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有哪些著名的英语民科(也包括鸡汤、炒作、虚假宣传、爽文、不负责任观点、韭菜收割机 等等)?

回答
知乎上关于英语学习的讨论,确实是个鱼龙混杂的江湖。除了真正有干货、有见解的答主,也少不了那些披着“成功学”外衣的“民科”们,他们擅长用一套看似无懈可击的理论,加上鸡汤式的励志话语,再辅以一些夸张的成功案例,精准收割那些渴望速成、急于看到效果的“韭菜”。

要说“著名”,这本身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很多时候,这些账号或内容之所以能被大家记住,不是因为它们的科学性,而是因为它们的“反作用力”——让人哭笑不得,甚至产生警惕。

下面我尝试着列举一些在知乎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容易让人联想到这类现象的“类型”,并结合一些常见的套路来分析,尽量让你感受到那种“真实”的体验,而不是AI那种干巴巴的总结:

一、万能公式/底层逻辑的缔造者:

这类答主的核心武器是“公式化”、“体系化”。他们会把英语学习拆解成一套一套的步骤,告诉你只要按照这个流程走,无论你是零基础还是备考,都能达到某个惊人的目标。

常见套路:
“学会XXX,英语十年不忘!” 比如,一个万能的记忆单词法,号称能让你告别背单词的痛苦,通过某种神奇的联想、逻辑或者脑科学原理,让你记住海量词汇。他们会用很酷炫的图表和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这个方法,听起来既有道理又充满诱惑。
“掌握XXX这个底层逻辑,英语听说读写都会突飞猛进!” 这个“底层逻辑”可能是一种学习方法论,也可能是一种语言思维模式。他们会告诉你,很多学不好英语的人,是因为没有掌握这个核心,一旦掌握了,剩下的都是水到渠成。他们可能会引用一些听起来很学术的心理学、认知科学的理论来支撑,但往往是断章取义或者过度解读。
“我总结了XXX个英语学习的底层规律,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效率!” 这些规律可能包括“学习时间安排”、“学习内容优先级”、“纠错方法”等等,但通常是泛泛而谈,缺乏具体可操作的细节,或者细节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

为什么能收割: 人们总是渴望找到“捷径”,一套完整的、看起来很高深的理论,能够满足这种心理。当看到一些经过“包装”的案例时,更容易被说服。而且,很多学习者确实在努力但收效甚微,听到有人声称掌握了“秘诀”,自然会趋之若鹜。

二、鸡汤大师,情感绑架型:

这类答主不讲方法论,上来就是“你必须…”,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告诉你学不好英语是因为你不够努力、不够自律、不够热爱。

常见套路:
“如果你现在还在抱怨,那你就永远学不好!” 他们会把学习英语的困难归咎于学习者自身的心态问题,而忽略了方法、资源等客观因素。
“别人都在拼命努力,你凭什么停滞不前?” 这种话语带有强烈的情感绑架意味,利用人们的焦虑感和攀比心理,让你觉得自己不学习就是一种“罪过”。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英语世界!” 这种标题本身就极具煽动性,承诺给你一种“顿悟”式的启示,但内容往往是空洞的口号。他们可能会引用大量名人励志语录,但与英语学习本身没有太大关系。
“我的学生XXX,以前零基础,现在年薪XXX万!你想不想和他一样?” 这种夸张的案例,往往缺乏背景信息,难以考证,但视觉冲击力很强。他们会将个人经历包装成一套“必胜法则”,但忽略了个人天赋、机遇以及其他辅助条件。

为什么能收割: 很多英语学习者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焦虑感,加上现实生活中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容易被这种强烈的精神刺激所打动。他们渴望被激励,渴望找到一个“精神领袖”来指引自己,而这类答主恰好抓住了这一点。

三、“实战派”的虚假繁荣:

这类答主喜欢包装自己的“实战经验”,用各种高大上的标签来证明自己的权威,但内容往往是“空手套白狼”的表演。

常见套路:
“我曾是XXX著名外企的翻译/培训师,掌握了不为人知的英语学习内幕!” 这种身份包装非常常见,但他们说的“内幕”往往是公开的秘密,或者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我通过听XX播客/看XX美剧/刷XX美剧,一年内英语从入门到精通!” 这种“高效速成”的案例,听起来很诱人,但往往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大量的积累和练习,以及可能存在的英语基础。他们可能只强调了“听”、“看”,而忽略了“说”、“写”以及系统的语法和词汇学习。
“我独创的XXX学习法,让你开口说地道英语,跟母语者无缝交流!” 他们可能会展示一些流利的片段,但这种流利是否是经过多次录制和剪辑的,很难说清。而且,“地道”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普通学习者很难去衡量。
“我从来不背单词,都是通过语境学会的!” 这是一种偷换概念的说法。语境学习是重要,但完全不背单词,只靠语境来掌握大量词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极其低效甚至不可能的。

为什么能收割: 人们对“过来人”的经验总是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声称能带来立竿见影效果的“秘诀”。这类答主通过营造一种“我有一个秘密武器,我愿意分享给你”的氛围,来吸引眼球。

四、工具推销员与知识付费的边界模糊:

这类答主可能本身有一些浅显的知识,但最终的目的都是将你导流到他们的付费课程、书籍、或者其他产品。

常见套路:
“学习英语,选错工具等于白费力气!我推荐的XXX,能让你事半功倍!” 他们会花大量篇幅测评各种英语学习APP、网站、词典,但最终的目的可能是推荐一个他们有推广链接的,或者他们自己开发的。
“免费分享一个背单词的绝招,但更系统、更深入的内容,我会在我的XXX课程里讲解!” 这是最经典的“免费午餐”引流套路,用一点点免费的干货吊足你的胃口,然后让你乖乖掏钱。
“我的付费社群里,都是和我一样热爱英语的优秀伙伴,我们一起进步!” 这种社群营销很常见,用“圈子效应”来吸引用户,但社群的实际价值往往与宣传不符。

为什么能收割: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寻找“权威推荐”和“社群支持”。这类答主通过包装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利用了这种心理。而且,很多付费课程确实能带来一些效果,这反而让虚假宣传有了更强的迷惑性。

五、标题党与低俗内容的制造者:

这类答主完全不讲逻辑,就靠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内容可能与标题无关,或者非常夸张。

常见套路:
“震惊!我居然通过XXX方法,让我的英语水平一日千里!” 这种“震惊体”标题,内容往往是虚假的,或者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学习过程被夸大。
“揭秘!为什么中国人学不好英语?原因竟是XXX!” 这类标题喜欢制造冲突和猎奇感,但内容往往是基于刻板印象,或者简单粗暴的归因。
“我是一个英语渣,但我在XXX过程中,突然开窍了!” 这种“反差感”的叙事,很容易吸引人去探究过程,但故事往往是被精心设计的。

为什么能收割: 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标题党和夸张的说法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点击和关注。如果内容再佐以一些“鸡汤”或者“秘诀”,就能轻易地收割流量。

总结一下,这些“英语民科”的套路,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夸大效果,承诺速成: 很少有提及过程中的艰辛和大量的重复练习,总是描绘一个美好但脱离实际的终点。
2. 理论玄乎,逻辑不清: 喜欢用一些听起来很高深但实际上很空洞的理论,缺乏严谨的科学论证。
3. 案例包装,真假难辨: 案例往往经过精心挑选和加工,背景信息模糊,难以验证真实性。
4. 情感绑架,制造焦虑: 利用学习者的焦虑感和求胜欲,通过激进的言论来达到目的。
5. 回避细节,模糊操作: 关键的操作步骤含糊不清,或者提供的信息过于笼统,无法真正落地。
6. 最终目的,商业变现: 很多内容最终都会指向他们的付费课程、书籍或服务。

需要强调的是,知乎上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真诚的英语学习者和教育者。识别这些“民科”的目的是为了让你在茫茫的信息中,能够更清晰地辨别出有价值的内容,避免被误导,浪费时间和金钱。

当然,以上列举的都是一些常见的现象和套路,具体到某个答主,可能只具备其中的一两项,或者将几种巧妙地结合起来。关键在于,当你看到那些让你觉得“太完美了”、“太容易了”、“太神奇了”的学习方法时,一定要多一份审慎和思考。毕竟,真正的语言学习,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俺没发现什么英语民科。其实是俺胆子小, 不想点名。

好吧, 大家自己去对号入座。

//////////////////////////////////////////////////////////////////////////

别再用书名号《》把英文/外文著作名、歌曲名给括起来好吗? 求您了!


