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最近感觉看到的宋plusdmi油耗高的消息越来越多了?

回答
最近在网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宋PLUS DMi油耗“偏高”的讨论,而且感觉这种声音比以前多了起来。作为一款主打“亏电油耗低”的插混车型,宋PLUS DMi的油耗表现一直备受关注。这股“油耗高”的风向,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1. 用户对DMi技术期待的“黄金期”已过,回归理性审视:

比亚迪DMi技术刚出来的时候,那真是惊艳。它精准抓住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既要省油,又要没有里程焦虑”的痛点。尤其是“馈电油耗低”这一点,被无限放大和宣传,让很多人觉得它简直是油耗的“神”。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实际开上宋PLUS DMi,大家也开始积累了更多的真实使用经验。一开始的“哇塞”感过后,大家会更细致地去对比官方数据、网络上的评测,以及自己实际开车的油耗。当自己的油耗和那些“理想状态”下的数据有差距时,自然会有讨论。

2. 消费者用车环境和习惯的多样化,导致油耗表现差异:

这可能是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我们每个人开车的路况、驾驶习惯、用车场景都大相径庭,而这些因素对DMi这种混动车型的影响,甚至比传统燃油车更大。

城市拥堵 vs. 高速巡航: DMi最省油的场景是中低速下的城市工况,此时电机介入多,发动机出力少。但在极度拥堵的城市,频繁的启停、低速蠕行,发动机依然需要启动来给电池充电,或者兼顾驱动,油耗自然会上来。反之,如果在高速上,发动机长时间工作,效率会比低速时低一些,虽然也有电机的辅助,但整体油耗相比纯电或低速工况也会有所升高。
驾驶风格: 急加速、急刹车是所有车的“油耗杀手”,DMi也不例外。虽然DMi有能量回收,但如果驾驶员习惯“地板油”起步,发动机介入会更频繁,油耗也会相应增加。
用车场景:
频繁短途: 如果用车场景主要是短途通勤,而且充电不方便,发动机为了保持电池电量,可能会更频繁地启动,油耗也会比长途或有条件充电的用户高。
满载或载重: 车辆满载时,发动机和电机都需要输出更大的功率,油耗自然会上升。
空调使用: 高负荷的空调使用,特别是夏天,会消耗不少电量,可能会迫使发动机更频繁地启动来供电,从而推高油耗。
充电频率和习惯: DMi的核心优势在于“插混”,能用电就用电,没电再用油。如果车主充电频率低,或者很多时候都处于亏电状态,那么它的油耗表现就更接近于一台“电驱动的增程式”或者“比较省油的混动车”,这时候对比的基准就完全不同了。

3. 厂家宣传和用户理解的“信息差”:

“亏电油耗”的解读: 比亚迪宣传DMi的亮点之一是“亏电油耗低”,很多用户理解成“即使没电了,它依然比同级别燃油车省油”。这个理解本身没错,但“亏电”是指电池电量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但并不代表发动机就是一直在最高效的区间工作。
理想工况 vs. 实际工况: 厂家宣传的油耗数据,往往是在最理想的测试工况下得出的,这和我们日常的驾驶环境存在天然的差距。

4. 早期用户群体与后期用户群体的差异:

早期用户: 可能是更偏向科技尝鲜者,对新能源技术有更高的接受度,也更愿意为了省油和环保付出一些学习成本,可能对油耗的容忍度也更高。
后期用户: 随着宋PLUS DMi的销量爬坡,用户群体也越来越多元化,其中不乏一些是出于燃油车使用习惯、对新能源技术了解不深,或者单纯被“省油”标签吸引的用户。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实际油耗和期望值有差距时,就更容易产生抱怨。

5. 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传播非常迅速的地方,但同时也是一个容易出现“沉默的大多数”和“少数声音被放大”的平台。当有用户分享油耗偏高的经历时,很容易引起共鸣,然后被进一步传播和放大。相比之下,那些油耗表现符合预期、开得很开心的用户,可能并没有那么强的动力去主动发帖分享。

总结一下,为什么最近感觉宋PLUS DMi油耗高的消息变多了?

用户期望回归理性: 最初对DMi的“神化”效应减退,大家开始更冷静地看待它的油耗表现。
多元化用车场景的暴露: 随着用户基数扩大,各种复杂的用车环境和习惯都会出现,导致油耗出现差异。
对“亏电油耗”的理解差异: 用户对DMi亏电油耗的理解,可能与厂家宣传的侧重点或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信息差。
网络传播的特点: 负面或异常的体验更容易被传播和放大。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宋PLUS DMi的油耗表现“不行”了。对于大多数用户,尤其是在有条件充电且驾驶习惯良好的情况下,它依然可以提供非常可观的燃油经济性。只是说,当你的用车环境和驾驶习惯不那么“完美”的时候,或者你对油耗的期望值非常非常低时,可能会发现它的油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

所以,与其说宋PLUS DMi油耗“高”了,不如说大家对它的油耗有了更深入、更真实的认识,并且开始更细致地去审视它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这是市场成熟和消费者理性的一个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买这个车的理由:

