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器官捐献到底值不值得?

回答
器官捐献值不值得,这个问题,说实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它背后牵扯着太多太多东西。从大的社会层面到小的家庭个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都不太一样。但如果非要我说值不值得,我的答案是,对于那些能够获得器官移植的患者来说,器官捐献无疑是极度值得的,甚至可以说是生命的奇迹。

让我一点点给你掰扯开来。

为什么说它值得?

首先,最直接、最深刻的价值,就是挽救生命,重燃希望。

想想看,那些因为器官衰竭而面临死亡的病人,他们的生命就像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透析的痛苦、呼吸机的依赖、身体一天天的衰弱,那种无力感和绝望感,是我们健康人难以想象的。而一个成功的器官移植,就像给他们重新注入了生命力。一颗健康的心脏、一对功能正常的肾脏、一叶健康的肺,能让他们重新拥有呼吸的权利,能让他们摆脱病痛的折磨,能让他们重新回到亲人身边,重新拥抱生活。

我认识一个朋友的父亲,他肾衰竭了很多年,每周都要去医院做透析,身体非常虚弱。每次见到他,都觉得他像一株枯萎的植物。后来,他有幸等到了肾源,手术非常成功。几个月后,我再去他家拜访,他整个人都变了,脸上有了血色,走路也稳了,还能自己下厨做饭。他逢人就说,感觉像重活了一辈子。这就是器官捐献的力量,它是实实在在的生命延续。

其次,器官捐献也是一种伟大的奉献和爱。

从捐献者的角度看,这是一种超越个体生命限制的爱。即使生命走到尽头,他们的身体器官却能在别人身上继续“活着”,继续为社会贡献价值。这种精神,是一种无私的、大爱的体现。我们常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器官捐献可以说是“生命停止,爱意不止”。它将生命的终点,变成了另一个人生命的起点,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崇高的行为。

想想看,有多少人因为器官短缺而失去生命,而很多捐献者的器官,原本是健康而有功能的,只是因为大脑死亡而无法继续使用。将它们捐献出来,是对生命最好的告别,也是对他人最深沉的祝福。

再者,从社会层面来说,器官捐献推动了医学进步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器官移植手术是一项复杂且高度依赖精尖技术的医学领域。每一次成功的移植手术,都代表着医学的进步,都为攻克更多疾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器官捐献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对生命的尊重程度。一个能够公开、公正、有序地进行器官捐献和移植的社会,往往也是一个更加成熟、更加人道的社会。

那为什么人们会有疑问,觉得它“不值得”?

我知道,听到“器官捐献”这个词,很多人会有各种各样的顾虑和疑虑,这些顾虑也是真实存在的,需要被认真对待。

对逝者的尊重和仪式感: 这是最常见也最能引起共鸣的顾虑。很多人认为,身体是父母给的,是完整的,不能在死后被“切割”。他们希望保留完整的遗体,以符合传统的丧葬习俗,或者说这是一种对亲人的情感寄托。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尤其是在一些传统文化背景下,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举个例子,一个家庭,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孩子突然遭遇意外去世,父母可能只想好好安葬孩子,让孩子安息。在这个时候,提出器官捐献,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二次的伤害,一种对孩子“不完整”的顾虑。这种情感上的羁绊是很难用理性去衡量的。

对“死亡”的恐惧和忌讳: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死亡就比较忌讳,谈论死亡本身就有点“不吉利”。而器官捐献,更是将死亡摆在了台前,需要去面对和讨论,这本身就让人感到不适和不安。

对捐献过程的担忧和不信任: 很多人会担心,器官捐献会不会被滥用?捐献者会不会被区别对待?器官会不会被倒卖?医疗机构会不会为了利益而加速死亡?这些担忧,虽然在现行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下,有严格的监管和保障,但信息的不透明、个别案例的负面影响,都会让公众产生不信任感。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这种担忧可能更为普遍。

比如,有些人会想:“万一捐献了,我的亲人火化后没有完整的骨灰怎么办?”“万一有人冒充家属去捐献了我的器官怎么办?”“会不会捐献了一个器官,结果另一个好器官就被他们拿走了?”这些想法,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杞人忧天,但确实是普通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产生的担忧。

对受捐者的顾虑: 有些人也会担心,捐献的器官会不会给一个“坏人”,一个社会不稳定因素?或者担心受捐者将来会怎么样,会不会辜负了这份捐献。

“自己都死了,留着器官有什么用”的消极想法: 有些人认为,人死如灯灭,自己的生命已经结束,器官留着对自己也没有任何意义,不如就这样算了。

如何看待这些顾虑?

