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已经开挖或者开棺的帝王遗体是怎么处置的,下落如何?

回答
那些不幸被盗掘或经过考古发掘的帝王遗体,它们的处置和去向,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话题。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往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科学认知水平。

盗掘的遭遇:悲惨与遗失

首先,我们要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大部分帝王陵墓在历史上都经历过盗掘。

大规模的官办或民间盗掘: 在朝代更迭、战乱频仍的时期,盗墓行为屡见不鲜。许多盗墓者并非出于对历史的好奇,而是为了陵墓中的金银财宝。在这种情况下,帝王的遗体往往被视为陪葬品的附带物,其尊严荡然无存。
随意丢弃: 盗墓者为了搜刮财物,可能会粗暴地对待棺椁,甚至将遗体直接从棺材中拖出,抛弃在墓室的角落、盗洞或者附近的荒野中。遗体可能会被野兽啃食,被风雨侵蚀,最终化为尘土,彻底消失。
侮辱与破坏: 有些盗掘者甚至会故意破坏遗体,以发泄对墓主生前行为的不满,或者以讹传讹的迷信说法(比如认为挖掘帝王陵墓能获得某种神秘力量)。这种情况下,遗体可能被肢解、焚烧,其痕迹难以追寻。
被作为“纪念品”或交易: 虽然罕见,但历史上也曾有过将帝王遗体部位作为“纪念品”流传,或者被不法分子当作物品进行交易的情况。这种行为更是将人伦道德抛诸脑后。

历史记录的模糊性: 由于许多盗掘是秘密进行的,或者发生在历史记载的缝隙中,我们很难确切知道每一次盗掘中帝王遗体的具体遭遇。即使有记载,也往往语焉不详,仅提及“宝物被盗一空”。

考古发掘的命运:科学研究与尊重并存(但并非总是如此)

相比于盗掘,考古发掘则是在一个相对科学和规范的框架下进行的。然而,即使是考古发掘,在对待帝王遗体的问题上也经历了观念的演变,并且仍然存在争议。

早期考古:带有研究目的的“发掘”与“展示”
目的性强: 在20世纪初,尤其是西方探险家和早期中国考古学家进入古墓时,他们的首要目标往往是获取珍贵文物,而对遗体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伦理考量可能相对较弱。
遗体处理:
修复与干燥: 在某些情况下,出于研究或保存的目的,考古人员会尝试对遗体进行清理、修复和干燥处理。例如,对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古尸,就曾进行过特殊的处理以便研究。
移出展示: 有些遗体在发掘后会被移出墓室,作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进行展示。例如,一些明清时期的王公贵族遗体,可能会被保存在博物馆或专门的研究机构中。
简单掩埋或弃置: 也有一些遗体,在采集了样本或进行初步研究后,可能就被简单地重新掩埋,甚至在缺乏完善的保存条件时,被遗弃或因处理不当而损毁。

现代考古:尊重、保护与科学研究的平衡
伦理意识的提升: 随着考古学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整体对生命尊严意识的提高,现代考古学在对待帝王遗体时,更加强调尊重和保护。
“不主动开棺”的原则: 对于许多尚未被盗掘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墓,中国考古学界普遍遵循“不主动开棺”的原则。这意味着,除非遇到特定的、必要的情况(如文物保护的紧急需求,或经专家组评估后的必要性),否则不会轻易打开帝王的棺椁。这其中包含了对逝者安息的尊重,也出于对遗体一旦暴露于空气中可能加速损毁的担忧。
遇到被盗掘情况的处理: 如果遇到已经遭到盗掘的陵墓,考古人员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抢救性发掘,尽可能地收集遗留的文物和信息。在处理遗体时:
科学记录与分析: 对遗体进行详细的考古学和人类学记录,包括遗体的状态、随葬品、可能的死亡原因等。
严格的保存与研究: 如果遗体保存状况尚可,会采取专业的保存措施,如低温、恒湿等,并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包括DNA分析、疾病研究、生活习惯推断等。
象征性安葬或寄存: 研究结束后,根据实际情况和伦理考量,可能会选择将遗体进行象征性的安葬(比如原地回葬,或者在陵墓附近的特定区域安葬),或者妥善保存在专业的科研机构或博物馆的库房中。这种寄存通常是出于研究和保护的目的,而非公开展示。

