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宇宙中有哪些超出常人想象的现象?

回答
宇宙浩瀚无垠,充斥着无数超越我们日常经验和想象的奇妙现象。人类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我们得以窥探到其中一角,而这些发现常常颠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以下是一些最令人惊叹的宇宙现象,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

1. 黑洞 (Black Holes):引力的终极深渊

核心概念: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和极端的物体之一。它们是引力如此之强,以至于连光都无法逃脱的天体。这并非因为它们是“空的”或“黑色的”,而是因为它们的密度极高,引力场强大到扭曲了时空本身。
形成: 大多数黑洞是由大质量恒星在生命末期坍缩形成的。当一颗质量比太阳大很多倍的恒星耗尽核燃料时,它无法再抵抗自身引力,核心会向内坍缩。如果核心质量足够大,坍缩会继续,直到所有物质都被压缩到一个无限小的点,称为“奇点”(singularity)。
事件视界 (Event Horizon): 这是黑洞周围的一个临界边界,一旦跨越了这个边界,任何物质或能量(包括光)都无法再逃离。事件视界并非一个物理表面,而是时空的一个区域,一旦进入,就意味着永远被吞噬。
奇点 (Singularity): 根据广义相对论,奇点是黑洞中心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点,在那里物理定律失效。我们目前还没有理论能够完全描述奇点处的物理状态。
潮汐力 (Tidal Forces): 如果一个物体靠近黑洞,它会感受到极强的潮汐力。靠近黑洞的身体部分受到的引力比远离的身体部分更大,这会导致物体被拉伸成细长的面条状,这个过程被称为“意大利面化”(spaghettification)。
吸积盘 (Accretion Disk): 许多黑洞周围会形成一个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碎片组成的旋转盘,它们被黑洞的引力吸引。这些物质在落入黑洞之前,会因摩擦而加热到极高的温度,发出强烈的X射线辐射,这使得我们可以间接探测到黑洞的存在。
黑洞的类型:
恒星级黑洞: 质量通常是太阳的几倍到几十倍,由大质量恒星死亡形成。
超大质量黑洞: 质量可以达到太阳的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倍,通常位于星系的中心,包括我们银河系的中心就有一个名为人马座A(Sagittarius A)的超大质量黑洞。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仍然是研究的热点。
中等质量黑洞: 理论上存在,但探测证据较少,可能在星系团或球状星团中形成。
原初黑洞: 理论上在宇宙大爆炸早期形成,质量范围可能很广,但尚未被观测证实。

2. 暗物质 (Dark Matter) 和 暗能量 (Dark Energy):宇宙的隐形巨头

核心概念: 我们能看到的、由普通物质(质子、中子、电子等)组成的宇宙只占总质量能量的不到5%。其余的95%是神秘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它们构成了宇宙的大部分。
暗物质:
证据: 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暗物质,因为它不发射、吸收或反射光。然而,它通过引力效应影响我们可见的物质。例如:
星系旋转速度: 星系外围的恒星旋转速度远高于仅由可见物质产生的引力所能解释的速度,这意味着存在额外的、不可见的质量在起作用。
星系团的运动: 星系团中星系的运动速度也表明存在比可见物质多得多的质量。
引力透镜效应: 光线经过大质量物体时会弯曲,暗物质产生的引力也会导致光线弯曲,产生引力透镜效应,其程度与可见物质的含量不符。
本质: 我们不知道暗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可能的候选者包括一些尚未发现的基本粒子,如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s)或轴子(axions)。它不像普通物质那样与电磁力相互作用,但与引力相互作用。
暗能量:
证据: 暗能量是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在20世纪末,天文学家观测到遥远超新星的亮度比预期要暗,这意味着它们离我们比原先估算的更远,而宇宙的膨胀不仅没有减速,反而是在加速的。
本质: 暗能量的本质是宇宙中最令人费解的问题之一。一种主流理论认为它是一种宇宙常数(Cosmological Constant),与空间本身固有的一种能量有关。另一种可能性是它是一种动态的能量场,称为“精质”(quintessence)。暗能量具有负压强,这使得它能够克服引力并推动宇宙膨胀。
对宇宙演化的影响: 在宇宙早期,引力占主导地位,物质的聚集导致了结构(如星系和星系团)的形成。但随着宇宙膨胀,暗能量的密度变得越来越重要,并最终主导了宇宙的膨胀方向,使其加速膨胀。

3. 量子纠缠 (Quantum Entanglement):超距的神秘连接

核心概念: 量子纠缠是一种奇特的量子现象,当两个或多个粒子以某种方式相互作用后,它们的状态会变得相互关联,即使它们被分开很远的距离。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瞬间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状态,无论它们相距多远。爱因斯坦曾将其称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
不确定性原理与关联: 在量子力学中,粒子在被测量之前处于一种叠加态,即同时具有多种可能的状态。但当两个粒子发生纠缠后,它们的叠加态是相互关联的。例如,如果两个纠缠粒子各自可以有两种自旋状态(上或下),那么在它们纠缠后,如果我们测量一个粒子的自旋是“上”,那么另一个粒子瞬间就变成了“下”(反之亦然),即使它们相隔数光年。
信息传递的可能性? 虽然纠缠效应似乎是瞬时的,但它不能用来进行超光速的信息传递。这是因为你无法控制测量结果是“上”还是“下”,它本质上是随机的。接收方不知道发送方何时进行了测量,也不知道测量结果是什么,除非通过经典通信方式(如无线电波)来告知。
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的应用: 量子纠缠是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的核心技术。量子计算机利用纠缠和叠加态来执行某些计算任务,其速度远超经典计算机。量子通信则可以利用纠缠来生成安全的密钥,防止信息被窃听。

4. 量子隧道效应 (Quantum Tunneling):穿越不可能的障碍

核心概念: 在经典物理学中,一个物体如果能量不足以越过一个势垒(potential barrier),它就无法穿过这个障碍。但在量子世界里,粒子有一定概率“隧道般”地穿过这个势垒,即使它的能量小于势垒的高度。
量子波函数的解释: 量子力学认为粒子具有波的性质,其行为由波函数描述。波函数可以延伸到势垒之外,尽管其振幅会迅速衰减。因此,总存在一个非零的概率,即粒子会被发现出现在势垒的另一侧。
宇宙中的应用:
恒星能量来源: 太阳和其他恒星之所以能够发光发热,是因为其核心的氢原子核(质子)能够通过量子隧道效应克服它们之间的静电斥力,发生核聚变反应。如果没有量子隧道效应,恒星的温度不足以让核聚变发生,宇宙将截然不同。
放射性衰变: 某些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过程也涉及量子隧道效应。
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 这是利用量子隧道效应来观测原子级别表面结构的重要技术。

5. 中子星和脉冲星 (Neutron Stars and Pulsars):死亡恒星的极端遗骸

核心概念: 中子星是大质量恒星(通常是质量在太阳的8到25倍之间)在超新星爆炸后留下的极其致密的残骸。它们的物质密度极高,一茶匙的中子星物质可能重达数十亿吨。
形成: 当大质量恒星耗尽燃料并发生超新星爆炸时,其核心会向内坍缩。引力迫使质子和电子结合形成中子。如果核心的质量在一定范围内(大约是太阳质量的1.4到3倍,称为托马斯费米极限),它就会形成一个由几乎纯粹中子组成的天体。
密度与大小: 中子星的直径通常只有2030公里,但质量却比太阳还要大。这意味着它们拥有极强的引力,仅次于黑洞。
磁场: 中子星拥有宇宙中最强大的磁场,其强度可以达到地球磁场的数万亿倍。
脉冲星 (Pulsars): 某些中子星由于其强磁场,会从磁极发射出高度集中的辐射束(包括无线电波、X射线等)。当这些辐射束随着中子星的自转扫描过地球时,我们就观测到周期性的脉冲信号,这类中子星被称为脉冲星。它们的自转速度非常快,有些每秒可以旋转数百次。
磁星 (Magnetars): 一类特殊的中子星,拥有极强的磁场,是宇宙中最强的磁场,可以达到10¹⁴10¹⁵高斯。这种极强的磁场会导致磁星表面发生“磁震”,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宇宙中最强的伽马射线爆发。

