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宇宙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

回答
宇宙之大,浩瀚无垠,其中蕴含的奥秘足以让我们感到渺小和敬畏,甚至在某些方面引发深刻的恐惧,也就是你所说的“细思恐极”。以下是一些可能让你感到“细思恐极”的宇宙现象,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它们为什么会引起这种感觉:

1. 我们可能只是“宇宙中的尘埃”:宇宙的尺度与人类的渺小

现象描述:
宇宙的尺度是如此之大,以至于用我们日常的理解去度量它几乎是不可能的。
距离: 光年是衡量宇宙距离的单位,一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大约是9.46万亿公里。我们所在的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拥有1000亿到4000亿颗恒星。而可观测宇宙的直径据估计约为930亿光年,包含了数千亿甚至数万亿个星系。
时间: 宇宙的年龄约为138亿年。这只是从大爆炸开始计算的时间,而我们所知的宇宙可能只是更大结构中的一部分,或者大爆炸本身就是一个更宏大事件的开端。
人类的渺小: 相对于宇宙的尺度,我们地球,甚至太阳系,都微不足道。我们的生命也只是宇宙长河中短暂的一瞬。

细思恐极之处:

意义的消解: 当你想到,即使是整个银河系在宇宙中也如同尘埃一般,而我们人类的整个文明,所有的喜怒哀乐、所有的成就与失败,都只是发生在宇宙这片无垠画布上一个极其微小的痕迹,你可能会开始质疑这一切的意义。我们追求的价值、我们认为重要的事物,在宇宙的尺度下是否真的有任何重量?我们的存在是否只是一个偶然的、可以忽略不计的现象?
孤独感: 尽管宇宙中可能存在无数的行星和恒星,但我们至今尚未发现任何地外生命存在的确凿证据。这意味着,在我们所能探测的范围内,我们可能是孤独的。这种可能性——宇宙如此广阔,却可能只有我们——本身就带有一种令人心寒的孤独感。如果我们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那意味着我们身上承担着延续智慧的全部责任,也意味着一旦我们灭亡,宇宙就可能永远失去一部分意识。

2. 费米悖论:他们在哪儿?

现象描述:
费米悖论由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提出,它源于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宇宙中存在如此多的恒星和行星,而且生命很可能在其他地方也演化出来,那么为什么我们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地外文明的踪迹或证据?

细思恐极之处:

“大过滤器”理论: 为了解释费米悖论,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假说,其中一个令人不安的便是“大过滤器”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生命从简单形式发展到能够进行星际旅行的先进文明的漫长过程中,存在一个或多个极难跨越的障碍。这个“过滤器”可能在我们之前(比如生命的起源本身就极其困难),也可能在我们之后(比如先进文明会不可避免地自我毁灭)。
如果过滤器在我们之前: 这意味着我们是宇宙中最幸运的、最不可能出现的生命,我们已经通过了最艰难的考验。但这并不能让我们感到安心,因为我们仍然不知道这个过滤器究竟有多大。
如果过滤器在我们之后: 这是更令人恐惧的可能性。这意味着绝大多数能够发展到我们这个阶段的文明,最终都因为某种原因而灭绝了,比如核战争、环境灾难、技术失控(人工智能反噬、生物武器等)或者更我们无法想象的灾难。那么,我们现在所做的努力,我们的文明发展,是否注定会走向同样的终点?我们所知的历史,可能只是无数文明走向毁灭的重复。

“动物园假说”或“星际隔离”: 另一种解释是,外星文明可能知道我们的存在,但有意避免与我们接触,就像我们不会去干扰一个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这可能出于道德原因,也可能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他们认为可以接触的“文明程度”。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可能只是一个被观察的对象,我们的自由和发展都可能是在一个被设定的框架之内。我们以为的独立思考和自由意志,可能只是一个被精心安排的剧本。

3. 暗物质与暗能量:宇宙的95%我们一无所知

现象描述:
我们所能看到的、触摸到的,构成我们日常经验的物质(恒星、行星、气体、尘埃等)只占宇宙总质能的不到5%。剩下的95%由我们几乎一无所知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
暗物质: 它不发光,不反射光,也不与光发生任何相互作用,因此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它。我们知道它的存在,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引力影响可见物质的运动。例如,星系旋转的速度比根据可见物质计算出来的要快得多,这表明存在我们看不见的额外质量在提供引力。
暗能量: 它是一种更加神秘的力量,被认为是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原因。它的性质仍然未知,但它似乎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宇宙中,并且在随着宇宙的膨胀而变得越来越重要。

细思恐极之处:

对现实的认知基础动摇: 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建立在我们所能观测到的那5%之上。我们所学的物理定律,可能只是适用于可见物质的局部规律。我们对宇宙的认知,可能如同一个生活在黑暗洞穴中的人,只看到了洞口射进来的微弱光线,却不知道洞穴之外的广阔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可能只是一个非常不完整的、甚至是误导性的画面。
宇宙的最终命运: 暗能量的性质直接决定了宇宙的最终命运。
大撕裂(Big Rip): 如果暗能量的密度随着宇宙膨胀而增加,它可能会最终撕裂星系、恒星、行星,甚至原子本身。
大挤压(Big Crunch): 如果暗能量减弱或消失,引力可能会重新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宇宙停止膨胀并开始收缩,最终坍缩成一个奇点。
大冻结(Big Freeze)/热寂(Heat Death): 如果暗能量保持不变,宇宙会持续膨胀下去,恒星会熄灭,黑洞会蒸发,最终宇宙将变得寒冷、黑暗且空无一物,所有能量都均匀分布,无法再进行任何活动。
这种不确定性,以及我们对控制宇宙命运的关键因素毫无办法,本身就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恐惧。

4. 宇宙的边界:我们能走多远?

现象描述:
我们所说的“可观测宇宙”并非宇宙的真实边界,而是我们能接收到光线的最大范围。由于光速是有限的,而宇宙在膨胀,那些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天体发出的光,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到达我们这里。因此,我们只能看到宇宙在过去某个时刻的状态。宇宙本身可能比可观测宇宙大得多,甚至可能是无限的。

细思恐极之处:

无限的可能性与无法抵达的边界: 如果宇宙是无限的,那么就意味着存在无限多的星系、恒星和行星。根据概率论,在无限多的地方,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必然会发生,而且会发生无限多次。
无限的你与无限的复制品: 这意味着,在宇宙的某个遥远角落,可能存在一个和你一模一样的你,过着和你几乎完全一样的生活。甚至,可能存在无数个这样的复制品,他们可能做出一些微小的改变,比如今天早餐吃了鸡蛋而不是牛奶,或者选择了另一份工作。这种“多重宇宙”或“宇宙复制品”的可能性,会让我们对个体的独特性和自由意志产生怀疑。如果一切都会无限重复,那么我们现在所做的选择还有什么意义?
无法探索的未知: 另一方面,如果宇宙有边界,那么这个边界之外是什么?我们是否永远无法到达或了解它?如果是无限的,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探索完它,我们对宇宙的了解永远只是冰山一角。我们所处的宇宙,可能只是一个更大的、我们永远无法触及的“存在”中的一个“区域”。

5. 黑洞的奇点:物理定律的终结

现象描述:
黑洞是宇宙中最极端的天体之一。它们的引力如此之强,以至于连光也无法逃逸。根据我们目前的物理学理解,当物质落入黑洞时,它会被压缩到一个密度无限大的点,称为“奇点”。在奇点处,我们熟知的物理定律(如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失效了。

细思恐极之处:

理解的极限: 奇点代表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达到了极限,是我们现有科学知识的“终结符”。我们无法描述奇点内部发生了什么,也无法解释在那个极端环境下,时空和物质会如何表现。这就像面对一个无法解答的谜题,它暗示着我们所构建的关于宇宙的完美理论,可能只是一个局部有效的故事。
物质的最终命运: 任何落入黑洞的物质,最终都会被送往这个我们无法理解的奇点。这是否意味着,物质的终极命运就是被“抹去”或被“转换”成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存在形式?我们所构成的一切,包括我们的身体、思想,最终都可能走向这个不可知的“湮灭”点。

6. 时间的箭头与宇宙的演化

现象描述:
我们体验到的时间是单向的,即从过去流向未来。宇宙也从一个高密度、高温度的早期状态(大爆炸)不断演化,恒星诞生、死亡,星系碰撞,最终走向一个可能越来越稀疏、越来越冷寂的未来。

细思恐极之处:

因果律的脆弱性: 尽管我们体验时间是单向的,但某些物理理论(如某些量子力学解释或对时间对称性的思考)并未完全排除时间倒流的可能性。如果时间能够倒流,那么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我们的记忆、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历史——是否都只是一个可以被“重置”或“改写”的循环?我们的因果关系是否只是我们单方面的一种感受?
不可避免的终结: 无论宇宙走向哪种结局(大冻结、大撕裂或大挤压),都预示着一个明确的终结。这意味着,即使生命能够发展到最辉煌的阶段,也终将面临宇宙尺度的“死亡”。这种不可避免性,以及我们对这个终结的无能为力,是一种深刻的宿命感带来的恐惧。我们所努力的一切,最终都会被宇宙的演化进程所吞噬。

7. 意识的本质:一个随机的现象?