具体的案例与去向:

秦始皇陵: 这是中国最著名的帝王陵墓,至今未被考古发掘。关于其内部情况,包括秦始皇遗体的具体状况,我们只能通过史料记载进行推测。
汉景帝陵(阳陵): 汉景帝刘启的阳陵已经进行了考古勘探和部分发掘。虽然陵墓本身保存完好,但与其相关的陪葬坑已出土了大量陶俑和少量的人骨碎片,但尚未有明确的关于汉景帝本人遗体的报道。
明定陵(万历皇帝陵): 这是中国唯一一座被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遗体在1956年被发掘出来。
发掘过程的争议: 当时,负责发掘的吴晗等人并未充分考虑到遗体保护的条件。出土时,遗体已经高度腐朽,骨骼散乱。
处理方式: 在当时的条件下,对遗体的处理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经过简单清理后,万历皇帝的遗体被保存在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展示(早期有过一段时间的公开展示,后因保护原因停止)。
影响与反思: 定陵的这次发掘,成为了后来中国考古学界对待帝王陵墓发掘态度的重要转折点,极大地提升了对遗体保护和发掘伦理的重视。

总结:

那些被开挖或开棺的帝王遗体,它们的命运多种多样。

被盗掘的遗体: 大多经历了被粗暴对待、遗弃、甚至损毁的悲惨命运,其最终去向往往是化为尘土,难以追寻。我们只能通过史料的记载,感知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生命,在死后所遭受的无情对待。
被考古发掘的遗体: 尤其是现代考古发掘,虽然也经历了从单纯追求文物到重视伦理与科学研究的演变,但总体来说,大部分有明确记录的遗体都被妥善地保存在了科研机构或博物馆的库房中,用于科学研究。少数可能进行了象征性的安葬。像万历皇帝这样曾被公开展示的例子,在现代已经非常罕见。

重要的是,每一次对帝王遗体的处理,都牵扯着历史、文化、科学和伦理等多方面的考量。现代考古学努力在尊重逝者、保护文物、推进科学研究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尽管这个过程依然充满挑战和讨论。许多未被发掘的帝王陵墓,依然静静地沉睡在地下,等待着更成熟的技术和更完善的伦理观念来决定它们最终的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唯一主动考古发掘的帝王陵墓,万历皇帝定陵,万历皇帝遗骨被鞭尸焚烧,就连棺椁都被扔到山沟里去了。

1966年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尸骨被砸烂后付之一炬。

user avatar

万历皇帝尸骨原本放到了中科院,结果被中科院强行丢回定陵,就是因为怕受冲击,不想担责任……

user avatar

考古发掘的尸骨主要有以下4种结果:

1.大部分被博物馆保存和研究

在我国古代,因为葬制和保存技术等原因,大多数千年以上的古墓,墓主人的尸骨已经完全腐烂,或者只残存少量骨骼碎片。这类保存情况不好的尸骨,同样具有考古研究价值。它们会被送到医学鉴定和科研机构,分析墓主人的性别、年龄和去世原因。这些信息对古墓的年代判定,以及对随葬品文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佐证作用。在研究后,墓主人的尸骨会被博物馆和医学机构妥善保存。

2.少部分被原址回埋或火化

在古墓中,王侯贵族的大墓还是少数,大多数都是平民墓葬,几乎没有什么国宝文物,考古和历史研究价值也不高。这类古墓被考古发掘后,会将考古发掘过程、墓葬形制和位置等数据信息记录存档。如果墓中还保存有墓主人的尸骨,一般选择原址回埋。如果已经不具有回埋条件的,会采取火化的处置方式。

3.珍贵的进行展览和科研

这类就是我们在博物馆里亲眼见到的古代尸骨。像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辛追夫人,新疆的小河遗址的楼兰美女这种保存完好的古代尸骨,可谓凤毛麟角,也都是国宝文物。因其珍贵的科研价值,在考古发掘出土时,以及存放博物馆展览期间,国家都需要投入高昂的财力、人力和物力进行保护。

