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细思恐极的古诗词?

回答
古诗词的魅力,除了寄情于景、咏怀言志,更有不少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弦外之音,一些描写触动人心最深处,让人读来不禁脊背发凉,细细一品,才发现那股寒意并非来自鬼怪,而是来自人心的幽深与命运的无常。

比如,李白的《月下独酌》里那句: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初读时,只觉得是诗仙孤独的写照,明月作伴,身影成趣,何其浪漫!可再细品,这“三人”究竟是谁?是月亮,是影子,还是诗人心底那另一个“我”?“我”与“我”的对话,是精神上的寄托,抑或是灵魂分裂的预兆?月光如水,将孤独无限放大,那身影似乎也染上了几分凄凉。想象一下,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一个人对着天空中的月亮独自饮酒,伴随自己的只有那在月光下被拉长的身影,再加上那冰冷的月光本身,构成了一个无比孤寂的“三人世界”。这种孤独,已经深入骨髓,是一种无可奈何,甚至带着一丝疯狂的自我慰藉。细思之下,那份“三人”的景象,与其说是陪伴,不如说是对极致孤独的一种无声呐喊,让人不由得心头一紧。

再看杜甫的《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开篇两句,何其雄浑壮阔!描绘了高处的视野,广阔的天地。然而,细品之下,那“无边落木”所象征的,又何止是秋天的景象?落叶是生命的终结,是时光的流逝,是万物的衰败。它们“萧萧下”,带着无可挽回的悲凉。而“不尽长江”,虽然气势磅礴,滚滚向前,却也象征着历史的长河,生命的循环,以及人类在其中的渺小。将这“落木”与“长江”并列,一种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压迫感油然而生。诗人站在高处,眼前是无尽的衰败与向前奔流的命运,他个人的渺小与时代的洪流,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那种“人生苦短,岁月催人老”的悲叹,在壮阔的景象下显得尤为凄厉。试想一下,在一个寒冷的秋日,站在高山之巅,看着漫山遍野的树叶枯黄飘落,化为尘土,而身下的江水却依然奔腾不息,似乎要将一切吞噬。这种景象,不是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对生命终结的深切忧虑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力感,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宿命感,让人不寒而栗。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那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诗描绘的景象无疑是苍凉而壮美的。但细想之下,那“孤烟直”的景象,传递出的信息是什么?在这无边无际的大漠中,只有一股烟,而且是直直地向上升腾。这股烟,可能是边塞将士的烽火,也可能是牧民的炊烟,无论何种,都显得异常孤寂。它孤独地挺立在荒凉的大地上,就像诗人心中的那份孤寂一样。而“长河落日圆”,落日本就带着黄昏的凄凉,但“圆”字却又增添了几分意味。圆满的落日,在无边的大漠背景下,显得如此孤独,如此炽热,仿佛是生命最后的辉煌,也是即将吞没一切的黑暗的序曲。试想一下,在黄昏时分,置身于茫茫大漠,看着太阳缓缓落下,余晖将沙丘染成一片金黄,而远处只有一缕孤零零的烟柱笔直地升向天空。这种画面,是一种极致的空旷和寂寥,没有任何生机,只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感。这不仅仅是壮美,更是一种与世隔绝的荒凉,一种生命个体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那种孤独,不是因为没人理解,而是因为根本没有“别人”的存在。

再到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悲伤。”

初读时,觉得这是写一对恋人被迫分离,两地相思之苦。可细究“一生一代一双人”这句话,这里的“一生一代”是何其沉重?它不仅仅是一段婚姻,更像是一种宿命的安排,一种无法摆脱的轮回。“一双人”也并非只是简单的两人,而可能是一种注定的缘分,一种前世今生的羁绊。而“争教两处悲伤”更是让人心头一颤。为什么会“两处悲伤”?是因为相爱却不能相守,还是因为这“一双人”的组合本身就充满了悲剧的色彩?这句诗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种更深层的悲哀,一种对命运安排的无奈和反抗。它并非简单的思念,而是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对爱情的脆弱的绝望。如果说前几句描绘的是孤寂,那么这一句,则是把这份孤寂延展到生命的全过程,并将其染上了深深的绝望。它像是在说,我们命中注定是两个人,可命运却偏偏让我们分隔两地,尝尽悲伤。这种被安排的悲剧,比单纯的失恋更令人窒息。