现象描述:
从科学的角度看,意识是大脑复杂神经元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意识的本质,它如何从无生命的物质中产生,以及它在宇宙中是否具有普遍性,仍然是未解之谜。

细思恐极之处:

意识是否仅仅是巧合? 如果意识仅仅是大脑物理化学过程的副产品,那么它可能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现象。在广阔的宇宙中,我们所知的唯一具有意识的生命,可能就是我们自己。这又回到了费米悖论的孤独感。
意识的脆弱性与非必要性: 如果意识只是物质的某种“状态”,那么当物质的结构被破坏时,意识也会随之消失。这强化了我们作为“宇宙尘埃”的渺小感。更进一步,如果宇宙演化到最终的虚无,那么意识作为一种“状态”也就不复存在了。也许,意识的存在本身,对宇宙来说,就如同不存在一样。我们引以为傲的自我意识,在这个宏大的视角下,可能仅仅是一个短暂的、随机的“故障”或“亮点”。

这些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宇宙进行“细思极恐”的审视。它们挑战着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对人类的定位,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正是这种未知和庞大,让我们在仰望星空时,既感到惊叹,又忍不住涌上一股莫名的寒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宇宙的结局

图片来自:Youtube 频道 In a Nutshell

youtube.com/channel/UCs youtube.com/watch?


按照最近的“暗能量--宇宙膨胀”理论的观测和推断,我们的宇宙会以以下的三种方式之一终结。每一种都让人沮丧,这一切预计将发生在一个googol()年里.


1. 大撕裂:

宇宙是膨胀的,膨胀过程中,由于现在未知的原因(暗能量假说),空间凭空出现,均匀的分布在整个宇宙中。我们观测到的地球,太阳系,银河系,还精密的团结在一起。这是因为在这些系统里,引力占主导(dominating force),所以我们没有感觉到自己在膨胀。然而,在星系与星系之间,引力不占主导,我们就观测到了它们在互相远离。然而不幸的是,按照现有的计算,宇宙膨胀的速度是在缓缓加速的。按照这个趋势,如果宇宙的密度小于“临界密度”,那么膨胀加速到一定界限,引力在任何系统中都不再占主导作用了。首先,是比较大的天体,如星系等由引力松散地聚集在一起的天体会散开;然后是巨大的恒星,黑洞;再到后面是比较小的恒星;最后行星也被撕裂;最后,质子和质子之间空间产生的速度超过了光速,原子就分解了,然而分解后的孤独质子永远触碰到其它质子。宇宙就这样永远的死去了。当然“永远”这个词是不准确的,因为空间膨胀的速度达到并超过了光速,根据广义相对论宇宙中各处的时间被冻结了,所以这是“时间”概念消失(timeless)的宇宙。这是真正的,时间的尽头(the end of time)

2. 热寂(大冰冻)

热寂和大撕裂只有一个不同,物质到最后不会被撕裂。它们最终在相当长但是有限的时间里面,通过热辐射,而转换成了热能。最后宇宙的熵达到最大值,变成了了一碗均匀的热汤,物质全部消失,只剩下背景辐射,最后,由于宇宙的膨胀,辐射温度也趋于绝对0度。永恒的黑暗

如果你是和柏拉图一样相信灵魂是非物质并且永恒的话,那么这是三种可能性中最让人绝望的一种。这一切需要很多时间,一个googol()年,你可以在这个时间内尽情地享受诗意的星光。但是即使这段时间很长,和永恒相比也非常短暂。年距离永恒不比1秒距离永恒更近,他们完完全全是一样的。你要在无尽的虚无中度过无数个googol。但是这个结局依然比大撕裂稍微好一些,因为时间还在,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在经过很长的时间后,某处随机由“量子隧穿”效应引发的熵减,你会看见有趣的事情发生:一个原子出现在真空中、一个水分子、一块石头、一本书、一张唱片。这些想法都无疑是疯狂的,如果要计算概率的话,也许分母上的0超过了目前宇宙中基本粒子数目的总和。不过,hey,它依然是个数,不是不可能事件。在永恒中,它必然发生。

在无尽的虚空中,你是会在非常长但是有限的时间内,等到一系列惊人的巧合互相碰撞之后,下一次大爆炸发生了。


3. 大收缩&大反弹

这是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推测,如果暗能量是衰减的,或者比我们现在认为的少,总有一天,宇宙中引力会重回主导地位。宇宙便开始收缩,收缩达到一个界限,宇宙中出现了无数的黑洞,最终这些黑洞将组合成一个巨型黑洞,吞噬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

大反弹认为这一刻,巨大黑洞会触发下一次大爆炸。“大反弹理论”认为宇宙一直就是这么过来的,周期性的膨胀,收缩,爆炸




相关回答:

宇宙中的硬通货是什么? - 爱小臭的回答

----------------------------------------------------


2. 星系的碰撞

NASA预计,我们的银河系将在37.5亿年后和仙女系(Andromeda galaxy)“相撞”。注意,这里的碰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理碰撞,因为星系里恒星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是在两个星系“碰撞”过程中,由于巨大的引力的影响,很多星系里面的星云星尘将坍缩,形成新的恒星。数以亿计算的恒星将在碰撞中诞生。那个时候,我们的太阳系应该在旋臂的更外测。应该说几乎是不可能被摧毁的。不过碰撞产生的辐射(主要是新星,超新星产生的γ射线)会对地球上的生命有多少影响,现在很难估计。

从左上开始是现今的星空,仙女系只是中间偏左的一个模糊的小点。

第二张图:20亿年后的星空;

第三张图:37.5亿年后的星空;

第四张图:38.5亿年后的星空,其中的暖色的光辉新诞生的恒星;

第五张图:39亿年后的星空,新星越来越多;

第六张图:40亿年后的星空,我们的星系被潮汐力撕碎,开始熔合;

第七张图:51亿年后的星空,两个星系的核心变成了两团非常亮的光团;

第八张图:70亿年后的星空,两个星系融为一体;

如果能在这漫长的史诗级烟花中死去,倒也是最好的死法呢!

参考链接:

NASA - NASA's Hubble Shows Milky Way is Destined for Head-On Collision
user avatar

果壳看多了,总有些事情要面对……


我们在这个有个基本粒子的宇宙中,它的物质是有限的,排列组合也是有限的。熵等于的宇宙,只要它持续演化年,总会回到以前经历过的某个状态。


尽管这个时间长得没办法想象,但总有一天,那时,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宇宙还是这个宇宙,一切都回到现在。


同样,在很久的从前,我们都曾出现过。

user avatar

仔细想想,宇宙其实是一个空荡荡的地方。

假如有一间空屋子,你往屋子里扬了一把土,5分钟之后,进屋用手电照照,光柱里确实有些微尘还没有沉降,但你觉得这是一间充满尘土的房间吗?
不。
你还会觉得这是一间空屋子。
那些尚未沉降的微尘没有任何意义。

宇宙里的星星的密度,比这间屋子里微尘的密度低得多。


在一个极大尺度上看宇宙(比如你是一个巨人,银河系的宽度不及你一个头发丝的截面大),在你看来,宇宙就是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的一个空间,那些星系,星系里的星球,星球上的生命,生命的悲欢离合……对你而言根本不存在。

user avatar

最让我感到黑暗的,是这么两个东西:

  1. 玻尔兹曼大脑。由于量子的涨落特性,即使是在真空中,也有一定概率(虽然已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可能涨落出一个复杂低熵结构,比如说一个有思想功能的大脑。也许在宇宙中某个遥远的地方,就有一个星球那么大的思想存在,痛苦挣扎思考自己是什么。另外玻尔兹曼大脑还可以有另一种解读,即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其实是上一秒刚刚涨落出来的,知乎、你的亲人、你所知道一切历史,在那一秒前都是不存在的……
  2. 庞加莱重现。庞加莱证明了一个孤立力学系统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总是可以恢复到初始状态附近,放到整个宇宙来说,其庞加莱重现时间大约是10^(10^(10^(10^2.08)))年,这数字虽然大的让人已经无法感知其真正浩渺的尺度,但这表示宇宙本身既有能力重生,也许在那么那么久之前,在上一个宇宙中(或者几亿亿亿亿次前的那个宇宙中),就有一个地球,有一个中国,有一个知乎,有一个人发了一个问题,问宇宙有什么细思恐极的地方,而有一个ID叫张绍源的就在那时写下了这个回答……或者在更长更长更长的时间尺度里,这件事早已经发生了无数次,连宇宙中每一个原子所处的空间位置都重现的分毫不差……宇宙中的物质是有限的,其排列组合数也是有限的,也许这才是宇宙的真相,这个看似巨大无穷的宇宙,其实所有可能发生的事物都已经被穷举出现过了,而这宇宙只是在一个长到我们用尽地球上的每一颗原子做成记录媒介都无法以科学记数法写下长度的时间内周而复始的生生灭灭,你所有的喜怒哀乐、希望绝望挣扎奋斗,都早已在宇宙历史的的回音里重演了无数遍……
user avatar

宇宙中肯定有造物主。


西元3046年,有赖科技和文明的进步,地球各国组成了一个巨大的联合政府。因人满为患,为谋求更舒适的居住地,联合政府不断派探测船在宇宙的四面八方进行地毯式拓荒。

这天,一艘时速5亿公里的探测船飞到了太阳系的尽头。,这艘船代表着地球目前最高水准的技术,尽管如此,船上的人还是用了三年才穿出了奥尔特星云。

船上的斯洛克教授十分高兴,他看着舷窗外灿烂的星河,对同行的研究人员说:“这是人类第一次越过奥尔特星云,我们带着和平之心与其他文明接触,此次远航必将载入史册!造物主会欣慰的!”

