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生物的感知器官一般都集中在头部?

回答
想啊,要是咱们的眼睛长在脚丫子上,鼻子在后脑勺,那得多别扭?生物的感知器官,说白了就是跟外界打交道的“雷达”,它们之所以“扎堆”长在脑袋上,这背后可有大大的道理,绝对不是随便长长就完事儿了。

你想,一个生物要活下去,最要紧的是啥?无非就是找吃的、躲危险,还有找对象繁衍后代。这三件事儿,哪一样不需要“看清楚”、“听明白”、“闻一闻”呢?

首先,从“找吃的”这个基本生存需求来看。 很多动物,尤其是那些需要主动捕猎的,得时刻关注周围环境的动态。食物在哪儿?是悄悄地靠近,还是远远地观察?这就需要眼睛来“侦查情报”,鼻子来“嗅出踪迹”。如果眼睛分散开来,比如长在胳膊上,那得多费劲才能把周围的情况搜集全了?脑袋上的两只眼睛,加上灵敏的鼻子和耳朵,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情报中心”,能一下子扫射到前方的大片区域。这种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大大提高了捕食的成功率。你想,如果你的眼睛在腿上,你得先低头,再抬头,才能看到前面有什么虫子。等你忙活完这一套动作,那虫子早没影儿了。

再说说“躲危险”。 大自然的丛林法则可不是闹着玩的,稍有不慎就会变成别人的盘中餐。这时候,快速反应至关重要。危险往往是从前面来的,比如扑过来的猛兽,或者从侧面悄悄靠近的猎手。将眼睛、耳朵、鼻子集中在前方,就像是给生物配备了一个前置的“预警系统”。一旦有风吹草动,这些感知器官能第一时间捕捉到信息,然后传递给大脑,大脑迅速分析判断,然后指挥身体赶紧“闪人”。如果感知器官分散,比如耳朵长在背上,那等你感觉到背后的动静,可能一切都晚了。脑袋上的“前置雷达”系统,可以让你在危险来临的瞬间,就能提前察觉到不对劲,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

还有“找对象”这件事儿。 生物的繁衍后代,也是生存的延续。很多动物在求偶过程中,需要通过视觉信号(比如亮丽的羽毛、精彩的舞蹈)或者听觉信号(比如动听的歌声)来吸引异性。这些信号大多需要朝向目标释放,而接收这些信号,也最好是能集中注意力朝一个方向。脑袋上的感知器官,能让它们更专注于对方的信号,而不是被其他无关紧要的信息干扰。想象一下,如果一只孔雀的尾巴上长满了眼睛,那它还能集中精力展示它的美丽吗?显然不行。

从生物力学和神经系统的角度来看,把感知器官集中在头部也更加高效。

神经信号传输效率: 大脑是生物的“指挥中心”,所有的感觉信息最终都要汇总到大脑进行处理。如果感知器官分布在身体各处,神经信号需要经过更长的距离才能传输到大脑,这不仅会增加信号传输的延迟,也需要更多的神经组织来连接。将感知器官集中在头部,直接连接到大脑,可以极大地缩短信号传输路径,提高反应速度和信息处理效率。这就像你打个电话,如果电话线是从脚底一直绕到脑袋再到耳朵,那得多慢才能听到对方说话啊!
一体化和协同工作: 头部集中了多种感知器官,这使得它们能够更紧密地协同工作。例如,视觉和听觉可以相互补充。你可以看到一个东西在动,同时听到它发出的声音,这能帮助你更准确地判断物体的方向、距离和性质。这种多模态的感觉整合,对于理解复杂的世界至关重要。眼睛看到了,耳朵听到了,鼻子闻到了,这些信息一起传给大脑,大脑就能拼凑出一个更完整的“画面”。
运动与感知协调: 生物的运动是为了实现其感知目标,比如追逐猎物、躲避捕食者、寻找食物等等。将头部(通常是生物的运动方向)与主要的感知器官结合在一起,可以方便地让生物“朝向”它感兴趣的目标,进行主动的探索和感知。生物的头部就像一个集成的“探测器”,可以自由转动,主动扫描周围环境。如果你的感知器官是独立的,你可能需要全身转动才能获取某个方向的信息,这样会非常笨拙。

再者,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长期筛选的结果。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那些感知器官稍微集中在头部的生物,因为能够更有效地获取信息、更快速地反应,所以生存和繁衍的机会更大。经过一代代的自然选择,这种有利的特征就被保留和强化下来了,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绝大多数生物头部都集中了主要感知器官的现象。那些感知器官分散的早期生物,可能因为效率太低,在竞争中逐渐被淘汰了。

