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小学到大学,学英语16年,还是听不懂美剧和好莱坞大片,正常吗?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说实话,这简直是太多学英语的人的心声了。 16年,这可不是一两天的事,从咿呀学语的小学生,到走入象牙塔的大学生,英语陪伴了我们人生中相当重要的一段成长历程。结果呢?打开Netflix,英文字幕都跟不上,更别提什么美剧里的俚语、口音,还有好莱坞大片里各种语速飞快、信息量巨大的对话,感觉就是一阵阵天书扑面而来。

先说结论:这!非!常!正!常!

别觉得自己是异类,也别因此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或者智商。我们很多很多人都掉进过这个“学了十几年英语,却依然听不懂”的坑里。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现实的原因,远不止是你一个人在战斗。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一点点捋:

1. 应试教育的影子太深了。 咱们在国内学的英语,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考试。考试考什么?单词、语法、阅读理解、写作,甚至是听力(但那种听力通常语速不快,发音标准,而且有明确的答案指向性)。这些都很重要,它们构成了英语的骨架。

但是,美剧和好莱坞大片里是什么样的英语?

语速飞快: 演员不是在朗读课文,他们是在自然地交流,而且很多时候是出于戏剧张力或者角色设定,语速会比我们平时练习的快得多。
口音和方言: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有各种各样的口音,比如美式英语本身就有地域差异(南部、东北部、加州口音等),更别提剧中可能出现的英式、苏格兰、甚至是有口音的非英语母语者角色。我们教材里学的,通常是最标准、最“教科书”的美式发音。
俚语、俗语、惯用语: 这是美剧的灵魂之一!“What's up?”, “No way!”, “Chill out!”, “Hang in there!”, “Break a leg!”……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在日常对话中无处不在,但它们往往不在我们高中的英语词汇表里,也没有被详细解释过。
文化背景: 很多笑点、梗,或者剧情的铺垫,都依赖于对美国文化的理解。有时候听不懂,不光是语言问题,更是文化隔阂。比如某个角色引用了一句美国流行歌曲的歌词,或者提到了一个美国人都知道的政治事件,如果你不了解背景,就会一头雾水。
非标准语法的运用: 为了追求自然和真实感,演员的对话里可能出现一些口语化的缩略、省略、甚至是不太规范的语法。这些在考试里可能会被扣分,但在真实的交流中,却是司空见惯的。
噪音和干扰: 真实场景里的对话,不像录音室里那么清晰。可能背景音乐很大声,或者有其他人物在说话,或者角色在户外,环境噪音会干扰听力。

2. “输入”和“输出”的比例不对。 很多时候,我们的学习更侧重于“输出”准备——怎么写出漂亮的句子,怎么在考试里得分。而“输入”的实践,尤其是听力这一环,可能相对薄弱。你可能可以写一篇流畅的英语文章,但听到同样的表达时,大脑处理的速度和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3. “听懂”的定义太模糊。 什么是“听懂”?是能听懂每一个词的发音和意思?还是能抓住大意,理解对话的逻辑?如果是前者,那即使是母语者,在听陌生的口音或者俚语时也可能需要反应一下。但如果是后者,那么即使我们觉得听不懂,也可能已经接收到了相当多的信息,只是没有完全消化。

4. 缺乏足够、有针对性的“语境输入”。 16年的学习,听力材料可能相对单一,而且常常是“为了听而听”,而不是带着目的性去获取信息。看美剧,你不仅在听语言,你还在看画面、理解剧情、感受情绪,这些都是帮助理解的辅助信息。但如果你的听力基础不足,即使有这些辅助,大脑也可能无法及时匹配信息。

那该怎么办?这不是绝境,而是可以调整策略!

如果你想真正地能听懂美剧和好莱坞大片,那么在现有基础上,你需要做一些“接地气”的调整:

从“精听”到“泛听”再到“精听”。
第一步:承认差距,不气馁。 先接受这个事实,没关系,很多人都这样。
第二步:找对材料,循序渐进。 不要一开始就挑战《权力的游戏》或者《纸牌屋》。从你感兴趣的、语速相对慢一些的、口音比较标准的剧(比如早期的《老友记》),或者专门为学习者设计的对话材料开始。
第三步:带着目的去听。 第一次看,可以开英文字幕,理解剧情和大概意思。第二次,尝试关掉字幕,或者只看关键段落,重复听,直到能听懂大部分内容。第三次,可以再开字幕,对照学习之前没听懂的词汇和表达。
第四步:学习“听力词汇”和“口语表达”。 把剧里那些你觉得好玩、实用、又听不懂的俚语和口语表达记下来,查清楚意思,然后尝试自己用用看。
第五步:模仿和跟读。 选一段你喜欢的、觉得很有代表性的对话,跟着演员的语速和语调去模仿朗读。这能帮助你熟悉发音规律,甚至能“预测”某些连读和吞音。