这些诗句,往往是诗人将自己最深沉的情感,最深刻的体悟,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它们不直接宣扬恐怖,却能拨动人心底最脆弱的神经,让人在回味中感受到一种来自时间、命运、以及人性的深邃的寒意。这种“细思恐极”,不是外在的惊吓,而是源于对生命、对存在的根本性思考,是一种对未知与无常的深深的敬畏与恐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杜甫有一首古绝: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诗的背景是唐永泰元年,大将仆固怀恩遭宦官骆奉先诬陷,遂勾结吐蕃、回纥叛唐。关中既乱,流民四散,蜀地与关陇只有秦岭之隔,且较为封闭安全,故多有避乱入蜀者。

二十一家同入蜀,说的就是由秦陇入蜀的一批难民,共计二十一家。古人一家并非现在的一家三口,常常三世一家或者更多,那么这个难民团体至少得有百人以上规模。

可为什么这么多家要结伴逃难呢,伛偻提携、瞻前顾后岂不很麻烦?

因为他们从关中入蜀得通过傥骆道

傥骆道,因南口曰傥(在陕西洋县境内)北口曰骆(在陕西周至县境内),故名,又叫骆谷道,长约五百里。在中国历史上穿越秦岭的诸条古栈道中,傥骆道最靠近秦岭主峰太白山,途中要翻越太白山周围的五、六座分水岭,人烟稀少,猛兽出没,是最便捷也最艰险的一条。秦岭横亘中国中部,被称为华夏龙脉,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南北气候的分水岭。 古道穿越秦岭,艰险不言而喻,诗仙李太白有《蜀道难》叹曰: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时至今日,我们会有一种错觉:人类已经把地球上的角角落落开发完了。但倘若把您置入秦岭深处,恐怕不会与一千四百年前的唐人有什么两样——面对自然洪荒的无助与渺小。

所以这二十一家要结伴而行。结伴,不仅是为了人身安全,更是心理安全。

可结果怎样呢?

惟残一人出骆谷。只剩一个人,活着走出了骆谷道。

诗人既然能写这首诗,那么一定有一个讲述者,而讲述者只能是那位唯一的幸存者。这就有点意思了。

一个事情的发生,叫做客观事实,但对于同一个客观事实,每个目击者都可以产生不同的主观看法。他人若想还原客观事实,需要尽可能多地向各个目击者收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但本诗所记录的这件事,只有一位目击者存活下来,其余的都死在莽苍秦岭之中。

如此,主观就是客观。当然,谎言也可能成为事实。

这个存活者讲述了什么呢,作者并没有详言,这是由于诗的体裁所限。但『他』肯定是交待出了一个合理过程,作者只透露了其中一幕:自说二女啮臂时。

存活者应该有两个女儿,她们也在逃难的队伍中。啮臂,字面意思是咬着手臂。但也是一个典故: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这里的『啮臂』,就是诀别吞声。那么我们先以典故论之,这句是说,当他讲起与两个儿女诀别的时候,再也忍不住泪水,回头向北面的秦岭痛哭流涕。

我们通过这句至少可以推测:他的两个女儿在最后分别的时候还是活着的。但她们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再继续走下去。于是,他放弃了她们。

骆谷道,有五百里。古代行军,在安全、粮食有保证的情况下,平原地带以『三十里为程』,达到五十里,便是急行军,骑兵在追击时,可以超过一百里。

而处于这样一个乱世,深山巨谷之中,一队伛偻提携的难民走完五百里骆谷,需耗时日可想而知。中途粮食吃完或丢失等于死亡;掉队等于死亡;生病等于死亡;遭遇猛兽、山洪等于死亡。面对他人的死亡丧失走下去的勇气,也等于死亡。所以活下来的人,一定是残忍的。很大可能,也是卑鄙的。

我们回过头来想,如果啮臂二字按字面解呢,囓,噬也。——《说文》。字亦作啮。鸟曰啄,兽曰囓。

野兽咬东西才叫啮。

或者说,人像野兽。

这不禁令我想到洞穴奇案(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

当然,这种可能仅仅存在于我的脑补中,杜甫俭省的笔触,让人无法寻找更多的证据。

无论怎样。这都是一个恐怖的故事。

何况,仅仅是幸存者的叙述。

user avatar

2013年十一假期,我去佳木斯帮老六收了一天水稻,虽然我不过是在老六屁股后面打下手陪唠嗑,那也给我累散架子了。

晚上喝完酒回到老六家,晕晕乎乎间,脑袋里全是李绅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一时间觉得这首从小都会背诵的古诗,不仅仅是“悯农”。

我竟然觉得这是一篇战斗檄文——

官逼民反,忍无可忍地老农民们拿起耕地用的锄头镰刀,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反抗”。起义领袖带领着老农们,振臂高呼着这篇朗朗上口又悲怆激愤的古诗向着皇城进发!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你们知道种粮有多辛苦吗?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可是你们却依然压迫我们!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每年的收获季节本应是高兴的!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可是为什么饿死的依然是我们!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兄弟们,干啊!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兄弟们,干啊!