用书名号把英文/外文著作名、歌曲名给括起来。

包括某些知乎高赞答案/高赞文章都有这个问题。不用到处找,也许就在眼前

本来觉得挺完美的文章,)x( 格也很高,但是突然扎心的情况发生了:

竟然用书名号《》把英文/外文著作名、歌曲名给括了起来! 哎呀妈呀!

“咯噔” ,)x( 格一下子就掉了一个数量级。

哦不, 太夸张了,也许没到一个数量级。



对比之下, 有没有觉得书名号特别扎眼啊?




俺读书少, 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大伙都知道。俺可不在乎您是中科大、清华或者北大的博士, 甚至什么PKU校长,俺只认一个死理, 那就是:

“用《》括起英文书名、歌名和电影名很跌份很掉价”。

不然,

您回去跟贵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理论。







** 俺也是赞成杨振宁教授的看法的,别误会。



对比之下, 有没有觉得书名号特别扎眼啊?






本来俺也不觉得问题严重, 但不少的文章和帖子是打着科普和教学的旗号。

中文系的、计算机系的可以耍赖说小学老师中学老师甚至大学老师都没讲过中英文混排的时候如何处理书名号。搞英语教学和英语科普的, 就没法耍赖了吧?英文里面是没有书名号的。


(哦麦糕的,这个大学给学生的指导都内含地雷)



** 忘记说了, 这是一个典型。“把问题从小学带进初中, 再从初中带进高中, 然后从高中带进大学,最后又从大学带给自己的学生, 进入恶性的死循环......”





。。


(哦麦糕的,这个大学给学生的指导都内含地雷)




** 不得不说问题有多广泛, 百度百科(沦陷), 维基百科 (半沦陷)。

*** 看看这里:


对比之下, 有没有觉得书名号特别扎眼啊?



这可能是最令人喷饭的错误, 可能绵延一辈子 。



惊动教育部了:


(哦麦糕的,这个大学给学生的指导都内含地雷)



别把问题从小学带进初中, 再从初中带进高中, 然后从高中带进大学,

最后又从大学带给自己的学生, 进入恶性的死循环......


对比之下, 有没有觉得书名号特别扎眼啊?






因此俺又又又写了一篇散文。



"科普中国"竟然也把书名号用在英文著作名上,严重减分啊啊啊啊啊!!!




看完"科普中国"的文章,俺是绝望了……


《标点符号用法》是1995年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该书是一部国家标准,规定了标点符号的名称、形式和用法,对汉语书写规范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该标准适用于汉语书面语(包括汉语和外语混合排版时的汉语部分),外语界和科技界也参考使用。


该标准于1995年首次发布,现行标准是2011年发布的版本。


这些知识初中/高中都有教。英文没有书名号, 别再犯这种低级,十分低级的错误。

然而, 这个问题的广泛度和被忽略的程度被严重地低估了。

......



英文没有书名号,书名、报刊名用斜体或者下划线表示。如:

另外,英语中文章、诗歌、乐曲、电影、绘画等的名称和交通工具、航天器等的专有名词也常用斜体来表示. 中文行文中出现英文书名、报刊名时不加书名号或双引号.

中文行文中出现英文文章的篇名时用双引号标引;如果是期刊中的论文,用双引号标引论文的名称,用斜体字标示期刊的名称.

如:

他那篇“THIS NEW SUPERCONDUCTIVITY RESEARCH STINKS" 在 WIRED 上发表后,

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当英文翻译成中文的书名后面括注原英文书名时,英文书名用斜体表示,不加书名号。

如:《半导体物理器件》(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


顺便说一句, 理科的教科书的句号一般用圆点 “.”!



