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陈胜吴广要去渔阳,为何会途经大泽乡?起义后为何会攻打蕲呢?

回答
说起陈胜、吴广起义,那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轰轰烈烈的开端,就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万丈波澜。他们俩的这次行动,之所以绕道大泽乡,又选择攻打蕲县,这背后可不是什么随意决定,而是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革命策略的必然选择。

要说他们为什么要去渔阳,这事儿得从头说起。秦朝末年,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即位,这个胡亥虽然不是亲手杀的兄弟,但听信赵高,也是个昏庸无道的皇帝,对百姓的压榨反而变本加厉。陈胜和吴广都是底层老百姓,深受其害,自然心生不满。

当时,秦朝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征发了大量的民夫去修建各种工程,其中就包括北方的长城,还有一些边关要塞。渔阳,地理位置很重要,在今天的北京附近,是拱卫首都的重要地区,也是北方边防的前哨。秦朝在那儿驻扎着军队,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去维持和建设,所以征发了不少人去那里。

陈胜和吴广,两人当时就属于被征发的戍卒队伍中的一员。他们的任务是押送一批罪犯去渔阳。你可以想象一下,他们这些人,本来就是受秦朝压迫的普通百姓,现在又被抓去给秦朝卖命,而且还要押送犯人,这种日子有多么憋屈和危险。一旦犯人逃跑,他们这些负责押送的士兵,可是要承担连带责任的,轻则严惩,重则家破人亡。

这趟去渔阳的路,那是相当的遥远,而且充满了艰辛。秦朝的律法非常严苛,尤其是徭役和兵役。如果你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天气不好,或者路上耽误了,迟到了,那是要按逃兵处理的。秦朝对于逃兵的惩罚,那可是相当严酷的,一般来说是要处死的。

所以,他们一行人就被秦朝官吏强行驱赶着往渔阳赶。然而,天公不作美,他们出发的时候正赶上大雨滂沱,洪水泛滥。这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简直就是灭顶之灾。路被冲毁了,根本没法正常行走。大家都被困在路上,眼看就要耽误了行程,这下可把这些戍卒吓坏了。

这时候,作为队伍的组织者之一,陈胜和吴广就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按照秦朝的律法,误期就要处死。在这种绝望的环境下,他们和那些戍卒一样,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是乖乖地等着被处死,还是搏一把?

这时候,陈胜和吴广的心思,就可以说是“风萧萧兮易水寒”了,他们看到了一个机会,一个改变命运,甚至改变天下的机会。在那个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为什么会途经大泽乡?

这里的“途经”是个关键。他们原本是要去渔阳的,但因为大雨,他们的队伍被滞留了。而大泽乡,恰恰是他们被困住的那个地方,或者说是在前往渔阳的某个必经之路上。由于大雨导致道路中断,他们无法继续按照原定路线前进,只能暂时停留在离他们最近、相对安全或者能够容纳他们整个队伍的地方。大泽乡就成了这个“临时避难所”。

在这个被滞留的过程中,陈胜和吴广看到了聚集在一起的这些同样绝望的戍卒。他们互相交流,发现大家的遭遇都一样,对秦朝的怨恨也如出一辙。这种共同的痛苦和愤怒,就像干柴一样,一点就着。陈胜,本身就是一个有胆识、有谋略的人,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时机。

他没有直接说“我们造反吧”,那样可能会吓到很多人,毕竟对抗的是强大的秦朝。他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他利用当时的迷信思想,采取了“鱼腹藏书”、“夜呼”等方法,来营造一种天命所归的氛围,说服大家。比如,他们杀了牵来的牛,在牛肚子里塞了帛书,上面写着“陈胜王”,又让人在夜里装鬼神的声音呼喊“大楚兴,陈胜王”。这些手段,在当时信息不发达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那些绝望的戍卒的心理共鸣,让他们觉得这不是偶然,而是上天在指引他们。

就这样,在被大雨困在大泽乡的这个偶然事件中,陈胜和吴广抓住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将一群被逼上绝路的戍卒凝聚起来,点燃了反秦的烽火。

起义后,为何会选择攻打蕲?