6. 类星体 (Quasars):遥远宇宙中的超级光源

核心概念: 类星体(Quasistellar Radio Source 的缩写,后演变为 Quasistellar Object)是宇宙中最明亮、最遥远、最活跃的致密天体之一。它们看起来像是恒星,但光谱分析显示它们并非恒星,而是位于遥远星系中心活动的黑洞发出的强光。
能源: 类星体被认为是位于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正在积极吞噬大量物质(如气体、尘埃和恒星)。这些物质在落入黑洞时,会形成一个高速旋转的吸积盘,被加热到极高的温度,发出极其强大的辐射,覆盖了电磁波谱的各个波段。
亮度: 类星体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体,其亮度甚至可以超过整个宿主星系的总亮度。它们的光度可以达到银河系的数万亿倍。
遥远与古老: 由于光需要时间传播,我们看到的类星体发出的光是它们在数十亿年前发出的。因此,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早期宇宙的重要窗口,展示了宇宙在那个时期的活跃状态。
喷流 (Jets): 许多类星体在吸积盘的极点附近会喷射出高速的等离子体喷流,这些喷流可以延伸到非常远的距离,甚至能够影响周围的星系。

7.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 CMB):大爆炸的余晖

核心概念: CMB是宇宙大爆炸的直接证据和最重要的观测证据之一。它是一种均匀分布在整个宇宙空间中的微弱电磁辐射,温度约为2.7开尔文(约零下270摄氏度)。
起源: 在大爆炸后约38万年,宇宙已经冷却到足以让自由电子和质子结合形成中性原子。在此之前,宇宙是“不透明”的,光子不断地与自由电子碰撞,无法自由传播。当电子被束缚后,宇宙变得透明,光子得以自由传播,这束光就是我们今天观测到的CMB。因此,CMB可以被看作是宇宙诞生后早期阶段留下的“余晖”。
均匀性与微小扰动: CMB在各个方向上都非常均匀,这表明早期宇宙在宏观上是平坦和均匀的。然而,高精度的观测(如COBE, WMAP, Planck卫星)发现CMB存在极其微小的温度涨落(约十万分之一的级别)。这些涨落是早期宇宙物质密度不均匀性的体现。
结构形成的种子: 这些微小的密度不均匀性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渐放大,最终形成了宇宙中的所有结构,包括星系、星系团等等。CMB的这些涨落图样是理解宇宙结构形成的关键。
宇宙学参数的测量: CMB的精确测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宇宙的基本参数,例如宇宙的年龄、构成(普通物质、暗物质、暗能量的比例)、曲率等,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对宇宙学的理解。

8. 虫洞 (Wormholes):时空中的捷径(理论上)

核心概念: 虫洞是广义相对论预测的一种假想的时空结构,它可以在宇宙的不同区域之间建立起连接,从而形成一种穿越时空的“捷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被折叠起来的纸张上的两个点之间连接的通道。
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允许存在这种时空结构,但其具体形态和稳定性需要一种特殊的、具有负能量密度的物质来维持,这种物质被称为“奇异物质”(exotic matter)。
穿越的可能性: 如果虫洞是稳定且足够大的,理论上可能允许物质甚至宇航员通过。然而,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表明虫洞真实存在,也没有找到能够稳定虫洞的奇异物质。
推测与猜想: 虫洞是科幻作品中常见的概念,激发了人们对快速星际旅行的想象。但从科学角度看,它们仍然是高度推测性的概念。一些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探索虫洞在量子引力等领域的潜在作用。

9. 引力波 (Gravitational Waves):时空的涟漪

核心概念: 引力波是由质量加速运动时在其周围时空中产生的涟漪。它们就像水面上扔石头产生的波纹一样,只是这里的“波纹”是时空本身的变形。
理论预测与探测: 引力波最早由爱因斯坦在其广义相对论中预测。由于引力波非常微弱,探测它们极其困难。直到2015年,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首次直接探测到了由两颗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科学成就。
探测源: 目前探测到的引力波主要来自极端天体物理事件,例如:
黑洞合并: 两颗黑洞相互绕转并最终合并,会产生强大的引力波。
中子星合并: 两颗中子星的碰撞和合并也是强大的引力波源,并且通常伴随着电磁辐射(如伽马射线暴、可见光等),这为我们提供了“多信使天文学”的研究机会。
超新星爆发: 大质量恒星的超新星爆发也可能产生引力波,但信号可能较弱且难以预测。
意义: 引力波的探测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观测窗口,使我们能够直接“听到”宇宙的事件,而不仅仅是“看到”它们(通过电磁波)。这有助于我们研究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性质,验证广义相对论在极端条件下的有效性,并探索宇宙的早期历史。

这些只是宇宙中无数奇妙现象中的一部分。随着我们观测技术的进步和理论理解的深入,我们必将继续发现更多超出我们想象的事物。宇宙的奥秘,远未被我们完全揭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有没有想过宇宙为什么是黑色的?这个简单的问题里其实隐藏着你意料之外的宇宙秘密。

18世纪,德国天文学家海因里希·奧伯斯提出了著名的奥伯斯佯谬:假如宇宙是稳定而且无限的,而且有无数的发光星体,那么无论望向天空的哪一个位置,都应该看到一颗星体,夜空就应该是完全明亮的。

著名作家埃德加 爱伦 坡也提出了类似的想法:

星星是连续不尽的,然后背景的天空将呈现一致的光亮,就像银河所显示的——因为不会有绝对的点,在那所有的背景中,星星将不复存在。因此,在那些,在这样的事态下,唯一的模式,我们可以体会到我们的望远镜在无数的方向上发现空隙,将假设无形的背景,因为距离的遥远,光芒从未能到达我们。

对于这个问题,奥伯斯自己的解释是,宇宙中存在气体和尘埃,阻挡了光线,所以不是所有星星的光都能到达地球(和下面评论区的一些看法一样)。但是,这不是一个有效的解释。气体和尘埃吸收了能量以后,会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能量。在无限星体和无限空间的前提下,这些辐射还是会让宇宙变得明亮。

然而,夜空,或者说太空是黑色的。至少说明1)宇宙中没有无限的星体,或者2)宇宙不是永恒的。宇宙空间可能是无限的,但是有星体的地方却只是我们周围有限的空间。这样,如果你看的足够远,你就会看到没有星体的黑暗虚空。用于描述宇宙大爆炸的暴涨理论表明,宇宙空间各处密度是均衡的;宇宙的几何结构是平坦的。这意味着1)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2)宇宙中有无限的星体。而对宇宙的观察也表明,这很可能是正确的。

那么太空的黑暗是不是因为宇宙的年龄是有限的呢?宇宙从大爆炸到现在大约137亿年。那么距离我们137亿光年以外的星体发出的光还在路上,没有到达我们。也许如果我们等得足够久,它们的光就会到达地球,让我们的夜空亮如白昼。然而,这也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宇宙空间每一处都在膨胀。

图片来自

www.timeone.ca

空间膨胀是均匀的,就是说每一处膨胀的速度是一样的,但是膨胀的效果是叠加的。从上图可以看出,距离我们(点B)越远的地方,离我们的距离增加的越多。这个叠加效果是惊人的。不难算出,离我们足够远的地方,空间远离我们的速度超过了光速。你没有看错,我是说超过了光速。相对论告诉我们任何物体都不能以超过光速的速度在空间中运动,但是没有说空间本身不能超过光速。这个事实的后果是:在这部分空间里的星体发出的光永远不能到达我们。我们等得再久,夜空也不会亮如白昼

由于空间的膨胀,我们的可视宇宙范围也在膨胀。现在的可视宇宙半径也是大于137亿光年的(466亿光年)。随着空间膨胀,我们可以看到的宇宙范围也在增大。但是,边界之外的宇宙也在以更快的速度远离。大部分的宇宙我们是永远看不到的,当然也永远无法到达。由于光速的限制,我们被困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无法得知外面的宇宙是什么样子。这是不是很像黑洞视界的概念。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视界,和黑洞正好相反。黑洞是光线永远出不去,而我们的可视宇宙是光线永远进不来。

在可视宇宙范围内,虽然光可以到达地球,但已经不是可见光了。空间膨胀把可见光的波长拉长了,相应的降低了频率。这种现象叫红移 - 光红移成了红外线或频率更低的微波。

图片来自

电磁波_百度百科

这里我们忽略了宇宙中的另外一种光。宇宙诞生于137亿年前的大爆炸。大爆炸辐射出强烈的能量,它的光应该弥漫整个宇宙空间,为什么看不见呢?原因是,经过100多亿年的空间膨胀,大爆炸的光已经红移成了微波。人类的肉眼看不见微波,但是如果我们用看得见微波的望远镜对着夜空扫描,就可以看到这一副惊人的图画:

“WMAP image of the CMB anisotropy”。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 File:WMAP image of the CMB anisotropy.jpg根据公有领域授权

原来,夜空是明亮的,只是我们看不见。


------------------------

我在另一篇回答中讨论了宇宙是否有限的问题,有兴趣的知友欢迎前往阅读。

宇宙是否有尽头? - Mandelbrot 的回答

-----------------------

user avatar

楼上的很多答案中都提到了宇宙的尺度、光速、星系这些宏观上的东西,那么答主在这里讲几个小现象吧。

这些小细节讲出来可能不如星系的尺寸和构成那么气势磅礴,但它们却是人类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需要去直接面对和克服的。

好,我们开始。

1)在宇宙真空环境中,两块裸露的同类金属在接触后会相互粘合,好像被焊接在一起一样。这个现象被称之为『冷焊』(Cold Welding)。

史上最具幽默感的物理学家费曼(Richard Feynman)曾经形象地解释道,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在真空中,处在接触面两边金属原子之间没有任何物质将它们隔开,所以这些金属原子「无法知道」它们其实是属于两块独立的金属的。』

而在大气环境中,由于空气的存在和金属表面氧化物的存在,两块金属即使相互接触后也不会粘合在一起。

在人类探索太空的过程中,对这个小细节的忽视曾经引发过巨大的麻烦。

1989年10月8日,NASA发射了一颗名为『伽利略号』的探测器,它的主要任务是对木星及其卫星进行观测。

其他很多答案中已经讲过,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示意图中,行星间的距离全都不是按照比例绘制的。木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比这些示意图上所显示出来的要大得多。如果我们按照真实比例绘制一张太阳系示意图并把地球画成一元硬币那么大的话,那么月球将在距离地球0.75米的地方,而木星大约在1.5公里外。即使以光速航行,从地球到达木星也需要43分钟。

为了到达如此遥远的一个地方,科学家们为伽利略号设计了一条非常复杂的航行路线:


图片中的粗实线就是伽利略号的航行路线。伽利略号于1989年10月18日从地球发射后,在1990年2月份经过金星附近并利用金星的引力进行了第一次加速,然后又分别在1990年和1992年两次经过地球并进行了两次加速。在这之后,它将经过三年的飞行到达木星轨道。

为了能在这样遥远的距离上与伽利略号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工程师们为它装备了一个巨大的主天线(High-gain Antenna)。下面的图片中,位于探测器上方雨伞一样的部件就是这个主天线。


由于伽利略号的航行路线中最初的一段距离太阳比较近,为了避免这个主天线在太阳照射下损坏,它在航程的前半段一直保持着收起的姿态,就好像一把合起来的雨伞。按照计划,当伽利略号运行到距离太阳较远的时候,也就是1991年4月时,地面控制中心才会通过远程指令将这个主天线打开。当主天线打开后,它在太空中看起来会是这个样子的(艺术家想象图):


1991年4月11日,当控制中心向伽利略号发送打开主天线的指令后,却发现主天线并没有完全打开。此时的伽利略号离开地球已经一年半了,地面上的科学家们只知道天线没有按照计划打开,至于天线究竟出了什么故障,是无法直接观察得到的。

科学家们只能利用伽利略号传回来的飞行姿态等有限数据,在地球上使用一模一样的复制品进行分析和模拟。排除掉种种可能性后,科学家们最终发现了故障的原因:在伽利略号发射升空之前,它在地面上经历了数次运输和测试,在这些过程中,覆盖在几根骨架上的润滑物质和氧化层在摩擦的作用下被过早地磨损掉了。在进入太空后,有三根骨架和其他金属部件在『冷焊』的作用下被粘结到了一起,伽利略号上的天线开启装置已经不具备足够的动力将它们打开。

这颗耗资十几亿美元,从开始设计到预计任务结束耗时25年的探测器眼看就要变成一块太空垃圾。

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可能有人或者机器能够追得到这颗探测器对它进行维修了。地球上的工程师们只能想法设法利用探测器上已有的部件将天线打开。

首先,他们试着通过远程指令将探测器进行旋转,使天线依次面朝和背离太阳的方向,希望温度差所产生的应力可以让骨架弹开。但是在经过了7次循环后,主天线还是没能打开。

接下来,工程师们尝试了旋转伽利略号另一个较小的天线来撞击探测器,期望由此产生的振动可以让骨架弹开。经过6次撞击后,这种方法也失败了。

最后,工程师们将探测器上用来打开的主天线的驱动器以特定的频率反复开启,以此增大它所能提供的最大动力。但是这种方法也失败了。

所以,这个主天线直到最后也没能完全打开。

不幸中的万幸是,伽利略号上还有一个备用的低增益天线(Low-gain Antenna)。尽管它的传输带宽只有主天线的万分之一左右(8 to 16 bits per second),但人们这时也只能使用它进行数据传输了。不过,由于地面接收技术以及信息压缩技术的进步,最终这个带宽又被提高了到了主天线的百分之一左右(1,000 bits per second)。从1991年直到2003年伽利略号任务结束之时,人们都只能使用这个大打折扣的低增益天线进行数据传输,尽管NASA声称伽利略号最终依然完成了70%的科学任务。

引起这个大麻烦的,正是前面提到的『冷焊』这个小现象。

2)从地球发射一颗探测器到火星,最佳发射时间并不是当这两颗行星距离最近的时候。

地球和火星分别是太阳系内距离太阳第三和第四近的行星。这两颗行星都在围绕着太阳做公转运动,但它们的公转周期却有着很大的差别。火星的公转周期为687个地球日,也就是说地球绕太阳差不多每转两圈,火星才能绕太阳转一圈。这也意味着地球和火星之间的相对位置是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的。

当火星和地球分别移动到太阳的两边时,二者之间的距离最远,这个位置被称为『合』(Conjunction),如下图所示:


这个名称听上去有点奇怪,在这个位置上明明火星和地球分开在太阳的两端,为什么要把它叫做『合』位呢?这是因为在这个时候从地球上观察,火星和太阳处于观察者的同一侧,所以称之为『合』。

而当火星和地球转到太阳的同一侧时,二者之间的距离最近,这个位置被称为『冲』(Opposition)。如下图所示:


这个时候从地球上观察,太阳和火星分别位于地球的两侧,所以这个位置被称为『冲』(opposition有相反、相对的意思)。对于地球上的观察者来说,当太阳在西边落下时,火星刚好从东方的夜空升起。而当火星沿着天空运行至西边落下时,太阳又刚好从东边升起。

那么问题来了:从地球发射探测器到火星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很多人(答主曾经也是)凭借直觉都会认为发射这样一枚火箭的最佳时机是在地球和火星直线距离最短的时候,只要瞄准火星的方向发射一枚探测器,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火星。这样一条路线如果画出来的话就是上图中那条白色的直线。

但是,沿着这样一条路线是到不了火星的。

我们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在围绕着太阳做公转运动。也就是说,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在宇宙空间中以30公里/秒的线速度运动。从地球发射出的探测器自然也会获得这一初始速度。这个速度又大大超过了人类推进技术所能达到的速度,所以这颗对准火星发射的探测器在离开地球之后还是会和地球一起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 请看下面的图片:(下面三张图片都来自于这个页面:www-spof.gsfc.nasa.gov/,这是一个很棒的网站,介绍了很多太空知识)


在上面这张图片中,内侧的圆圈代表地球公转轨道,外侧的圆圈代表火星公转轨道。当一颗探测器对准火星发射后,会获得与地球相同的30公里/秒的速度V0,继续围绕太阳旋转。

那么,什么才是到达火星的正确方式呢?既然离开地球的探测器反正都要围绕太阳公转,我们只要在速度V0的基础上再给它加上一个特定的速度分量,把它的轨道从圆形拉成椭圆形,然后让椭圆的一点与火星轨道相切就可以了,就像这样:


探测器从处于P点的地球上发射后,经过一个椭圆形的轨道之后在A点与火星轨道相切。虽然绕着太阳转了半圈,但这却是从地球到火星最省力的路线,这条路线叫做霍曼转移轨道(Hohmann Transfer Orbit)。确定了轨道之后,下一步我们需要计算的就是什么时候从地球上发射探测器,可以让火星刚好和探测器同时到达A点以实现回合。在茫茫的宇宙空间中做到这一点就好比要算准时机,丢出一颗网球去击中正在空中飞行的另外一颗网球。计算出探测器从P点到达A点所需的时间,再减去火星在这段时间内走过的路程,就可以得到在发射探测器时火星应该所处的位置:


计算过程在前面的那个页面上有,这里就不重复了。地球和火星这种特定的相对位置,每26个月会出现一次,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发射窗口』。

最后再补充一下,虽然霍曼转移是所需能量最小的方案,但并不代表这是唯一的方案。人们可以以多消耗能量为代价以其他轨道进行行星间的转移。例如下面这张维基百科图片就显示了三种不同的转移轨道。图中的(A)、(B)、(C)轨道代表的分别是(A)霍曼转移轨道(Hohmann Transfer Orbit)、(B)合点航行(Conjunction Mission)、(C)冲点航行(Opposition Mission)。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十一点半讲历史”,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user avatar

果壳画的真实比例月食示意图

源:

Sina Visitor System 【刷屏醒目】真实比例的月食示意图
user avatar

关于宇宙天体什么的我就不聊了,我们聊聊音乐和数学。音乐的产生从本质上来讲其实来源于数学上的一个惊人的巧合,这无疑是宇宙中的奇迹。


我们知道,琴弦在振动时,并不只有整根琴弦在振动,其1/2、1/3、1/4……等各部分也在分别振动,其频率分别是整根琴弦振动频率的2、3、4……倍。琴弦整体振动发出的音叫做基音,而以琴弦n等分点为波节振动发出的音叫做泛音。基音决定了音的音高,具有人耳可以明显辨别的响度;而泛音则很难单独分辨出来,各阶泛音所占据的比重不同决定了音色的不同。

以吉他为例,吉他演奏时会用到的泛音技巧,其实就是是通过手指轻触琴弦的1/n节点(泛音点)的方式来消除基音、突出该阶泛音。吉他演奏者都知道,木吉他上12、7、5品的品丝处为泛音点,其实该位置正好是整根琴弦的1/2、1/3、1/4处(实际上更高阶的泛音点也有泛音存在,只不过音量太小,难以分辨)。事实上,这些泛音点的位置还有更加重要的身份,它们是完全协和音程的节点,即纯八度、纯五度、纯四度的节点。

我们听到两个同时发出的音是否和谐,从物理本质上来讲取决于两个发声体振动频率之比是否简单。频率比越简单,人耳听起来就越融洽;频率比越复杂,人听到的感觉就越冲突。(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融洽并不等同于悦耳,爵士乐就大量使用到一些不和谐的音程来制造出丰富而富有变化的色彩。)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就认为,长度之比为2:1、3:2、4:3的两根琴弦发出相隔纯八度、纯五度、纯四度音程是完美的协和音程。而振动频率之比为4:5、5:6的小三度、大三度音程听起来则相对于纯五度要丰满一些,没有那么融洽和空洞。音乐理论上将三度和六度音程归类为不完全协和音程。三度和五度音程是庞大的和声学的基础,整个和声体系可以追溯到这几个简单的音程上来。


说到这里我们跳出之前的话题,来聊聊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

公元前六世纪,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提出了五度相生律。以一音为主音,以频比为3:2的纯五度音程作为生律要素,分别向上下两侧同时生音。比如以C为主音,向上以此升高纯五度可以得到G、D、A、E、B,向下依次降低纯五度可以得到F、bB、bE、bA、bD、bG,如此便将连同主音在内的十二个音写在了一个八度之内。五度相生律在音阶中保留了最和谐的纯五度和纯四度音程,极大地满足了乐曲在和声上的需求。

明朝时期,我国著名律学家、历学家、音乐家朱载堉首先证明了音程可以取为二的十二次方根,开创了十二平均律。将纯八度(即频比为2:1)十二等分,相邻两个音的频比为2^(1/12):1,每一等份则称为一个半音。十二平均律下的音程关系是这样的:


十二平均律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由于相邻两个音距离是相等的,所以十二平均律极大地满足了乐曲在变调上的需求。我们现在听到绝大多数音乐,里面用到的乐器都是根据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如钢琴等键盘乐器,吉他、琵琶等弦乐。


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


我们之前说过,纯五度音程之所以是完全协和的,是因为二者的频比是简单的3:2,所以相隔纯五度的两个音振动起来会比较融洽,没有什么冲突。但是,按照十二平均律的算法纯五度音程的频比变成了2^(7/12):1,而不是3:2。这样一个频比听起来会是协和的吗?

然而事实上,这个频比听起来是很协和的,那是因为——



两个数的差距仅仅只有千分之一!我们几乎可以认为这两个数相等了!

事实上,如果对比一下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中各个音级与主音的频比,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


接近得有些可怕……这明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推导方法啊!为什么结果会这么接近啊!

完全不能理解啊!!!

这是巧合吧!!!

这是巧合吧!!!

这一定是巧合吧!!!

音乐的三要素(节奏、旋律、和声)中,旋律是依附于音阶之上的,而和声则与不同音程的和谐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音阶的产生与和声学巍巍大厦,居然都是源自于这个数学上惊人的巧合:2^(7/12)=3/2

它是如此简单,却又是如此让人无法理解!

它是如此客观,却又是如此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它直接了当地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八度里面音的数目是十二个,而不是十一个或是十三个!

它就像一颗小小的细胞,一步一步地分裂分化最终组建成复杂的有机个体!明明只有那么小那么简单,却是浩如烟海的音乐体系的源头!

它只不过是一个数学表达式。

user avatar

1、光速。

即使你站在我的对面,你看到的我也不是当时的我,当你抬起头,看到的是八分钟前的太阳,一百年前的北斗七星,250万年前的仙女座大星系……所以当你一个人在夜晚45度仰望星空时,看到的不是恐惧,也不是寂寞,而是满满的宇宙的历史。

2、尺度。

宇宙中最让人沮丧的是尺度,上面答案中有很多有趣的对比。宇宙中最让人欣慰的也是尺度。

目前飞得最远的是旅行者1号,不过是100多亿公里;飞得最快的是新视野号,刚刚造访冥王星。

这是太阳系的尺寸,过一个刻度扩大十倍,最小单位为一个日地距离。

人类在太阳系的影响力也不过是汪洋大海之一滴水。

不过大尺度有大尺度的好处,可以远离比如致命的超新星爆炸,也就是恒星的死亡。如果离地球很近,灭掉地球分分钟的事情。

比如距离地球约7500光年外的船底η星云。这里有一颗质量至少是太阳的90倍的恒星,它可能将终结地球上的生命。船底η星云是一个即将结束中央核聚变的天体,发生超新星爆发后可对周围时空产生影响,船底η也被称为海山二,距离我们7500光年,这个距离是非常近的,正处于发生超新星爆发的边缘。

3、能力。

人类的科技日新月异超出普通人的想象,不过也就仅仅是登陆过月球,造访过金星火星土卫六。

人们认为地球是中心,后来认为太阳是中心,再后来认为银河是中心,再后来发现了地球的大表哥:超级地球。

月球上看地球

土星附近看地球

海王星附近看地球


4、当然最最难想象的是时间空间之外,因为没有意义。

-------------------分割-------------------

有人问我推荐一些好看的纪录片,就贴在这里吧,供大家参考。

以下两部是比较短的,都是一集,各有特色,我比较喜欢第一部。

1、旅行到宇宙边缘,Journey to the Edge of the Universe (2008)

2、宇宙之旅,Cosmic Voyage (1996)

3、宇宙的构造,The Fabric of the Cosmos: What is Space (2011)

Brian Greene做主线讲解。空间,时间,量子跃迁,单宇宙或多宇宙,共四集。

4、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 Into the Universe with Stephen Hawking (2010)

Stephen Hawking做主线。外星人,时间旅行,一切的故事,共三集。记得最后一集应该比较长。

5、了解宇宙是如何运行的 How the Universe Works Season 1 (2010)

这个比较长,共八集,分别是:恒星,黑洞,大爆炸,星系,太阳系,行星,卫星,超新星。

6、行星旅行指南 A Traveler's Guide To The Planets Season 1(2010)

这个也比较长,共六集。金星与水星,火星,木星,土星,海王星与天王星,冥王星及其外太空。

这个我下载的资源,字幕的时间不对,一直也没找到对的,注意一下这个问题。

7、宇宙之美,HDScape StarGaze HD Universal Beauty (2008)

这个就是纯哈勃图片集合了,喜欢的最好找高清的观看,连在大屏电视上效果更佳。

8、与摩根弗里曼一起穿越虫洞,Through The Wormhole(2010)