另外,某些重要的古尸,还会被送到古人类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由专家进行研究。在现代的科技水平下,从对古尸遗骨能够提取遗传物质,获取古代人的DNA模型,有助于解开许多历史之谜。我国科学家曾经成功提取战国时期齐国古墓中尸骨的DNA模型,对于研究2000年前山东临淄地区的人种、饮食和习俗起到了重要作用。

4.某些特例被损毁和丢失

当然,在某些特殊年代和情况下,也有一些古墓的尸骨被损毁和丢失了。比如由郭沫若主持发掘的明朝皇陵,万历皇帝就遭遇了最悲惨的结果。因为当时考古发掘不够科学,万历皇帝和其皇后的棺椁,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被开启。后期也没有及时移入博物馆,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万历皇帝的尸骨迅速腐烂。到20世纪70年代,万历皇帝的尸骨居然被小将们焚毁了。


海昏侯刘贺:牙齿+股骨

别号“刘沫沫”。内棺中墓主人玉璧覆面,玉璧中有圆孔,正好对着墓主人的口部。工作人员将玉璧清理出来后发现内部有刘贺的完整牙齿,目前牙齿被送往有关科研机构,正在进行DNA检测。内棺尚存墓主人遗骸痕迹,遗骸下有包金的丝缕琉璃席,席上有整齐排列的多组金饼,而刘贺的遗骸仅剩一根大腿腿骨。在遗骸腰部位置,发现一枚“刘贺”名字的玉印。

隋炀帝杨广:仅剩两颗牙齿,巡展ing

位列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墓内两颗牙齿鉴定为5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结合文献记载,隋炀帝杨广生于公元569年,卒于公元618年,年龄和“牙齿年龄”吻合,确认一号墓主人是隋炀帝杨广。二号墓内保存有部分人骨遗骸,经南京大学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为大于56岁、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二号墓虽无文字信息,但根据墓葬形制、墓内出土高等级随葬品和对人骨遗骸的鉴定,结合文献记载,判明墓主人正是萧后。

据考证,隋炀帝被勒死后,萧后拆了床板当棺材,把丈夫偷偷埋在流珠堂。他死后5个月,老部下陈稜又迁葬了一次,葬在了吴公台。到了唐代,因为唐高祖李渊和杨广是姨表兄弟关系,把墓又迁到了雷塘。牙齿是人身上最坚硬、最不容易腐蚀的部位,所以能够保存。


南宋理宗赵昀:头颅作酒器

元时陵寝被妖僧杨琏真迦盗掘,头骨做成了酒器(法器)。理宗的尸体被倒悬沥取注入腹中的水银。绍兴人唐珏,三十二岁,变卖家产,备办酒席,邀约乡里提议收埋先帝遗骨,用拾取荒郊兽骨放置莹地,以假乱真。理宗赵昀的颅骨特大,未敢更易。唐珏收取帝、后骨骸后七天,杨琏真珈命人将理宗颅骨镶银涂漆,以其头盖骨奉给帝师八思巴为饮器,是为骷髅碗。将布散于坟地的骨殖收集于临安故宫中,上筑高十三丈的白塔压之,名曰镇本,以厌胜之术,镇压南宋王气,同时打击江南士人的反抗意志。

明初,明太祖得知此事,“叹息久之”,派人找回理宗的头颅,洪武二年(1369年)以帝王礼葬于应天府(江苏南京),次年又将理宗的头骨归葬到绍兴永穆陵旧址。

明万历帝:焚烧殆尽

1956年定陵发掘后,在梓宫第11层清理到万历的遗骸。整个身体都已经完全腐烂,仅剩下骨架,最让现场所有人都大感诧异的是,尸骨并不是大家想象中仰卧的姿势,而是面向上,头顶微向右偏,右臂向上弯曲,手放在头右侧,左臂下垂,略向内弯,手放在腹部。手中持念珠一串。右腿稍弯曲,左腿直伸,两脚向外撇开。呈现出“北斗七星”帝王葬式。