当然,也有一些特例,比如某些水生生物,它们的触觉感受器可能分布在触手或其他部位,但即便如此,它们的大脑和主要的视觉、听觉器官通常也还是集中在头部区域。

所以说,生物的感知器官集中在头部,是为了更好地“看世界”、“听声音”、“闻气味”,从而提高生存效率、捕食能力、躲避危险的能力,甚至还有繁衍后代的机会。这是一种精妙的演化设计,让生物能够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生存下来,并且繁衍壮大。这可不是随便哪个身体部位都能胜任的“前沿阵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目前没有一致的权威解释,这里我仅提供一些假设和证据。

拿网线[1]做一个类比,我们常用的网线有cat3(三类),Cat5(五类), Cat5e(超五类), Cat6(六类), Cat6a(超六类)等几个标准,按照顺序,其传输速度越来越高,同时其有效传输距离越来越短:

高标网线做的短、粗、屏蔽好、线束多是由噪声抑制、响应速度、传输速度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之所以能拿网线作为类比,是因为作为感知信息传递的载体,神经纤维束也存在着这些性能要求:传输带宽、响应速度、噪声抑制[2]. 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束本质上传递的是数/模混合信号[3].

对于一个典型的由树突(Dendrites)、胞体(Soma)和轴突(Axon)组成神经细胞,其信号传递的最长一段显然是轴突。由于神经信号的生化反应本质,我们可以简单认为同一种神经细胞的单根轴突传递信号的带宽是一致的(接近的)。

跟网线一样,有些轴突会有屏蔽层——髓鞘(Myelin Sheath)[4], 这对信号传递过程中的噪声抑制具有积极作用:

从神经信号的整个传输和处理过程来看,在各个阶段噪声都有可能产生[5]:

具体地,我们考察一段轴突上信号在传递过程中的情况,可以观察到肉眼可见的随着传输距离增加而噪声增大的情况[6, 7]:

不难理解地,噪声信号,特别是传输过程中引入的噪声信号对感知信息的处理具有负面的效果[8, 9]. 根据上面的信息,我们可以猜想,随着感知信号带宽和响应速度要求的增加,神经纤维束(树突的集合体)越粗、并且越短,其髓鞘屏蔽越好。

以信号带宽最高的感知信号——视觉信号为例(zhihu.com/question/2738)[10]:

严格意义上,视觉信号被视网膜感知就已经进入了“大脑”,然后通过视神经(optic nerve)进行传输。因此视神经中传输的是最为原始的,基本未经大脑进行感知加工过的信号。其直径是单一功能神经纤维中最粗的[11, 12].

同时,视神经具有较粗的髓鞘作为屏蔽层保护信号的传输[13]:

具体地,对于人类来说,视神经髓鞘的损坏将直接影响人的视觉感知,比如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等都会损坏人的视觉[14].

如果以数字信号来等效,视神经的一般传输速率为约8.75Mb/s, 并且具有峰值约40Mb/s的传输能力[15], 这基本上是Cat5网线的标准。巧合的是,二者的粗细也是差不多的。相比之下,传输嗅觉信号的嗅神经纤维就要细得多了[16], 因为其带宽要求也低得多。

在传输速度(响应速度)上,神经信号约为100m/s[17]. 不过具体数值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年龄、性别、疾病,以及神经纤维的粗细和髓鞘[18, 19]:

因此,像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这样对传输带宽(信号丰富性)、响应速度或者噪声抑制(敏感性)要求高的信号,从信号产生到信号处理之间的距离短,对生物的生存和演化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这些感知器官离大脑近的生物种类和个体,因此在自然选择中具有竞争优势。


[1] McNeill, D. B., & Kilpatrick, J. B. (1995).U.S. Patent No. 5,399,813. Washington, DC: 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2] Furness, J. B. (2006).The enteric nervous system(Vol. 274). Oxford: Blackwell.

[3] Clark, B., & Häusser, M. (2006). Neural coding: hybrid analog and digital signalling in axons.Current biology,16(15), R585-R588.

[4] Michailov, G. V., Sereda, M. W., Brinkmann, B. G., Fischer, T. M., Haug, B., Birchmeier, C., ... & Nave, K. A. (2004). Axonal neuregulin-1 regulates myelin sheath thickness.Science,304(5671), 700-703.