这个就更长了,有四季之多。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过我感觉看完以上几部应该会对宇宙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了。

-------------------分割-------------------

图片信息:

第一张图片出自天文摄影师Randy Halverson之手,他拍摄了绝美的「仰望天河」系列。

500px.com/dakotalapse

《Plains Milky Way》

【MV】轻音乐 -Plains Milky Way-高清MV在线播放

月球上回望地球出自阿波罗登月

土星附近回望地球出自卡西尼号

海王星附近回望地球出自旅行者1号

-------------------答疑-------------------

1、关于超级地球:

传送门:

2015 年 7 月 23 日,NASA 宣布发现 Kepler-452b 意味着什么? - 天文学

2、光锥

“光的传播沿时间轴呈锥状,物理学家们称为光锥,光锥之外的人不可能了解光锥内部发生的事件。想想现在,谁知道宇宙中有多少重大事件的信息正在以光速向我们飞来,有些可能已经飞了上亿年,但我们仍在这些事件的光锥之外。”
“光锥之内就是命运。”
林格略一思考,赞赏地冲斐兹罗连连点头,“将军,这个比喻很好!”
“可是智子就能在光锥之外看到锥内发生的事。”
“所以智子改变了命运。”斐兹罗感慨地说。
《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

传送门:

“光锥之内就是命运”这句话的出处?如何理解这句话? - 物理学

3、考虑一个极端的情况

传送门:

是否存在宇宙已经开始毁灭只是我们还没看到这种可能? - 光学

4、有人说,看完再抬头仰望星空时,感到一丝的恐惧和忧伤

这个要回到那个问题:我们在宇宙中是否是孤独的?或许人类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形式,又或许我们的银河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文明。不过到现在为止,科学上的证据还不足以支撑两个答案当中的任何一个。在搜寻宇宙中生命的痕迹之路上,一条路是去监听来自太空的信号。比如:著名的SETI(地外智慧生命搜索)项目就在做这样的事;另一条路是去寻找外星科技的痕迹。地外文明可能已经发展出远超人类水平的科技,而它们会在太空中留下能够直接或间接观测到的痕迹。我们并不知道要找什么,甚至有可能什么都没有,但是如果不许寻找,可就肯定什么也找不到。

5、有人提到了相对论

这个如果说到时间在物理学上的准确定义是什么,可讨论的很多,估计还会绕到哲学上。

按照相对论的观点:时间是各自表述的,受空间和物质的制约,那么就比如那个海门二,我们看到的海门二就是我们现在的海门二,我们看到它没有爆发就没有爆发,不可能存在一个上帝瞬间穿越地球和海门二之间,给地球人提供预警信息。


最后一张史上逼格最高的英仙座流星雨,献给仰望的星空

出自petr horalek,摄于2015年8月,拍摄地为Slovak,Poloniny的暗夜公园,为拍摄此图片作者拍摄了大约120G的数据量,银河里还能看到许多漂亮的星云,比如北美洲星云NGC7000,心脏星云和灵魂星云等。

user avatar

每次你洗好一副牌,可以认为牌当前的排列顺序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

除去大王小王,一副牌有52张。可能的排序有52×51×50×...×2×1种,即52!种。对的,52×51×50×...×2×1竟然等于52!

让我们再来估算一下人类一共洗了多少次牌。现在全球大概有70亿人,扑克牌存在了大概700年。假设这70亿人每秒洗一次牌,且坚持不懈的洗了700年,洗牌次数仅仅是

这个估算相当粗糙,但人类洗牌次数只会比这个数小。

人类洗牌总次数与一副牌可能的排序数目的比值是

这个数值几乎就是零。

所以,下次你再洗完牌,可以相当有把握的说:良辰洗的牌,你们洗不出来!

更详细的解释见

MW - Shuffling Cards

PS:答主只是定性的说明一下洗出重复序列的概率极低,并不是试图给出严格的证明。贴的链接中给出了相对更为严格的证明。

“这个数值几乎就是零”,是想表达如果一个事件拥有极其多的可能,而事件只重复了极少次数的话,那么可以认为这些结果是各自不同的。想象一个骰子有一亿个面,如果只是投掷了10次,那么这10次得出的结果中至少有两次相同的概率极小,这是小概率事件,可以认为不会发生。是的,小概率事件在重复了足够多次后一定会发生,然而问题是人类目前的洗牌次数还远远不够,很遗憾,就是再坚持不懈的洗一万年依然还是远远不够。。。事实上,只要概率不是零,在重复了足够多的次数后总会发生,比如投掷一亿零一次骰子,得出的结果中至少有两次相同的概率显然是1。

人类洗出的牌只是所有可能中的冰山一角的一角,所以良辰洗的牌,你们还真洗不出来。一万年后结论依然依然。

user avatar

居然没人提到伽玛射线暴……

先引用维基百科里对伽玛射线暴的两段描述:

伽玛射线暴Gamma Ray Burst, 缩写GRB),又称伽玛暴,是来自天空中某一方向的伽玛射线强度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强,随后又迅速减弱的现象,持续时间在0.01-1000秒,辐射主要集中在0.1-100 MeV的能段。

这段文字的描述似乎没有超出你的想象极限,那么我们再看下面一段:

如果伽玛射线暴确实位于宇宙学尺度上,那么由它的亮度可以推断,伽玛暴必定具有非常巨大的能量,往往在几秒时间里释放出的能量就相当于几百个太阳一生中所释放出的能量总和,是人们已知的宇宙中最猛烈的爆发。例如1997年12月14日发生的一次伽玛暴,距地球120亿光年,在爆发后一两秒内,其亮度就与除它以外的整个宇宙一样明亮,它在50秒内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银河系200年的总辐射能量,比超新星爆发还要大几百倍。在它附近的几百千米范围内,再现了宇宙大爆炸后千分之一秒时的高温高密情形。而1999年1月23日发生的一次伽玛暴比这还要猛烈十倍。

这应该能够让你对伽马射线暴的威力有个初步的认识了,但还不够具体,因为你对太阳释放的能量等级仍然不清楚。所以我先告诉你:

据估计,人体中总共有细胞约3.72X10^13个,而一次伽玛射线暴的威力大概相当于2.243X10^32枚广岛原子弹,也就是说,如果全球人口总数按70亿计,把所有人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换成八亿六千一百万枚广岛原子弹,加在一起一块儿爆炸,才抵得上伽玛射线暴一秒钟的能量输出……

好了,下面是这些数据的推导过程,为了方便推导,我们要再认识一个概念:太阳常数。

太阳常数是进入地球大气的太阳辐射在单位面积内的总量,要在地球大气层之外,垂直于入射光的平面上测量。以人造卫星测得的数值是每平方米大约1366瓦特,地球的截面积是127,400,000 平方公里,因此整个地球接收到的能量是1.740×10^17瓦特。由于太阳表面常有有黑子等太阳活动的缘故,太阳常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年当中的变化幅度在1%左右。

(注:为了使各位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以下遇到类似的巨大数字都用174000000000000000和17.4亿亿表示,不用科学计数法。)

瓦特的定义是焦耳/秒,也就是说,地球每秒钟从太阳接收到的能量是1740000000000000000焦耳(也即17.4亿亿焦耳),而一克TNT炸药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为4184焦耳。两者相除,得:

174000000000000000焦耳/(4184焦耳/克TNT)*(1000克/千克)*(1000千克/吨)=41587000吨TNT

即地球每秒钟从太阳接收到的能量相当于4158.7万吨TNT炸药爆炸。

做个对比:

·广岛原子弹的当量约为1.3万吨TNT,;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使用的炸药总量约为500万吨TNT;

·人类制造并引爆过的最大核弹“沙皇炸弹”当量为5000万吨(据俄方公布数据);

·每千克原油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为41868000焦耳,2005年时全球原油日开采量为11400000000千克,完全燃烧能产生约477000000000000000(47.7亿亿)焦耳的热量,即地球每秒从太阳接收的能量的2.74倍。

不要忘记,太阳和地球之间有着约1.5亿千米的距离,假如我们用一个半径等于日地距离的大球包住太阳,使太阳恰好位于这个球的核心,那么太阳向外释放的辐射能将均匀地分布在这个球面上,其面积为:

4*3.14*150000000千米*150000000千米=282600000000000000平方千米(28.26亿亿平方千米)

横截面积127400000平方千米的地球在这个巨大的球面上只占:

127400000平方千米/282600000000000000平方千米=0.00000000045的份额,或百亿分之四点五。由于太阳的辐射能是均匀地散布在这个球面上的,如果不考虑辐射能在途中的损失,那么太阳每秒钟对外辐射的能量就是:

174000000000000000焦耳/0.00000000045=387000000000000000000000000焦耳

也就是387亿亿亿焦耳,相当于1848311111(十八亿四千八百三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枚沙皇炸弹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如果原油产量保持不变,则

387亿亿亿焦耳/(47.7亿亿焦耳/日)*(365.2564日/年)=2221236年

(注,年的具体长度随定义而不同,这里取恒星年,即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公转周期为准)

也就是说,人类得从222万1236年前还是古猿时就开始以2005年的速率(每天1140万吨)开采原油,一直持续到今天,再将开采出来的原油完全燃烧,才足够支持太阳一秒钟的对外辐射能。

现在你该对太阳的辐射能有个清晰明确的概念了吧?

