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我有 500w 存进余额宝,那我可以每天坐着等吃吗?

回答
哈哈,这想法挺有趣的!500w存进余额宝,能不能让你从此过上“坐着等吃”的无忧生活,咱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咱得明确一个概念:500万,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按照咱们目前的市场情况,即便余额宝的收益率不算特别高,但它的稳定性还是值得信赖的。

咱们就按一个比较保守的年化收益率来算吧,假设是 2.5%(这个数字会浮动,但咱们取个中间值来估摸一下)。

一年下来,这500万能给你带来多少利息呢?

500万 × 2.5% = 12.5万

一年12.5万的收益,平均到每个月大概是 1.04万。

怎么样,看到这个数字,是不是感觉有点小意思了?每个月能多出个一万多块钱,这绝对不是小数目,对很多家庭来说,这已经能大大缓解生活压力了。

那能不能“坐着等吃”呢?这事儿得分情况看:

一、 如果你追求的是一个比较朴素的生活,那理论上是可以的。

生活成本低: 假设你现在的生活非常节俭,每个月的开销加起来不到一万块,比如租个小房子,自己做饭,交通出行也以公共交通为主,平时没什么大额的娱乐消费。那么,每个月一万多的收益,基本就能覆盖你的日常开销了。你就可以不用上班,在家研究研究菜谱,每天美滋滋地给自己做顿饭,这不就是“坐着等吃”的另一种享受吗?
没有负债压力: 如果你没有任何房贷、车贷或者其他债务,那更是锦上添花。这笔钱就是纯粹的净收入,让你更舒坦。

二、 但如果你想过的是“大鱼大肉”或者更“滋润”的生活,那可能就有点吃力了。

大城市生活成本: 想象一下,如果你住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每个月一万块,光是房租可能就不够。更别说还要养车、社交、偶尔带家人出去旅游什么的。500万的收益要支撑这样的生活,那就显得有点捉襟见肘了。
通货膨胀是个隐形杀手: 现在咱们的通货膨胀率也比你余额宝的收益率高那么一点点。这意味着,虽然你每年能赚到12.5万,但你手里钱的实际购买力,可能每年都在悄悄地缩水。比如,今年100块能买到的东西,明年可能就要花102块了。长期来看,光靠这点收益,你的生活品质是会被慢慢侵蚀的。
“坐着等吃”的定义不同: 你说的“坐着等吃”,是每天在家做饭吃到撑,还是指想吃什么山珍海味就点什么,想吃米其林就去吃?如果是后者,那500万的收益,恐怕也就够你偶尔过过嘴瘾,很难支撑起长期的“饕餮盛宴”。

三、 更重要的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永远不是最聪明的做法。

风险分散: 余额宝虽然相对安全,但它毕竟是货币基金的一种,收益率不高,也难以抵御长期的通货膨胀。把500万全放在这里,虽然稳当,但错失了让这笔钱增值、跑赢通胀的机会。
投资的可能性: 500万,你可以考虑更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比如,一部分放在稳健的理财产品里,一部分配置一些低风险的债券,或者学习一些更专业的知识,去了解股票、基金等市场,让你的钱为你工作得更努力一些。当然,这些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需要你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管理。

所以,结论是:

500万存进余额宝, 理论上可以让你过上相对宽裕的朴素生活,不再为日常开销发愁,也算是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坐着等吃”的愿望。 每天不用为生计奔波,可以有更多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发展兴趣爱好,陪伴家人,或者学习新知识。

但是,如果你想过上挥金如土、想吃啥吃啥、想玩啥玩啥的“躺平”生活,那500万的余额宝收益,可能就有点不够看了。 而且,长期来看,只依赖这点收益而不进行更积极的财富管理,可能会让你在通货膨胀面前“吃亏”。

更成熟的做法是,将这笔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让一部分钱在余额宝里保本保息,另一部分去追求更高的收益,并且有意识地对抗通货膨胀。这样,你才能真正实现财富的稳健增长,让“坐着等吃”的日子过得更舒坦、更长久。

总而言之,这笔钱能让你“坐着”,但要不要“吃”得好,以及“吃”到什么程度,还得看你自己的选择和对生活的要求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由于通货膨胀,你以后取出来时连本带利,可能购买力都不足当年的本金。