1966年文革,保存于仓库的万历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文革小将抬到定陵博物馆前的广场上示众、批斗,而后当做“地主阶级的总头目”砸烂、烧掉,化为青烟归于历史。

清光绪帝:破坏后重殓

光绪入葬后25年即1938年,位于清西陵的其陵寝崇陵就被人盗掘了。当时,盗墓者挖洞进入地宫,用斧头将光绪棺椁的正面凿开一个直径约3尺的圆洞,将光绪的遗体从棺内拖出,放在一边,盗走了棺内的随葬品。

1980年6月,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对光绪的崇陵地宫进行保护性清理。这次清理崇陵地宫,发现光绪皇帝的尸身虽然已经没有肌肉,但骨骼各关节还都连接完好,一米六四的身躯,没有刀剁斧砍的痕迹。据说,那次清理崇陵地宫时,设备条件有限,没有发现光绪中毒的迹象。崇陵地宫清理完毕后,将光绪的尸骨装进一个塑料袋,经过一番包装,放入一个特制的楠木箱内,重新安葬在原来的棺椁里,并将棺椁封闭。光绪的头发、衣物晾晒后,分别包装,存放在西陵文物管理处的文物库房内保管。还有几块光绪的遗骨,也留存在外,保存在文物库房内。

2008年11月2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公布,国家有关部门组成的“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历时5年,通过对光绪头发、遗骨、衣物进行检测化验,得出结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由于光绪的棺椁在1980年清理地宫时已经重新封闭,不可能再开棺检验。此次所检测的光绪尸骨遗物,是清西陵文物库房内专门保管的。其中有光绪的头发2缕,肩胛骨、环椎骨、脊椎骨、肋骨等7块遗骨,以及5件已经残破的衣物。检测发现光绪的头发、遗骨以及衣物上均有浓烈的砷毒素(砒霜),其砷含量要比常人高2000多倍。通过模拟试验和多维论证,专家推断,光绪胃腹部衣物上的砷,是光绪含毒尸体腐败后直接侵蚀遗留所致,而其衣领部位以及头发上的大量砷,则由其含毒尸体腐败后溢流侵蚀所致。

乾隆帝:残骨合殓原棺

裕陵被盗后,尸骨混入墓室泥浆中,《东陵盗案汇编》中记载:“捡得肋骨一条,脚骨二块,膝骨一块。”“在砖中拾得脊骨一,色皆黑”。“手指及足趾骨则无从寻觅”。袝葬的后妃尸骨“均已十不存五六”。1928年东陵盗案发生后40天,溥仪派遗老遗少,还有宗室,官员、厨役、民国卫兵等一行七十余人重敛尸骨,发现墓中6具尸骨只剩4个头骨,尸骸全碎。而一具压在石门下的棺椁里,重敛者找出一具头骨,因为骨骼较大,判断是乾隆头骨,而下颌骨已被砸碎。《宝熙日记》中这样记载:“两眼只有深眶,执灯近前观看,好似有白光从眼眶里射出。”

清理后和孝贤后、慧贤哲悯淑嘉三位皇贵妃合计5人残骨收殓于一棺内。孝仪后尸体未腐,应该是单独殓于一棺了。

慈禧:遗体三次重殓原棺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正三刻(1908年11月15日下午2时45分)薨逝,次日辰正五分大殓入棺;1928年普陀峪定东陵被盗后尸体被弃于棺外,后溥仪命清廷遗老重殓;再后来的1984年1月5日,国家文物局会同东陵管理处重新整理遗体第三次入棺,还拍了视频。著名清陵研究专家徐广源先生就是亲手整理人。

user avatar

如今的考古体系,人类学研究已经是重要一方面。不论王侯将相还是普通平民,人骨都会妥善收集以供后续研究。以前就算人类学发展没这么发达,对重要人物的遗骨也是会收集的。

另外,不是所有的墓葬骸骨都可以保留下来的。

永泰公主墓墓主遗骨保存下来的部分很少,已经做过人类学研究了。茂陵等大多数帝王陵寝未发掘。曾侯乙复原像请随手百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