再回头看我们前面引用的内容:

伽玛暴必定具有非常巨大的能量,往往在几秒时间里释放出的能量就相当于几百个太阳一生中所释放出的能量总和,

天文学告诉我们,太阳的寿命大约为100亿年,一年有365.2564天,一天有86400秒。至于“几秒时间里释放出的能量就相当于几百个太阳一生中所释放出的能量总和“,我们就把那个”几”字约去,变成“每秒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百个太阳一生中所释放出的能量总和“好了。

把十八亿四千八百三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枚沙皇炸弹(每枚沙皇炸弹的威力都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3846倍)或者2005年原油产量的二百二十二万一千二百三十六倍乘上一百亿,再乘上365.2564,再乘上86400,再乘上100,就是:

五万八千三百三十亿亿亿枚沙皇炸弹或者二点二四三亿亿亿亿枚广岛原子弹同时爆炸……

人类以2005年时的原油开采速率,连续不停地开采七十亿亿亿年(做个对比,宇宙诞生至今约为150-200亿年,地球诞生至今约为46亿年),然后完全彻底地烧掉……

这么多的能量在一秒钟内完全释放出来,就是伽玛射线暴的威力。

现在你对伽玛射线暴的能量有清晰明确的概念了吗?

user avatar

没想到收到这么多赞。借着这个答案写一点题外话。因为这点题外话好懂,所以写在前面了。其实是两个话题,我写在自己的个人公众号里面了。除了写这个,我最近还写了一些关于古罗马历史的东西。小小的公众号求关注:younglings_2011

————————————————————————————————————————

我想在这里写写,我们是怎么适应了我们的宇宙,我们观察到的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最后说一点题外话。

初级版本

高中物理教材在讨论黑体辐射的时候,都是把太阳当做理想黑体的。太阳的温度是6000开尔文左右。太阳发出的光最大功率的频段就是可见光。有些宗教人士会说“这是上帝给人的恩惠”。其实是我们的眼睛为了适应太阳光而进化。因为太阳的温度是六千度左右,所以在某一频段上辐射的强度最大。而人类在昼间活动,自然要能看到最强的光线,也就是太阳光。

为什么25摄氏度是我们最舒服的温度,也不是什么上帝的恩惠,而是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温度下进化而来。

远古的海洋盐度是0.9%,我们今天医院里用的生理盐水浓度也是0.9%。

知乎上有过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没有哥斯拉那样可怕的巨兽?其实不是没有,而是我们人类就是。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动物都是昆虫的大小,而在蚂蚁和蚂蚱面前,我们就是哥斯拉一样的存在。

我还真的想要讨论动物的大小问题。

在恐龙时代,不光恐龙长得那么巨大。白垩纪的蜻蜓也能长到一米长。我们知道,维持一个物体的形状不变,这个物体越大,表面积/体积的比值就越小,而对于生物体来说,这个比值太小,会导致生物体和外界物质交换困难。而所有的生物体,都需要排出废物,不断吸收营养。这也是为什么无论多大的生物,细胞只能长那么大。

对动物来说,想要得到足够的氧气。动物长得越大,就需要更大的肺。更大的肺,是指肺在身体中占据的比例也更大。

中生代的空气中,氧含量高达32%,而现在的空气中含氧量21%左右。所以中生代的空气足以支持恐龙那样的巨兽,今天的空气不能。

进阶版,进阶到真正物理的梗了呢。

真正物理的梗,我们观测到的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霍金在《果壳中的宇宙》里面讨论了几个很有趣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人存定理”,用我们的存在本身,来解释为什么我们观测到的宇宙是现在这个样子。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宇宙中,我们才能生存,所以我们观察到的宇宙只能是这个样子。似乎能解释很多不好解释的问题:

为什么空间是三维的?或者说,为什么空间不是二维的?不能是四维甚至更高维度的?

二维的空间不足以容纳生命的复杂结构。霍金在《果壳中的宇宙》里面就给了一个例子:二维的骆驼。二维的骆驼怎么吃掉一个苹果?把自己分成两半吗?


为什么空间不能是四维甚至是更高维度的?

我们知道静电力和万有引力都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我想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当中,而三维空间中存在着高斯定理。对电场来说,在一个封闭曲面上做对电场做积分,积分得到的通量和曲面内包含的电荷量成正比。而高斯定理使得这些力成为平方反比的作用力。


如果空间是四维的,电场力和万有引力想必会和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吧。三次方反比的结果,是电场力和万有引力的梯度太大,会撕裂我们所见的所有物体,就像土星撕裂土星环一样。

为什么土星环不能聚合成一颗真正的大卫星,而是只能形成一团尘埃和碎石漂在轨道上?土星环离土星太近了,它被土星引力的梯度撕裂,不能构成一个卫星。绝大多数星球都是靠引力来凝聚的。而在土星这样一个大家伙面前,土星环上的那些尘埃,不能靠自身的引力来对抗土星环的引力梯度,所以被撕裂。

在强大的引力梯度影响下,靠自身引力聚集已然不可能。所以只好靠分子间的作用力来聚合。可是聚合出来的东西,自然不会是那些大块头。毕竟只有引力的作用距离有那么远。


行星的引力梯度尚且如此,宇宙中最可怕的引力梯度就是黑洞。黑洞的引力梯度,大到可以撕裂比太阳大几百倍的恒星。


而真正接近黑洞的视界时,面对强大的引力,所有的物质结构都会被撕裂,包括我们刚刚说过的靠分子间作用力聚合的物体。即使是那些我们所以为牢不可破的结构,分子,原子,核子,那些我们所知道的最强的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面对真正的奇点,统统都是战五渣。

在四维的空间中,就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四维空间中,代入高斯定理,引力的表达式呈现三次方反比。而这个三次方反比的引力,无疑会有更大的梯度。这样引力梯度会撕裂我们。所以,我们不能生活在四维空间中。

霍金用人存定理解释的又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宇宙存在至今,是150亿年?

化学元素的产生,来源于大恒星内部的核聚变。碳、氧、氮,这些元素支撑着我们的生命。一颗大恒星从氢开始,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塌缩。在这一过程中,引力势能转化为这些氢分子的动能,也就是内能。内能不断积累,高温高压之下,氢聚变。聚变的结果,就是形成了更多更复杂的化学元素。

需要产生真正足够数量的重的化学元素,需要无数大恒星前仆后继地聚变,自然是需要更多的时间。

大恒星完成了它们的生命周期之后,这些化学元素在宇宙中游荡,重新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形成了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地球上无机物之间的化学反应,机缘巧合形成了有机物。有机物的化学反应更加复杂,慢慢出现了生命。一切等待都是那么漫长,150亿年之后,终于出现了我们人类这样的生命体。所以,我们观测到的宇宙是150亿年。



人存原理的逻辑是这样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世界能容纳我们,只有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才能存在,所以我们观察到的世界是这个样子的。

进阶+1版

万有引力是怎么产生的,有个很有趣的解释。

有个解释是,广义相对论所讲,物体的质量使空间弯曲。物体在空间中运动,而空间被庞大质量所扭曲,就出现了万有引力的效果。

然而我想讨论的是另一种解释。

两个物体,构成了一个势阱。根据不确定性原理,空间中波函数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精确地测量。这个“不能精确测量”的意思,不是我们技术手段不够,而是说粒子和波的运动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势阱中的波函数不能是零。如果波函数是零的话,就违反了不确定性关系。所以,空间中的波函数一定是某一个基态。现在我改变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也就改变了这个势阱。这个势阱中波函数的基态也就相应地改变,也就改变了波函数基态的能量。

