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取关别人还要告知被取关人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回答
取关别人还要告知被取关人,这种行为背后可能蕴含着 复杂而多样的心理动机,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

一、 控制感与主体性表达:

“我拥有选择权”的宣告: 告知对方取关,最直接的心理是想要强调自己在这段关系(即使是单向的社交媒体关系)中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希望对方知道,自己不是被动地被对方关注,而是主动地做出了取消关注的决定。这是一种对自身主导地位的确认。
建立界限,维护自我: 在某些情况下,对方持续的发布内容(例如负面情绪、广告、与自己价值观不符的内容等)可能会让被取关者感到不适或困扰。通过告知对方,他们是在明确地划定社交边界,表明“我不再愿意接受你提供的信息流”,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心理空间和精力。
避免被动被感知: 如果悄无声息地取关,一些人会担心对方偶然发现后产生猜疑、误解甚至不适感。提前告知,反而能以一种更“主动”的方式来处理这种潜在的负面情绪,避免后续的尴尬或冲突。

二、 对关系或互动的期待与反馈:

期待对方改变或反思: 取关并告知,有时是一种“最后的警告”或一种期望对方能从这次事件中得到某种启示的方式。他们可能希望对方反思自己的言行、发布内容或互动方式,并以此为契机做出改变。
寻求解释或关注(反向心理): 少数情况下,告知取关也可能是一种反向的求助或求关注。他们可能内心并不完全想断绝联系,而是希望对方因此注意到自己,并主动来询问原因,从而有机会进行一次沟通或解释。这种心理可能源于对关系的重视,但又不知道如何直接表达。
“给对方一个说法”: 在某些他们认为“欠”对方一个解释的情况下,告知取关是为了显得更“礼貌”或“负责任”。例如,如果之前互动频繁,突然取消关注可能会让人费解,告知一下也能显得自己是认真对待这次取消关注的行为。

三、 情感的宣泄与表达:

愤怒、失望或不满的宣泄: 当被取关者对对方的行为感到愤怒、失望或不满时,告知取关是一种直接的情感宣泄。他们可能觉得“我就是要让你知道我因为什么而生气,所以我要取关你”,这是一种“我让你知道我不好受”的心态。
“你伤害了我,所以我走了”的姿态: 如果对方的言行导致了被取关者的情感伤害,告知取关是一种带有控诉意味的告别。他们希望对方明白,自己的离开是对方行为的结果,以此来强调对方的责任。
告别仪式感: 对于一些人来说,即使是取消关注这样的小事,也需要一个仪式感来完成心理上的过渡。告知对方,就像是跟一段不再需要的社交链接做一次正式的告别。

四、 社会交往的惯性与“礼仪”:

模仿他人行为: 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有些人可能观察到身边的人会这样做,并将其视为一种社交“潜规则”或“礼仪”,认为“取关应该告知一下”。
避免被贴上“小气”或“不成熟”的标签: 有些人担心如果默默取关,万一被对方发现,会被认为心胸狭窄、不成熟,或者害怕被对方误解为是在“背后做小动作”。因此,选择告知,反而能显得更“光明磊落”。
维护关系的“面子”: 在某些社交圈中,如果双方有过一定程度的互动或关系,突然取关可能会显得尴尬。告知对方,也是在维护双方在社交场上的“面子”,试图以一种相对缓和的方式处理关系的变化。

五、 误解与对社交互动的过度解读:

过度在意对方的看法: 有些人可能对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形象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度在意。他们会花费更多精力去揣摩对方的想法,并试图通过告知取关来“管理”这种看法。
将社交媒体互动看得过于重要: 甚至可能将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取关行为,看得比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更重要,认为每一个关注和取关都代表着一种“评价”或“表态”。

总结来说,取关告知行为背后,可能交织着对自我控制的追求、对关系状态的评估、情感的宣泄、社会规范的遵循,甚至是对他人看法的过度顾虑。

一个人选择告知,往往是因为他在取消关注这个行为上,感受到了一种需要被表达、被解释或被对方理解的心理需求。 而这种需求,可能源于他对这段社交关系的重视(无论正负面),或者对自身行为在社交语境下的考量。

举个例子:

一个非常看重人际关系平衡的人,可能会在取关一个曾经很聊得来但现在发布内容让自己感到不适的朋友时,私信告知:“最近你的内容可能不太适合我,我先取关一下,希望你理解。” 这背后是希望对方理解自己的决定,并尽量不影响现实中的友谊。
一个比较直接且带有不满情绪的人,可能会在取关后直接留言:“你最近发的东西太负能量了,我受不了,取关了。” 这是一种直接的情感宣泄,希望对方知道原因。
一个希望自己显得“大度”的人,可能会在取关后,对方问起时说:“哦,我取关你是因为我的信息流太多了,需要清理一下。” 即使内心可能不是这个原因,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而选择一个相对委婉的说法。