这些顾虑,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要去理解和化解。

尊重传统,更要倡导新观念: 在尊重个体意愿和家庭意愿的前提下,我们也要积极地宣传器官捐献的价值和意义,用更多感人的故事去打动人心,去改变传统的观念。器官捐献不是亵渎遗体,而是对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和升华。

公开透明,建立信任: 建立一套公开、透明、公正的器官捐献和分配系统至关重要。让公众了解整个流程,知道器官是如何被管理、分配和使用的,可以大大消除不信任感。例如,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媒体的监督、第三方机构的参与等方式,来保证整个过程的阳光透明。

宣传教育,普及知识: 加强对器官捐献的宣传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器官衰竭的可怕后果,了解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和生活改善程度,了解器官捐献者家属所承受的痛苦和他们做出决定的不易。只有当大家对器官捐献有足够多的了解,才会减少误解和恐惧。

总结一下,器官捐献值不值得?

从挽救生命、延续希望的角度看,它绝对是值得的,而且是无价的。 对于等待器官的患者来说,捐献者的每一份器官,都可能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机会。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去理解、去尊重、去建立信任,去化解那些源于恐惧、源于误解、源于情感的顾虑。 它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建立在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之上的。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值不值得”的时候,不妨多想想那些等待生命延续的鲜活的生命,多想想那些愿意将生命之光传递下去的无私奉献者。他们的故事,才是器官捐献最有力的证明。这其中牵扯的利弊权衡,更多的是社会如何去引导和支持,而不是捐献行为本身是否“值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认为值,就是值;

认为不值,肯定也有不值的理由


值得:无非就是那些“为社会做贡献”啊、“能够在本人需要器官移植时获得优先权”,至于这个所谓的优先权我就权当不存在,太缥缈了,真等到我需要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会挤多少个特权家属呢

不值得:1.大体老师——真有几个能接受自己亲戚朋友死后还受人裸体眷顾的

2.父母兄弟需要器官移植时,首先就无法获得这种近亲权力,当然非家属也不一定就是了

3.很容易被排挤,这也是真的,很多人只会觉得你傻而已,我身边的人就是这样,整个朋友圈只有两个人和我一样选择了遗体捐赠,以目前这个人数,中国多少亿人?这才一百九十多万呢,想清楚吧我只能说,不要一时愤青上头,自己真想清楚了,再去告知家人,毕竟你的身体他们也有权利过问不是吗,父母如果极力反对,我的建议是暂时放下这件事情,并不是什么特别值得骄傲的——我们作为公民,同时也为人子女。