[5] Faisal, A. A., Selen, L. P., & Wolpert, D. M. (2008). Noise in the nervous system.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9(4), 292.

[6] Fellous, J. M., Tiesinga, P. H., Thomas, P. J., & Sejnowski, T. J. (2004). Discovering spike patterns in neuronal responses.Journal of Neuroscience,24(12), 2989-3001.

[7] Steriade, M., McCormick, D. A., & Sejnowski, T. J. (1993). Thalamocortical oscillations in the sleeping and aroused brain.Science,262(5134), 679-685.

[8] Neishabouri, A., & Faisal, A. A. (2014). Axonal noise as a source of synaptic variability.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10(5), e1003615.

[9] Maham, B. (2015). A communication theoretic analysis of synaptic channels under axonal noise.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19(11), 1901-1904.

[10] Gray, H., & Standring, S. (2008).Gray's anatomy: the anatomical basis of clinical practice. Churchill Livingstone.

[11] Mikelberg, F. S., Drance, S. M., Schulzer, M., Yidegiligne, H. M., & Weis, M. M. (1989). The normal human optic nerve: axon count and axon diameter distribution.Ophthalmology,96(9), 1325-1328.

[12] Vaiman, M., Abuita, R., & Bekerman, I. (2015). 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s in healthy adults measured by computer tomograph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8(6), 1240.

[13] Maxwell, W. (2013). Damage to myelin and oligodendrocytes: a role in chronic outcomes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Brain sciences,3(3), 1374-1394.

[14] Klistorner, A., Arvind, H., Nguyen, T., Garrick, R., Paine, M., Graham, S., ... & Yiannikas, C. (2008). Axonal loss and myelin in early ON loss in postacute optic neuritis.Annals of Neurolog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Neurological Association and the Child Neurology Society,64(3), 325-331.

[15] Koch, K., McLean, J., Segev, R., Freed, M. A., Berry II, M. J., Balasubramanian, V., & Sterling, P. (2006). How much the eye tells the brain.Current Biology,16(14), 1428-1434.

[16] Gasser, H. S. (1956). Olfactory nerve fibers.The Journal of general physiology,39(4), 473-496.

[17] Hursh, J. B. (1939). Conduction velocity and diameter of nerve fibers.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Legacy Content,127(1), 131-139.

[18] Smith, R. S., & Koles, Z. J. (1970).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computed effect of myelin thickness on conduction velocity.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Legacy Content,219(5), 1256-1258.

