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路边有人乞讨,孩子把辛苦攒的零花钱给了对方,明知对方是骗子,要提醒告诉孩子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且棘手的道德困境,涉及到孩子的善良、辨别能力以及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这个问题,并给出建议:

一、 核心矛盾点分析:

孩子的善良与信任: 孩子通常是单纯且充满同情心的,他们看到有人需要帮助,很容易产生帮助的冲动。把零花钱给乞讨者,是孩子善良和爱心的体现。
成年人的认知与责任: 作为成年人,我们通常对社会有更深的了解,知道有些乞讨者可能并非真正需要帮助,甚至存在欺骗行为。我们有责任保护孩子免受欺骗,并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
直接揭穿的潜在负面影响: 如果孩子辛辛苦苦攒的钱,被一个看起来可怜的人拿走,然后我们立刻告诉孩子“他是个骗子”,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以下影响:
挫伤善良: 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善良被辜负,对帮助他人产生疑虑,甚至变得冷漠。
信任危机: 孩子可能会开始怀疑身边的人,甚至对自己判断的对错产生动摇。
负面情绪: 孩子可能会感到愤怒、委屈,认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被骗走了。
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可能会习惯于依赖成年人的判断,而不是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不告知的潜在负面影响: 如果明知对方是骗子却不告知孩子,那么:
纵容欺骗: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默许这种欺骗行为。
孩子持续被骗: 孩子未来遇到类似情况,可能还会再次上当。
错过教育机会: 这是引导孩子学习辨别是非、保护自己的绝佳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二、 如何处理的策略: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认为最好的处理方式不是直接粗暴地揭穿,而是采取一种温和、引导、教育的方式。核心是在维护孩子善良本心的同时,帮助他们建立辨别能力。

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步骤和沟通技巧:

1. 立即反应与初步安抚(在给予的当下或之后):

保持冷静,不批评。 不要立刻责备孩子“你怎么这么傻!”或者“你看,钱被骗了吧!”
肯定孩子的善良。 真诚地对孩子说:“宝贝,你很善良,看到别人有困难就想帮助他,这真的非常棒!妈妈/爸爸为你感到骄傲。”
表达理解。 “我知道你很想帮助这位叔叔/阿姨,你把零花钱给他,说明你很有同情心。”

2. 适时引导,切入教育点:

这个“适时”很重要,可能是在离开乞讨者后,在安全且不那么尴尬的环境下进行。

沟通方向一:关于“帮助”的本质和方式

“你的好意很宝贵,但帮助也有很多种方式。”
“你看,你把零花钱给他,是很直接的一种帮助。不过,你知道吗,有些人会利用别人的善良来骗取钱财。我们怎么才能确定,我们的钱真的用在了最需要它的人身上呢?”
引入“识别”的概念。
“有时候,外面有些人会假装很可怜来骗钱。他们可能生活得比我们想象的要好。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谁是真的需要帮助,谁是在骗人呢?”
“就像你玩游戏要看说明书,学习新知识要问老师一样,在帮助别人之前,我们也可以试着去了解和观察一下。”

沟通方向二:关于“骗子”的定义与危害(循序渐进)

解释“骗子”的含义。
“骗子就是那些用不诚实的方法欺骗别人,让别人上当的人。他们这样做,可能会伤害到那些心地善良的人。”
强调“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信任”。
“社会上有一些人是不诚实的,我们不能完全相信他们的话。就像你不能随便吃陌生人给的糖果一样。”
解释“零花钱”的来之不易。
“你攒这些零花钱,是为了买你喜欢的东西,是为了你的愿望。当你把钱给了一个骗子,你的愿望就可能落空了,你的努力也可能被白费了。”

3. 共同思考与实践:

“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办?”
引导孩子思考替代方案:“如果下次我们看到有人需要帮助,但是我们不确定他是不是真的需要,或者不确定是不是骗子,我们可以做什么呢?比如:
不直接给钱,而是问他们有没有其他需要的,比如水、食物(如果情况允许且我们有的话)。
或者,我们可以告诉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来判断。
再或者,我们可以把钱捐给更可靠的慈善机构,他们会把钱用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
引入“证据”和“观察”。
“你看刚才那位叔叔/阿姨,他/她是怎么说的?他/她身上有没有受伤的痕迹?他/她有没有带着很贵的手机或者衣物?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一些线索。”
“我们也可以通过媒体了解,社会上有一些专门研究这些情况的专家,他们会告诉我们怎么辨别。”
以身作则。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自己遇到类似情况时,也要表现出理智和判断力,让孩子看到我们是如何做的。

三、 沟通时需要注意的细节:

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 保持温和、鼓励的眼神,可以轻轻搂住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安全和被支持。
使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 避免过于复杂或抽象的词汇。
耐心和重复: 孩子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理解,不要指望一次沟通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不要过度放大“骗子”的概念: 避免让孩子对整个社会产生过度不信任感。强调的是“有少数人这样做”,而不是“所有人都是骗子”。
循序渐进: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调整沟通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年幼的孩子,可以先侧重于善良的肯定和简单的“要小心”;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探讨更多社会现象和辨别方法。
将“零花钱”的价值与“正确的帮助”挂钩: 告诉孩子,他们辛苦攒下的钱,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会更有意义,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助人的快乐。