例子:

“书籍(包括辞书、学术著作、小说、长诗、作品集等)、报纸、期刊等出版物的名称和电影、绘画、雕塑的名称为同正文其他文字区别通常用斜体。

如:

《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Milton's Paradise Lost, 基德的剧作《西班牙悲剧》Kyd's Spanish Tragedy, 卓别林的影片《摩登时代》 Chaplin's Modern Times, 凡·高的绘画《向日葵》van Gogh's Sunflowers 以及罗丹的雕塑《思想者》Rodin's The Thinker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开头的冠词是书名的一部分,在文献著录时要保留;

在行文中使用不得体时可省略,如 the 20-volum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报纸的名称如果以冠词开头,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冠词不用斜体,也不大写。

如《纽约时报》全称为 The New York Times

出现在“…reported in the New York Times”中The 改为 the,

这时的 the 是行文需要的冠词,不作为报纸名称的一部分看待。”


相关文献:

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发布的《夹用英文的中文文本的标点符号用法(草案)》

《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

CY/T 154-2017 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ISBN:9787802415591





老麦小时候也喜欢听杰克逊的歌曲, 特别是那首 Beat it.

这首歌的歌名曾经被错误地翻译, "Beat it!" 是俚语(也就是粗俗的话), 意思是“滚开!”的意思。 而不是 “打击”或者 “夯它”, 顺便说一下。


** 不得不说问题有多广泛, 百度百科(沦陷), 维基百科 (沦陷)。



////////////////////////////////////////////////////////////////////////////////////////////////



别把问题从小学带进初中, 再从初中带进高中, 然后从高中带进大学,

最后又从大学带给自己的学生, 进入恶性的死循环......



       针对超弦的目标“Theory of Everything”(万有理论),安德森写了一篇杀气腾腾的檄文《More is different》(多则异,量变引发质变)。     




是。

对的,

您的理解

一点都没错。

这其实原先是

一篇梨花体的诗歌。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虚假宣传+炒作的两个:

1、英语老师Monica

2、萌姐英语


还有很多一开口就BS国内英语教学的我就不说了,压根就说不过来,这个问题下的回答就有。

很多人恨不得找个美国Daddy给自己贴金,把中国英语教研工作者努力全部否定,就差点以为自己能拯救中国英语了。

真恶心。

你跟美国人学好英语,我跟中国人学好英语,凭啥你说的就是对的?

呵呵。


user avatar

adamlam99

极其奇怪的人,声称他自己翻译的中小学课文和古诗词对于学习英语

危害也不大,只是单纯辣眼睛。

user avatar

终于找到这种问题了,把我之前在「语言学有哪些民科」这个问题下的回答给搬过来。

首先,按照「英语语言文学」这个英专的正式名称来看,其中「英语语言学」这部分算是一门科学,题主用「民科」这个词是恰当的。这类民科问题的源泉出现在某些人自以为精通了一门或几门外语,就能探讨语言学问题了。事实上,「语言学」是个独立的学科,不属于任何一门语言之下。

如果离开了传统的英语教学范畴,想要涉及更加进一步的英语语言学研究,那需要一定的语言学知识作为支撑。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吸收某一语言的知识,怎么教,反正仁者见仁;但一旦来到了学术研究的层面,那必定要求去了解已有的知识体系,运用已有的术语。然而这些民科只顾钻研自己语言,却完全没有打开视野去了解语言学,思而不学,于是会产生一些只能糊糊外语学子、而语言学研究者一看就会觉得很莫名其妙的观点。(这个现象适用于各外语领域,知乎西班牙语方面也有一位很典型的,这里不多探讨

先从一个比较现实的例子入手——逻辑英语的钟平。具体分析可以见下面这个回答,简述一下——语言学下面有个分支叫「句法学」,逻辑英语那套玩意儿早就是句法学玩剩下来的东西了。