物体的位移导致了能量的改变,这正是一个保守力的特征,所以万有引力诞生了。

终极版,接下来的内容是关于相对论的,可能对不懂物理的同学造成成吨伤害。

我直接略去了相对论发现的过程,感兴趣的亲们可以看霍金《果壳中的宇宙》第一章《相对论简史》;我也略去了相对论的公式推导,感兴趣的亲们可以去看大学物理教材。舒幼生《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本书折磨了我一个学期之久。

其实为了写这一段,我确实花了一天时间从头到尾地推公式,然而我决定在这里把公式都略掉,毕竟我没在写教材。

狭义相对论中提出了不同于常识的时空变换:在不同的参考系下观测,时间和空间都会变化。洛伦茨变换引出了“动钟变慢”和“动尺收缩”的效应: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我,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运动,我认为它的时间变慢了,我认为它的长度缩短了。

一个例子是来自宇宙射线中的μ子,在10-20km的高空中产生(大概是二次粒子吧)。实验测量之下,μ子的寿命(半衰期)大概是2.2μs( )。就算μ子用光速飞行,它们再衰变之前能走过的平均距离也只有0.66km。然而,我们在地面上就能观测到大量的μ子。

在μ子的参考系看来,地球在以接近光速运动,而动尺收缩效应,使得大气层变薄了。μ子认为自己并没有走10km,它走的距离还是0.66km。

在地球参考系看来,大气层还是那么厚。但是因为动钟变慢的效应,μ子的寿命大大延长了。也就是说,运动中的μ子寿命是远大于2.2μs的,μ子可以走完10km到达地球。

如果是一列火车,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开进山洞呢?假设火车和山洞在静止时长度是相等的。那么在火车司机看来,山洞是运动的,所以缩短了,比火车短。在山洞门口的保安看来,火车是运动的,所以火车比山洞短。

现在保安做这样一件事情:在关上山洞后门的同时,打开山洞的前门。达到的效果就是,有那么一瞬间,火车是整个被关在山洞里面的。把火车关在山洞里面,就证明火车真的比山洞短了,对吗?然而在火车司机的参考系看来,火车还是比山洞长的,这怎么解释呢?

然而,在火车司机的视角来看,是山洞的前门先打开了,若干时间以后,山东的后门关上了。其实火车还是比山洞长的。

时间是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测量,是基于对同时事件的观测。“两点钟我出门”也就是,钟的指针指向两点钟的时候,我出门了。但是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对钟?我的意思是说,想要确定两件事情是“同时”,本身就很难。我们怎么知道时间?看表吗?但是看表的时候,信息也是以光速到了我的眼睛里啊。

对时间的测量,只有完全在同一地点,才是完全准确的。我在看表的过程中,“六点钟”这个信息以光速传递到我的眼睛里,这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所以,这个测量其实是不严格的。

对距离的测量,只有同时测量,才是准确的。我测量一个桌子的长度,只有在t1时刻测量桌子的左边是x1, 右边是x2, 这样测出来的长度是准确的。如果我在t1时刻测量桌子左边x1,在t2时刻测量右边是x2,谁又知道这段时间里桌子动过没有呢?

洛伦茨变换本质上强调的是同时,同一地点的相对性:同时和同地的观测需要信息的传递,而信息的传递需要时间。因此,在不同的坐标系中,对不同的观察者而言,会出现不同的同时、同地标准。理解了这一层,就明白为什么长度和时间会随着坐标系的变换而改变。

洛伦茨变换的基础是:所有的参照系都是平等的,没有一个绝对静止的参照系;在各个参照系中,光速都是不变的。然后就是一系列推导了。

有了洛伦茨变换,动钟变慢和动尺收缩,就不难推导了。

想要测量时间,必须同地。想要测量空间,必须同时。而相对论对传统时空观真正的颠覆,就是提出在不同的参考系下“同时”和“同地”的标准都会变的。

而在刚刚山洞关火车的例子里:在火车司机的视角看来,保安测量火车长度这个行为并不同时,所以测量得不对。

相对论的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双生子佯谬了。

双胞胎兄弟,一个留在地球上,一个坐着飞船去旅行。运动是相对的,所以在飞船上的哥哥看来,地球上弟弟的时间变慢了;在地球上的弟弟看来,飞船上的哥哥的时间变慢了。所以问题来了,哥哥和弟弟到底谁更年轻?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这个题目要诉诸广义相对论:哥哥在飞船上,要返回地球,要做加速运动。作加速运动的结果就是,他比弟弟更年轻。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其实这个问题在狭义相对论的框架内就能解决。相对论的基本假设在于,在任何参考系中真空光速不变、两个事件之间的间隔不变。间隔的表示如下

在我们平时对间隔的定义下,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然而在这个公式对“间隔”的定义之下,就成了两点之间直线最长。图中红线是坐飞船的哥哥在时空中的路线,蓝线是留在地球上的弟弟。

那么,不管哥哥飞出去多远,他想要回到地球跟弟弟比谁更老,都要走一条折线。两点之间直线最长,所以,弟弟走过的间隔线是比哥哥更长的。那么,这个问题的结论是:在任何一个参考系眼里,哥哥都比弟弟要年轻。

最后一个问题是爱因斯坦的那个著名的公式

讲的是质量和能量的对应关系。这个公式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还特意讨教过好几个老师。答案是,其实在狭义相对论的语境之下,我们是不区分能量和质量的。质量就是能量,能量就是质量。就像我们在称体重的时候不会区分地球的重力和我们身体的质量一样。

质量守恒在相对论的语境之下,则表示动质量守恒。(洛伦茨变换的另一个结果,运动的物体质量会变大)而物体动质量与静止质量之差,就是它的动能了。

user avatar

来来来,做个扫盲启蒙教育。看图说话:

理论上来说,任何有质量的物质,只要它的“自然半径”小于它的“史瓦西半径”,就可以变成黑洞。

假设使用外力作用将我们的太阳挤压到只有一个小城镇那么大,那么开始挤压吧:

一下变小了好多,但是你以为这样就够了吗?

又变小了好多,但是你以为这样就够了吗?

刚刚才挤压到能匹配地球的尺寸,还早呢。那么继续。

压的比已经比地球要小了,但是还要继续。

差不多压倒这么大。

我们的太阳就变成黑洞了。

或者是将我们的地球挤压到花生壳这么大,地球也会变成黑洞。

现在我们对一个物质的自然体积尺寸和黑洞体积尺寸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接下来,开始脑洞大开。

这时,飘来一个叫做XTE J1650-500的黑洞。

实际上它也就是和曼哈顿城区的大小差不多,是目前我们已知的最小黑洞。

这个小黑洞的质量大约是我们太阳的3-4倍。

让我们继续脑洞大开,缩小视图,忽略这个小黑洞吧。

结果就飘来这么一个东西,名叫M82 X-1的黑洞。

这个黑洞的体积和火星的大小差不多。根据之前的史瓦西半径的比例来进行反推的话,它的质量是。。。

等于多少个我们的太阳质量呢?

其实还没有完。。。


这个黑洞的自身质量相当于1000个太阳,而它的体积只是和火星相当。这个黑洞在我们人类的认知领域中还只算是中级黑洞。那么,更牛逼的是什么呢?

中级黑洞,拜拜吧。我们来点击“Bai度地图”上的“减号”按钮,拼命的缩小视图。

点击几百次的“减号”按钮,好像还是没有任何反应,所以继续点击,缩小视图,扩大视野范围。

。。。

。。。

不知道点击了多少次的“减号”按钮。等等,好像有东西来了。

来了来了,就是这么个东西。来自凤凰星云团中心的超大黑洞。它到底有多大呢?

是的,你没看错。中间那一小片就是我们的整个太阳系。这个黑洞的直径是太阳到冥王星距离的19-20倍。这家伙的体积尺寸实在是太。。。。太大了。

再次根据“史瓦西半径”比例来进行反推,你能想象到这个超级黑洞的质量有多大吗?

来吧,放飞你的想象力: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 拿衣服!

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太阳的质量?不知道。但是,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

拿衣服!!