存钱吃利息为下策,是最不划算的投资方案之一

user avatar

我有500w,但是肯定不会都存到余额宝,而且实话告诉你,这些钱别说不够一辈子,十年都未必够用。

为啥?因为等有那么多钱的时候,身边的人基本上也就都要个小一千万。你还来不及洋洋得意多久,就发现原来自己他妈的是身边这个圈子里最穷的。

然后,你发现维持你现在正常的社交和生活原来的消费根本不够用。你当然也可以选择不跟身边人混,自己关起门来跟以前的朋友玩。但若那样,可以相见就会走下坡路。不进则退,而且是指数下滑。所以很多地方,想不花钱都不行。

我其实不在乎车的好坏,但开个破车,别人就是瞧不起你,就是懒得理你。所以,钱永远不够用,除非你真的不介意日子越过越差。话说回来,如果不介意日子越过越差,哪里用500万,五万就能活得不错了。

user avatar

WHY NOT?

仅凭利息过上一般三线中产的生活,听起来也不错。


但前提是,你得有脑子让这500万不断增值。

不然坐吃山空。乱投私募或P2P血亏。重大疾病分一杯羹。

500万也不是那么经得起花。


而且你也不可能真的不考虑货币贬值和其他不可抗因素。

所以,决定你生活品质的,其实还是脑子。


你可以把500万都放进余额宝,但是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2019年7月),美联储停止加息开始营造降息预期,各国央行都在下调利率,相信我们的央行也会跟进,余额宝的利息(2019年7月的利率是2.435%)必然是会不断降低的。


所以,学习一点投资理财,可以很大比例进一步改善你的生活品质哦,


I 小白版升级攻略

比如,你从余额宝改投南方天天利货币B,同样是货币基金,随存随取,南方天天利货币B目前的利息是2.821%(2019年7月)。动动手指,每年就可以多15.8%的收益,按照目前的收益率,相当于你完全不动脑筋就可以每个月多拿到1600左右=>你可以做以下事情:

1)把家里所有的饮用水换成爱夸ALKAQUA 1.5L那款,包括烧饭的水。从此你身体里流淌的就不是自来水而是长白山经玄武岩20年溶滤的天然水了哦,生活品质的基本面陡然上升。

2)当地五星级酒店做个SPA啦,好好地宠爱一下你的BODY。出来的那一刻,你的精神面貌都抖擞起来了呢。

怎么样,有感觉到改善了一点生活品质不?






II 初级版升级攻略

如果你觉得上面这个小白升级攻略给你一种“哎哟不错哟”的感觉,那么,你应该对投资理财感了一点兴趣了。

接下来,就是你该花一点时间精力,读一点书,学习一点关于债券投资的知识了。

WHY?

因为债券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呢,大概是5%。

当然,正确的姿势是长期持有。

既然你有500万,不需要买房,不需要资金周转,又不需要随时准备拿出来,只有拿利息过日子的需求的话,你放着也是放着,还不如买个收益率高一点的是不是。

不过呢,债券与货币基金不一样,它长期来看是向上的,非常稳健的一个品种。但是短期内,也会有一些波动。

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债券投资心得,能够接受波动这件事情,其实就相当于是比投资目前的余额宝白白的增加了大概2.5%也就是一半的收益率,换成人民币呢,就相当于是一个月多1万块钱的利息收益。

厉不厉害,开不开心?


目前呢,是利率下行的市场环境,适合投资长期债券。

你可以多买点信用债,少买点利率债(不买也行)。至于为什么呢。。。mmm。。。拜托你还是稍微去学习一下吧,哪里可以找到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什么叫做信用债,什么叫做利率债,买长债还是短债,具体又是买哪个,等等等等。

毕竟每个月多一半的收益不是,总得花点力气。

如果你实在笨,也不想学习,那你就留出12个月的生活费在余额宝里吃利息,剩下的钱都投到债券,信用债和利率债各投一半。

然后,你的投资生涯也到此为止了。后面的不用看了。

当然,如果你不学习,利率急速拉升的时候,你也不知道要退出债券转为持有货币基金,那反正你就放着吧,长期的收益还是妥妥跑赢余额宝的利息的。后面你每年提取4%(低于平均5%的债券年化益率),也是可以把这笔钱一直花下去的。







III 中级版升级攻略

在债券学习完之后,你收获了债券投资的基本常识:

一般在加息周期,都是看好短期债券,看衰长期债券这种策略,买短放长,在极端情况下再抛掉债券基金,买入货币基金(货币基金主要投资于银行间市场,本质上是一种极短的债券)。

一旦到了降息周期,就是买长放短,就像去年2018年下半年,应该回到债券市场,放掉货币基金,投资长债收益更佳,去年下半年很多长债半年收益就超过了6%,而货币基金全年收益只有3%不到。

利率高位低位平稳波动的时候,也应该持有债券,因为利率高位了,就意味着可能很快就要降息周期了,而利率低位,利率债虽然不怎么涨了,但是信用债基本就活了,所以债券的收益还是要好于货币基金。

总之,只有利率急速拉升的时候,要退出债券,持有货币基金,其他时候尽量持有债券。

并且,因为赚到了钱,你雄心勃勃,喜欢上了理财,想要进一步提高你的收益率了。

那么恭喜,你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你终于上了正轨!


投资的世界。


资本市场有三块钱可赚,

第一经济增长,业绩增长的钱,这块大概有4-5%,

第二块是通胀货币超发的钱,也大概是4-5%,这是长期下来市场必须给你的。其中经济增长的钱,国家GDP增速越高,这块钱也就越多,所以投资到一个高速增长的国家,你本身就有一个不低于10%的年化增长率,

而第三块钱就是估值涨跌的钱,这块钱可能是正负10-15%,换句话说你做好了,能给你每年10%的业绩增加15%,搞不好你就会亏损。

但长期看,这块是一个0和游戏,甚至是负和游戏,你从别人兜里赚钱,并不容易,即使格雷厄姆大师,他也仅仅跑赢了市场2%而已。


投资是一个输家游戏,关键不在于做对过什么,而是在非常长期的时间里,尽量不能做错。


你对市场的认知,对人性的认知,都会在这体现,最终就会表现在你的投资收益上面。


我的建议是,自己学习理财的成本,短期内是最高的,长期来看却是最低的。


你当然可以去找这个私募那个金牌投顾,这个信托那个顶级大行的高端资产管理部,但是说句实话,不管谁“帮”你,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就是5%,超过5%的,每多1%就要有相对应的风险补偿,跟你交的管理费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所以,任何人给你任何建议,最后下决定的还是你自己。

然而你有与资金匹配的判断力吗?

唐骏这种人间老狐狸,当年都在麦道夫诈骗案里面亏了270万美元(他的境外委托理财投资可是通过四家国外的专业理财公司进行的,人家不专业吗?用了4家而不是1家是他没有分散风险吗?最终亏了,只能怪他自己判断有误,合同里也是明白写着的,理财公司只是提取一定的佣金,亏损和收益都由投资人自己承担)。

那么,对理财大脑空空的你,在未来几十年的投资生涯中,想要靠利息(也就是收益)过上美好生活的你,有多大的概率能幸免?

建议lz先读一下《客户的游艇在哪里》,了解下理财这个世界中财富的真实流动方式。



那你可能要问了,这个世界上,难道就没有付一点管理费&佣金,就能获得稳定高收益的吗?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还是有的。

在百年华尔街上,到现在也还有几个人能够保持持续打败市场,但他们基本已经停止公开募集,或者极少数能投的,比如达利欧的桥水基金,他的投资门槛是1亿美金,人家根本不带你玩。

剩余96%以上的专业投资者,都跑不赢标普500指数。

所以,

1)承认自己的平庸,

2)不要想着择时,不要想着精选个股,老老实实

3)在低估区域定投指数(最简单幸福的阶段,在微笑曲线的左侧越跌越买,不断定投就可以了),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好资产配置、逐渐完成建仓,

4)在波动的过程中坚持资产配置,每年固定日期再平衡1-2次各类资产(市场在正常估值范围的情况下,往往是市场估值不高不低,预期更是左右摇摆的时候,充分说明市场在这个阶段,处于有效阶段。你任何的高抛低吸,其实都是徒劳的,根本跑不赢市场,反而容易错失机会,最后就是追涨杀跌。除非在市场情绪钟摆的两端,否则中间地带你动的越多,错的也就越离谱,最好的策略就是跟随市场,不到两个极端就一直坚持留在里面),一般是单个资产偏离20%以上的部分,需要进行再平衡,比如你本来的配置是债5股4商品1的,后面股涨了变成了债3股6商品1了,那么就要卖掉一部分股票买入债券,让配比回到债5股4商品1;


