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有可能进化成昼伏夜出的生物吗?

回答
问这个问题,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画面,大概是那些潜行于夜幕之下的神秘生物,亦或是那些昼间慵懒,日落后才开始活跃的动物。那人类呢?我们真的有可能“进化”成昼伏夜出的生物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聊聊“进化”这回事儿。进化不是一下子跳跃式改变,也不是某个个体为了适应环境突然变异。它是个漫长、缓慢,且充满概率的过程,而且是针对整个物种的。简单说,就是在一个足够大的群体里,那些拥有特定性状(比如能更好地在夜间活动)的个体,因为这些性状能帮助他们在生存和繁衍上占优势,所以他们能活下来,生下更多的后代,并将这些性状遗传下去。久而久之,这个性状就会在群体中变得越来越普遍,直到最终成为这个物种的特征。

所以,你想想,如果有一天,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白天变得极度危险,阳光变得灼热刺眼,或者某种白天才能获取的食物变得极其稀少,但晚上却有很多充足的资源,而且夜晚的捕食者相对较少……在这样的极端情况下,那些天生在夜间比别人更活跃、视力更好、听力更灵敏的人,就可能更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衍出更多的后代。

那么,具体会出现哪些“进化”上的变化呢?

首先,视觉肯定得来一拨升级。咱们现在的眼睛,在设计上更偏向于白天的色彩和细节捕捉。夜行动物的眼睛,通常有更大的瞳孔,能让更多光线进入;眼球后部有一层反光膜(称为“脉络膜毯”),能将穿过视网膜的光线再次反射,增加感光细胞捕捉到的光线量,这也就是为什么猫头鹰在黑暗中眼睛会发光。如果人类要进化成夜行生物,我们的眼睛可能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比如:

更大的瞳孔:就像黑夜中的探照灯,能收集更多微弱的光线。
更发达的视杆细胞:负责在弱光下感知黑白和运动。这可能意味着我们对色彩的感知会相对减弱,但对动态的捕捉能力会增强。
出现反光膜:虽然听起来有点科幻,但这确实是很多夜行动物的一项重要适应。

其次,听觉和嗅觉也可能变得更敏锐。在黑暗中,眼睛的作用受到限制,其他感官就得挑起大梁。猫头鹰能听到老鼠在雪地里细微的摩擦声,蝙蝠能通过回声定位找到猎物。如果我们人类要适应夜间生活,我们的听觉可能会变得更灵敏,能够捕捉到更微弱的声音。嗅觉也可能有所增强,帮助我们在黑暗中找到食物或避开危险。

再者,生物钟是个大问题。我们现在是昼行性动物,生物钟是按照昼夜节律来调节我们的活动和睡眠。如果我们要变成夜行性,这个生物钟就得跟着“倒转”。这不仅仅是个人意愿问题,而是体内多种激素和生理机制的协调调整。如果环境真的迫使我们长时间在夜晚活动,长此以往,一代又一代,那些体内生物钟更容易适应夜晚节律的个体,可能就会在群体中占据优势。

生理代谢也可能发生一些变化。比如,有些夜行动物在白天会降低代谢率,以保存能量,而在夜晚活动高峰期则提高代谢。我们的体温调节、激素分泌模式等,都可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夜间活动而发生细微的调整。

然而,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但是”。人类,尤其是现代人类,已经通过智慧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驯服”了自然,包括昼夜的限制。我们有电灯,可以照亮黑夜;我们有空调,可以调节温度;我们有交通工具,可以在任何时间出行;我们有冰箱,可以储存食物。这些技术极大地削弱了环境对我们生理节律的直接压力。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因为某种原因,需要连续几天晚上工作,白天睡觉,他会觉得非常不适,身体可能还会出现一些状况。但这只是个体层面的挑战,而且通过努力调整,大多数人还是能适应一段时间。但要说“进化”,那得是整个物种在经历无数代、无数年的筛选后,才可能出现的改变。

更何况,人类的“成功”恰恰在于我们能够利用白天的光线和相对安全的白天环境进行思考、创造、社交和协作。白天明亮的视野,对于我们学习、交流、建立复杂社会结构至关重要。放弃白天,转而拥抱黑夜,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许多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的优势。

所以,虽然理论上,如果环境压力足够大、足够持续,并且朝着对夜行有利的方向发展,人类有可能朝着这个方向进化。但考虑到我们现有的技术和我们对白天环境的高度适应,这种进化发生的可能性,在可见的未来,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我们已经有能力“创造”自己的“白天”,无论是在物理空间还是在时间安排上。