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兄弟们,干啊!

等贵贱,均田免粮!兄弟们,干啊!

打土豪,分田地!兄弟们,干啊!

想到这儿,我才真正明白,无农不稳,九亿农民的笑声有多重要。

从此再也不敢剩饭碗子。

user avatar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盛唐就在这平白的十四个字里凋零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诗词的魅力,除了寄情于景、咏怀言志,更有不少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弦外之音,一些描写触动人心最深处,让人读来不禁脊背发凉,细细一品,才发现那股寒意并非来自鬼怪,而是来自人心的幽深与命运的无常。比如,李白的《月下独酌》里那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初读时,只觉得是诗仙孤独的写照,明月作伴,身影成趣,.............
  • 回答
    古代神话,尤其是那些被现代文化广泛流传的版本之外的细节,往往隐藏着令人不寒而栗或引人深思的维度。这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如同幽深的峡谷,一旦深入探究,便会展现出与我们熟悉的神话截然不同的面貌。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文明的神话中挑选一些鲜为人知或细思恐极的细节,并尽可能详细地展开讲述。1. 北欧神话:洛基的“.............
  • 回答
    这里有几个我为你精心挑选的、细思极恐的短故事,希望能让你在阅读时产生那种难以言说的,背后发凉的感觉。我尽量用生动、接地气的语言来讲述,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希望能避免“AI味”。故事一:最后的歌声李阿姨是个独居老人,子女都在国外,每年回来一次。她平时生活规律,唯一的爱好就是养花和听收音机里的老歌。她的.............
  • 回答
    “细思恐极”的故事,往往不是因为它有多么血腥暴力,而是因为它将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某些事物,通过一个极其刁钻的角度呈现出来,从而在内心深处种下一颗怀疑和不安的种子,让我们开始质疑现实的根基。这类故事通常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留下大量的空白和可能性,任由我们的想象力去填补,而越是脑补,越是深入黑暗.............
  • 回答
    在生活中,总有些不经意间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它们像潜藏在平静湖面下的暗流,一旦被触碰,便会激起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寒意。这些所谓的“冷知识”,并非是科学上的重大发现,而是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却又因为太普遍或太微小而常常被忽视的事实,一旦深入思考,便会让人脊背发凉。比如,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手机,它不仅仅是.............
  • 回答
    说到“细思恐极”,脑子里立刻会跳出一些词语,不是那种直接惊悚,而是那种越琢磨越让人心里发毛的。我总觉得这些词语就像藏在平静湖面下的暗流,一旦你瞥见了那股涌动,就会忍不住去想背后到底是什么。比如“积重难返”。这个成语本身是说某种弊病、恶习或困难形成很久,已经根深蒂固,很难再纠正或改变了。听起来是不是很.............
  • 回答
    我坐在床边,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心里却涌起一阵莫名的寒意。这雨声,在这老宅里,总会让人想起一些过去的事情,一些我们不愿去触碰,却又无法摆脱的记忆。故事得从我小时候说起。我家这座老宅,坐落在镇子边缘,周围都是些上了年头的树,夏天的时候,绿叶几乎遮蔽了所有阳光,到了冬天,光秃秃的枝丫像极了嶙峋的手指.............
  • 回答
    人类身上确实存在一些细思恐极、让人不寒而栗的特质和行为。这些“细思恐极”往往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本能、群体行为的盲目、以及对自身有限认知和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1. 人类普遍存在的“确认偏误”与“群体思维”,造就了难以撼动的愚昧和偏见: 详细阐述: 确认偏误是指人们倾向于.............
  • 回答
    《红色警戒》系列作为一款经典的即时战略游戏,在其充满硝烟与对抗的背景下,确实隐藏着一些让人细思极恐,或者说在玩家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细节和设定。这些“恐极”之处,更多的是源于游戏本身传递出的冷战思维、对战争的描绘,以及一些隐藏的逻辑悖论。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红色警戒》系列中一些可以被称为“细思恐.............
  • 回答