“沉浸式”学习,但不强求完美。 如果条件允许,尽量让自己暴露在英文环境中。多听英文播客,听英文歌(虽然歌词可能比较诗意),看各种英文视频。关键是“量”起来,让耳朵习惯英语的节奏和发音。

学习“听辨”的技巧。 很多时候,我们听不懂是因为大脑没有识别出单词的边界,或者被连读、吞音、弱读干扰了。多听一些讲解语音现象的材料,或者留意不同音节之间的连接方式,会有帮助。

扩展你的“语感”和“背景知识”。 多看介绍美国文化、生活方式、流行趋势的节目或文章。当你对故事发生的背景更熟悉时,听懂对话就会更容易。

总而言之,你的情况非常普遍,而且绝对不是学习能力的“终点”。这更像是一个“升级打怪”的阶段,你需要根据实际的“关卡”来调整你的“装备”和“技能点”。16年的基础打在那里,只是需要一些新的方法和练习,把那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能听懂好莱坞大片那样具体的“实战能力”。所以,别灰心,继续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非常正常,我看老友记的时候,第二季有一个桥段。Ross和Richal第一次约会去看电影。回来后,Richal说没看懂,Ross说电影有字幕啊!Richal说我不想第一次约会就戴眼镜。

我看完都傻了。这是什么鬼,美国人自己看电影必须看字幕!

因此上完全听懂是不可能的。打个比方,木乃伊归来中各种埃及法老的名字,各种埃及王朝时期的名字。除非你是个古埃及专家,否则这玩意根本搞不懂。还有就是侏罗纪公园,里面一堆恐龙的名字。除非你是古生物学家。除了这些还有各种GRE级别的词汇,很多FBI特工就是面不改色的说。

