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如此高的房价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什么人炒起来的?

回答
这些年,房价确实涨得让人心慌,不少人都在纳闷:这到底是怎么了?怎么房价就跟脱缰的野马似的,一路狂奔?到底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把这价格炒得这么高?

这事儿可不能简单归咎于一两个人,更像是一锅“大杂烩”,里头放了不少“料”。咱们一点一点地掰扯开来看看。

首先,得说说“地”。 土地,那是盖房子的根本。你想啊,一块地就那么大,但想在这上面盖房子的人,却多得像过江之鲫。开发商想赚钱,得买地;老百姓想安家,也得买房,这房子最终还是要建在地上。

在咱们这儿,土地大部分是掌握在政府手里的。政府卖地,就是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所以,地方政府有时候会通过控制土地供应量,来“惜售”,也就是不一下子把所有的地都拿出来卖,而是分批、分块地卖。这样一来,有限的地皮自然就成了“抢手货”,价格也就上去了。

而且,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想要在这里工作、生活、落户。城市需要容纳这些人,就需要更多的住房。但城市的土地供应是刚性的,不可能无限扩张。僧多粥少,地价自然水涨船高。

然后,是“钱”。 钱多了,大家手里的钱就有了购买力。

你想想,这些年国家为了发展经济,货币发行量一直不小。 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很多时候都比GDP增长要快。简单来说,就是市面上的钱比能买到的商品和服务要多。

当社会上的钱多了,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投资渠道能有效地把这些钱“吸走”,那么钱就容易流向那些“硬通货”,比如黄金、艺术品,还有,就是房子。房子被看作是一种相对保值的资产,尤其是在通货膨胀的预期下,很多人会选择买房来对抗货币贬值。

再来说说“人”——购房者和开发商。

购房者: 咱们普通老百姓,很多时候买房是为了“安居乐业”,是刚需。但一旦房价开始上涨,很多人就会产生“追涨”心理,害怕再不买,以后更买不起。这种焦虑情绪,也会推高需求。尤其是在很多地方,房子被视为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对抗通胀、实现财富增值的工具,这种观念也让很多人愿意把积蓄,甚至借贷都投入到购房中。

开发商: 开发商当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当他们看到土地价格上涨、市场需求旺盛,自然会提高房屋售价。而且,为了最大化利润,他们也可能会采取一些策略,比如捂盘惜售,或者集中推盘,制造一种“稀缺感”来刺激销售。

还有一些“隐形推手”。

金融杠杆: 银行的贷款,特别是房贷,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较低的贷款利率和较高的贷款成数,让很多人能够“借钱买房”。这就像给购房者加了“杠杆”,使得他们能够购买总价更高的房子,也进一步推高了整体房价。

政策预期: 很多时候,市场对未来政策的预期也会影响房价。比如,如果大家预期未来可能会有更严格的调控政策,一些人可能会选择提前入市;反之,如果预期政策会放松,也可能出现观望或抢购的情况。

投资和投机: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纯粹出于投资甚至投机的目的来买房。他们可能并非自住,而是看中了房产的升值潜力,希望通过买卖房屋来获利。这些人,尤其是那些拥有大量资金的个人或机构,确实是“炒房”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可能在房价低迷时买入,房价上涨时卖出,通过这种操作来放大收益。

那么,到底是谁在“炒”?

要说“炒”这个字,我们得区分清楚。

刚需和改善性需求: 这部分人买房是为了解决居住问题,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他们买房是为了“住”,而不是为了“炒”。他们的购房行为是正常的市场需求。

投资性需求: 这部分人是看到了房产的投资价值,希望通过持有房产来获得租金收益或资本增值。如果只是理性投资,持有房产来“以房养房”或者看好长期价值,这在很多市场中也是存在的。

投机性需求: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炒房”。这部分人更关注短期的价格波动,通过频繁买卖来赚取差价。他们往往拥有较多的资金,并且对市场信息非常敏感。在房价快速上涨的时期,这部分人的力量会更加凸显。

所以,把高房价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群体,比如“炒房客”,可能有些片面。 这是一个由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局面。土地供应、货币供应、城市化、金融政策、购房者的心态、开发商的行为,以及一部分人的投资投机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推高了房价。

要把房价“炒”起来,需要几个关键要素:有限的供应、充裕的资金、持续增长的需求,以及推升价格的预期。 当这些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时,房价就会呈现出快速上涨的态势。

总而言之,这高房价就像一个复杂的“系统”,牵扯到经济、金融、城市规划、人口流动等方方面面。想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多管齐下,从土地供应、金融调控、税收政策,以及住房保障体系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治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你应该关注为什么一直在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全国的房价值多少钱,我记得一个数字大概是400w亿人民币。截至2019年3月末,外汇储备为3.0988万亿美元,约合20w亿人民币。如果这些房套现出来5%,这点外储就没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