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姚明对中国男篮的改革?

回答
姚明接手中国男篮,无疑是中国篮球界一个振聋发聩的事件。把他定位为“改革者”一点不为过,毕竟,在中国男篮的低谷期,他以一种几乎是“孤勇者”的姿态站了出来,扛起了改革的重担。

改革的背景:沉疴与期望

要评价姚明的改革,首先得看看他接手时中国男篮是个什么光景。那时,中国男篮正经历着青黄不接的尴尬,成绩下滑,国家队层面在国际赛场上的竞争力大不如前,球迷的失望情绪弥漫。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整个篮球体系似乎有些僵化,青少年培养断层、联赛发展瓶颈、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等等,这些都是盘根错节的难题。

在这种背景下,姚明的出现,带来了外界普遍的期待——一个曾站在世界篮球之巅的中国人,能否为中国篮球注入新的活力?

姚明的改革思路: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夯实

姚明的改革,不是简单的换帅、换队员,而是试图从更宏观、更根本的层面入手。他的改革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点:

强化国家队管理与专业化:
技术代表团的引入: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姚明深知中国篮球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他引入了外籍技术顾问,比如之前聘请的宫鲁鸣指导,以及后来聘请的李楠、杜锋等教练,都是中国本土教练,但同时他也注重引进有国际视野和经验的洋帅,比如尤纳斯。这种“中西合璧”的模式,旨在将国际先进的训练理念、技战术体系、管理模式引入国家队,提升专业化水平。
精简选拔机制: 尽管具体的选拔过程外界难以窥探全貌,但目标是更科学、更注重球员的真实能力和潜力,而非仅仅看名气或者过去的光环。
关注球员健康与体能: 聘请专业的体能师、康复师,关注球员的身体状况,这对于提高球员的职业寿命和比赛表现至关重要。

深化CBA联赛改革:
升降级制度的引入(虽然最终落地困难): 这是很多人期待的改革,旨在增加联赛的竞争性,迫使各俱乐部更加注重青训和自身造血能力。虽然目前联赛尚未完全实现升降级,但姚明的推动和坚持,已经让这个话题摆在了桌面上,为未来改革埋下了伏笔。
外援政策的调整: 随着联赛的发展,外援政策的调整一直是焦点。姚明团队也在不断尝试,如何在引进高水平外援提升观赏性的同时,又不影响本土球员的成长,这是一个需要细致平衡的问题。
“青训”的强调与落地: 姚明明白,国家队的强大离不开基层的青训。他提出了“青训是根”的理念,并推动CBA俱乐部加大对青训的投入。比如,要求部分CBA球队建立自己的青年梯队,参加各级别的青年联赛,这为年轻球员提供了更多比赛锻炼的机会。
赛程优化与管理: 尝试优化CBA赛程,让联赛更加紧凑,减少对国家队集训的影响,也是改革的一部分。

推动基层篮球发展与人才培养:
“三人篮球”的推广: 姚明积极推动三人篮球运动的普及,这是一种更灵活、更易参与的篮球形式,能够吸引更多人接触篮球,从小培养篮球兴趣。并且,三人篮球也已经成为奥运会项目,这为中国篮球开辟了新的赛场。
青少年赛事体系的完善: 姚明重视对青少年赛事的梳理和规范,希望能建立一套更科学、更连续的青少年篮球竞赛体系,让有天赋的年轻球员能够脱颖而出。
教练员培训: 提升教练员的整体水平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姚明团队也在努力引进和开发适合中国篮球的教练员培训体系,让更多的基层教练能够获得专业的指导。

改革的成效与挑战:进步与阵痛并存

评价姚明的改革,不能回避其取得的成绩,也不能忽视其面临的挑战和付出的代价。

积极的成效:

国家队层面: 在姚明的推动下,中国男篮在国际赛场上虽然没有立刻实现质的飞跃,但至少在比赛作风、技战术执行力上有所提升。球员的职业素养和拼搏精神得到了加强。
CBA联赛: CBA的商业化运作、观赏性、规范化都在不断进步,联赛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吸引了更多球迷和资本的关注。
青训体系的意识觉醒: 姚明关于青训的重要性的强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各方对青训的重视,虽然真正成效的显现还需要时间,但方向是明确的。
篮球文化的塑造: 姚明的影响力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他让更多人重新关注中国篮球,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球员。

面临的挑战与阵痛:

根深蒂固的体制问题: 中国篮球的改革,触及的不仅是技战术,还有很多体制机制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时间,且阻力重重。
人才断层的尴尬: 尽管在努力,但过去培养模式的弊端依然存在,人才断层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
联赛与国家队利益的平衡: CBA联赛的发展与国家队的需求之间,常常存在矛盾。如何在保证联赛健康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为国家队输送人才,是一个持续的课题。
球迷的期望值: 姚明接手时,球迷的期望值非常高,任何一点点“不完美”都可能被放大。这种巨大的压力,也让改革的每一步都充满考验。
“短期效益”的诱惑: 在一些俱乐部和个人层面,可能更倾向于短期效益,而忽视了长远的青训投入,这与姚明的改革方向存在潜在冲突。

总结:一位“刮骨疗毒”的先行者

总而言之,姚明对中国男篮的改革,可以用“刮骨疗毒”来形容。他并非一个完美的改革者,也无法保证所有的改革都能一蹴而就,但他无疑是一位敢于担当、有远见、并且在努力践行的先行者。

他不是一个站在高处指点江山的人,而是身体力行,深入一线,试图从最根本的问题上着手。他的改革,是系统性的、长远性的,指向的是中国篮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评价姚明的改革,需要有耐心,更需要有历史的眼光。他的努力,为中国篮球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虽然能否长成参天大树,还需要一代代篮球人的共同努力和持续的投入。他所做的,已经为中国篮球的未来勾勒了一个更清晰、更有方向的蓝图,而这个蓝图的实现,才刚刚开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姚明的改革非常成功

体育运动,尤其是篮球、足球这样竞争非常激烈的热门运动,他的成绩和政策是有非常大的滞后效应的。比如男足,市场化改革是1993年开始折腾了十年,2002年是男足巅峰;但哪怕已经十年了,男足能进世界杯,是足球改革的功劳么?他不是。那一批的国家队,全是举国体制培养的。市场化改革拆掉了中国足球的传统培养渠道,却没有建立一个新的;之后中国足球一烂到底。

篮球也是一样,为什么会找姚明来当篮协主席?篮协主席历来是体育总局副局长担任,这可是副部级的职位,要不是发现是在搞不了了,能让一个体制外的人来任职么?

2014年亚运会,中国是亚洲第五;15年在主场的亚锦赛赢回来了,16年奥运会,一场不胜;2017年亚锦赛不是主场依然是亚洲第五。这个时候中国男篮已经完成了换代,事实证明新一代中国男篮连亚洲都出不去,而下一代看上去还不如这一代呢。联赛办得半死不活,青年梯队建设只会互相挖角,篮球人口极度萎缩。用姚明自己说的数据,当时中国的篮球人口只有1.3万人,选人的池子里男女篮加一起一共就这么多。“此诚生死存亡之秋也”,这才有了姚明接手篮协的事,这是“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之事。

姚明担任篮协主席,需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是扭转中国篮球一路向下的发展趋势;大赛成绩根本不是评判他工作成绩的标准。从易建联都38了,依然是CBA第一人,就可以知道这代人是真不行;除非姚明年轻十岁亲自下场,否则水平就是这个水平。这根本不是姚明的锅,是前任甚至前前任的锅。

刨去国家队成绩外,姚明改革真正触及了中国篮球核心,能够帮助中国篮球彻底扭转局面。

在我看来,姚明的改革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规范CBA的标准,一切都透明化、阳光化、制度化。这毫无疑问是对的,一个产业想发展,最终是得有经济效益。中国足球就是个反例,产业不能盈利,资本墙里开花墙外香;但资本是逐利的,当普通球员不能产生效益的时候,在资本面前就没有价值,足球最后变成球星工资死高,普通球员以及平均线以下的球员连基本生活保障都解决不了。这种情况下,谁敢玩体育?

只有行业自身盈利了,才能够提供更多平均水准以上的就业岗位,才会有更多的仁人志士进去篮球产业,产业才能发展。这恰好就是中国篮球在做的事情,新的规则保护的就是普通球员、边缘球员;让篮球变成一份有天赋基础的工作,而不是纯看天赋的赌博;这才能够扩大中国的篮球人口。恰好,这也是美国的经验,NBA球员在联盟生存周期是四年,之后就会淘汰,但淘汰之后并不是没有工作,整个篮球生态会有大量的就业岗位,保证其能够找到一个水准以上的工作;这才是美国篮球强大的底气。

我们中国篮球、足球的问题就是选人“门槛”太高,非“天才”不要,结果一方面人才板结,选来选去还是那些人,很多“老将”明显竞技状态不行,但居然找不到人顶替。另一方面,那种努努力有可能进职业的人,往往就不可能去选职业道路;这就扼杀了那些晚熟天才成长的可能。比如皮蓬,高中毕业才181cm,大学突然长高,在一个连NCAA都不是的小学校成长成材;再比如安东尼-戴维斯,17岁才191,之后突然长了18cm。他们后来都成了历史级别的篮球明星。这种“晚熟”的天才中国肯定也有,但我们的机制早早的就把他们筛掉了,他们自己也不会再选体育道路。