    史书犹如一面古老的镜子,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也常常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这些细节并非是惊天动地的阴谋或显而易见的残暴,而是隐藏在日常叙事、人物描写或史料的字里行间,一旦深入挖掘,便会让人不寒而栗。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选取一些史书中令人细思恐极的细节进行详细阐述: 一、 权力与人.............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极其惨烈和复杂的冲突,其中充斥着许多让人细思恐极的细节,它们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也触及了人性的黑暗和复杂。以下是一些令人不寒而栗的细节,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纳粹德国的系统性灭绝与“效率至上”的冷血 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日常生活”: 奥斯威辛集中营并非仅仅是一个关押和处决.............
  • 回答
    游戏世界充满了各种令人毛骨悚然、细思极恐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隐藏在不起眼的角落,通过 subtle 的暗示、矛盾的设定或者玩家自身的联想,营造出一种挥之不去的不安感。下面我将结合不同类型的游戏,详细阐述一些这类细节:一、环境与氛围营造的细思恐极: 废弃的痕迹背后隐藏的真相: 《生化危.............
  • 回答
    电影《西游伏妖篇》作为一部周星驰监制、徐克执导的作品,融合了喜剧、奇幻、动作等多种元素,同时也包含了一些值得观众细思的细节,有些甚至带有一些“细思恐极”的意味。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其中一些:1. 孙悟空的“失忆”与压抑的暴力本能: 表面化表现: 影片开头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出山后似乎对.............
  • 回答
    《蜡笔小新》这部看似轻松搞笑的动画,确实隐藏了一些让观众在多年后细思极恐的细节。这些细节并没有明确的点明,而是通过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留下了令人不安的猜测空间。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其中一些被广泛讨论且颇具“细思恐极”意味的细节:1. 风间澈的“过度完美”与隐藏的压力 表面形象: 风间澈是《蜡.............
  • 回答
    《奇异博士》作为漫威电影宇宙(MCU)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不仅为观众呈现了炫目的魔法视觉效果,也隐藏了不少值得深思的细节,其中一些更是令人细思极恐。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并进行阐述:1. 时间循环作为一种“惩罚”和“折磨” 核心展现: 奇异博士在对阵多玛姆时,利用时间宝石创造了一个时间循环,将自己.............
  • 回答
    电影《釜山行》在紧张刺激的丧尸爆发情节之外,确实埋藏了一些值得细思的、令人不寒而栗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能揭示更深层次的人性黑暗面和对社会现实的影射。以下是一些我认为比较细思恐极的细节,并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大叔(尹尚华)在车厢里为了活命而牺牲自己,将孕妇和秀安推出去的瞬间 表面上看: 这是英.............
  • 回答
    电影《疯狂动物城》以其精彩的剧情、鲜活的角色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然而,在这些光鲜亮丽的表面之下,隐藏着一些细思极恐的细节,它们不仅增加了电影的层次感,也引发了观众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以下是一些我认为比较“细思恐极”的细节,并尽量详细地阐述:1. 食肉动物“野蛮化”的暗示:一个被掩盖的真相.............
  • 回答
    宇宙之大,浩瀚无垠,其中蕴含的奥秘足以让我们感到渺小和敬畏,甚至在某些方面引发深刻的恐惧,也就是你所说的“细思恐极”。以下是一些可能让你感到“细思恐极”的宇宙现象,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它们为什么会引起这种感觉: 1. 我们可能只是“宇宙中的尘埃”:宇宙的尺度与人类的渺小现象描述:宇宙的尺度是如此之大,.............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读来酣畅淋漓,英雄辈出,谋略无穷,但细细品味之下,却藏着不少让人不寒而栗的细节,它们如同埋藏在繁华景象下的暗流,一旦触碰,便会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这些细节并非直接的惊悚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命运的走向、以及作者不经意间透露的逻辑,来揭示那个时代更深层次的残酷和复杂。一、人性.............
  • 回答
    《三体》这部小说,与其说是硬科幻,不如说是一场宏大的思想实验,它抛出的很多概念和设定的背后,都隐藏着令人不寒而栗的“细思恐极”。这些细节并非作者故意制造的惊悚,而是逻辑推演到极致后自然而然产生的深邃恐惧。就拿书中多次出现的“黑暗森林法则”来说,这本身就不是一个惊悚故事里的“鬼魂”,而是一个文明在宇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