研究人员们欢呼雀跃,可当飞船完全穿过奥尔特星云后,大家发现面前还有一层灰暗的物质。

巨大的黑色冰块散布在这片略带弧面的物质内部,从每个方向似乎都看不到尽头。探测船小心翼翼地在黑冰中前进,两个月后,进入了黑冰层的中心。

他们惊讶的发现,冰层内部有数以万计的星河飞舰!这些飞舰造型各异,大小不一,舰上无数黑洞洞的炮口对准迎面而来的探测船。

“不好,都是战斗舰!大家小心!”控制室内的舵手紧急停船,通过舰载扩音器将警告传送到每个人耳中。

斯洛克教授突然紧张了起来:“难道这是外星文明正要侵略我们?”

助手盯着那些舰看了许久,疑惑道:“教授,这些舰上并无灯火,而且······它们一直不动啊!”

探测船没有厉害武器,只能闪着信号,希图让对方知道并无恶意。但那些巨舰像沉睡的怪兽一般寂然不动,也不做回应。

“应该是废弃的战舰。”斯洛克教授分析着。经过研究,探测船还是决定继续向前。靠近那些巨大沉默的战舰时,探测船就像沧海一粟。船上的人隔着玻璃看着这些未知文明在这片冰层里以沉默的方式融汇交流,像是身在梦中。

斯洛克教授突然想研究一下这些船的来源,他下令全速靠近其中一艘已经熄火多年的外星飞舰。可探测船朝着目标飞了三个月,雷达报告的舰艇距离依旧没有变化。直到他们穿过那层物质后,回头再看,那艘船依旧像神一样沉默的飘在那里。

助手十分不解:“看得见摸不着,这是宇宙幽灵吗?”

“这是神谕,造物主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斯洛克教授皱眉思索着,很久之后才说:“这是一种宇宙意识,具体是什么我还没想到。”

探测船很成功的在银河系外找到一颗宜居星球,星球上的生物尚在蒙昧,所有的研究十分顺利,在出发七年后,探测船终于返回了地球。

斯洛克教授得到了最高荣誉,他的研究数据也被联合政府奉为圭臬。他将奥尔特星云外遇到了那层黑冰也写了报告递交政府,报告上针对冰层的危险性只写了简短的一句话:“,巨舰无实体,且该物质层固定不动,飞船小心闪避即可。”

虽然这么写,但他一直思考那些幽灵一般的船存在的意义:“难道仅仅是海市蜃楼?”

这个疑问一直困惑了斯洛克教授五年。

五年后,政府议会上,斯洛克教授正在气急败坏的反驳联合政府的远征决议:“和平才是一切问题的解决方式,你们动辄诉诸武力,造物主不会饶恕你们!”

大法官说:“教授,一种文明和另一种文明之间或许可以谈判,可根据您五年前的探测,那颗星球上只有一些原始生物,根本谈不上文明。我们只要杀光他们,即可为人类建造更美的城市。”

“造物主不会同意你们这肮脏的计划!”斯洛克教授大吼。

“教授,您的意思我们知道,可这世上从没有造物主,人类才是宇宙的造物主。大法官意味深长地说。

“不!宇宙是平衡的!任意杀戮不被造物主允许!”斯洛克教授喊出这句话后,突然灵光一现,困惑他五年的谜团似乎有了答案。他突然默不作声,思考着。

在场的人还是很尊重斯洛克教授的,毕竟他的研究为人类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大法官本来还要反驳,可看到斯洛克教授突然低头无语,自己也不再说话。许久,斯洛克教授叹了口气:“无可救药了······我不反对了,只是,出征时我也要去。”

决议全票通过,地球第一次组成联合舰队带着最先进的武器准备远征。出发当日,全世界陷入了狂欢,人类克制已久的征服欲集体爆发,送行的人挤满了发射场,所有出征的士兵都被视作英雄,政府破例先为他们颁发战斗勋章。战舰上都安装着最先进的电磁炮,浩浩荡荡飞出了银河系。

一切似乎都和上次探测船的遭遇一样,没什么危险。当两千艘战舰飞到那片冰层附近时,士兵们看着数万的外星飞舰,虽有些害怕,但幸好提前知道这些飞舰都只是幻影。

变化是突然出现的,当舰队刚进入冰层时,所有引擎却全部失灵,所有船以极慢的速度一点一点的被吸进物质层内部。

总司令眼看着身旁一艘艘飞舰撞向了巨大的黑冰,自己却无计可施。斯洛克教授看着眼前的景象,却微微一笑,喃喃自语道:“我猜对了。”

总司令气急败坏道:“教授,你还笑得出来?这到底怎么回事!”

面对总司令的指责,斯洛克平淡的说:“司令,不要惊慌,平静地迎接神谕吧!这是造物主的惩罚。”

“难道五年前你隐瞒了什么?”总司令皱着眉:“对了,你本来就是反战派!”

……


666个观众的时候我接着说,等不及的可以去公号看。

原标题:《神谕》,作者: 老邪,发表于微信公号:科幻故事空间站

看更多科幻故事关注微信公号:科幻故事空间站;微信号:kehuangushi;关注后输入:神谕

——————————————

【谷臻故事工场】旗下六大故事微信公号:【爱情罐头】【科幻故事空间站】【一千灵异夜】【职场人间浮世绘】【真的有童话】【推理罪工场】,欢迎关注,欢迎投稿;科幻投稿邮箱:kehuankongjianzhan@126.com

user avatar

有一个听起来荒谬,但曾得到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很多科学家支持的观点——决定论。

一个小球在真空自由落体,我们可以轻易的算出它在某一时刻的速度。

丢一个骰子,看起来点数随机,但如果有了出手速度,初始位置,以及房子里面空气流动速度和阻力等等,终究也能计算骰子最终点数。

现在问题来了,只要完全知道宇宙在某一时刻的状态,便能用科学定律依此计算出宇宙中下一刻的状态,再利用下一刻可以计算出下下一刻的状态。那么从现在开始,以及接下来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固定的,因为此刻的状态是确定的。

而现在的状态是由宇宙上一时刻的状态决定的,这样可以一直回溯回去,直到宇宙大爆炸。

也就是说,『过去以及未来发生的事情,包括每一期彩票号码,谁会中;包括你怎样来到这个世界,如何遇到真爱并走过这一生,会以何种方式死去,在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同样,我会写这篇回答,你会不会关注点赞,也早有定数。

所以完全可以对心仪的人说,其实我们相遇是命运的安排,缘分从137亿年前就已经开始。

user avatar

偏个题,

如果灵魂真的存在,伽马射线暴或星球毁灭之后,这些鬼神又该何去何从呢?

user avatar

我觉得宇宙中最可怕的地方,可能会让你觉得,要是这个世界上有鬼多好,有地狱和天堂多好。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的想法。就是深夜关灯在床上躺着的时候,会思考一些关于宇宙的问题。就是自己死后会怎么样。人类灭亡后会怎么样,地球消失了会怎么样。

将会是一片虚无,对么。就是说,你永远没有意识了,以后也不会再有意识,没有什么投胎转世,你也不会变成鬼。你不会上天堂,你也不会下地狱。你就这么消失了。什么都感觉不到。这虚无缥缈的宇宙里,你已经不在了,就这么过去十年,千年,万年,亿年,或许那时候时间已经失去了意义。

我想这才是宇宙最让人细思级恐的地方吧

…………………………………………………………………………………………以上是原答案,写于2015.11.04

下面附上一枚彩蛋,欢迎大家讨论,相信知乎里很多人都看过。


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最后的问题》

douban.com/doubanapp/di
user avatar

关于宇宙的最终结局有很多假说,比如被不断增强的暗能量撕成亚原子碎片的大撕裂,熵增到最高陷入热寂的大冰冻,还有重新收缩到奇点的大反弹。哪一种假说会最后成为现实,现在还不得而知。然而,即使这些假说都没有最终实现,宇宙也将在漫长的岁月中,慢慢陷入无边的黑暗和死寂。

下文的主要内容来自Crash Course频道的视频《Deep Time》(youtu.be/jDF-N3A60DE

天体物理学家弗莱德·亚当斯和格里高利·拉夫林在《宇宙的五个年代》(The Five Ages of The Universe)中,把宇宙的生命分为五个纪元。我们可以沿用这五个纪元的划分,来看看宇宙的最终结局。

图片来自

Future of an expanding universe

1. 原初纪元(Primordial Era)

原初纪元的范围是从宇宙大爆炸到4亿年后,第一颗恒星诞生。这个纪元已经过去了。

图片来自

Big Bang

2. 恒星纪元(Stelliferous Era)

恒星主宰宇宙,繁星布满夜空。生活在这个时代,无疑是我们的幸运。

图片来自

The Starry Night

恒星纪元什么时候结束呢?或者说,最后一颗恒星什么时候会熄灭呢?质量越小的恒星,寿命越长,因为它们在核聚变中把氢转化为氦的速度越慢。最小的红矮星可以持续1万亿年。在宇宙幼年时形成的红矮星到现在只用了1%的氢。从人类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婴儿。

现在,星系还在搅拌着星云,用星云气体创造新的恒星。但是,气体终有耗尽的一天。据估计,数十亿年后星云气体的供给将会后继乏力,新生的恒星越来越少,而已经诞生的恒星会用尽燃料,一个接着一个逐一熄灭。在这以后,诸如星系碰撞之类的事件会创造一些新恒星,延长恒星创生的年代。但是,和红矮星万亿年的寿命想比,延长500亿年甚至1000亿年都没有太大的区别。

