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学大量阅读,只完成学校作业,以后初中~高中,孩子成绩会怎样?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好,也特别实际。很多家长都会有类似的困惑:小学阶段重阅读、轻“题海”的操作,到了中学会不会吃亏?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明确一点:小学大量阅读,绝对是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的金钥匙,它带来的好处远不止于“成绩”二字,而是“能力”的全面提升。 那些只盯着作业做的孩子,可能在短期内分数看着不错,但长期来看,底子差了会越来越明显。

小学大量阅读,对中学及以后学习的“硬核”影响:

1. 语文:这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受益项。
词汇量和语感: 小时候读的书多了,接触到的词汇自然就丰富。不是死记硬背的那些,而是通过语境自然吸收的。这会让孩子在理解文言文、古诗词,或者阅读现代文时,语感特别好,能一下子抓住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理解能力和深度: 阅读不仅仅是识字,更是理解。大量阅读的孩子,能理解更复杂的句子结构、更抽象的概念,更能分辨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到了中学,阅读理解题、作文题,考的都是这种能力。很多孩子写作文写不好,不是没话可说,而是抓不住题眼,或者说不透。
写作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输入”。读得多,见过不同风格的文章、不同的叙事方式、不同的表达技巧,孩子的脑子里就有了“素材库”和“模版”。写作文时,自然而然就能借鉴、化用,写出有文采、有条理、有深度的文章。很多优秀作文,背后都是海量阅读的支撑。
知识面: 文史哲、科普、历史、地理……阅读能打开孩子认识世界的大门。这些积累,在语文课上会体现在对课文的理解上,也会体现在作文的素材调用上。

2. 英语:阅读是学好英语的“基石”。
词汇和语法: 同样是词汇,通过阅读接触到的,比在单词表里背的,印象更深、用法更牢固。语法也是如此,在句子中体会语法规则,比单纯背诵语法条条框框更有效。
阅读理解和写作: 中学英语,阅读理解占的比重很大。大量阅读,能够让孩子快速抓住信息,理解长难句。而到了高中,议论文、说明文的写作,同样需要扎实的英文阅读基础来支撑。
听力和口语: 有研究表明,大量阅读,尤其是读出声来,对于培养语感、提升听力、甚至开口说英语都有积极作用。

3. 其他科目(数学、理科):看似不直接相关,实则影响深远。
逻辑思维能力: 很多优秀的书籍,尤其是推理小说、科普读物,本身就蕴含着严谨的逻辑。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和表达: 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都需要理解概念、理解题目。如果孩子阅读能力强,理解题意、读懂概念解释就没那么费劲。写数学题的解题过程,写物理实验报告,都要求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
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很多科学问题,需要整合多个知识点才能解决。小学大量阅读,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只完成学校作业,但小学阶段“大量阅读”的孩子,到了初高中,成绩会怎么样?

起步阶段(初一、初二):
优势会非常明显。 尤其在语文和英语这两门学科上,会比那些只埋头做作业的孩子显得游刃有余。背诵、默写可能没啥区别,但阅读理解、作文、完形填空这些需要“理解”和“积累”的题型,优势会凸显。
可能觉得“轻松”: 很多初中知识,对于小学阅读量大的孩子来说,可能已经有所涉猎,理解起来更容易。学习压力相对较小,更容易适应初中节奏。
学习习惯的差异: 只做作业的孩子,可能习惯于被动接受,而大量阅读的孩子,往往带着主动探索的意识,更喜欢自己去发现和理解。

发展阶段(初三、高一):
成绩稳步提升,且基础更牢固。 随着知识的深入,尤其是文科类科目,阅读和理解能力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那些小学打下阅读基础的孩子,能更好地应对更复杂的题目和更深度的思考。
可能需要“补足”习题量: 如果说学校作业只是“基本要求”,那么进入初高中,为了应对考试,适量的练习题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孩子之前完全没有做额外练习的习惯,可能需要花点时间去适应考试型的训练。但即便如此,因为理解能力强,他们掌握解题技巧会更快。
综合能力更强: 不仅仅是应试成绩,这样的孩子在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表现出更强的逻辑性和表达能力。

关键阶段(高二、高三):
“拉开差距”的关键。 到了高中后期,尤其是在文科科目上(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阅读量、理解深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将直接决定最终成绩。大量的阅读,能帮助孩子在“文科提分”上做到事半功倍。
抗压能力更强: 好的阅读习惯,本身就是一种“放松”和“充电”。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他们可能更容易找到学习的乐趣,而不是被枯燥的题目压垮。
“举一反三”的能力: 遇到新题型、没见过的知识点,那些有扎实阅读基础的孩子,更容易联想到已有的知识,找到解题思路。
作文是“王牌”: 到了高考,语文作文的分值占比很高。大量的阅读,会赋予孩子“写出好作文”的资本,这是很多只做题的孩子难以企及的。

反过来想想,如果小学阶段只完成学校作业,不怎么阅读的孩子:

语文方面: 词汇量可能相对贫乏,语感可能不够好,作文可能显得空泛、没有文采。到了中学,理解文言文、古诗词会吃力,阅读理解题得分率不高。
英语方面: 词汇和语法的掌握可能偏向于死记硬背,理解长难句、写出地道的英文会比较困难。
其他科目: 逻辑思维、抽象概念的理解、题目审题、以及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解题思路,都会成为潜在的障碍。
学习动力: 长期只做重复性作业,容易导致学习的枯燥感,一旦遇到稍微需要思考的题目,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内卷”感很强,但效果不一定好。

总结一下:

小学大量的阅读,就像是在为孩子的大脑“囤积弹药”,是在培养一种“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学习知识”。这种能力,在中学以后的学习中,会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各个学科,尤其是在那些需要理解、分析、创造的领域,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只完成学校作业的孩子,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进行大量的、有质量的阅读,那么到了初高中,很可能会在语文、英语等学科上遇到瓶颈,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会受限,长期来看,成绩不如大量阅读的孩子稳固和突出。

当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和特点。但就普遍情况而言,小学阶段的阅读,绝对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重要一环,它带来的长远影响,是远远大于单纯的“刷题”的。所以,您的这种教育理念,是非常有远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说一个比较扎心的事情啊。阅读很可能跟语文成绩没什么关系!

我小学阅读量算是比较大的,《福尔摩斯》,《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四大名著,汉书译文,《楚留香传奇》,《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呼啸山庄》……

但是吧,我的语文成绩常年上不了八十分,尤其是作文。人家写作文都是安装套路写,我写作文总想着“文以载道”,总琢磨着表达一些自己对世界的独到见解。就觉得那些空洞的八股文没有意思。所以我的文字往往不按套路来,命题如果合我意发挥能好些。不合意憋半天一个字写不出来。但是通常作文题目都是不合我意的。有些题目我是一看就想骂人……

而与此同时读这些大部头的书缺乏讲解和引导,又让我似懂非懂。反而还让我有些自命不凡。在我成长的过程里还给我造成了不少的困扰。

当然,我小时候的阅读当然不是完全没有用

只是想要语文成绩高,跟这个没什么关系,甚至还有反作用。我们的中考高考本质上是一种标准化的“智力游戏”,提高成绩的最好办法就是熟悉这种游戏,理解这种游戏的逻辑,理解得分点和出题思路。

至于其他的东西,那都是通过了这些考试取得了资格才能考虑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