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普通人学习诗词有用吗?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也触及到不少人的心坎里。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咱们普通人,每天忙着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哪有功夫去琢磨那些弯弯绕绕的诗词?更别说还要去背诵、理解,这不就跟“脱了裤子放屁”一样,多此一举吗?

但是,我跟你说,还真不一定。别小看那些古人的只言片语,它们里面藏着的东西,说不定比你刷半天短视频,学到的“生活小妙招”还要管用。

1. 让你说话不那么“干巴”

咱们平常说话,是不是经常感觉词不达意,想表达个意思,但愣是找不到合适的词?有时候,脑子里翻江倒海,嘴上却只能吐出几个单调的字眼。

学点诗词,就像给你的语言库里塞满了“好东西”。你可能不经意间就会蹦出一两句贴切的诗句,把你的意思表达得更到位、更有韵味。比如,你看到落日余晖,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伤感,不说“我好伤心啊”,直接来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不是感觉那股子滋味一下子就出来了? 又或者,你想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不说“我想你了”,来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份情谊就显得更深沉、更豁达。

而且,诗词里的比喻、意象,能让你的表达更生动、更形象。不再是简单的陈述,而是带着画面感,让听者仿佛身临其境。想想看,如果有人说“我心情很糟”,和说“愁云惨淡万里凝”,哪个更能让你感受到那种压抑?

2. 帮你“看见”生活里的诗意

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很多时候,眼里只剩下赶路和手机。很多细微的美好,很容易就被忽略了。

诗词,就像一副特殊的眼镜,能让你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你会发现,原来一片落叶,也能引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浩瀚;原来一阵风雨,也能触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悦;原来一盏灯火,也能照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牵挂。

你开始注意季节的变化,体味自然的规律,甚至能在平常的场景里,找到和古人共鸣的情感。这不仅仅是“看到”,更是“感受到”。它能让你慢下来,去品味生活本身,而不是被生活推着走。

3. 给你一个“精神避难所”

现在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都觉得活得不容易。工作上,人际关系,生活琐事,都能压得人喘不过气。

这时候,诗词就能给你一个喘息的空间。当你读到那些描写人生起伏、悲欢离合的诗句时,你会发现,原来古人也和你一样,经历过相似的情感。那些诗句,就像一个过来人,在告诉你:“嘿,别怕,很多人都走过这条路,你也行的。”

比如,当你遭遇挫折,觉得人生无望时,读一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不会觉得心里又燃起一丝希望?当你感到孤单时,读一读“天涯孤旅,独看斜阳”,你会发现,这份孤单也曾有人感同身受,它似乎就没有那么难以忍受了。

诗词提供了一种情感的出口,也提供了一种精神的寄托。它让你知道,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内心依然可以有辽阔和宁静。

4. 锻炼你的“心”

别以为学诗词只是动动嘴皮子,背背句子。其实,它是个相当“烧脑”又“走心”的过程。

理解一首诗,需要你去揣摩作者的情感,去联系当时的背景,去体会字词的细微差别。这就像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你需要调动你的想象力,你的理解力,甚至你的共情能力。

这个过程,就是在潜移默化地锻炼你的思维能力,你的感悟能力。它让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深入地思考,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浮光掠影。久而久之,你的内心就会变得更细腻、更敏锐。

5. 增加你的“底气”

这话说起来可能有点玄乎,但确实是这么回事。当你的脑子里,心里,装了点“货”,自然就会不一样。

你不会轻易被别人的观点牵着鼻子走,因为你知道,事情往往不是非黑即白。你说话时,会更有分寸,更有条理,因为你的语言本身就带有了文化的积淀。你遇到事情,可能也会多一份从容,一份淡定,因为你见过风浪,也体验过波澜。

这是一种内在的自信,一种由知识和感悟带来的底气。它不是那种张扬的炫耀,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到底该怎么学?

其实,我说的“学”,不是让你非要考个什么证书,或者成为什么“国学大师”。它更像是一种“随缘”。

别强迫自己: 遇到喜欢的,就读读,背背。不用非要搞懂每一句的典故,理解不了的地方,先放一放,以后可能就明白了。
找对节奏: 没时间就少读几首,有空就多品几句。可以睡前读一首,通勤路上听一段,或者在某个午后,泡杯茶,翻翻书。
从你感兴趣的开始: 喜欢描绘景色的,就找写景的;喜欢抒发情感的,就找写情的。找到共鸣,学习就会变得自然而有趣。
多读,多听: 读得多了,自然就有感觉了。听别人朗诵,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能帮你体会诗的韵律和情感。

总而言之,普通人学诗词,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让生活多一些色彩,多一份底蕴。它就像在荒漠里种下一颗种子,也许一开始你看不到什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慢慢生根发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绿意和生机。

所以,别觉得“没用”。有时候,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恰恰是最能滋养心灵的。不妨试试看,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诗词也是文学,具有文学的三大基本社会作用:认识、教育和审美。

除了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还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精神价值。

我们行走于天地之间,有几个不是普通人?

从前没有诗词大会,但诗词,还有文学,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普通人之间流传至今。

你说它没有用,可是无数人却那么热爱。

你说它有用,可也许多人又对它不屑一顾。

我一直认为诗词并不是有的人所说的是多么高雅或者幽深的爱好。

就像有人喜欢喝茶,有人喜欢喝咖啡,有人喜欢白开水,还有的人喜欢卤煮、炒肝、胡辣汤,只要你吃得开心,喝得高兴,谁又比谁更高级呢?

民生各有所乐,只是个人选择、个人趣味的不同。

无论诗词也好,散文也罢,也无论是电影、音乐,或者绘画,对于渺小普通的我们而言,能带来什么切切实实的用处?

但是,文学和艺术延展了我们心灵的触手,让我们更丰富、更深刻地体验这个多彩的世界和人生。

一片秋天的树叶飘落,有人无视,有人觉得是垃圾,有人认为是肥料,有人认为可以当柴烧,还有的人,会思接千载,神游八荒。



他可能会感悟时间过得飞快。

就像朱熹说: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还没有从池塘生春草的美丽梦境中醒来,阶前的梧桐叶就已经在秋风中瑟瑟作响了。

他可能会思念。

因为贾岛说: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他可能还会想起更远古的人,比如屈原的《湘夫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可能还有一位不再年轻姑娘,她会思绪万千。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

感叹:

秋月春风等闲度。
——白居易《琵琶行》

正要随波逐流,可是啊,又不自觉地止住脚步,因为也有人信奉: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朱淑真《菊花》

还有一位同学,发了一组秋天的图片,只配了三个字“胜春朝”。

我想她的秋天一定也住着一位唐朝的诗人,他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最后想说,如果学习诗词只是为了参加诗词大会,那未免太亵渎了诗。


我很清楚这辈子都不可能开个人演唱会,但这并不影响我一边擦地,一边跟着音乐纵情歌唱~~~

我们普通,但我们依然有诗,有梦,有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