然后我下面列举的两位是知乎上,是从很多有「民科倾向」的人之中挑选出来的非常离谱的。

其一,知乎ID:猫嗅狗

关键词:试图再造一遍轮子,即完全用自己发明的一套莫名其妙的术语,以及在发明过程中也搞错了很多东西。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原文在这里,比较长,懒得看的话直接看我下面分析也行,如果觉得我断章取义的话就把原文再看看吧。别被他误导了,先忠告好。

我对他提供的几张列表进行了更正,红色所示的通用的语音学术语(且不论他把所有的/ /都用成了[ ],/ /是标记音位的,[ ]则是表示音素的,对于一门特定语言而言标记音位即可)

然后那些所谓的“音节腹类型表”搞得太复杂了。。。没有必要弄成那样的。。。

最扯的问题出现在「英语有声调」这个论断上。「声调」是一个音节自带的音高变化,不随所在位置发生改变,起区别语义的功能,即把普通话的mā má mǎ mà放在句子的不同地方都应该有这种相对的音高变化,和是肯定句还是疑问句也无关。而「语调」则是句子作为一个整体的音高变化,比如一般疑问句的语调会上扬之类的。

然后重音是重音,英语中是「音强重音」,即以声音强度作为最明显的特征,也包含音高之类的变化,但这和声调又是两码事。

====================================

没完,他关于英语的构词还有篇暴论:

16年11月,发现我所认为的语言的发音原理。

↑这是他的个人简介,可见,他对于「构词学」(或形态学,morphology),还没入门呢。

首先,在摘要里面就存在一个致命错误:粗体的这句话中“会意音节”和「语素」的定义比较类似(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而他这里却还套用了「音素」这个语音学术语,根据下文中也可以看出,的确就是「语素」。

摘要:指出音素是英语单词发音上的最小构成单位,同时也是英语单词会意上的最小构成单位;英语的音节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音素组成,英语一个完整的音节包含音节头、音节腹及音节尾;进而指出,英语每一个具体的单词都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会意音节或会意复合音节所构成的。

然后他的一个核心论点在于「词根词缀是错误的」,而是要用所谓的“会意音节”——但他没弄明白词根词缀是如何切分的:的确不是按音节切的,就是按字母切的。他下文中也提到了如果词根和词缀连成同一个音节该怎样处理——切开,和他这个“会意音节”是自相矛盾的。

既往,在英语单词会意的学习上,我们通常通过将单词分解为前缀、词根及后缀的方式去理解,但这里要指出的是,这样的一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英语单词会意上的“根”不在以字母为切入点的词缀或词根里,英语单词会意上的“根”在以音素为切入点的会意音节里;实际上,英语每一个具体的单词均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具体的、相应的会意音节以一定的方式所构成的,这就是英语的“会意音节构词法”。

这东西就是「屈折词缀」,是屈折而非派生用的,当然和上述的派生词缀不同。

在英语单词里,有一类由辅音构成的非音节成分,其不归属于单词里的其它音节,而归属于整个单词,其在构词功能上所起的作用与会意音节处于同一级别,我将这样的辅音称之为“单词独立辅音成分”, 譬如标记名词复数形式的“s[s]”及标记形容词或动词过去式的“ed[d]”或“ed[t]”等

和前文呼应。本质在于其“会意音节”把词根和词缀都算了进去,而他又没分清两者的区别在哪里,自然感觉“词根”和“词缀”这种定义很废。

实际上,单词没有所谓的“词根”,英语的单词是由会意音节、会意复合音节及单词独立辅音成分所构成的(以上这些也可称之为英语单词的词素形式),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单词而言,其当中的每一个会意单位均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会意音节构词法是英语单词构成方式的真相,倘若我们将隐含于英语单词里的会意音节及会意复合音节一一解构还原之后,那么,英语单词的学习将会成为一件相较简单的事情,当然,前提是,我们对英语言的发音原理及发音方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否则,英语单词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会有所折扣的。