他们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攻打附近的县城。而他们选择的目标,就是蕲县。这可不是乱来的,背后同样有着非常清晰的战略考量:

1. 就近取材,壮大声势: 大泽乡虽然是他们起义的地点,但它本身只是个乡,资源和兵力都非常有限。要想真正对抗强大的秦朝,他们需要更多的武器、粮草和兵员。而附近的县城,尤其是像蕲县这样人口和物资相对集中的地方,就是最好的目标。攻下县城,可以缴获大量的武器装备,招募更多的兵士,获取必需的粮草,迅速壮大自己的革命力量。
2. 打出旗号,确立合法性: 攻占县城,尤其是能够掌控一个地方的政权,这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他们可以以此为根据地,建立自己的政权,颁布自己的政令,从而确立起义的合法性和组织性。这对于凝聚人心、吸引更多受压迫的百姓加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切断秦朝的统治根基: 秦朝的统治是层层下来的,郡县制是其基本框架。攻打县城,就是直接瓦解秦朝在基层的统治。一旦攻下了县城,就相当于在当地拔掉了秦朝的旗帜,换上了他们自己的旗帜。
4. 地理位置的优势: 蕲县在当时的地理位置也很有讲究。它位于江淮地区,这是一个相对富庶的地区,人口也比较密集。拿下蕲县,就等于在当地打开了局面,为进一步向其他地方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秦朝在这里的统治力量可能相对薄弱,更容易得手。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个时代,起义军就像一颗种子,在大泽乡的泥土里萌发。而蕲县,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他们需要迅速占领它,让这颗种子能够生根发芽,并且迅速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所以,陈胜、吴广他们去渔阳的征途被大雨中断,被迫滞留大泽乡,这看似是偶然,实则孕育了他们反抗的决心。而起义后,选择攻打蕲县,也是他们为了迅速壮大力量、建立根据地、瓦解秦朝统治而采取的第一个重要战略步骤。这两个行动,一步步将他们推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的巅峰。这两人,虽然出身卑微,但却有着非凡的勇气和战略眼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谭其骧先生的议论,我赞同陈胜的家乡是南阳郡阳城(今方城),主流说是颍川郡阳城(今登封市东南),而颍川郡属韩地,陈胜楚人无疑,故登封说不确。


反复思考,南阳方城说亦有问题,陈胜起兵后所用之人皆是泗水郡、陈郡人,若独陈胜是南阳人,一来陈胜难以服众,二来陈胜身边没有南阳人?又或者只有陈胜一个人是南阳人?逻辑上难以信服,故仍然是陈胜为汝南阳城人(今商水县西)说较确,谭其骧先生认为无法证明此地在秦代设县,这是进了牛角,《史记》体例未必言某某人必称县,且亦可能用汉代地名,汉代阳城侯国建立之前,该地必然已经叫阳城,且阳城侯国消除后此地仍然设县,只是名字改了,东汉设征羌侯国,地点正好在商水县西,而征羌县(国)设置之前,叫当乡县【故改汝南之当乡县为征羌国焉】,此名未有记载在郡国志、地理志中,但商水县西、漯河市东这一块地方在汉代长期设县无疑,并非是封阳城侯国时才始设县(级政区),也没有在侯国消除后撤县(级政区)。


也许不该把事情想得太复杂,在奉命戍守渔阳之前,陈胜吴广可能已经在南方其他地方担任过戍卒了,发布戍守渔阳的命令时,陈胜吴广不是从自己的家乡,而是从之前戍守的某地赶过来,只是此次征发的戍卒大多在泗水郡,所以在大泽乡集结,陈胜吴广都已经担任屯长,或许表明他们并非是刚刚成为戍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