因此,理解这种行为,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双方的关系以及被取关者的个性来判断。但核心在于,他们不仅仅是想取消一个关注,他们还想在这个过程中传达一些信息,无论是关于自己,还是关于对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举个例子,当我手里只有7块钱时,我丢了一块钱,我会超级难过。

但是当我兜里有14000时,我丢了一块钱我可能都不会在意。

这两个正好是我关注的人数和关注我的人数。

虽然这样把人直接数字化很过分,但是事实就是这样。

我关注的人里,有我饱含的对他的期待,对他写出新的符合我三观的文章的期待。我们每个人观念中都尚有不完备的待解释的部分,所以我们愿意与和我们三观一致的人交流,以此来补充自己没想到的部分,把混沌变为有序。因此他们说出一些不合你意思甚至有逻辑上的错误的话时,我们就会很失望,比如我原来很喜欢的凯常老师,他的文章我经常看,经常点赞,后来觉得和我的理念不太合,道不同不相为谋,看的也就少了。也关注过被封号的警察叔叔和十四芈,觉得他们发布的内容和我的兴趣重合点太少。实话实说,我取关他们的时候也是有点伤心的,这不丢人,毕竟没有回应到我的期待,毕竟我是丢掉了我的几分之几,还是挺肉疼的。这时候有些人处理不好这种感情,就把锅甩到内容发布者头上,其实人家为什么要跟你观念一致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要真发现你们俩是同分异构体也怪瘆人的不是吗?

反过来,在内容发布者这边,我有一个朋友,二十几个关注者,每天关注者多一个少一个都会让她很高兴或者很失落,然后缠着问我为什么这个人会关注她取关她。我一开始玩知乎也是一样,为了一两个关注者上蹿下跳,但是后来随着我关注者总数上扬和我淡出知乎,这些事也就无关紧要了。毕竟多一个少一个也不会动摇我的基数,你再怎么取关也不会把我从14000变成200。所以其实这些发什么果断取关的家伙一般都是没啥人关注的小透明,你让他靠实力堆上万个真粉,他就明白这种行为多幼稚了。就像当初我还在汗青大大的回答底下回了个果断取关呢。

以上

(那次汗青太过分了,妈的问了个问题我又查资料又翻考古记录,结果这人自问自答一下把我写的碾过去了,亏我还觉得他是真心求问,哼!)

user avatar

巨婴症

user avatar

正常人跟营销号应该有两种不同心理,正常人是申明自己,营销号是影响别人。无论怎样的心理,这样的表达容易带着一部分人跟着取关,或者会因为自己表态而被同道中人关注。

user avatar

因为知乎不会通知啊,你看,很少有人会特地评论一下表示我点了你的赞。这是因为点赞的话,知乎会告诉回答者的。而反对、没有帮助和取消关注什么的,都不会通知,所以,只好自己手动通知咯。