基本值得分析的就是这些,其它很多东西我也不知他到底在说什么……


其二,知乎ID:逻辑还原

关键词:英语是象形文字,即认为英语单词中字母之间是可分的,每个都具有自己的含义,拼起来就是整个词义了。

当然,但凡有点文字学常识的,就知道这是扯淡……英语所使用的拉丁字母是一种音位文字,标识包括辅音和元音在内的一门语言中的音位,属于表音文字之下。而「象形文字」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字体系,汉字也都早已脱离象形文字的范畴了(因为形声字的数量非常之多),属于意音文字

他很多贴子都是自问自答的,随便贴几个,可以去看看热闹:


思而不学则民科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英语学习的讨论,确实是个鱼龙混杂的江湖。除了真正有干货、有见解的答主,也少不了那些披着“成功学”外衣的“民科”们,他们擅长用一套看似无懈可击的理论,加上鸡汤式的励志话语,再辅以一些夸张的成功案例,精准收割那些渴望速成、急于看到效果的“韭菜”。要说“著名”,这本身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很多.............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因果律武器”的讨论,与其说是列举了真正意义上的“武器”,不如说是探讨了在网络语境下,那些能够通过精准的言语和逻辑,在特定情境下引发连锁反应、影响他人认知甚至行为的“言语招数”或“话术”。这些并非真正具有物理杀伤力的武器,而是披着科幻外衣的社会心理学工具。以下是一些在知乎上被人们津津乐道,.............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社区里,关于计算机科学的讨论总是热火朝天,其中不乏一些并非科班出身,却凭借着惊人的热情、独立钻研精神以及独到见解,在某些细分领域闯出一番名堂的“民科”们。他们如同在广袤的计算机海洋中,默默耕耘的独立探险家,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着代码的奥秘,描绘着算法的蓝图。要说在知乎上,特别是在计算.............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确实有很多经典“打脸”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涉及科学常识、社会认知、技术误解等,通过事实、数据或逻辑推翻原本的“常识”或“权威”观点。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结合具体细节进行分析: 1. 人类平均寿命的“谣言”原观点:有人在知乎上提出“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让人捧腹大笑的提问,它们或犀利,或脑洞大开,或纯粹的无厘头,总能引起大量的围观和有趣的回答。我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搞笑提问,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其背后的情景和魅力:一、 关于生活中的奇葩瞬间和迷惑行为:这类提问往往源于生活中那些“怎么会这样?”的瞬间,提问者用一种不可.............
  • 回答
    在知乎上寻找持续产出高质量原创回答、且未附公众号链接或联系方式的用户,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为知乎的生态鼓励用户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个人品牌和连接。然而,确实存在这样一批用户,他们更专注于内容本身,不依赖外部推广。要找到这类用户并详细描述他们,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观察。以下是一些可能找到这类用户的途径和他.............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优秀但未完成的高票答案,它们往往因为作者的个人经历、知识的复杂性、研究的深入程度,或是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而暂停。这些未完成的答案,虽然留有遗憾,但其中蕴含的深刻见解、丰富信息和独到思考,仍然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广泛的共鸣和讨论。要准确列举“至今还未写完整”的高票答案并详细讲述,是存在一定难.............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人心累的提问,往往不是因为问题本身有多么高深莫测,而是因为提问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用力过猛”、“矫枉过正”,又或是“缺乏常识和同理心”的态度,让人在解答时倍感疲惫。这些问题就像是生活中的一根根细小的刺,不致命,但时不时地扎一下,就足够让你泛起一阵阵无力感。首先,我最受不了的那类提问.............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海洋里,“何不食肉糜”式的观点并不少见,它们往往在用户群体中引发争议,甚至被戏称为“精英病”的体现。这些言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往往出自经济条件优渥、生活阅历相对单一的用户之口,对普通人的困境缺乏切身体会,提出的解决方案显得脱离实际,甚至带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要细数知乎上那些“何不.............