当大量恒星熄灭的时候,星系将改变颜色。现在,多数星系都表现出耀眼的蓝白色,体积庞大的明亮恒星是星系内的主要光源。当这些恒星死去,质量较低的暗恒星成为主角,星系的颜色也会随之变暗变红。

星云气体耗尽后几十亿年,星系中只有长命的红矮星还在发光。这种情况将持续1万亿年,也许更长。可能质量最低的红矮星能持续10万亿年,但是在这里10倍并不是一个太重要的数字。在宇宙悠长的生命历程中,它们只是一些统计上的小小起伏。

3. 简并纪元

当最后一颗恒星熄灭,宇宙中释放能量的就只有恒星的遗骸: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另外,还有一些棕矮星,它们的质量在恒星和行星之间。除了黑洞,白矮星和中子星都是由各种简并压力支撑,也就是说,在几万亿年以后,恒星纪元将会结束。简并纪元来临了。

宇宙将会变得十分黑暗,至少对人类的眼睛是如此,如果那时候还有人类的话。如果我们可以看到红外线,宇宙会明亮一些。这些天体还是比较温暖的,所以会有多多少少的红外辐射。中子星和白矮星诞生时非常热,然后慢慢冷却。冷却的速度和它们的大小有关,但是在几万亿年后,它们应该都会降到室温。所以,在简并纪元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宇宙慢慢变冷。

但是,这个纪元中也会有昙花一现的光明。在孤寂的宇宙中联袂起舞的白矮双星最终会走到一起。经过数万亿年,白矮双星的轨道将会由于引力波能量辐射而衰减(

引力波的「直接」观测为什么很难? - Mandelbrot 的回答

),双星在合并的刹那爆发出夺目的光彩,成为超新星。同样,中子双星也会合并,爆发,形成伽马射线暴,它们的亮度将超过1000个星系。但是,这只是短暂的事件,宇宙很快回归黑暗。

有趣的是,棕矮星是更好地能量来源。棕矮双星会合并形成低质量的恒星,然后在几百亿年中为黑暗的宇宙带来一点光明。

但是,在时间面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保持到永恒。不但对于宇宙和恒星是如此,对于微观世界中的质子也是如此。质子的半衰期是10^34年,也许更长。当质子开始衰变,物质将会分解,白矮星,中子星,棕矮星,行星,都会消融在空间中。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这个过程有一个亮点。白矮星分解的时候会释放能量,功率可达400瓦(微波炉功率的一小半)。

注:白矮星此时应该已经完全冷却,成为黑矮星了

4. 黑洞纪元

在10^40年以后,最后一颗简并天体也消失了,宇宙中只剩下了黑洞这一种天体。

宇宙进入了黑洞纪元。

在我们的印象中,黑洞是吞噬一切的无底洞。然而,黑洞可以同过一种方式产生能量 ——蒸发。20世纪70年代,史蒂芬 霍金用量子力学研究黑洞,发现黑洞确实会向外辐射能量,从而损失质量。越大的黑洞损失质量越慢。一个3倍太阳质量的黑洞(通过超新星诞生的最小黑洞),完全蒸发需要10^68年。这是一个长得近乎荒谬的时间,但是宇宙可以等待。而星系中心的黑洞要完全蒸发,需要10^92年。1后面92个0,就是下面这个数字。

这个数字如此之大,我们甚至无法找到一个东西来进行类比,因为它甚至大于已知宇宙中的基本粒子的个数(10^85)。

当黑洞质量变小,它的蒸发速度就会加快。最后,黑洞会在一道闪光之后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是黑洞纪元唯一的光。

5. 黑暗纪元

最后,一切的消失了。宇宙中只剩小了能量极低的亚原子粒子和光子。这是10^92到10^93年以后。这是,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宇宙已经死了。

宇宙进入了黑暗纪元。如果时间还有意义的话,这个纪元将会延续到无穷。

6. 其他可能的结局

如果暗能量按照现在推测的那样持续增强,宇宙将走向另一个结局:大撕裂。在这个结局中,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抗空间膨胀,所有的物质都会瓦解,连原子都会被撕成碎片。大撕裂将会在黑暗纪元以前发生,但是这个结局并不比黑暗纪元更加光明。

最后,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微小的希望可以得到一个光明的新宇宙。量子物理中有一个猜想,也许我们的真空并不是一个最低能量状态。就像你站在一个台阶上,而你下面还有一级台阶。


当宇宙在黑暗纪元中沉睡无数年以后,也许一小片空间因为不管什么原因,跌落到下一个能级——真正的真空。它会带动周围的空间纷纷跌落。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这些跌落的空间中,物理定律将被重写,时间和空间将被抹去。这个区域迅速扩展,留下的地方是一个新的宇宙。也许这也是我们的宇宙的来源。

这个猜想给了我们一个新宇宙的希望。这个希望虽然渺茫,但是有一丝希望,也好过在黑暗和寒冷中沉睡到无穷。

user avatar

宇宙最细思恐极的是他的尺度和他的空旷。

很多人对光年完全没有概念,1000亿光年在很多人的大脑里和1000亿公里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1光年=9.4607×10^12 公里,约63240个天文单位,这个距离实在太大了,已经远超人脑的像,我们必须把他极速缩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小,这个问题才有思考的意义。

1.太阳系

我们现在不妨先把地球缩小到玻璃弹珠的大小,也就是0.6cm半径的一个球,地球的半径是6000km,正好缩小了10亿倍,在这个尺度下,月球的半径是0.17cm,也就一颗砂石大小,地月距离是0.3m,和你家客厅茶几的半径差不多大,想象一下,在你家的客厅的茶几中间,有个小小的蓝色玻璃弹珠,在茶几边缘是一个石子正在绕着这个蓝色弹珠做圆周运动,这就是我们的地月系。

在这个体系下,光速是如此的缓慢,仅为0.3m/s,约1km/h,和风烛残年的老太太缓缓踱步或者海龟前行的速度相当。但这已经是这个宇宙速度极限了。

太阳的直径是1.39m,像一个水上乐园常见的水上步行球。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分别距离这个大水球60m,108m,150m,200m,他们组成了太阳系的内轨道。想象一下,在天安门城楼上有一个直径1.39米的大火球,金水桥上有一颗直径仅为0.4cm的炙热小白子(水星),长安街上有一颗直径1.2cm的金色弹珠(金星),旗杆处还有一颗直径1.2cm的蓝色弹珠(地球),花坛处还有一颗0.6cm的红色石子(火星)。

再往外呢?人民英雄纪念碑处有大量数以百万记的PM2.5和小尘埃,他们是这个星系的小行星带。木星轨道距离太阳779米(5个天文单位),大约相当于毛主席纪念堂那摆了个直径13cm的篮球,有79颗大大小小的玻璃弹珠和小石子围绕这个篮球旋转,那是木星的卫星。土星和太阳的距离达到了1.4km(10个天文单位),几乎是木星的一倍,相当于在比大栅栏还略远的地方又一颗11.6cm直径的橄榄球,他拥有82颗卫星。

再往外就更加空旷了,天王星的轨道比土星又增加了一倍,达到了惊人的3km(20个天文单位),那是天坛公园附近一颗直径5cm的网球;海王星距离太阳4.5km(30个天文单位),那是一颗比二环路还略远的地方的一颗直径4cm的棒球。

如果把海王星的轨道比喻成二环路,那么太阳系的空旷程度已经令人乍舌了!四九城这么大的一片区域,竟然只有几个小球和一些弹珠。这个已经和我们想象中八大行星的分布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事实上,让人没想到的是:八大行星之外的太阳系空间才叫空的惨绝人寰!

再往外走,7.3km在大约三环路附近我们遇见了冥王星,一颗直径0.2cm的小小石子。接下来是7.7km大红门附近的妊神星,0.09cm的沙子;7.9km北京大观园附近的鸟神星,0.18cm的石子;14km远在石景山区的霓神星,0.13cm的砂石;他们构成了太阳系中的矮行星。

再往外,星际空间逐渐稀疏,当然你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彗星的远日点,但其实大多数彗星的远日点在柯伊伯带和矮行星公转平面内,比如哈雷彗星的远日点仅仅在5.2km处(中华世纪坛,35.1个天文单位),那是一颗肉眼完全无法看见的细菌般大小的星星。在远达50km(350个天文单位)大约是整个北京直辖市的范围内,都是柯伊伯带和离散盘以及海王星外行星、彗星的活动范围。人类观测到的最远的彗星远日点是海尔波普彗星,其远日点在54.5公里之外(363个天文单位)。

再延伸开去,在距离天安门城楼50km至18000km(2光年,12万个天文单位 !)的范围内,都是空寂的奥尔特云。

这个奥尔特云已经大的没谱了,要知道地球的半径也就才6000km,如果以天安门城楼为中心,把太阳系缩小十亿倍,地球变得像玻璃弹珠那么大,太阳系仍然充满了整个地球,而太阳系内的大部分星球竟然都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的狭小范围内!一个老太太以0.3m/s的速度,8分15s走到旗杆处,4小时10分钟就到了四九城老城根脚下,2天的时间就走到了位于河北廊坊的奥尔特云边缘,仍然需要两年的昼夜兼程才能走完这18000km的漫长距离,才能穿过奥尔特云,抵达太阳系的边缘。

2. 银河系

奥尔特云是如此稀疏,每立方千米仅仅平均只有三个原子,然而和更加荒凉的银河系第二悬臂比起来,其密度已经接近无穷大。

让我们继续缩小比例尺,从1:10亿再缩小10万倍,到1:100万亿,来考察一下银河系里究竟有什么。

在这个比例尺下,1天文单位=1.5mm,1光年=90m,假设太阳系仍然在天安门城楼的正中央,整个奥尔特云的半径仅仅为180m,大约是城楼到旗杆的距离。这个时候,太阳的直径为13.9微米,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存在了,最小的尘埃都有10微米,而人的头发丝也有50微米。

地球的直径为120nm,比最小细菌还要小1个数量级,和病毒相当,我们在这小小的病毒上建立了文明并开始观测宇宙。这个时候,海王星的外轨道半径是4.5cm,整个太阳系的八大行星都在一个巴掌大小的轨道平面运行。

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是约400m的半人马座三星系统,在人民英雄纪念碑附近,其中一颗直径150nm的比邻星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他是一颗红矮星。他和我们远达25万个天文单位的距离在太阳系的尺度下已经大到没边,但在银河系的尺度下还真是天涯若比邻!