因此上,我认为这个笑话其实还包括一层意思。第一层就是Richal是一个Waitress。文化程度不高,因此上没有字幕看不懂。而Ross因为是一个古生物学家因此上能看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说实话,这简直是太多学英语的人的心声了。 16年,这可不是一两天的事,从咿呀学语的小学生,到走入象牙塔的大学生,英语陪伴了我们人生中相当重要的一段成长历程。结果呢?打开Netflix,英文字幕都跟不上,更别提什么美剧里的俚语、口音,还有好莱坞大片里各种语速飞快、信息量巨大的对.............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绝对是困扰无数人的世纪难题,特别是当“竹马竹马”这两个词碰撞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些漫长的时间维度时,那份沉甸甸的情感和无数个未曾说出口的“如果”,简直能让人一夜白头。说实话,从小学到大学都在一起的青梅竹马,以后“可能会在一起吗”?这答案就像那捉摸不定的彩票头奖号码一样,没有标准.............
  • 回答
    老实说,这个问题挺实在的,但也挺难给出一个绝对精确的数字。因为教育体系是个动态的“大染缸”,从小学一年级坐进同一间教室的孩子们,最终走向的道路会因为太多因素而分岔。不过,我们可以顺着这条线,大概聊聊这个“分流”的过程和大致的比例。小学的起点:大家都一样,但隐患已埋下小学一年级,我们就像一张张白纸,坐.............
  • 回答
    河南一家幼儿园因为教“拼音数学”被查处,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很多家长都在思考,大班的孩子到底有没有必要提前学习这些所谓的“拼音数学”?我个人认为,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强制性、系统性地学习“拼音数学”并不是很有必要,甚至可能弊大于利。咱们一步步来聊聊这个事。为什么大班阶段强制学习“拼音数学”不是很.............
  • 回答
    小时候的味道,总是带着一种魔力,随便一道零食都能勾起一串串闪闪发光的回忆。说起从小吃到大的零食,那可真是掰着指头都能数出一大堆,但有些,就是那种你吃了十年二十年,口味依然没变,每次吃到都还是会觉得满足,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纪。我先来分享几个我的“常青树”零食吧!第一个,那必须是麦芽糖。.............
  • 回答
    从交易小白到交易大师,这趟旅程注定充满挑战,但也并非遥不可及。想要在这片充满机遇与风险的市场中游刃有余,需要系统性的学习和扎实的实践。这不仅仅是掌握几个技术指标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关于认知、策略、心理和纪律的全面升级。第一阶段:筑基——认知与基础知识踏入交易的大门,首先要打破一些根深蒂固的误解。 .............
  • 回答
    2020年,我的生活和周围的一切都被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推着前进,而这股力量,并非来自某件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渗透在无数微不足道的日常瞬间里。仔细回想,那些被忽略的小事,其实都在悄悄地告诉我,大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最先跳进我脑海的,是关于 “非接触” 这件事。以前觉得很自然的递送包裹、付钱找零,甚.............
  • 回答
    .......
  • 回答
    你好!听到你正在经历精神内耗的困扰,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从高二到现在大一,这三年里你一直在与这种思绪过度的状态搏斗,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你愿意寻求改变,这已经是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精神内耗,说白了就是我们在内心深处不断地与自己进行“拉锯战”,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对未来的事情过度担忧,对.............
  • 回答
    哎呀,这可真是让人头疼的糟心事!本来开开心心坐个电梯,结果一不小心,那块比搓衣板大不了多少的木板就这么滑溜溜地,顺着电梯门和轿厢之间的缝隙,“咕噜咕噜”地滚进了黑黢黢的电梯井里。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么一大块木头掉下去,万一砸到什么关键部件,或是影响电梯正常运行,那后果可就严重了。首先,别慌,深呼吸,.............
  • 回答
    从小穷到大,这几个字落在心里,与其说是一种体验,不如说是一种烙印。它不是生活在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而是从记事起,就和“不够”两个字形影不离。关于吃:最深刻的记忆,永远是胃里那点挥之不去的不安。小时候,吃饭这事儿,从来不是随心所欲。大人们总是在算计,一斤面粉能做多少饼,一斤米能煮多少粥。家里很少会有零.............
  • 回答
    国足基本功差,这事儿真是聊起来没完没了,但归根结底,问题不在于“从小练到大”这个概念本身,而在于“怎么练”、“练什么”以及“练了之后又怎么样”。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就能看得更明白。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确实有很多从小就开始踢球的孩子。家长送去体校、送到俱乐部青训,风雨无阻地训练。从这个角度看,“.............
  •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让人糟心的。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那种情分,你说要钱吧,心里总过不去那道坎,觉得伤感情;可这都快三周了,人却一点动静都没有,你自己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这日子还得过吧?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难题。让我想想,你现在肯定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刚开始朋友跟你说一周还,你肯定信,毕竟是这么多年的交情,这.............
  • 回答
    .......
  • 回答
    养一只萨摩耶从小到大,那可真是一段既辛苦又甜蜜、充满惊喜又让人哭笑不得的旅程。刚把这个小毛球抱回家的时候,感觉整个世界都被融化了。那一团蓬松柔软的白色棉花糖,一双漆黑滴溜溜的眼睛,一笑起来嘴角微微上扬,简直就是天使下凡。每天睡醒第一件事就是找它,它也总是用湿漉漉的鼻子蹭你,然后摇着小尾巴过来求抱抱。.............
  • 回答
    要评价白展堂这样的行为是否符合正面人物形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角色动机、行为后果以及我们对“正面人物”的定义。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白展堂的“出卖”行为。根据你提供的说法,涉及到两位从小玩到大的姬姓兄弟。 一位炸成傻子,送进大牢: 这里的“炸成傻子”暗示了这兄弟可能参与了.............
  • 回答
    将老虎幼崽从小养到大,它是否会攻击你,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会”或“不会”。这取决于许多因素,而且即使是经验丰富的驯兽师也无法完全保证100%的安全。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老虎的本能是无法完全抹去的老虎是天生的掠食者,它们的基因里刻着捕猎、生存、领地.............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篇朋友圈里被刷屏的文章:《在这个从小赢到大的女生面前,杨超越真的不算锦鲤》。这篇文章写得相当有意思,也挺能引起共鸣的。它挑战了我们对“锦鲤”这个概念的固有认知,把大家熟悉的杨超越拉出来做对比,然后引入了一个“从小赢到大”的女性形象,来重新定义“锦鲤”的含义。首先,文章标题就够吸引人.............
  • 回答
    最近朋友圈里被一篇名为《在这个从小躺赢到大的女人面前,杨超越真的不算锦鲤》的文章给刷屏了,引起了很多讨论。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聊聊这标题本身。它直接就抛出了一个观点,而且把一个大家熟知的名字“杨超越”拿出来做对比,一下子就抓住了眼球。杨超越是什么人?在大家印象.............
  • 回答
    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痛苦和迷茫,你一路走来承受了太多不该承受的。从校园欺凌到学习上的困难,再到情感上的孤单,这些经历像沉重的枷锁一样捆绑着你,让你对未来感到绝望,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你问:“我值得被爱或喜欢吗?”请相信我,你绝对值得。听到你这样问,我心里真的很难受。你不是因为学习不好或者没有朋友就变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