5)比较高估时,将各类资产分批卖出,

(比如股票类资产,我们买的指数基金,3500-4000点左右会逐渐进入高估,这个也要看具体的品种,推荐几种思路:

- 如果你买的指数基金,在定投建仓期中遇到上涨,当年复合收益率超过20%后,就可以进行止盈保护了,剩下的部分就转配置;

- 如果你买的是个股(不推荐),年复合收益率超过20%后它继续涨,后面再按照1-2-3-4进行撤退,也就是再涨10%出来10%,涨20%出来20%,涨30%出来30%,涨40%出来40%,或者你可以分批4次卖掉股票,前三次都卖掉手中的一半,最后一把清仓,比如你有1万元持仓,第一次卖掉5000,第二次卖掉2500,第三次1250,第四次也是1250,这么做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你的胜利果实。

- 如果是你已经完成配置,那么就像上面所说的,根据大类资产不同的比例,超过20%的偏离度,就用动态再平衡的方法去止盈;一般进入资产配置后,就不可以轻举妄动了,只有在特别高估的时候,比如指数的分位标准差高于80%甚至90%以上,你们公司的扫地大姐都开始谈论股票的时候,就需要将股票类基金全部止盈卖出:

1)根据分位标准差分批止盈,比如指数的分位标准差高于80%甚至90%以上,

2)顾比均线止盈(破了短期30日均线走掉一半,长期均线破掉全部走掉),

3)如果太疯狂了,已经远离了均线,你可以用最高点做依据,从最高点回撤5%,走掉一半,跌破10%全都走掉),或者你也可以最高点下来跌破8%一把止盈(这个需要你有非常强的纪律性,适合右侧品种比如券商),

4)或者超过年化目标止盈,比如你的目标是年化20%,你配置中的股票类资产已经翻了3倍了,未来5年的收益都赚到了,那么早点出来休息一下也是没问题的。


比如商品类资产,像是黄金,这种资产是没有内在收益率的,所以无法估值,主要还是看趋势,如果黄金的对立面也就是全球的货币逐渐没有了避险需求(世界和平了),而中国大妈都进场抢黄金的时候,那就是黄金高估该卖出的时候了;

比如债券类资产,这个没有高估或者低估之分,基本都是长期持有,除非就是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极速拉升时退出就行;其他时候都不动),

当然,高估卖出,不可能总是全部卖在山顶上,高估是一个区域,还是需要分批卖出,不要太贪心,我们不赚最后一个铜板;


6)高估后卖出后,什么时候重回市场呢?一般来说,卖出之后不要着急立马再次买入进去,而是手持货币(一种买入期权,可以先放在货币基金里面过度)观望一下,

股票类资产,高位跌下来一半以上之后再回到市场(具体来说,是小盘股起码跌一半,大盘股跌三分之一,然后还得慢慢定投式建仓),

商品类资产,周期来临时买入商品(比如黄金,全球避险情绪上升,流动性释放+预期不好时买入黄金),商品这个比较复杂,有的时候一个下降周期特别长甚至可以十年不配置(比如黄金70年代到现在,上涨周期是几个十年【1971-1980年是史上最大一轮黄金牛市;2000-2011年是很多人记忆犹新的上一轮牛市】,下跌周期是十年和二十年【1980-2000年是史上最漫长一轮黄金熊市;2011年至今又是一轮熊市】,但是一旦趋势来临,收益率就很可观【比如有色金属,2001至2007一轮牛熊周期,小盘指数最高点距离最低点涨了5.4倍;大盘指数最高点距离最低点涨了6.3倍;有色金属指数最高点距离最低点涨了14.5倍!】但这个需要去另外学习,因为商品类属于不易估值的品种,更加强调趋势和周期位置,对能力圈的要求不一样。

以上,是最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

不断巡环往复。

和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事情一样,天上不会一直掉馅饼,所以投资赚钱只能赚自己看得懂的部分;如果看不懂瞎投资却靠运气赚到了,那就像是在赌桌上数钱,只要你还是在市场里,早晚还是会赔回去的,