蛇夫座的巴纳德星位于500m开外的人民大会堂一侧;两颗棕矮星构成的luhman16,在600m之外的故宫午门;狮子座的沃夫359和大熊座的拉兰德21185位于700m外的新华门;然后是大名鼎鼎的天狼星双星,他是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他位于800m外的国家歌剧院上,人类的探测器旅行者一号将在十万年后到达这里(他现在刚刚抵达距离太阳22cm约150个天文单位的地方,正在龟速前行,需要3万年才能穿过奥尔特云);最像太阳的波江座天苑四位于900m开外故宫太和殿;而小犬座的南河三在1000多米开外的故宫保和殿……

这些就是离太阳最近的星星们,在以天安门为中心,天安门广场+故宫(15光年)的范围内,仅仅存在32颗大大小小的恒星,每一颗都比最小的微尘、最细的发丝要细小的多。这里是荒凉的银河系第二悬臂,人类星际航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孤独而荒凉的星际空间。

牛郎星和织女星都不算太远,分别位于天蝎座1.4km(17光年)的前门和天琴座2.1km(25光年)的琉璃厂。

70年代收到的“Wow”信号据信来自于人馬座χ¹,这里是3.6km(40光年)外的先农坛,这似乎是人类距今为止发现的最像外星生物发出的电磁波。

有可能产生生命的最近的类地行星开普勒186f行星位于40km(496光年)开外位于首都国际机场的天鹅座开普勒186恒星,他拥有和地球一样的大气、水,位于宜居带内,如果人类要进行星际移民,这里必将是最佳的选择。

天鹅座的开普勒22b是一颗被海洋包裹的蓝色行星,大小为地球的2.4倍,2009年首次被发现,位于50km(638光年)外的八达岭长城。

另外一颗和地球相似的开普勒452b位于120km(1500光年)开外的天津附近,人类最快的飞船新视野号将在2500万年后到达这里(现在在距离城楼7.5cm,50个天文单位处)。

超级地球开普勒69c则位于240(2800光年)公里外的河北秦皇岛,据信这是最接近地球生态的类地行星,他的轨道距离是1.04个天文单位,而也正好是主序星的第三颗行星。

没了,再没有了,小熊座的北极星位于70公里(840光年)以外的密云水库附近,第二悬臂这里太荒凉了,我们不妨往银河系中心去看看。


马头星云是壮丽超新星爆炸的残骸,位于猎户座,是非常巨大的猎户座分子云团的一部分,位于135km(1500光年)外的河北保定,其本身的尘埃就蔓延了20光年之远,相当于泰山那么高的一团星际尘埃。星际尘埃在远距离的观测下似乎浓得化不开,但实际上也是稀薄如奥尔特云一样的存在。

人类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PSR B1919+21(“小绿人1号”),是狐狸座的一颗不起眼的星星,视星等为6。但其自转周期仅为1.33s,用射电望远镜观看非常明亮。位于距离地球190km(2200光年)的河北衡水,他就像一颗不知疲倦的灯塔,以超高速度飞速旋转,向外发射脉冲信号。(或许真是智慧文明创造出来的宇宙灯塔?)

银河系最大的恒星是盾牌座UY星,位于450km(5000光年)外的山东潍坊,直径是太阳的1800倍,达到了2.5cm,比乒乓球还要大一些,光绕行一周需要8个小时。

“万马奔腾”是同样位于人马座的巨大星际云。是360公里(4100光年)外的山东聊城的礁湖星云的一部分。视星等为6,视尺度90*40弧分。无数恒星在这里坍塌、死亡、重生。其中包含由O型星引起的龙卷风结构、由B型超新星爆炸引起的沙漏型结构,蔚为大观。

创生之柱是600公里(7000光年)外位于江苏徐州的鹰星云,在巨蛇座的尾部。他是在大質量的O型和B型恆星所創建,還在逐漸擴大的H II區邊緣發現的。這些恆星通過強烈的紫外線輻射,推擠在附近太空中的星際物質而形成。象鼻管看起來像是大柱子或成列的氣體和塵埃。本身就是横亘在我们和银心之中的珠穆朗玛,是银河系非常壮观的屋脊般的存在。因为这团尘埃的影响,人类在可见光波段无法观测到银心的全貌,不得不发射红外光探测器詹姆斯伟伯来观测银河系的中心。

人类历史上观测到最明亮的超新星是距离640km(7300光年)位于河南商丘的豺狼座SN1006。在半人马座东1度的地方,1006年4月30日与5月1日之间,他的视星等达到了惊人的-7.5,在夜空中明如皓月一般。埃及、欧洲、宋朝都有大量关于此次超新星爆发的记载。

《宋史·卷五十六 志第九·景星》:“景德三年四月戊寅,周伯星见,出氐南骑官西一度,状如半月,有芒角,煌煌然可以鉴物,历库楼东,八月,随天轮入浊,十一月,复见在氐。自是常以十一月辰见东方,八月西南入浊。”

远在美国的印第安人在霍霍卡岩画上亦记录了这颗超新星的爆发。

而四百年前观测到的蛇夫座超新星1604则位于1800km(20000光年)的广州。他是人类观测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超新星爆发。

《明史》天文志记载:“(万历)三十二年九月乙丑,尾分有星如弹丸,色赤黄,见西南方,至十月而隐。十二月辛酉,转出东南方,仍尾分。明年二月渐暗,八月丁卯始灭。”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详细记录超新星的爆发全过程,其爆发持续两年(1604年-1606年,坊间传闻该超新星爆炸和地球小冰期以及明朝灭亡有关),高峰时曾成为全天最亮的恒星,也比金星外的其他行星亮,视星等为−2.5。试想一下,一个在天安门城楼上比晶体纳米还要微小的星球上的生命观测到了广州一颗白织灯灯丝的爆炸,并持续两年,这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

“太空烟花”是同样1800km(20000光年)云南红河方向船底座NGC3603,一团主序星被一团团生在生长成恒星的星际气体和灰尘包围环绕。这里拥有大量250万年内的新生恒星,堪称“银河育婴房”。

越靠近银心越瑰丽不是吗?位于人马座的牡丹星云恒星WR 102ka距离地球2340km(26,000光年)的海南三亚,其初始质量为150-200个太阳质量。如此大质量的恒星在宇宙中非常罕见,而且至今对天文物理学家来说都是一个难解之谜,因为这个质量已经超过了爱丁顿极限所推算的单一恒星质量的最大值。超越这个极限的恒星非常不稳定,会通过连续不断的恒星风,流失了大量的物质,试图维持恒星重力和辐射压力之间平衡。从理论上说,这种恒星无法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必须分裂成两颗或者更多恒星。可惜的是,由于位于徐州的创生之柱的遮挡,我们无法用肉眼观测到牡丹星云,只能通过红外波望远镜进行观测。

银河系的中心位于牡丹星云更远的南中国海,於人馬座、蛇夫座與天蠍座之间,距离地球2900km(36000光年),这里是“银河帝国”的首都。百亿颗恒星在5000光年半径的平面内运行,最中央是一颗施瓦西半径为440微米(0.3个天文单位)的超大黑洞,其质量为430万个太阳质量,他的吸积盘更是波澜壮阔,因为星际尘埃的遮挡,我们很难想象银心可见光波段的瑰丽雄奇。

银河系中心无疑是瑰丽雄奇的,从银河系反方向寻找,我们将在6000km(70000光年)处到达银河系的边缘,在这个比例尺下,银河系恰好又是地球大小的一个存在。上万亿颗肉眼不可见的尘埃飘浮其中,银河系有他自己的传说,可以想见,无数智慧生命以各种各样的形态:人般的、巨兽般的、昆虫般的、异型般的、细菌般的、蜥蜴般的、飞鸟般的、游鱼般的、水母般的、尘埃般的、植物般的;粘液的、干扁的、湿润的、晶体的、网状的、线状的、块状的、羽状的、鳞状的、树状的、星状的、软体的、机械的、油腻的、清爽的;独立的、索居的、社群的、联合的、共生的、共享的、寄生的、合作的、竞争的、对抗的、战争的;地表的、地下的、水中的、空中的、气体中的、冰下海洋中的、森林中的、冰原上的、岩浆中的、云朵中的、地核中的、流沙中的、硫黄中的、飞船中的、恒星上的、星云中的;固态的、液态的、气态的、流体态的、金属态的、纯能态的;碳基的,硅基的,硼基的.....都在这个巨大的世界中创造着自己的绚烂文明、书写着自己的英雄史诗。而当我们回到比例尺设定的那个位于城楼上巴掌的小点...