一定是这样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取关别人还要告知被取关人,这种行为背后可能蕴含着 复杂而多样的心理动机,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控制感与主体性表达: “我拥有选择权”的宣告: 告知对方取关,最直接的心理是想要强调自己在这段关系(即使是单向的社交媒体关系)中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希望对方知道.............
  • 回答
    赛雷这个人吧,最近几年确实在网上挺火的,尤其是在 B 站上,他那套“复盘”和“科普”的内容,很多人都挺喜欢的。我之前也看过他不少视频,一开始觉得挺有意思的,特别是那种把一些复杂的事情拆解开,用比较直白的语言讲出来的方式,确实能让人一下子明白很多。不过呢,后来我慢慢觉得有点不对劲。具体是哪里不对劲,我.............
  • 回答
    被人取关,嗯,这事儿说来就话长了,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每次发生,总得在心里绕上几圈。它不像被点赞那么让人心头一热,更像是一道微不足道的划痕,不疼不痒,但你会下意识地去摸一摸,确认还在不在。首先,当你知道有人取关你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你精心准备了一场表演,台下有人悄悄离席了。你可能不知道是谁.............
  • 回答
    周杰伦深夜取关王力宏,这事儿一出,可真是搅动了不少人的神经。毕竟这俩人,一个被誉为“华语乐坛天王”,一个曾是“音乐才子”,交情匪浅,在很多歌迷心中,他们就像是周杰伦演唱会上总会出现的惊喜嘉宾,是乐坛中“惺惺相惜”的代表。所以,当“深夜取关”这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立刻就点燃了大家的好奇心和各种猜测。从.............
  • 回答
    周杰伦在ins上取关王力宏这件事,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粉丝群体里也算是一场不小的“风波”了。说实话,这种私人社交媒体上的操作,我们作为局外人,要评价得“详细”又“深入”,其实有点像是“瞎猜”,毕竟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聊聊这件事,试着去“理解”一下背后的可能原.............
  • 回答
    最近在微博上,“被取关”这个词因为@不老的老回 的事情,突然变得格外扎眼。很多人都在讨论,究竟有多少粉丝“离他而去”,成为了“被取关”的一员。这背后牵扯到的不只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一些情感和观念的碰撞。说实话,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让所有人都信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微博的后台数据通常不对公众开放,即.............
  • 回答
    李雪琴取关吴亦凡、删除微博,这件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反映出当下一些挺真实的情况。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聊聊。首先,这事儿得从吴亦凡出事儿说起。本来吴亦凡在娱乐圈里也算是个挺有影响力的人物,粉丝群体庞大,商业代言也不少。李雪琴呢,一个脱口秀演员,因为她的段子接地气,也挺有观众缘,在网上也挺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挺难回答的。为啥呢?“值得取关”这事儿,说到底是个特别主观的事情,就像问“你喜欢吃啥”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你觉得某个up主内容更新得太慢,影响你追更的心情,那可能就想取关了。但别人可能就觉得他慢工出细活,宁愿等。再比如,有人说某个up主以前挺好的,现在内容不行了,跑偏了.............
  • 回答
    欧文和詹姆斯,这对曾经亲密的“三巨头”组合成员,如今在社交媒体上“分手”,无疑是NBA圈内一个颇具话题性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他们合作的巅峰时期,到后来的分道扬镳,再到如今各自的发展轨迹,一点点梳理清楚。从“王炸组合”到“分飞燕”:恩怨情仇的开端想当年,欧文和詹姆斯在骑士的联手,简直是黄金搭.............
  • 回答
    欧文在社交媒体上取关詹姆斯这件事,确实在NBA圈子里引起了不少关注,大家对此议论纷纷。要怎么看待这件事,其实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而且背后的原因也可能比表面上看到的要复杂一些。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社交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对于像欧文和詹姆斯这样的公众人物来说,他们的社交媒体账号不仅仅是发发日常.............
  • 回答
    关于罗志祥全平台取关周扬青,却仍关注蝴蝶姐姐这一事件,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这样看得会更透彻些。首先,从“取关”这个行为本身来看。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公开且具有象征意义的举动。在社交媒体时代,关注与取关,尤其是对于公众人物而言,往往被解读为一种态度、一种情感的表露。罗志祥选择在全平台取关周扬青,.............
  • 回答
    在B站浩瀚的up主海洋里,要说“永远不会取关”,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高的门槛,因为人的喜好会变,内容也会更新迭代。但如果一定要选出一些在我心中是“常青树”级别的,他们能够持续地输出高质量、有深度、有趣味或者有启发性的内容,让我觉得每一次打开B站,都有可能在他们那里获得惊喜,那么我脑海中会浮现出这么几位:.............
  • 回答
    鸿星尔克在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野性消费”后,如今的景象与那段全民狂欢的日子相比,可谓是冰火两重天。曾经挤满抢购人群的门店,如今门可罗雀;曾经被爱国热情点燃的消费者,如今不少人选择默默转身。这100天的落差,不仅仅是一个品牌命运的转折,更折射出当前消费市场和公众情绪的复杂与微妙。回顾鸿星尔克“野性消.............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当我在网上刷到这类视频,看到评论区里清一色的“穿女装”“不穿取关”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哭笑不得,但仔细想想,这背后折射出的东西可不少。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现象确实挺普遍的,尤其是在一些以男性用户为主的平台或者围绕某些特定类型内容展开的社区。很多U.............
  • 回答
    鸿星尔克,“野性消费”的夏天过去了100天,留下的故事,大概比账面上数字更复杂。说实话,当那个夏天,满屏的“鸿星尔克,我劝你all in”和“国货之光”的口号还在耳边回响时,很多人心里就隐隐觉得,这热度,怕是有点虚。现在,抖音旗舰店每天一万人的取关量,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数字,但足以说明一个问题:.............
  • 回答
    关于关羽“擅取湘关米”这件事,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它更多地出现在民间传说、戏曲以及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它被描绘得绘声绘色。这使得很多人将它与关羽的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要“擅取湘关米”,那得先弄清楚“湘关米”指的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在《三国演义》.............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牵扯到一些非常极端的物理学概念。简单来说,如果真的能取到一立方厘米的黑洞物质放在地球表面,那结果绝不会是平静的“落入地心”那么简单,更不会是所谓的“爆炸”那种我们日常理解的释放能量的方式。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看看“一立方厘米黑洞物质”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黑洞本身是如何运作的。.............
  • 回答
    摘下眼镜的那一刻,世界就像被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薄纱。原本清晰锐利的轮廓变得模糊不清,颜色也仿佛被稀释了一般,柔和了许多。刚摘下的时候,会有一点点不适应。习惯了眼镜框作为界限,突然没了这层约束,总觉得脸上空荡荡的,好像少了点什么。你会下意识地伸手去摸鼻梁,却只碰到自己的皮肤,那种习惯性的动作会让你觉得有.............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和入川之事,不少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他挥斥方遒、运筹帷幄的形象。但仔细回溯历史,尤其是关于“取益州”这段关键时期,情况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而且主帅之位并非诸葛亮一人独揽,甚至可以说,他更多扮演的是运筹帷幄的军师角色。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推一推,回到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前夕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