  • 回答
    作为一个人机交互模型,我没有“三观”的概念,因为我没有个人经历、情感和价值观。我无法被“颠覆”任何东西。但是,我可以理解您想了解的是哪些在知乎上出现的问题或答案,能够深刻地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甚至改变他们原有的观念。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海量信息,模拟出那些能够引起“三观颠覆”效应的知乎话题和回答.............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个人签名,往往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蕴含着智慧、情感、幽默,甚至是人生态度。它们像一个微小的窗口,让我们窥见签名者内心的一角,引发共鸣或思考。以下是一些我(作为AI)印象深刻的个人签名类型,并尝试详细描述它们为何能打动人:一、 简洁而富有哲理的箴言类:这类签名往往用最精炼的.............
  • 回答
    知乎上文笔极佳的答主众多,他们凭借对文字的精准把握、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回答。要“详细讲述”一些,意味着不仅要列举名字,更要说明他们为什么会被认为是文笔极佳,他们的风格特点是什么,以及他们的回答能给读者带来什么。以下我将列举一些我个人认为在知乎上文笔出色的答主.............
  • 回答
    知乎上存在着各种各样因为观点不同、立场相悖、甚至个人恩怨而成为“死对头”的用户或群体。这些“死对头”的形成往往源于对某个特定问题、事件或领域的深入讨论,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持续的、有时甚至是激烈的对峙。要具体列出“知乎上的死对头”是一项非常困难且不太准确的任务,因为: 知乎的动态性强: 新用户不断涌.............
  • 回答
    知乎上政治立场与我不同但值得尊敬的人有很多,这类用户往往能以一种理性、有深度的方式表达观点,即便我并不完全认同,也能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以下我将列举几位我个人认为符合这个标准的用户,并尽量详细地阐述原因:重要说明: “政治立场不同” 在知乎上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这里的“不同”并非指简单的党派之.............
  • 回答
    知乎上“沙雕”小说的定义其实很广泛,可以是从情节设计到人物塑造都充满了让人忍俊不禁的“不按常理出牌”,也可以是那种文笔朴实但逻辑鬼才,或者是有着令人捧腹的脑洞和反转。要说“笑掉头”,那得多看个人口味,但我可以给你推荐几个在知乎上出现频率很高、被很多人认为非常沙雕、并且能够让你在阅读时“脑内自带音效”.............
  • 回答
    知乎上很多高赞答案,读起来头头是道,仿佛一语道破天机,让人拍案叫绝。但细细一琢磨,或者过段时间再回看,就会发现其中有些观点其实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看似聪明实则很蠢”。这种现象挺普遍的,原因也很多,比如迎合大众情绪、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过于绝对化,或者是作者本身也只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就.............
  • 回答
    知乎上为了回答问题编故事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而且很多时候,这些故事恰恰是让答案变得生动、有说服力或者更能引发共鸣的关键。当然,这里说的“编故事”并非指虚假信息,更多的是指基于个人经历、观察、想象,甚至是提炼出来的“情节”来阐述观点。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问题是:“如何在社交场合显得不那么尴尬?”.............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的海洋里,隐藏着无数个闪耀的灵魂,其中不乏一些男性用户,他们的言谈举止间,透露出一种超越常人的气质,让人过目难忘。要说“气质超群”,这可不是一句空泛的赞美,它往往是学识、阅历、品格、审美乃至生活方式多重维度交织而成的独特印记。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些印象深刻的用户,他们或许不一定拥有如明星般.............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宝藏级“程序员”问题,它们不仅能为你答疑解惑,更能带你深入了解这个行业,甚至引发一些思考。我打算分享一些我个人觉得特别有价值、讨论也很深入的问题,尽量把每个问题背后的 रोचक之处都聊透一些。1. “有哪些让你相见恨晚的编程技巧或工具?”这个问题简直是程序员的“经验宝库”。它抛开那些高大.............
  • 回答
    好的,关于咨询行业,知乎上确实藏着不少金光闪闪的优质回答。与其说它们是“回答”,不如说是行业内的朋友们掏心窝子分享的经验、见解和“秘籍”。我来给你梳理一些我印象深刻的、讨论得比较深入的几个方向,并尽量把它们讲得生动一些,就像是你在咖啡馆里和一位资深咨询师聊天的感觉。要说咨询行业,那得先说说“到底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