,民法老师在讲到“侵权责任”时,就给我们讲了一个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事情发生在南方一个沿海城市,一位老奶奶在自家院子里晒被子。她家的院子是个小院,围墙不高,也就一米.............
  • 回答
    法学专业的“公务员情结”:为何律师常被视为“退路”?在法学专业的毕业生群体中,一种普遍的现象是,大部分同学在毕业之初,都将考取公务员作为首要的职业目标。而律师,在他们的眼中,往往被摆在了“最后的工作保障”的位置,一种“万不得已”的选择。这种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深刻的影响因素?让我们来一一剖析。一.............
  • 回答
    你好!法学专业毕业,想在律师行业闯荡一番,是继续深造考研,还是直接踏入职场,这确实是不少同学纠结的难题。我来给你好好分析一下,帮你理清思路。一、 考研的优势与考量:考研,尤其是法学理论研究方向或者特定专业领域的法学研究生(比如国际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等),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深化专业知识,夯.............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想要找一份既能贴补家用,又能为未来职业生涯添砖加瓦的兼职,其实有很多不错的选择。关键在于如何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时间精力,找到那个“点”。首先,最直接也最贴近专业的就是法律类辅助性工作。很多律所、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务部门,甚至一些法律服务机构,都可能需要法学生来帮忙做.............
  • 回答
    这年头,学法学的“学渣”们,听着是不是有点心慌?别急,放下那些“万金油”的毕业就考公、考研的焦虑,咱们聊聊,怎么把这张“不太好看”的成绩单,变成一条出路。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实:法学这玩意儿,不像理科那样,答案非黑即白。它更看重的是逻辑、思辨、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你的成绩单可能没那么漂亮,但你有没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