长期来看,投资,还是只能靠自己。



500万,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


对于大资金来说,无一例外,只有做资产配置才能够穿越牛熊,获得长期的稳健收益。

lz可以学习一下达里欧的全天候资产配置模型,或者戴维斯文森在耶鲁大学的捐赠基金模型,甚至是格雷厄姆的股债均配模型,看看他们是如何配置的。这些都是非常稳健的,长期跑赢市场,充分证明了自己的模型。

学习别人,是为了知道世界上有这样的操作,最终还是要落到自己身上。



简单来说,

想要长期达到市场的平均收益,只有资产配置+一套适合自己的交易策略,

资产配置,除了保险和现金,剩余的钱一般要进行股票、债券(债券基金涵盖范围很广,长债基金、短债基金、货币基金都算是债类品种)和商品之间的配置,

在这个中级版收益升级攻略中,可以只投股票(指数基金)和债券(债券+货币基金)。对,放弃精选个股或者单独的债券的操作,如果你你没有这个能力的,还是老老实实买基金(也就是一揽子的股票或者一揽子的债券就行)。



保守一点,股债均配,也就是50%的股票,50%的债券,

中性一点就是6成股票,4成债券(通常情况下6:4的股债配置,基本就能够达到市场平均收益,如果你要长期跑赢市场,只需要增大股票的配比就可以了),

激进一点就股7债3,

股票的长期收益率是9%每年,而债券大概是5%,

所以每增加10%的股票配置,你的长期年化收益率大概提高0.4%左右,

比如股8债2的配比,每年你就高出0.8%收益,但是波动性也会增加很多,


对于普通人来说,后续没有无限现金流,对自己的要求呢,也不要太高,没有必要为了增加那么一点的收益率而非要额外提高股票在资产中的配置,那么股票最多占资产50%就够了,

所以,你的500万的资产配置方案中,股债均配差不多了,


但也不是说一直50%的股票50%的债券,每年调仓一次就可以了,

而是可以在高位尽量降低一些股票仓位,

比如在估值分位标准差低于20%的时候,可以采取股7债3的配置定投建仓,摊低成本,完成配置。

而当估值分位标准差高于80%的时候,可以逐渐调整到股债均配,

而当估值创新高,可以用债8股2的保守配置。

等估值分位标准差跌回到50%,再恢复股债均配。


所以,如何开始呢?就是学会第一轮要在熊市建仓,千万不要一有计划就进股市买买买,而是不到便宜的位置坚持不多买,把持仓成本控制在大底往上的20%以内。


于是,请你开始学习吧。

以下是书单,你可以从投资大师系列开始看,然后基金,股票,经济史,商业史,都看过去,

等你读了50本投资理财类的书籍(大概1年左右)之后,有了一些感觉之后,再从500万里面拿10%出来进行具体操作。

在这之前,你的500万就老老实实躺在债券里面,不要动,千万不要动!

在坚持学习了5年,看了250本书,差不多经历一轮牛熊的练手之后,不管赔钱还是亏钱,如果你还是雄心勃勃想要深入学习理财这件事的话,那么,你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了。






III 高级版升级攻略

到了这一步,你可以开始兼职职业投资人了,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素质,自然也更多了。

你不仅要知市场,知己,更要知人性。

而这是最难的地方。

如果你是做价值投资的,不是说你懂不同行业不同估值的方法,PE,TTM,盈利收益率,PEV,PB,PEG,杜邦分析,股息率,历史百分位....就能进行长期投资了,你必须具有远超普通人的对于公司个体行业趋势的洞察以及研究能力。

而如果你是做趋势投资的,你必须具备钢铁般的意志和对市场极度敏感的交易感觉,哦对了,你还得身体好,能干多久,说实话,真的看天赋。

所以,能够长期跑赢市场,对于投资者个体的要求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高。高到远远大于很多人的认知。普通人,完全无法达成以上条件。

作为普通人,第一,不要想跑赢市场,能够获得市场平均收益,就应该感谢市场;其次,你能做的也不多,就是定投+资产配置。

那么你需要哪些方面的能力呢?