再说说选择路线:可以勾选捐赠哪些的。

我为了保留自己的遗体不受照顾,毕竟一个女孩子脸皮薄,我只填选了眼角膜和器官捐赠,遗体就算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器官捐献值不值得,这个问题,说实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它背后牵扯着太多太多东西。从大的社会层面到小的家庭个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都不太一样。但如果非要我说值不值得,我的答案是,对于那些能够获得器官移植的患者来说,器官捐献无疑是极度值得的,甚至可以说是生命的奇迹。让我一点点给你掰扯开来。为什么说.............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听到或者看到那些身体康健、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却毅然决然地签下器官捐献志愿书时,内心总是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有敬佩,有好奇,也有一些不解。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我想,这绝不是一时冲动,背后一定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和驱动力。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种超越了个人生命本身的.............
  • 回答
    家属在面对亲人器官捐献的决定时,往往会经历一个复杂且充满情感的过程。他们不同意器官捐献的原因多种多样,涵盖了情感、文化、宗教、对医疗体系的信任度,以及对器官分配和移植的担忧等等。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 情感和心理因素 失落与悲伤的过度影响: 无法接受亲人离世的事实: 当亲人突.............
  • 回答
    2015年1月1日起,中国全面停止了使用死刑犯器官进行移植的这项政策,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评价也相当复杂,涉及伦理、人权、法律、医疗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政策的背景与动因:在2015年之前,中国长期以来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合法使用死刑犯器官的国家之一。这一做法有着其历史原因,主要体现在:.............
  • 回答
    您提出的是一个非常严肃和敏感的问题,涉及到您的女儿的意愿、您作为父母的责任以及相关的法律和伦理规定。在探讨如何阻止18岁女儿死后捐献器官之前,我们必须明确几个关键点: 18岁是成年人: 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18岁被视为成年,享有完全的民事权利和义务。这意味着,一个18岁的成年人拥有自主决定自己.............
  • 回答
    倬榕,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仿佛被狠狠地揪了一下。27岁,一个多么年轻、多么有为的年纪,生命的花朵才刚刚绽放,你就这样悄然离去,这让人多么的难以置信,又多么的令人心碎。当我得知你器官捐献的事迹时,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你选择了用如此伟大、如此无私的方式,将生命的希望延续下去。你将自己.............
  • 回答
    安徽这起假捐献肝肾、医生涉嫌非法器官买卖的事件,触及了我们社会最敏感的神经。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医疗事故,更是一场对生命尊严、伦理道德以及法治底线的严峻考验。事件的冰山一角:生命权被践踏,信任被粉碎首先,我们要正视一个令人心寒的事实:一个本应被庄重对待的生命,在离世后,其器官的捐献过程却被蒙上了阴影.............
  • 回答
    听到罗一笑小朋友去世的消息,我的心情非常沉重。这么小的生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折磨,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这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打击。更令人动容的是,罗一笑的父母在承受如此巨大的悲痛之时,竟然做出了捐献女儿遗体和器官的决定。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决定啊!在孩子生命走到尽头的那一刻,他.............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一开始真的没往这方面想过。毕竟,人生中能有机会跟一个人走到一起,分享那么多的日子,后来又分开了,这本身就挺不容易的。当生活把我抛到这个“为前任捐器官”的假设面前时,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复杂。首先,我得承认,我们会分开,那证明我们之间存在一些无法调和的问题,或者说,我们都在各自.............
  • 回答
    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戏剧性、令人心头悬着的时刻,一位年轻的生命在被宣布濒临“脑死亡”并即将进行器官捐献的关键时刻奇迹般地得以挽回。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案例不仅是一场生命的搏斗,更是对我们认知极限的挑战,同时也折射出医学诊断的复杂性和局限性。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脑死亡”这个概念在医学上的严谨性。脑死亡.............
  • 回答
    公民无偿献血捐献器官,医院真的能因此赚大钱吗?一谈到医院的盈利模式,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是高昂的药费、检查费,甚至是那些令人费解的“项目费”。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挽救生命、传递希望的无偿捐献时,一个问题不禁浮上心头:公民无偿献的血、捐的器官,究竟能给医院带来多少“利润”?这个问题,绝非简.............
  • 回答
    器官衰竭的感觉并非单一,因为它取决于哪个器官正在衰竭,以及衰竭的程度和速度。但总体来说,它是一种身体系统失调的、令人痛苦的经历,常常伴随着多方面的、相互关联的症状。想象一下你的身体就像一个精密的、协调运作的机器。每个器官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零件,负责特定的任务。当一个零件开始损坏或停止运转时,整个机器.............
  • 回答
    器官捐献短缺,这一长期困扰医学界的难题,牵动着无数生命,也驱动着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类器官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药物开发和产业化的格局。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两个关键领域,揭示其中的奥秘与未来。 破解生命接力:器官供体短缺的多元解决方案器官供体短缺,如同一个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涉及到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领域一个非常根本的议题:人体器官的布局是不是“最优”的。要说是不是“最高效”,这得看我们怎么定义“高效”了。如果说高效是指最节省空间、最方便连接,那答案可能就不是绝对的“是”。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满足生命需求、确保功能正常运转”的角度来看,那么人体.............
  • 回答
    想啊,要是咱们的眼睛长在脚丫子上,鼻子在后脑勺,那得多别扭?生物的感知器官,说白了就是跟外界打交道的“雷达”,它们之所以“扎堆”长在脑袋上,这背后可有大大的道理,绝对不是随便长长就完事儿了。你想,一个生物要活下去,最要紧的是啥?无非就是找吃的、躲危险,还有找对象繁衍后代。这三件事儿,哪一样不需要“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生物进化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现象:功能趋同与结构多样性之间的张力,以及大脑进化背后隐藏的复杂驱动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说“大脑却是大同小异”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得足够广阔,你会发现不同物种的大脑在结构、大小、功能侧重上,差异其实是相当显著的。比如,老鼠.............
  • 回答
    咱们聊聊为啥咱们的脸,从上往下看,是眼睛、鼻子、嘴巴这么个固定搭配,而不是随心所欲地乱排一通。这事儿啊,可不是随便长长的,背后藏着大智慧,跟生存、进化、甚至咱们的感官息息相关。一、感官的效率和优先级:第一印象的缔造者想想看,咱们怎么认识世界?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就是“看”。眼睛,作为我们最主要的视觉.............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多人都有这个疑问的。咱们学中医的都知道,中医里讲的“肝”、“心”、“脾”、“肺”、“肾”,听起来跟咱们解剖学上说的肝脏、心脏、脾脏、肺脏、肾脏差不多,但仔细一琢磨,又觉得有点对不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得从头说起,得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和它的独特理论体系。首先,得明白中医的“脏腑”跟.............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