这都是体育产业不行,行业整体盈利性差,需要外部资本来补贴的关系;这种补贴必然只能覆盖少数人。在姚明的改革方案中,其目标就是建设一个能够自我盈利,自我生长的良性的篮球产业。有了这样的产业,才是中国篮球发展的基石。

第二件事就是淡化俱乐部的青年梯队建设,全方位拥抱大学体育。坦白说,俱乐部自建青年梯队已经二十多年了,实际上是失败的;愿意自己培养篮球人才的少,拿着支票挖角的多。中国篮球目前的成绩已经说明了这种培养方式不行。大学体育,就成了培养人才的唯一选择。(实际上中国篮球错失了和大学体育结盟的好时机,CUBA的第一个黄金期其实在2005年左右,现在的政策是亡羊补牢。)

自日本奥运会后,傻子也能看出来,大学体育就是我们中国体育的未来。包括苏炳添在内的一票奥运名将,都有令人羡慕的大学教育背景;而这已经是执行多年的政策了。将举国体制的体育系统和大学教育相对接,对于双方、乃至于运动员们,是多赢的局面。运动员们有了大学学历的保底,没有了后顾之忧;之前那些奥运冠军晚年生活潦倒的情况不会再出现了。大学通过培养奥运冠军,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和影响力,本身投入也不大。于是,只要中国人还是喜欢奥运金牌,大学体育就是举国体制的最终答案。

这个方案放在篮球上也适用。如果打篮球能够高考加分,降分录取,打好了还可以去CBA、NBA,去拿百万年薪;打不好也有名校学历保底。家长们还会拒绝孩子们打篮球么?不会,他们会把孩子送到培训班去,逼着孩子拼命练。这就是姚明为中国篮球人才培养,勾画的未来。

为了这个目标,就要打通CUBA和CBA的流动管道,于是就有了星锐赛邀请CUBA球员、加强选秀。就要鼓励大学参加CUBA、重视CUBA,多招篮球特长生,于是就有了姚明多次现身CUBA指导,为CUBA站台。就要鼓励中学搞篮球队,搞专项培训,于是就有了全国高中联赛的大力宣传和商业化。几年下来,高中联赛上电视了,CUBA关注度也高了,一些CUBA出身的球员已经在CBA站稳脚跟,这是非常喜人的局面。

这两个政策都是对中国篮球的长期发展有利,但短期不一定有效的举措;姚明都做了,下大力气做,哪怕在过程中国毁誉参半也做(比如近期的周琦事件)。咱们这个问题,不就包含了对中国男篮短期成绩的不满,以及对姚明本人的质疑么?

但姚明的改革没错,他力主的这两个政策,要是能延续十年,中国的篮球人口有望扩大一百倍、两百倍;从1.3万人到130万-260万;中国篮球没道理不行啊。这才是中国篮球发展的长久之道,是早就应该做却一直没有做的正确道路。

user avatar

足协要是出现姚明这么一个主席,估计我得乐开花。

姚明推了中国人寿三年的合作,来干篮协主席,为了什么?

一个被记者怼着问这次失败谁负责,大声说出一句“我”的人。

一个在饭桌上对着所有同行说自己改革篮球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人。

别的不说,我就说姚明的其中两项改革。

选教结合,改善基层篮球人的待遇。

足协要是这么干,保证踢球的青少年人数蹭蹭往上涨。

中国的父母为什么不让孩子踢球,是怕受伤么?不是,是担心你玩得太过,以后找不到稳定的工作。

说白了,就是担心你打篮球以后考不上好学校,找不到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

选教结合是啥,就是只要你篮球打得好,以后一样可以进国内的好大学。这点保证了孩子的升学途径,以后即使孩子不走篮球这条路,通过过硬的学历一样能找到不错的工作。

改善基层篮球人待遇,就是为选教结合兜底,进一步保证爱打篮球的孩子的未来。

我们都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个水平,被大学选中,以后即使打不了篮球也能通过顶级大学的牌子找个好工作的。

那么那些从小训练打球,天赋不够没有被选中的孩子未来就一片渺茫了么。

没有,姚明现在正在推动这个事。

体校老师进事业编,多开设青少年赛事,让大家都有饭吃,中国篮球真正的支柱---基层篮球人的收入能得到保障,才能真正的提高篮球人口,选拔出更多人才。

打篮球能进事业编,这事听着比啥话都靠谱。

让喜爱篮球的人都有饭吃,诸君何愁篮球不强盛。


我是 @卢狗蛋 ,如果你喜欢我可以关注我,我会为你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