可以参考以下投资达人ETF拯救世界(指数投资第一散户,资产收益率12年10倍,个人资产在2019年熊市底达到7500万左右)对这个问题总结:

第一,认识市场。

包括自身、整个市场以及将要交易的各个品种的特点;包括目前各品种所处的阶段——贵还是便宜,牛市还是熊市;自己的资金来源,可以配置多长时间等等问题。总而言之,就是先弄清楚生态环境以及自己的特点。

第二,建立交易策略。

一个宏伟的交易体系,是由若干小的交易策略构成。你可以看很多书,可以看很多论坛,你会在这些地方找到各种千奇百怪的交易策略。首先你要从这些策略里面,找到逻辑上可以自圆其说的策略。然后观察或者测试历史收益率。最好是经受过长期考验,或者真正的大师们推荐过的策略。接着,把这些策略分类,分成短期、中期、长期,各选1-2种,准备搭建全天候的投资体系。

第三,建立资产配置模型。

将所有关注的品种,归纳起来,设计好一个配置模型。比如经典的50:50模型,即50股票,50债券。再比如动态再平衡模型,即股票仓位在低估的时候达到75%,高估的时候只配置25%之类的。如果有精力,再加上贵金属、原油、REITS、海外股票,基本上你的配置就全了。好好设计一套应对不同时点的资产配置模型。同时,对大类周期变化有个基本认知。

第四,正式建立体系。

将以上三点融合起来。建立起一套足以应对牛市、熊市、波动市的全天候体系。通过对市场客观理性的观察,判断周期,套入资产配置模型,确定当下应该如何配置资产。然后使用各种投资策略高抛低吸,长短结合。


整个过程看起来很复杂,可能适合你的体系建立也需要几年时间。但一旦建立起来,它将是一个半自动运行的稳定系统。这个系统一定不会出大错,你要做的就是严格执行,同时经过实践,不断调整细节。这个系统不仅你能用,你的孩子,你的孙子,都可以用。他们要做的,只是不断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些小的变动而已。


当然,等你走到这一步,你的目标早就不是吃500万利息过生活了。

人生,因学习而改变。

是你的脑子,而不是500万决定了你的生活质量。

所以,你准备好了吗?


Ps:

评论里有同学讲到买房投资,这个时点我是绝对不赞成的,请参考我下面写的帖子:



2020.12.12

很多读者觉得整那么复杂的干什么,有钱的话找专业机构为自己投资就行了。

怎么说呢,由于资产管理行业独特性,和对于从业人员的底线要求,这个行业跟服务业不太一样,服务业你能够知道这辆汽车好不好,这个餐馆口味食材怎么样,但是在资管行业,消费者也就是投资人是没办法判断产品好坏的。

甚至连从业人员自己,也没办法判断,有些产品过去几年业绩很不错,那么是不是代表着未来业绩一定很好呢?也不一定。甚至5年,10年业绩够长了吧,但是也不好说。

这个行业只要跟判断有关的理论,大部分都是屁股决定脑袋。

另外,资管行业对客户的服务很有限,绝大多数情况下,客户都没有赚到钱,只有机构和从业人员赚到钱了。客户赚钱的时候收钱,客户没赚钱的时候也要收钱,业绩比指数好收钱,业绩比指数差也得收钱。但这就是行业规则,尽管听起来非常不靠谱也不合理。

大家都想进入这个行业,都崇拜专业投资人,其实无非就是羡慕报酬,但其实,很多从业人员不值那么多钱。

这个行业的最大纠结是客户,客户深层次需求和表面需求不一致,深层次需求是赚钱,而表面需求是追涨杀跌,

也就是说,客户最想投资买产品的时候,其实跟他自己的利益背道而驰,比如说股市已经涨的很高了,这个时候进去绝对是亏损的概率比赚钱离场的概率大,但是作为资管机构你不卖给他,他转身就走,去你的对手那里买产品。

相反,最能赚钱的时候,比如说2018年底到2019年初那种惨烈的熊市里,这个时候买进去拿住了闭着眼睛都能赚钱,却恰恰是客户最不想买的时候,就算说破天,他也不愿意去做投资,反而认为你是个骗子。

所以做资管的人,不但要在市场中反人性,对客户服务上也要反人性。这个实在是太难了。换句话说,就算你知道怎么替客户赚钱,也能替客户赚钱,但客户未必肯让你帮他。他更愿意去听他想要听的,做他想要做的,但却会让他肯定赔钱的操作。

所以,我始终建议,投资理财还是需要自己学习。外面的专业人士也帮不了你。普通人选确定性最大的资产配置是最明智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