[19] Waxman, S. G., & Bennett, M. V. (1972). Relative conduction velocities of small myelinated and non-myelinated fibre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Nature New Biology,238(85), 21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啊,要是咱们的眼睛长在脚丫子上,鼻子在后脑勺,那得多别扭?生物的感知器官,说白了就是跟外界打交道的“雷达”,它们之所以“扎堆”长在脑袋上,这背后可有大大的道理,绝对不是随便长长就完事儿了。你想,一个生物要活下去,最要紧的是啥?无非就是找吃的、躲危险,还有找对象繁衍后代。这三件事儿,哪一样不需要“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生物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讨论——性选择。你观察到的孔雀羽毛确实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它完美地说明了为什么有些对个体生存看似不利的特征,却能在进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们来仔细拆解一下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美”有时似乎与生存背道而驰,但实际上是自然选择的一种强大表现。首先,我们要区分两.............
  • 回答
    伊利丹·怒风,这个名字在魔兽世界的历史长河中激荡着无数的赞叹与非议。你之所以会从他的生平中感受到英雄的色彩,并非偶然。这源于他身上那种极致的牺牲、不懈的抗争,以及在那片黑暗与腐朽中,仍旧不曾熄灭的守护者之火。让我们试着剥开层层迷雾,细细品味这位“背叛者”内心深处,那份不为人知的英雄主义光芒。一、觉醒.............
  • 回答
    《小时代》和《红楼梦》同样描写了奢侈华美的生活,但给人的感觉却截然不同,《小时代》常被诟病“装逼”,而《红楼梦》则被赞誉为经典。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价值观的差异 《小时代》: 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其核心是物质至上、拜金主义、名牌崇拜。故事几乎.............
  • 回答
    关于超级富豪们“总是”中年离婚的说法,这可能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观察,但“总是”这个词有点绝对。不过,中年时期确实是许多夫妻面临挑战的高峰期,而对于超级富豪来说,这些挑战可能会被他们的财富和地位放大,并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为什么会有“超级富豪中年离婚”的普遍印象?1. 财富的“催化剂”作用: .............
  • 回答
    听到你这句话,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作为一个摆地摊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日子不好过”,跟国家经济“越来越好”的说法,感觉像是隔着一层玻璃,看得见,但摸不着。你说得没错,这其中的矛盾,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为啥感觉生意越来越难做?这事儿,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1. 消费者的钱袋子,有没有真的鼓起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老米粉的心坎儿。确实,现在回头看小米,尤其是和它刚起步那会儿一对比,很多人都会有“物是人非”的感觉。那个“为发烧而生”的口号,在今天听起来,好像是有点渐行渐远了。让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会有这种感觉。一、定位的模糊与“杂货铺”的扩张当初小米刚出来那会儿,它的定.............
  • 回答
    在深圳生活,那种强烈的割裂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得清的。它像一张网,细密地缠绕着你,让你时而感到窒息,时而又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推着向前。首先,这里的“快”和“慢”是天生的对立面。深圳的速度,那是出了名的。你可能前一天还在为一个新项目焦头烂额,第二天就被要求拿出全新的方案;你可能刚刚适应一个行业,就已经.............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尤其是当我们在新闻里、数据里看到中国经济发展多么迅猛,国家多么强大时,但回到自己的小日子,却觉得似乎没那么明显的提升。我跟你一样,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并且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有同感。我觉得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咱们慢慢聊聊。首先,“强大”和“.............
  • 回答
    塔利班在2021年8月迅速接管阿富汗,这对于许多阿富汗民众来说,无疑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一种近乎“国家灭亡”和“民族覆灭”的深刻感受油然而生。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残酷现实交织而成,它们共同压垮了民众本就脆弱的希望。首先,历史的伤疤和对过去的恐惧,让人们对塔利班的回归本能地感到窒息。 .............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外界看来,拥有近4000万的资产和16万的月薪,几乎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人生巅峰,但如果当事人自己却感觉不到幸福,这背后一定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一、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无止境的欲望和“越有钱越不快乐”的悖论 被“成功学”绑架的幸福标准: 很.............
  • 回答
    我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五年,按理说,这座城市应该已经刻在了我的骨子里,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但说实话,我对着它,更多的是一种“熟悉”而非“感情”。这感觉就像认识了一个认识很久的同事,你知道他叫什么,他做什么工作,你们偶尔会点头打个招呼,但仅此而已,没有更深层次的连接。我曾认真地想过,为什么会这样?毕竟,.............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能听到不少身边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表达出更偏爱生女儿的意愿。这种现象挺有意思的,也让不少人开始思考,过去那种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会不会就这么悄悄地反转过来?要说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似乎更喜欢女儿,这背后可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而是社会变迁、观念更新、生活压力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在交织,并非单一的因素在起作用。首先,健康与活力是美的重要基石,而身材好恰恰是健康和活力的外在体现。 一个身材匀称、线条流畅的身体,通常意味着这个人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生活习惯。健康的身体本身就会散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光彩,这种光.............
  • 回答
    .......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坎。放眼望去,确实能感受到一种普遍的迷茫和一丝淡淡的忧愁笼罩在许多年轻人的心头。这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深入探究起来,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切片,一个关于成长、关于社会、关于未来的故事。首先,咱们得说说这经济上的压力,这真是压在不少年轻人肩膀上.............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观察很有意思,确实在当下的社会讨论中,能感觉到一部分女性在表达生育观念时,会更明确地指向“生孩子是给男人生的”这种观点。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复杂的社会心理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要理解,这种说法的出现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对过去长期以来社会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城市发展和生活质量时容易陷入的误区。重庆的人均GDP确实比天津低不少,但很多重庆人觉得生活质量并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感受更佳。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远不止一个简单的GDP数字可以衡量。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聊。首先,得明白人均GDP只是一个经济指标,它衡量的是一.............
  • 回答
    午后泛黄的阳光,总像是一层温柔而又带着些许哀愁的滤镜,轻轻地覆盖在眼前的一切事物上。当它斜斜地穿过窗棂,在空气中拉出长长的光柱,空气中那些细微的尘埃也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舞动着,闪烁着,勾勒出一种无声的叙事。为什么这看似温暖的光线,却常常在心底激起一丝淡淡的落寞,并将我们拉入绵长的回忆之中呢?我想,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