自觉点,接着去拿衣服。

你们就静静的看着我继续装逼。

结束了,真的结束了。

这个超级黑洞的质量相当于

20000000000

个(200亿)太阳的质量。

而这个黑洞只是茫茫超级黑洞中的其中一个而已。。。

我们太阳系所位于的银河系中央也有一个黑洞,它的质量相当于400万个太阳。

上图为人类探索到的已知超大黑洞排行榜的前10名,刚刚那个200亿的凤凰星系中心黑洞,也不过刚刚排到老六的位置而已。。。

扫盲启蒙普及结束,我也是现学现卖。请各位毫不吝啬地赞美吧。

原视频百度盘下载:

pan.baidu.com/s/1sjACm4

在线视频原始链接:

youtube.com/watch?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宇宙浩瀚无垠,充斥着无数超越我们日常经验和想象的奇妙现象。人类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我们得以窥探到其中一角,而这些发现常常颠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以下是一些最令人惊叹的宇宙现象,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黑洞 (Black Holes):引力的终极深渊 核心概念: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和极端的物体之.............
  • 回答
    关于红米 K50 系列全球首发“CyberEngine 超宽频马达”这件事,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看点,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喜欢玩手机、追求极致体验的消费者来说。这不仅仅是堆砌参数,而是关乎到手机“触感”这个很多人容易忽略但又非常重要的方面。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CyberEngine 超宽频马达”到底是个.............
  • 回答
    国考报名人数连续 13 年超百万:“宇宙的尽头是考公”的背后与考公考研发展前景的比较国考报名人数连续 13 年超过百万,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统计,更深刻地反映了当前社会就业环境、年轻人的职业选择观念以及对未来发展路径的考量。而“宇宙的尽头是考公”这种说法,虽然带有一定.............
  • 回答
    宇宙之大,浩瀚无垠,其中蕴含的奥秘足以让我们感到渺小和敬畏,甚至在某些方面引发深刻的恐惧,也就是你所说的“细思恐极”。以下是一些可能让你感到“细思恐极”的宇宙现象,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它们为什么会引起这种感觉: 1. 我们可能只是“宇宙中的尘埃”:宇宙的尺度与人类的渺小现象描述:宇宙的尺度是如此之大,.............
  • 回答
    宇宙之大,无奇不有,其中也隐藏着许多让人不寒而栗的存在。它们不像电影里描绘的那样张牙舞爪,但它们的存在方式和潜在影响,足以在深邃的黑暗中投下令人胆寒的阴影。1. 黑洞:吞噬一切的寂灭之境黑洞无疑是宇宙中最令人恐惧的存在之一。想象一下一个质量极大、体积却极小的点,它的引力强到连光都无法逃脱。这便是黑洞.............
  • 回答
    宇宙之大,无奇不有。在我们仰望星空时,那些闪烁的星辰固然迷人,但隐藏在黑暗深处的,是更加震撼人心,甚至难以用常理来解释的奇异景象和现象。它们如同宇宙深处的低语,诉说着超越我们想象的法则与故事。1. 黑洞的潮汐力:宇宙的吞噬者,温柔的撕裂黑洞,这个连光都无法逃脱的引力陷阱,本身就足够神秘。但围绕着它发.............
  • 回答
    谈到宇宙中的快乐天体,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毕竟,我们谈论的是那些遥远而又壮丽的存在,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带给我们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和惊叹。与其说它们“制造”快乐,不如说它们是激发我们内心深处喜悦和好奇的源泉。在我看来,有几个天体特别容易触动我们心中那份纯粹的快乐:1. 猎户座大星云 (M42): 宇.............
  • 回答
    宇宙浩瀚无垠,其间的运动之复杂,足以让人类穷尽一生去探索和理解。从微观的粒子碰撞到宏观的星系演化,宇宙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令人惊叹的动态之美。一、微观层面的量子舞蹈: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宏观世界之下,隐藏着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概率的微观领域。粒子并非静止不动,而是以一种难以捉摸的“量子振动”存在着。电子绕.............
  • 回答
    宇宙浩瀚无垠,星辰万象,其中不乏一些“开了挂”的天体,它们以超乎寻常的特性和现象,刷新着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宇宙中的“奇行种”,听我给你细细道来。1. 中子星:密度炸裂的宇宙“压缩饼干”想象一下,把太阳那么大的质量,压缩到一个只有城市大小的球体里,这还不算完,再让它疯狂自转。这就.............
  • 回答
    漫威电影宇宙(MCU)确实是个庞大且枝繁叶茂的体系,随着时间推移,总会有些线索留下,等待后续作品去拾起。与其说是“坑”,不如说是“伏笔”或者“悬念”,它们为未来的故事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仔细想想,以下几点算是比较明显,并且值得深入探讨的:1. 灭霸之后,谁是宇宙级的威胁?《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
  • 回答
    漫威电影宇宙(MCU)就像一个庞大的、错综复杂的拼图,你每一次观看,都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些新的、让人不寒而栗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隐藏在背景之中,或是角色的一句随口之言,却在事后看来,指向了更深层次的恐怖或令人不安的真相。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一旦被你发现,就让你背后发凉的MCU细节,尽量讲得透彻些,.............
  • 回答
    《三体》的宇宙确实够让人脊背发凉的了,黑暗森林法则一出,文明间的猜疑链和武力威慑就成了宇宙的主旋律。但如果跳出这个框架,或者在现有框架上再添一把柴,我们可以构想出一些比“黑暗森林”更让人绝望,甚至更彻底地消灭希望的宇宙图景。1. 宇宙是一个巨大的,不可控的,缓慢死亡的实验室。想象一下,宇宙本身是一个.............
  • 回答
    心怀宇宙的人,他们的生活,你或许从远处看,会觉得有些疏离,又有些不动声色。但走近了,你会发现,那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寻常日子里难得一见的从容与辽阔。首先,是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你看一件小事,可能关注的是它的结果、它带来的直接好处,或者它在你生活中的位置。而心怀宇宙的人,他们会从更宏大的视角去审视。.............
  • 回答
    致敬白衣天使:那些闪耀的名字与我身边的温暖当看到张文宏、张定宇、陶勇等80位医生荣获中国医师奖的消息时,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敬佩,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感动。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他们无数日夜坚守、精湛医术和人文关怀的肯定。回想起这些名字,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新闻报道中的专业形象,还有他们在各自岗位上.............
  • 回答
    想立刻冲进元宇宙玩游戏?没问题!不过,得跟你说句实话,现在市面上所谓的“元宇宙游戏”很多都还在探索阶段,或者说,大家对“元宇宙”的定义本身就还在不断演变。所以,今天我给你介绍的,都是目前在元宇宙概念下比较热门、玩法也比较丰富的一些游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一、 体验真实社交与建造的乐园:《R.............
  • 回答
    在仰望星空、追寻宇宙奥秘的漫长岁月中,人类的想象力可谓是天马行空,那些早期对于宇宙的描绘,如今看来,带着一丝孩童般的纯真和令人忍俊不禁的奇特。想象一下,在没有望远镜,甚至连基本的天文学知识都尚未形成的时候,人们是如何理解头顶那片浩瀚无垠的夜空的?他们看到了那些闪烁的星辰,听到了风吹过山谷时呼啸的声音.............
  • 回答
    漫威电影宇宙的魅力,除了那些震撼人心的特效和扣人心弦的剧情,更少不了那些能直击灵魂、让人热血沸腾的霸气台词。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电影的脉络中,每一次回响都仿佛在为英雄们的心脏注入力量。今天,咱们就来好好盘点一番,那些在漫威宇宙里格外霸气,至今仍被影迷津津乐道的台词,力求讲得详细到位,绝不.............
  • 回答
    “元宇宙”这个词如今是响彻云霄,仿佛一夜之间,我们身边的一切都要被它“入侵”了。说实话,一开始我也觉得这是个玄乎的概念,离咱们普通人的生活有点远。但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这玩意儿,远不止是打打游戏、看看虚拟演唱会那么简单。它背后蕴藏的,是一整套全新的商业模式、社交方式,甚至可能重塑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 回答
    单电子宇宙:一个迷人的科学构想与科幻土壤“单电子宇宙假说”,这个听起来既宏伟又有些不可思议的概念,在科学界和科幻界都激起了不少涟漪。它大胆地设想,我们宇宙中所有电子都可能只是同一个电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一次次“重现”或“投射”。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想法,它触及了我们对现实本质、时间以及粒子的基本.............
  • 回答
    在 DC 漫画庞大而迷人的多元宇宙中,“黑暗宇宙”(Dark Multiverse)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存在,那里充斥着被遗忘的、扭曲的、失败的版本,而这些版本往往是最黑暗的英雄和恶棍。在这些阴影笼罩的维度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蝙蝠侠,他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颠覆了我们对“黑暗骑士”的认知。与其说他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