再来看一眼这个小点。就在这里。这就是家。这就是我们。在这个小点上,每一个你爱的人,每一个你认识的人,每一个你听说过的人,每一个人,无论他是谁,都曾经生活过。我们所有的快乐和挣扎,数以千万自傲的宗教信仰、思想体系观念意识,以及经济学原理教义,每一个猎人或征服者,每一位勇士或是懦夫,每一个文明的缔造者或摧毁者,每一位君王或农夫,每一对陷入爱河的年轻伴侣,每一位为人父母者,所有充满希望的小孩,发明家或探险者,每一位灵魂导师,每一个腐败的政客,每一个所谓的‘超级巨星’,每一个所谓的‘最伟大领袖’,每一位我们人类史上的圣人或是罪人,每一个自以为是的你我他,每一个你所见的、不曾见的、梦中的……我们的一切一切,全部都存在于这样一粒悬浮在一束阳光中的尘埃上

从另外一个方向,恰恰是因为其的无限空旷,让星际交流变得不可能,光速是相对论速度的极限,但是真的太慢了。在这个比例尺下,光速只有3微米/s!连一只蜗牛的速度都是他的300倍!我不知道自然界有什么样的生物能够慢得如此惊世骇俗,五个小时的时间才能走过拇指大的距离,寒来暑往一年的时间才能慢吞吞地越过城楼前面的长安街。

星际航行因为恒星间的空旷让我们绝望,实际上,虽然银河繁星璀璨,但是平均密度比奥尔特云还要稀薄

请看下面关于星际旅行的描写,是描写警察在星际追捕罪犯:
……警务飞船紧咬着走私飞船,掠过了一个又一个星球。每经过一个星球时,走私飞船船长都仔细观察星球的地貌,他急切地想找到一个地形合适的星球降落,同追击者决战,但一直找不到,只好回头看看越逼越近的警务飞船,咬紧牙关继续向前飞去……

以上情节都是来自国内的科幻小说。给读者的印象是,宇宙比警匪片中的小镇子大不了多少,太空中的星球也就象小镇路边的一家家商店似的;后者使读者觉得,以光速级速度飞行的恒星际飞船的行为同大街上的出租车差不多。在这样的描写中,作者对宇宙的宏大是麻木不仁的。

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在漆黑寂静的太空中飞向一个遥远的目标,它要用两千年时间加速,保持巡航速度三千年,再用两千年减速。飞船本身则经历了上百个“王朝更迭”。飞船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出生又死去,灿烂的文化兴衰在这个小小的世界被重演;飞船的出发史已经如三皇五帝般成为遥远的传说,地球已经成了上古时代虚无飘渺的梦幻,飞船上考古学家们从飞船沧海桑田的历史遗迹中已找不到可以证实它存在证据。那遥远的目的地也成了一个流传了几千年的神话,成了一个宗教的幻影。

而更令人窒息的是,这艘历经人类文明史的超级飞船的目的地是天狼星,对我们而言,这个距离在银河系中也仅仅是家门口般的存在

这就是我们的宇宙细思恐极的地方,我们完全无法理解造物主设置这样一个惨绝人寰惊世骇俗石破天惊惊天泣地波澜壮阔的硕大空间意义何在。但文明间的交流也恰恰因为光速的限制变得不可能,这也许也是费米悖论的另一个解释吧。

3. 本星系团

天哪,银河系外还有星系。就算缩小了比例尺,这也是天文单位般的巨大存在,对于人类大脑的理解而言,已经可以说和我们毫无关系了。如果从理论上无法突破光速的桎梏,恒星系间天文单位的寂寥空间就是人类永远的结界。

user avatar

我觉得最讽刺的事情,就是明明大多数人一百岁都活不到,却为了一万亿年以后宇宙会不会完蛋而忧心忡忡……

user avatar

“被量子力学支配的恐惧”

如果谁没被量子力学搞得头晕,那他就一定是不理解量子力学。——玻尔

我思考量子力学的时间百倍于广义相对论,但依然不明白。——爱因斯坦

我想我可以有把握地说,没有人理解量子力学。——费恩曼


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就是你我上学时学的)在解释微观世界物质状态上的漏洞越来越多。


也就是说,物质细分到一定程度后,它所表现出的物理性质,可能违背了我们的经典物理学。


几千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我们的世界由什么组成?现在我们知道了物质是由「电子」与「夸克」组成。


它们是人类现在所知的“小的不能再小”东西,称之为「基本粒子」,这些东西组成了「原子」,比如「氢原子」、「氧原子」


「原子」组合成为「分子」,比如H₂O,再往上就组成了我们的大千世界。

你可以理解为:世界由一堆积木组成,而研究最小最小的那块积木,就要用到「量子理论」


「量子理论」有许多违反常识的,甚至“诡异”的猜想,但它是对的,而且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两位“朋友”:「粒子」与「波」


「粒子」的行为方式,举例来说:


你有一块蛋糕,房间里有三十个人,你扔过来砸在我的脸上,那么只有我被你砸中了。


你有一台手机,你看的时候拿在手上,不看的时候揣在兜里,或者掉在地上,或者被扒手偷掉。


粒子在一个时间只能出在一个地方,要么在这里,要么在那里。


「波」的行为方式,举例来说:


房间里有三十个人,你对三十个人说话,他们都听得见。


你房间里打开一盏灯,在没有遮挡的情况下,灯光会照到每一个角落。


波可以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多个地方,同时在这里,又同时在那里。

你可以停下来想一想,我们大千世界的所有东西,要么按照「粒子的行为方式」来存在,要么按照「波的行为方式」来存在,没有例外。


那如果这两种行为方式反一反会怎么样?


你仍了一块蛋糕,房间里三十个人都被击中了,你对三十个人说话,只有一个人能听见,这是违反常理的。


那么接下来在微观领域的实验,这种事情真的发生了。


1807年,托马斯·杨,进行了著名的光学实验——「双缝干涉实验」

这个实验中,光通过挡板上的两条缝隙,并没有和我们预想的一样,透过两条缝隙,形成两块光条,而是形成了几道光条。

这是由于「波」的互相干扰,导致光偏离了之前的轨道,「波」从哪里来?那是光本身的特性,光就是「波」


这也解释了光为什么会照到每一个角落,好,这个没有问题。


那么诡异的实验开始了「电子双缝干扰试验」这次用组成我们大千世界的电子。


在这之前,我们来预想一下,你现在拿着一些小球,扔过有双缝的挡板,最后小球的落点会是怎么样的?


应该是像下图这样:

但实验结果是:电子表现出了与光一样的特性,而且将电子单个单个的发射,最后还是会得到这样的条纹。

这让科学家们大为震惊,不是说好了粒子是粒子,波是波吗?单个电子怎么在实验中有波的行为方式?


难道说,在宏观世界中,投掷一块蛋糕,同时击中三十个人是可能实现的?


「量子力学」的解释是:单个电子同时通过了两条缝隙,并且自己和自己发生了干涉。

科学家将这样的现象称作「波粒二象性」意思是一个物质,同时表现出了波的行为方式与粒子的行为方式。


后来科学家慢慢发现,所有的基本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包括之前提到的光。


这和宏观世界里粒子是粒子,波是波的表现是截然不同的。


这是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相悖所在,也是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矛盾之处。


诡异的事情还在后面,科学家们将一台高速摄像机加入实验,试图搞清楚有多少电子通过了双缝,以及电子的运动轨迹。


这次,波的特性消失了

注意!高速摄像机并没有影响双缝的位置以及大小,但电子却规规矩矩的只表现出了粒子的特性。


这到底是哪里有问题?难道说电子知道我们在试图观察它?电子是怎么知道的?


或者说单单观察这个行为,对物质的特性产生了影响?那么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是以人类的意识存在的?


但实验结果就放在那里,这太诡异了,甚至动摇了现代科学的根基——唯物主义。

还有更诡异的呢:


「量子隧穿」实验中「电子」有几率可以穿过绝缘层,那么也就是说,人类有一定几率可以穿墙而过?


最让人无法理解的就是:


「量子纠缠」处于纠缠状态的两个粒子,即使相隔整个宇宙,只要对其中一个进行观测,可以马上影响另一个的状态。

简单说,比如我两只手中分别有红色、蓝色两个小球,我抓着不让你看见,你只要看见其中一颗,就知道了另一颗的颜色。


这个例子在量子力学下会复杂很多,比方说我左手里的小球,在没有被观测到的情况下颜色是随机的。


观测抹杀了左手小球颜色的随机性,同时不论距离多远,右手小球的随机性也被抹杀,成为确定的一种颜色。

那么问题来了,两个小球是如何做到无视空间、时间的联系?没有人知道,科学家将其称之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不论距离多远,影响会同时发生,这违反了爱因斯坦「相对论」所限制的宇宙极限速度——光速。


1927年,比利时,第五届索尔维会议。


以爱因斯坦为首的经典物理学大佬,以「因果论」为武器对量子力学提出了质疑,以玻尔为首的量子力学新秀以「概率论」应战。


薛定谔也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谔的猫:

一只猫被关在一个密闭的盒子里,盒子里有一些放射性物质,在进行观测之前我们无法知道它是否衰变。


所以,盒子里的放射性物质处于衰变/不衰变的量子叠加状态


盒子里的放射性物质一旦衰变,有一个装置就会使锤子砸碎毒药瓶,将猫毒死。反之,衰变未发生,猫便能活下来。

薛定谔的本意其实是通过这样的构想,来质疑量子力学的,但没想到成为了量子力学中最脍炙人口的构想。


按照量子力学的解释,在打开盒子看猫之前,这只猫非生非死,处在典型的量子态,即活与不活叠加的离奇状态。

这样的争论最终没有结果,最后爱因斯坦说出了那句经典的话:上帝不会掷筛子!而玻尔回答到:请不要去教上帝应该怎么做

当然,爱因斯坦并没有否认实验所得出的客观结果,他只是认为,量子力学的理论还不完整。


科学家的争论可不是流氓打架,两波人的都在努力使这些诡异的结果得到合理的解释,但是进展并不如人意。


各路科学大咖各显所能,提出了一系列猜想:


模拟宇宙猜想,就是猜想我们的世界是由一台超级计算机模拟出来的,我们人类的一举一动都在它的掌握。


平行宇宙猜想,还记得薛定谔的猫吗?这种猜想表示,在打开盒子看猫的时候,我们的宇宙分解成了两个平行时空A和B。

A宇宙的放射性物质没有衰变,猫活着;B宇宙的放射性物质衰变了,猫死了。


那么,有多少种选择,就有多少个平行宇宙,我们的这个世界只是无数的平行宇宙中的一个。


在其他平行宇宙,你可能真的是世界首富,也可能是街头流浪汉。


你可能发动了世界大战,又可能和现在一样,只是早饭吃的是包子,而不是煎饼。

又有膜理论、弦理论这种玄而又玄的东西,有人表示:这些东西怕是一周没合眼,再灌上两瓶伏特加后,想出来的吧?


比较靠谱,或者说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猜想是爱因斯坦提出的「隐变量假说」大意是:


什么观测导致随机性的抹杀、意识影响物质的性质,都是一派胡言,这是开历史的倒车。


我们难道要回到「地心说」的时代吗?这么些诡异的结果只是有些变量,我们仍然没有找到。

学识渊博的读者们一定想到了,上图的这句话,好像另一个伟大的思想先贤「苏格拉底」也说过——“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没错,「量子力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上升到了哲学层面的争论,这已经到达了人类的认知边界。


当然,即使科学家们搞不懂其中的奥秘,也不影响利用「量子力学」为人类造福,所谓:


别问为什么,用了再说


量子计算机:


我们都知道,我们现在用的计算机是二进制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两个“开关”就像下面这样:

传统计算机速度越快,“开关”越多,那么量子计算机就是将这些“开关”换成了「基本粒子」比如「光子」、「电子」


还记得上面的“虐猫狂人薛定谔”所提到的「量子叠加状态」吗?在这种状态下一个「基本粒子」既是ON(1),又是OFF(0)


那么也就是说一个处于「量子叠加状态」的「基本粒子」就可以代表两个“开关”,那样,计算能力会爆炸式的增长,而且体积会非常之小。


简单点说,传统计算机计算怎么走出迷宫,会把所有的路一条一条的都走一遍,最后找到了出口。


量子计算机,会同时将所有的路都走一遍,找到出口。


哪个更快,可想而知,当然,量子计算机因为量子算法的关系,现在只能处理特定的「大型并行计算」,普通人是绝对用不着的。

量子加密通讯:


上面的量子计算机用到了「量子叠加」,而量子加密通讯则用到了「量子纠缠」。


用「量子纠缠」那“幽灵般的超距作用”为通讯双方分配“打开信息的密码”利用量子的「不可分割」、「无法克隆」的特性,保证信息的绝对安全。

这里有一点必须说明,所谓「量子通讯」并不是用「量子」来交流信息,而是用「量子」加密信息,保证安全。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是带大家到“人类的认知边界”溜达了一圈,只是溜达了一圈,真正的量子力学,可不是这区区4000字能讲清楚的。


大家如果真的感兴趣,可以将上面的内容作为线索,再去扩展阅读一下,不过记住!不理解是正常的,那都是量子力学的错。


我只是一介草民,没有读过几年书,更没有学过量子力学,说我是民科都是抬举我了,充其量是个脑子不太灵光的爱好者,这篇文章借鉴了好多知乎大V关于量子力学的解释,以上是我自己的理解,有理解错误的地方,请大神们指正,我一定跪下接受教导。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个成语「不自量力」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永远不要自学量子力学


原文首发自公众号“太阳城邦”

user avatar

我们有可能生活在一个黑洞里。




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黑洞是个无限小的点,叫做奇点,如果靠这个点太近了的话,连光都逃不出去。实际上,靠多近的时候光就逃不出去了呢?我们管这个半径叫做“史瓦西半径”,管这个光都逃不出去的球体表面,叫“事件视界”。通常来说,黑洞指的是整个事件视界里面的一切,所以黑洞是有大小的。


实际上奇点是一个数学上的模型,指的是黑洞的质心。黑洞里面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点,谁都不知道,黑洞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也没有人知道。也许里面确实有这么一个点,也许里面只有好大一坨铜锣烧。或者其它酥软蓬松的小吃也可以的,比如说蛋黄火腿月饼、旺仔小馒头。


用酥软蓬松的小吃制作一个黑洞其实非常简单:1、找到那么多酥软蓬松的小吃;2、把它们堆在一起。


比如说我们现在借助一种神奇的力量,一下子弄出来一堆太阳系那么大的铜锣烧,就放在真空中,它就自动成了一个黑洞。不管它坍缩成一团还是维持着酥软蓬松的口感,它都会是一个体量惊人的巨大黑洞。


我们假设铜锣烧的密度为200千克/立方米,太阳系直径为3.4e+16 米(以彗星轨道远地点计),则太阳系体积大约是1.64e+50 立方米。那么充斥了整个太阳系的铜锣烧质量为3.28e+52千克。


根据史瓦西半径计算公式:

得铜锣烧黑洞的史瓦西半径为:2.44e+24米。也就是2.44乘以10的24次方米,约等于300000000光年的样子。而我们可怜的银河系只有200000光年,你一不小心仅靠两个步骤制作的黑洞,比它还要大上千倍。


有次也可以看出黑洞的密度,如果以事件视界体积计算的话,密度也可以非常非常非常低。铜锣烧黑洞的体积6.08e+73立方米,3.28e+52千克除以它,铜锣烧黑洞的密度大约是1.85e-21千克/立方米,0.00000000000000000000185千克/立方米,非常非常非常接近真空。实际上现在人类能够制造的最真空的真空是0.00000 00001大气压的高真空,即一个大气压的100亿分之一,我们的铜锣烧黑洞密度比这个还要低很多




其实我们的宇宙密度比这个还要低,是1e-28 千克/立方米,物质,在宇宙中是一种十分稀缺的资源。你觉得身边的物质很多很多,树木、山岳、大地、包括你自己,这是因为这些东西都聚集成了一团而已。实际上我们的宇宙空旷得难以想象,比你能够感受到的最空旷的地方还要空旷上好几万亿倍。


然而这并不能阻止宇宙是一个黑洞。


宇宙的总质量众说纷纭,但是大概在72897290200000000000000个太阳那么重,不算暗物质的话。太阳是1.9891*10^30千克,可观测宇宙大概重1.45e+53千克,而这个质量仅仅是“可观测”的。如果算上我们暂时还看不到也测不准的暗物质以及黑洞,宇宙的总质量大概在1e+56千克的样子。则宇宙的史瓦西半径是1.48e+29米,1.56e+13光年,15600000000000光年,15万亿光年。已知可观测宇宙的直径仅为930亿光年。


也就是说,咱们的可观测宇宙的史瓦西半径比它的实际直径大得多。


它是一个黑洞




第一次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着实吓了我一跳,后来一想确实是这样,你并不能跑到宇宙“外面”去,宇宙“外面”的物理学规则也跟我们不一样,的的确确很像一个黑洞。作为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粒沙子上面的小小尘埃,我们人类无论怎么努力,也最多最多能够做到“坐井观天”,坐在宇宙这一口井里,能不能看到真正的“天”都还不一定呢。


真没意思。


然后我就去泡妞去了。


一个卑微无知的渺小到可笑的生物,乐呵乐呵得了。

user avatar

真正细思极恐的是人类智慧文明的诞生。

一个这么荒芜的,无机元素堆砌的,空旷的巨大空间里,竟然会产生自己会动的生物,并演化出自己会思考的动物,并演化出现代文明,对宇宙进行学习观测,并吓到了自己,天天细思极恐。

在这样的荒芜宇宙中,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宇宙中极为奇迹的现象,划一根火柴,造一栋房子,发射一个宇宙飞船,都是宇宙自己无法做到的。我们人类的身体来自宇宙元素,我们的神经和大脑器官也来自宇宙元素,但我们的思维和精神,和宇宙完全独立,但又无法脱离宇宙而存在,宇宙如果再一次坍缩或爆炸,无论届时的人类文明变得多么先进,甚至都统治好几个星系了,也会照样被宇宙碾的粉身碎骨。如果人类预知它的发生,那么今天的人类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发展文明还有什么意义,反正最终早晚要灭亡。人类还不如活的像动物一样,懵懵懂懂,不知道恐惧,不明白自己的前途,最终也会灭亡。