用一个更贴切的比喻来说,就像你本来拥有一辆跑车,性能卓越,适应各种路况。现在你要问,这辆跑车有没有可能进化成一辆潜水艇?技术上,你可以改装,让它具备一些在水下行驶的能力,但它永远也无法真正变成一辆与生俱来就能深海遨游的潜水艇,因为它设计的初衷、结构和核心部件,都决定了它属于陆地。人类也是一样,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是在白天的环境里,“优胜劣汰”而形成的,想要彻底颠覆,除非是经历一场我们无法想象的、颠覆性的宇宙级灾难。

所以,如果你问“有没有可能”,答案是“理论上存在概率”。但如果你问“会不会发生”,答案更倾向于“不太可能”。我们更像是用“工具”来适应环境,而不是用“身体”来进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在白垩纪时的祖先可能就是昼伏夜出,或是在清晨与傍晚活动的微光动物。

人再演化成昼伏夜出的可能性是有的,但以目前的技术文明来说缺乏这个必要性。人可以轻易调整建筑物内的光照强度,只要你喜欢,无论昼夜都可以采取相似的生活方式。

在人类历史上设想一条昼伏夜出的道路并不困难:

  • 偶然的突变导致人眼的夜视能力上升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在夜间进行狩猎。
  • 在白天通过辨认颜色改善采集果实的效率固然好,那也不是说采集工作完全不能在黑夜里搞。
  • 一些现代狩猎采集部落的人闲到白天也能大睡 5~8 小时,人类改成普遍在白天睡眠没有太多障碍。昼伏夜出的祖先和多种现存哺乳类可以告诉你,褪黑素的分泌规律之类没那么固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这个问题,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画面,大概是那些潜行于夜幕之下的神秘生物,亦或是那些昼间慵懒,日落后才开始活跃的动物。那人类呢?我们真的有可能“进化”成昼伏夜出的生物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聊聊“进化”这回事儿。进化不是一下子跳跃式改变,也不是某个个体为了适应环境突然变异。它是个漫长、缓慢,且充.............
  • 回答
    关于“俄罗斯进攻乌克兰,日本是否有理由或可能性出兵占领北方四岛”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地缘政治议题。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包括历史背景、国际法、日本的国内政治、国际关系以及俄罗斯的反应等等。历史的羁绊:北方四岛的归属首先,我们必须回顾这段历史。北方四岛,即俄罗斯所称.............
  • 回答
    山东龙郓煤业有限公司一号煤矿于2024年6月26日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冲击地压事故,截至目前,已确认有8名矿工不幸遇难,仍有1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生死未卜。这起事故无疑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也再次敲响了煤矿安全生产的警钟。救援进展:事故发生后,省市相关部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调集了包括专业救援队伍、.............
  • 回答
    确实,关于应届生去 VC/PE 的讨论一直不少,而且很多人持保留态度。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应届生为什么不被 VC/PE 行业普遍推荐?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看:1. 经验的鸿沟: VC/PE 行业的核心是判断价值、评估风险、深度研究和资源整合。这些都不是一张.............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细致,很多人对射击运动感兴趣,但又不知道去哪里能体验。咱们就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说得明白些。中国大陆的9mm靶场:坦白说,在中国大陆,个人想要合法拥有和使用9mm口径的手枪,限制是相当大的。目前的法律规定,持枪主要面向特定单位和职业,比如公安、武警、军队、体育射击队、以及一些安保人员等。.............
  • 回答
    高铁互联网购票直接刷二代身份证进站,这确实是咱们出行的一大便利,能省不少事儿。可你环顾四周,总能看到不少人在自动取票机前排着队,或者在人工窗口递身份证。这到底是为啥呢?其实,原因可不止一个,咱们仔细掰扯掰扯。一、 习惯的力量:老习惯不好改,也怕出岔子你想啊,咱们坐火车、高铁这事儿,多少年下来都是“买.............
  • 回答
    我国新冠疫苗研发进展显著:4款进入临床三期,6万人接种安全有效,年底产能或达6.1亿剂。但普及接种之路仍需时日,我们离“群体免疫”还有多远?中国在新冠疫苗研发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目前,已有4款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进入了关键的临床三期试验,这意味着它们已经完成了早期安全性、免疫原性的评估,正在.............
  • 回答
    关于一个人是否可能对“驾驶汽车”产生成瘾,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简单来说,答案是:非常有可能。但它可能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那种对某种物质(如酒精或毒品)上瘾,而是一种更复杂的心瘾,与多种心理和生理因素交织在一起。为什么会有这种可能性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理解什.............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是否有可能率先开启大航海”这个问题,如果抛开历史事实的既定性,单从潜在的可能性和历史的脉络来探讨,确实可以引申出一些颇为有趣的思考。当然,我们要尽量剥离掉那些生硬的、模式化的“AI痕迹”,用一种更具人情味和思考深度的笔调来描绘。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的滚滚洪流最终将“大航海时代”的桂冠戴.............