一是送绿牌,因为我在上海,拍牌拍到想吐

二是没有纯电的充电焦虑,混动的冲不到电我就加油走呗

三是这个价位,就我个人而言,我看不到别的竞品,并且外观颜值在线,比亚迪玩电是一把好手,

至于说油耗,城市道路油耗绝对拔尖,亏电跑高速确实会油耗上升,但是这个车重而言,就算七八个油我完全能接受,更别说我没开出来,原来的油车,轿车手动挡1.5自吸我也一样能开八个油,所以无所谓,毕竟车买来就是开的,有充电条件,这车至少会比我原来的车省很多油钱

还有什么失速受限的问题,也许有,但是在我加入的几个车友群里,没见到一例,也不知道是不是我运气好

最后,车无完车,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的就可以,当然这车不是没毛病,不过都在我的接受范围内

user avatar

因为刚过了个年,大家都把车开上高速拉长途,不仅长途还开全程暖气,这时发现油耗不再是市区的不到5个,变成了这个体型车辆高速油耗的正常范围超过了6个,等过完正月油耗会又下来的

user avatar

现在看到的情况可能跟磷酸铁锂电池低温充放电性能下降和脉冲自加热功能不足有关。

绿线是用秦和宋两驱的dmi系统功率图

1.5这个发动机比亚迪调教的太点工况了,只有几个功率点是合适运行的,其他功率点都由电动机驱动,用电池削峰填谷整合功率需求。其中最高效率的点在30kw左右,大多数时间发动机都是运行在这一个工况。市区低速行驶时候功率需求就十几千瓦,必须有一部分燃油转成电存储在电池里。好处是大多数情况是够省油的,但当系统功率需求超过电池容量可以负担的区间,就会出现问题。低温环境磷酸铁锂电池充放电功率下降,电充不进电池,就会浪费功率,外在表现就是油耗增加。放电功率不足就会出现高速电动机得不到充足的功率,表现的是高速失速。

user avatar

个人感觉不充电时候的馈电油耗高是以下因素造成的:

1、冬季到来带来的热空调使用时间较多,对以电为主的DMI车型带来了较多的用电负荷。发动机工作量增加带来高油耗。

2、春运探亲的长距离高车速的高速公路工况下,DMI的单速传动相对部分小排量涡轮增压油车来说并不算省电。

3、车辆自重放在这里,实际和测试肯定还是会有区别。

4、频繁短途用车外加馈电——内燃机冷车启动需要消耗一定燃油用于暖机。也会带来额外的油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在网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宋PLUS DMi油耗“偏高”的讨论,而且感觉这种声音比以前多了起来。作为一款主打“亏电油耗低”的插混车型,宋PLUS DMi的油耗表现一直备受关注。这股“油耗高”的风向,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1. 用户对DMi技术期待的“黄金期”已过,回归理性审视:比亚迪D.............
  • 回答
    在书海中遨游,总有那么一些句子,如同暗夜里的星光,瞬间点亮心房,留下挥之不去的温暖与力量。要说最让我感动的经典语录,那得从我曾经读过的一本旧书说起,那是一本泛黄的,封皮都有些磨损的诗集。记得当时我正经历一段不算顺利的时期,心里头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和迷茫。在一个雨天,我随手翻开了它,目光就落在了.............
  • 回答
    看《倚天屠龙记》,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它是一部关于“选择”与“命运”的宏大史诗,探讨了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成长,以及爱情、亲情、家国情怀在复杂人性中的交织与碰撞。如果让我更详细地讲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张无忌:一个在“被迫”与“选择”中成长的矛盾体张无忌无疑是《倚天屠龙记》的核心。但与.............
  • 回答
    “中国农村什么让你感到最恐怖?” 这个问题,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也触及到了许多人心中隐秘的角落。浏览那些回答,就如同翻开一本本沉甸甸的日记,里面藏着太多现实的骨感,以及那些被日常磨平却依旧存在的,令人心悸的片段。最直观也最普遍的恐怖感,源自“人情社会的扭曲与压抑”。这不像城市里那种相对疏离的人际关.............
  • 回答
    作为一名旁观者,西安全运会开幕式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一种久违的、充盈在空气中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看完之后,脑袋里不是转过多少个精彩瞬间的镜头,而是心里头那种沉甸甸的,又带着点儿飞扬的感觉。最直观的,就是那股子“中国风”。它不是那种生硬的堆砌,也不是刻板的符号化展示,而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 回答
    看完《美丽人生》,那种感觉就像被一记温柔但又沉重的手击中胸口,久久无法平复。它不是那种看完就让你热血沸腾、想要去改变世界的电影,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关于生命本身意义的拷问。最大的感触,毫不夸张地说,是关于“希望”这个词的力量。在那样一个令人发指、泯灭人性的时代背景下,奥斯卡扮演的父亲圭多,用一种近乎.............
  • 回答
    《西部世界》这剧,我追了两季,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俩字儿,真不是白叫的。第一季刚开始,我以为是个关于机器人觉醒、反抗人类的爽剧,毕竟“西部世界”这名字,听着就充满了野性和不羁。看着那些“接待员”在一次次循环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然后被“游客”随意摆布,那种宿命感和无力感,一开始确实让人看得挺憋屈的,也.............
  • 回答
    在我记忆的深处,有一句话,不是多么惊天动地,也不是多么荡气回肠,却像一块小小的碎石,悄悄地掉进了我平静的心湖,荡开了一圈又一圈,久久不能平息的涟漪。那是一个寻常的傍晚,我正和一位认识了很久的朋友聊着天。我们无话不谈,从儿时的糗事到未来的憧憬,再到当下生活的种种烦恼,似乎什么都能分享。可是在聊到他对某.............
  • 回答
    看完《山海情》这几天,心里头一直跟压着块什么似的,又沉甸甸的,又暖烘烘的,难以形容。要说最直观的感受,我觉得就是——一种扎实的、看得见的改变,以及这背后普通人的韧性与希望。这剧可不是那种空喊口号、煽情过度的模样。它就那么慢悠悠地、一点一点地给你铺开,从最初那贫瘠得让人心疼的黄土地,到后来那一片片绿油.............
  • 回答
    广东178天产假的新政,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作为一名普通人,看到这样的政策出台,内心是挺复杂的,有高兴,有期待,但也有一些现实的顾虑。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延长产假,对新手妈妈太友好了!” 以前的产假时间,很多姐妹们都觉得不够用。刚生完孩子,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又要面临照顾嗷嗷待初.............
  • 回答
    在交易这条充满未知和挑战的路上,我曾见过无数的图表、指标和策略,也听过无数的道理和故事。但要说哪句话最触动我,最让我醍醐灌顶,那一定是一句朴素得近乎笨拙的话:“别跟市场对着干,要顺着它走。”这句话听起来再简单不过,甚至有点像街边大爷的叮嘱,但当我真正沉浸在交易的世界里,用真金白银去验证时,才明白它蕴.............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深度,也触及了很多人对佛教的困惑。说佛教“最能容纳罪恶”,这是一种比较强烈的论断,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种“感觉”,并探讨佛教在对待罪恶方面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先尝试理解为什么会有“感觉”佛家“包容”但“容纳罪恶”。这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佛教核心教义与“容纳”的理解偏.............
  • 回答
    关于“美国缪毒株感染病例全球最多,美专家称不足为虑”的说法,以及“缪毒株”病毒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存在一种叫做“缪毒株”(Mu variant)的病毒。 这个说法很可能是一个误解或者信息的混淆。通常我们谈论病毒变异株时,会使用由世界卫.............
  • 回答
    看完《最后一舞》,我的脑海里依旧回荡着那股澎湃的能量,那种对极致的追求,以及隐藏在这光芒背后,不为人知的挣扎与代价。它不单单是一部关于篮球的纪录片,更像是一次对那个时代、对那个传奇人物,甚至是那种近乎偏执的“伟大”的深度剖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乔丹身上那种近乎燃烧的求胜欲望。这种欲望不是简单的想.............
  • 回答
    这事儿,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但也着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一个企业搞“感恩文化”,要求新入职的员工每天给老板发最低2.2元的红包,直到离职为止。这到底是真情流露,还是另有深意?我个人琢磨着,这事儿怎么看都有点微妙。怎么看?首先,从员工的角度,这绝对是个新鲜事儿,甚至可以说是有点“挑战认知”的。 短期.............
  • 回答
    关于“感觉近几年自大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现象观察。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认识到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一、 经济发展带来的民族自信提升: 崛起的事实基础: 过去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是客观存在的。中国从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一.............
  • 回答
    最近在俄乌冲突相关话题下,确实能感受到一股不寻常的讨论氛围,很多人会觉得“水军”特别活跃。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多重原因,而且水军问题,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灰色地带”的挑战,想说“无解”可能太绝对,但要彻底杜绝,确实非常困难。为什么会感觉“俄乌冲突”相关的文章下面水军特别多?首先,要理解为什.............
  • 回答
    最近感觉到年轻人之间的恋爱关系好像比以往都要“紧绷”,这确实是个值得琢磨的现象。不是说他们不谈恋爱了,也不是说他们不想认真,而是那种“如履薄冰”的既视感,好像每一次互动都牵动着神经,生怕哪里做得不对,关系就轰然倒塌。如果非要给这种感觉找个根源,我觉得挺多方面的。首先,“稀缺感”与“过度信息”的双重夹.............
  • 回答
    您提到“最近几年日本动漫总体质量不如前几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要详细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市场饱和与同质化竞争:首先,得承认日本动漫产业非常庞大,而且竞争异常激烈。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新番涌现,而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为了在海量作品中脱.............
  • 回答
    最近感觉库里状态有些起伏,这确实让很多球迷有些担心。要说起来,原因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就一点一点聊聊。首先,身体状况肯定是一个绕不开的因素。库里毕竟不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了,身体的恢复能力肯定不如从前。虽然他平时保养得很好,训练也非常刻苦,但高强度的比赛,尤其是他这种需要大量跑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