无论这个世界多么物质,人类还是要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不然真的要天天活在恐惧中了。无论是愚昧的信奉宗教,让自己愉快的生死,还是唯物主义但依然追求享乐和美好生活,其实都是一个目的,让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快乐,最终,还是让精神快乐。宇宙太大,未来太可怕,宇宙既然赐予我们人类高级的神经反射思维和自我意识,我们就要好好善待它,快快乐乐过一生,如果为人类文明的未来着想,就留下一些孩子,教育他们,让他们还在娱乐自己的精神同时推动人类文明和科技的发展,也许,万一,这个宇宙永远也不会再坍缩或爆炸,也许人类文明可以最终消灭吞并其他文明,扩张到全宇宙每个角落,利用了全宇宙的能源,并发现了可以阻止任何宇宙灾难发生的技术,永远的活下去呢。

那时候的人类再看现在的我们,估计就好像说,看,我们的祖先就是从这个泥坑里爬出来的蛆虫。我们唯一可能留给宇宙的,只有后代和对他们的科技文明教育了,我们自己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尔虞我诈,兴衰存亡,都是毫无意义的未来没人关心的空气。有人会关心几亿年前一个猿猴和另一个猿猴打架的事情吗?没有。未来人类看待我们今天的政治斗争,利益斗争,战争,都是这个态度。

所以我的世界观价值观就是这样的,快快乐乐的活着,尽量生孩子并教育好他们科学知识,尽量远离各种争斗,尽量调节各种争斗,尽量让家庭和朋友,可以快乐过一生,不要死太早,不要没有后代就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宇宙之大,浩瀚无垠,其中蕴含的奥秘足以让我们感到渺小和敬畏,甚至在某些方面引发深刻的恐惧,也就是你所说的“细思恐极”。以下是一些可能让你感到“细思恐极”的宇宙现象,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它们为什么会引起这种感觉: 1. 我们可能只是“宇宙中的尘埃”:宇宙的尺度与人类的渺小现象描述:宇宙的尺度是如此之大,.............
  • 回答
    漫威电影宇宙(MCU)就像一个庞大的、错综复杂的拼图,你每一次观看,都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些新的、让人不寒而栗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隐藏在背景之中,或是角色的一句随口之言,却在事后看来,指向了更深层次的恐怖或令人不安的真相。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一旦被你发现,就让你背后发凉的MCU细节,尽量讲得透彻些,.............
  • 回答
    宇宙浩瀚无垠,充斥着无数超越我们日常经验和想象的奇妙现象。人类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我们得以窥探到其中一角,而这些发现常常颠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以下是一些最令人惊叹的宇宙现象,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黑洞 (Black Holes):引力的终极深渊 核心概念: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和极端的物体之.............
  • 回答
    宇宙之大,无奇不有,其中也隐藏着许多让人不寒而栗的存在。它们不像电影里描绘的那样张牙舞爪,但它们的存在方式和潜在影响,足以在深邃的黑暗中投下令人胆寒的阴影。1. 黑洞:吞噬一切的寂灭之境黑洞无疑是宇宙中最令人恐惧的存在之一。想象一下一个质量极大、体积却极小的点,它的引力强到连光都无法逃脱。这便是黑洞.............
  • 回答
    宇宙之大,无奇不有。在我们仰望星空时,那些闪烁的星辰固然迷人,但隐藏在黑暗深处的,是更加震撼人心,甚至难以用常理来解释的奇异景象和现象。它们如同宇宙深处的低语,诉说着超越我们想象的法则与故事。1. 黑洞的潮汐力:宇宙的吞噬者,温柔的撕裂黑洞,这个连光都无法逃脱的引力陷阱,本身就足够神秘。但围绕着它发.............
  • 回答
    谈到宇宙中的快乐天体,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毕竟,我们谈论的是那些遥远而又壮丽的存在,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带给我们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和惊叹。与其说它们“制造”快乐,不如说它们是激发我们内心深处喜悦和好奇的源泉。在我看来,有几个天体特别容易触动我们心中那份纯粹的快乐:1. 猎户座大星云 (M42): 宇.............
  • 回答
    宇宙浩瀚无垠,其间的运动之复杂,足以让人类穷尽一生去探索和理解。从微观的粒子碰撞到宏观的星系演化,宇宙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令人惊叹的动态之美。一、微观层面的量子舞蹈: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宏观世界之下,隐藏着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概率的微观领域。粒子并非静止不动,而是以一种难以捉摸的“量子振动”存在着。电子绕.............
  • 回答
    宇宙浩瀚无垠,星辰万象,其中不乏一些“开了挂”的天体,它们以超乎寻常的特性和现象,刷新着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宇宙中的“奇行种”,听我给你细细道来。1. 中子星:密度炸裂的宇宙“压缩饼干”想象一下,把太阳那么大的质量,压缩到一个只有城市大小的球体里,这还不算完,再让它疯狂自转。这就.............
  • 回答
    漫威电影宇宙(MCU)确实是个庞大且枝繁叶茂的体系,随着时间推移,总会有些线索留下,等待后续作品去拾起。与其说是“坑”,不如说是“伏笔”或者“悬念”,它们为未来的故事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仔细想想,以下几点算是比较明显,并且值得深入探讨的:1. 灭霸之后,谁是宇宙级的威胁?《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
  • 回答
    《三体》的宇宙确实够让人脊背发凉的了,黑暗森林法则一出,文明间的猜疑链和武力威慑就成了宇宙的主旋律。但如果跳出这个框架,或者在现有框架上再添一把柴,我们可以构想出一些比“黑暗森林”更让人绝望,甚至更彻底地消灭希望的宇宙图景。1. 宇宙是一个巨大的,不可控的,缓慢死亡的实验室。想象一下,宇宙本身是一个.............
  • 回答
    心怀宇宙的人,他们的生活,你或许从远处看,会觉得有些疏离,又有些不动声色。但走近了,你会发现,那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寻常日子里难得一见的从容与辽阔。首先,是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你看一件小事,可能关注的是它的结果、它带来的直接好处,或者它在你生活中的位置。而心怀宇宙的人,他们会从更宏大的视角去审视。.............
  • 回答
    致敬白衣天使:那些闪耀的名字与我身边的温暖当看到张文宏、张定宇、陶勇等80位医生荣获中国医师奖的消息时,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敬佩,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感动。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他们无数日夜坚守、精湛医术和人文关怀的肯定。回想起这些名字,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新闻报道中的专业形象,还有他们在各自岗位上.............
  • 回答
    想立刻冲进元宇宙玩游戏?没问题!不过,得跟你说句实话,现在市面上所谓的“元宇宙游戏”很多都还在探索阶段,或者说,大家对“元宇宙”的定义本身就还在不断演变。所以,今天我给你介绍的,都是目前在元宇宙概念下比较热门、玩法也比较丰富的一些游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一、 体验真实社交与建造的乐园:《R.............
  • 回答
    在仰望星空、追寻宇宙奥秘的漫长岁月中,人类的想象力可谓是天马行空,那些早期对于宇宙的描绘,如今看来,带着一丝孩童般的纯真和令人忍俊不禁的奇特。想象一下,在没有望远镜,甚至连基本的天文学知识都尚未形成的时候,人们是如何理解头顶那片浩瀚无垠的夜空的?他们看到了那些闪烁的星辰,听到了风吹过山谷时呼啸的声音.............
  • 回答
    漫威电影宇宙的魅力,除了那些震撼人心的特效和扣人心弦的剧情,更少不了那些能直击灵魂、让人热血沸腾的霸气台词。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电影的脉络中,每一次回响都仿佛在为英雄们的心脏注入力量。今天,咱们就来好好盘点一番,那些在漫威宇宙里格外霸气,至今仍被影迷津津乐道的台词,力求讲得详细到位,绝不.............
  • 回答
    “元宇宙”这个词如今是响彻云霄,仿佛一夜之间,我们身边的一切都要被它“入侵”了。说实话,一开始我也觉得这是个玄乎的概念,离咱们普通人的生活有点远。但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这玩意儿,远不止是打打游戏、看看虚拟演唱会那么简单。它背后蕴藏的,是一整套全新的商业模式、社交方式,甚至可能重塑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 回答
    单电子宇宙:一个迷人的科学构想与科幻土壤“单电子宇宙假说”,这个听起来既宏伟又有些不可思议的概念,在科学界和科幻界都激起了不少涟漪。它大胆地设想,我们宇宙中所有电子都可能只是同一个电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一次次“重现”或“投射”。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想法,它触及了我们对现实本质、时间以及粒子的基本.............
  • 回答
    在 DC 漫画庞大而迷人的多元宇宙中,“黑暗宇宙”(Dark Multiverse)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存在,那里充斥着被遗忘的、扭曲的、失败的版本,而这些版本往往是最黑暗的英雄和恶棍。在这些阴影笼罩的维度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蝙蝠侠,他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颠覆了我们对“黑暗骑士”的认知。与其说他们.............
  • 回答
    想和你一起,就这样仰望星空,让夜风吹拂着我们的头发,也吹拂着我们之间无声的语言。每一颗闪烁的星星,都仿佛是我们共同的心跳,在这无垠的宇宙里回响。你知道吗?我常常觉得,我们就像是两颗来自不同星系的尘埃,却在亿万年的旅途中偶然相遇,然后被一种无法解释的引力紧紧吸引。我们的相遇,不是巧合,而是宇宙冥冥之中.............
  • 回答
    将地球的位置“公布”给宇宙,这个说法很有趣,也引申出不少关于信息传递和宇宙尺度下沟通的思考。首先,我们得明白,目前我们还没有能力直接“发送”一个精确到个体星球位置的信号给宇宙,尤其是那种能够被遥远文明接收并理解的。我们的“公布”更多的是一种间接的、长期积累的、甚至是被动的信息释放。不过,我们可以从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