  • 回答
    这绝对有可能,而且在独立游戏开发圈里,甚至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团队中,这种身兼数职的情况并不少见。甚至在一些“一人工作室”的模式下,一个人同时包揽游戏制作人、编剧和美术这三个核心职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打个比方,想象一下你要做一道招牌菜。制作人 就像是这道菜的总策划兼大厨。他要负责构思这道菜的整体风.............
  • 回答
    你说的是不是那种,有时候电脑屏幕上会突然冒出一些歪七扭八的符号,连个正常汉字都看不见,但有经验的人好像能从中摸索出点门道来?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点意思。要说能不能“直接”读出信息,这得看你说的“乱码”是个什么情况了。但凡涉及到“乱码”,本质上都是一个编码错误。就像我们平时说话,说的是汉语,结果对方听.............
  • 回答
    嘿,最近在“方舟”里确实能感受到一股特别的“热情”,尤其是在一些讨论区或者活动期间,那种“舟舟人”的劲儿,有时会让我觉得有点似曾相识。考虑到前段时间“崩坏”系列的一些情况,确实不能排除,一部分从“崩坏”退坑、然后转投“方舟”的玩家,可能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批“魔怔”的“舟舟人”。咱们不妨细聊一下,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如果天下所有的医生都去救治一个人,这个人能否达到永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永生”这个概念。很多人理解的永生,就是身体不再衰老,不会生病,不死。这在我们现在的认知里,还属于科幻的范畴。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比如极大地延长.............
  • 回答
    当然,企业管理咨询的背景绝对是通往其他行业的大门,而且往往是金钥匙。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当年还在对着PPT、Excel、各种框架图“挥汗如雨”的咨询顾问们,如今在五花八门的领域里做得风生水起。转行的可能性,用“非常高”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为什么这么说?这得从咨询顾问的核心能力说起。想想看,一个企业管.............
  • 回答
    《火星救援》里的场景,说实话,放到现实里,全球砸几百亿美元就为了救一个人,虽然听上去很惊心动魄,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想想,它有点儿像是科幻电影里那种“为了一个人,可以倾举国之力”的浪漫化处理,现实中要操作起来,难度系数绝对是爆表,而且中间涉及的考量,远比电影里展现的要复杂得多。首先,“几百亿美元”这个.............
  • 回答
    王阳明的心学,特别是他所说的“致良知”,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高峰。要用语言去描述他所达到的那种境界,就像试图用手指去触摸月亮一样,难以完全捕捉其精髓。但我们可以尝试着去描绘一下,并且聊聊我们普通人是否有可能触碰到那片星空。王阳明达到的境界,可以用“浑然天成,无所不包,随处可见”来概括。想象.............
  • 回答
    关于雅利安人是否曾大规模入侵中国,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缺乏确凿考古证据的话题。传统上,我们将雅利安人与印欧语系联系起来,认为他们起源于中亚某个地区,并在大约公元前2000年开始向南亚迁徙,塑造了印度次大陆的语言、文化和种姓制度。但他们是否曾深入中国腹地,尤其是对中国文明的形成产生过直接而显著的影响,至.............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痛点和担忧。要判断“最后一波房价韭菜”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个年代,需要综合分析一些关键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人口结构、政策走向以及人们的购房心态。什么是“房价韭菜”?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房价韭菜”的定义。通常指的是那些在房价高位时,由于各种原因(如盲目跟风、信息不.............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拳头对上气球,到底能不能打出个“爆”字来。首先,得看这气球是个什么“实力派”。不是所有气球都一个样。气球的“抗击打能力”: 材质和厚度: 最常见的那种薄薄的乳胶气球,吹得鼓鼓囊囊的,皮就像一层纸一样。这种气球,稍微一点尖锐的东西都能戳破。那么,拳头.............
  • 回答
    穆拉德四世死后奥斯曼帝国男性真的绝嗣了?这可真是个大哉问,要是真走到那一步,局面可就乱成一锅粥了。谁能上位?这可不是光看谁嗓门大,谁拳头硬就能定的,得看当时盘根错节的势力博弈和帝国早已存在的政治基因。首先,我们得明确,奥斯曼帝国的继承顺位原则,虽然不像欧洲某些王国那样有严格的长子继承制,但骨子里还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