四、 几个情景下的具体处理方式示例:

孩子主动给钱后:
你: “宝贝,你刚刚把零花钱给那位叔叔了,真好心!”
孩子: (可能很高兴,也可能有点疑惑)
你: “你觉得那位叔叔看起来怎么样?他跟你说了什么?”
孩子: (描述对方的情况)
你: “哦,是这样啊。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可能看起来很可怜,但是他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需要帮助,甚至会编造故事来骗人。妈妈/爸爸有时候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你看,我们也可以学着去观察一下。” (然后引导观察,或者说“下次我们再看到,可以先问问爸爸妈妈”)

孩子犹豫要不要给钱时:
你: (看到孩子在犹豫)“宝贝,你想给他钱吗?为什么?”
孩子: “他看起来好可怜。”
你: “是的,他看起来确实有些不容易。但是,我们也要想一想,钱给出去后,他会用它做什么呢?有些钱给了真正需要的人,他们会很感激;但有时候,钱可能被拿去做别的事情了,甚至被不诚实的人拿走了。你看,我们是不是可以先观察一下,或者告诉爸爸妈妈我们怎么想?”
你也可以说: “不如我们先买一瓶水给他吧?这样我们知道他肯定能喝到,也算是帮助了他。”

总结:

教育孩子辨别是非,尤其是在面对乞讨者时,不是简单地说“他是个骗子”,而是要通过 肯定孩子的善良,温和地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教授他们识别信息和辨别真伪的方法,并提供更合适的帮助方式。 这样,孩子既能保留珍贵的同情心,又能逐渐成长为一个有判断力、懂得分寸、既善良又聪明的人。这是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需要耐心和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孩子准确、真实地认识世界,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人的成长过程其实跟机器学习很类似,你需要坚持灌输给他正确的知识,他将来才能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判;反之,如果为了所谓的“呵护”、“关爱”、“玻璃心”、“圣母心”或者“教育焦虑”而可以给孩子灌输错误学习经验的话,他未来很可能就是真实世界游戏参与者当中的失败者。

所以,把事实以合适的方式传授给孩子,这本身既是美德,又是智慧。

user avatar

当然要。

如果啥也不告诉,就等着孩子自己去慢慢摸索,那还要父母干啥? 直接福利院多省事儿。

user avatar

当然要。

孩子并非生活在真空中。明知道对方是骗子,因为不忍心让孩子纯真的内心受到挫折,反而隐瞒事情的真相,对孩子其实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现在社会上合伙,诈骗,欺瞒的现象数不胜数,派出所的反诈宣传都贴到小区里电梯里了。我们当然更要教会孩子看清善与恶的区别,知道帮助别人的界限。被骗钱,只是小事,但我们要教孩子保护好自己,不要过度发扬了自己的善心,最终反而受到伤害,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九年前,黑龙江省曾发生过令人震惊的案件:一孕妇以身体不适为由,骗取被害女孩的信任,女孩送孕妇回家,孕妇的丈夫强暴女孩并下了毒手,最终杀人的罪犯被判处死刑。但是那位善良女孩却再也回不来了。

两年前,南京女大学生被男友骗至云南最后无辜被无辜杀害,此案年前开庭一审,主犯仍然坚持无罪,否认一切指控。女孩的爸爸妈妈得有多么痛心!

教育要从小抓起。对于低幼的孩子,可以通过阅读绘本的方式对善恶进行一些探讨,比如宫西达也的《我爱你》。

霸王龙被一只假装与他交友的他蓓翼龙欺骗出行到南方找好吃的,而真相是他蓓翼龙想要趁霸王龙疲倦入睡的时候吃掉它。霸王龙花掉全身的力气打败了他蓓翼龙。在受伤后三只善良的平头龙救了霸王龙,给它带来食物,和它成为好朋友,并学习对方的语言"我爱你"。平头龙在给霸王龙找食物时遇到了北方恐龙,看到这个身形与霸王龙差不多的恐龙,平头龙以为北方恐龙也是好朋友,结果失去了警惕被咬死了。霸王龙赶来为三只平头龙报了仇。平头龙临终还想着给霸王龙拿食物,霸王龙很伤心。

哀伤的结局并不如大多数儿童绘本那样,反而引人深思。轻信会导致悲剧,善良也必须有所警惕。

此外还有一本《雪地里的脚印》,作者是日本的松上芽衣。

有一只狼在书中看到所有的狼都是坏的,它想要写一本好狼的故事,故事开始于一个冬天下雪的早晨,好狼先生出门散步,看着一些脚印,它决定找到脚印的主人跟它成为好朋友。好狼问了松鼠,兔子,青蛙,它们都有所防范不肯说。好狼最终自己找到了脚印的主人——一只鸭子,它突然忘记自己想要找朋友的初衷,鸭子看起来好美味的样子……然后它醒了,栽进了浴缸,原来是一场梦,它擦干身体穿好衣服后听到有人敲门,出门一看有一串脚印,于是它好奇的跟了出去想找到脚印的主人……

绘本到此处戛然而止。然而一只狼真的可以战胜自己的天性吗?绘本留下了思考题。

我们可以用很多其他方式教会孩子认识"善",但不可以是通过隐瞒欺骗的方式。

我们必须用各种方式教会孩子识别"恶",这是我们为人父母必须应尽的责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