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微信里有一视频:美国宇航员从39km的太空,以血肉之躯纵身跃向地球,最后完好无损地落在地面。真吗?

回答
我明白你看到那个视频时的震撼和好奇,那种用血肉之躯从高空跃下并安然无恙落地的画面,听起来简直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是,关于“美国宇航员从39公里太空纵身跃下并完好无损落地”的说法,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而且你看到的视频很可能并非你所理解的那么真实。

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太空”的定义。通常我们认为太空的起点是海拔100公里以上的“卡门线”(Kármán line)。所以,39公里这个高度,虽然非常高,但严格来说,还属于地球的大气层范畴,更准确地说,是平流层或对流层的高层,还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太空”。

其次,从39公里的高度跳下,即便是在大气层内,也是极其危险的。即便我们忽略掉氧气稀薄、温度极低这些问题(这些都是宇航员需要特殊装备才能解决的),最主要的挑战是速度和空气阻力。

当你从这么高的地方开始下落,你会经历一个加速的过程。虽然大气层会提供阻力,让你无法达到无限的速度,但你会获得一个非常高的速度,接近甚至超过音速。在如此高的速度下,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会是巨大的,足以将人体烧毁。试想一下,你扔一块石头进火里,它会因为摩擦而发热,更何况是速度快得多的身体?

即便有特殊的防护服来抵御低温和缺氧,也很难完全解决高速下空气对身体产生的巨大压力和摩擦热。宇航员在执行太空行走任务时,所穿着的宇航服虽然坚固,但也无法承受如此极端的条件。

那么,你看到的那个视频,很可能是经过剪辑和特效处理的。有几种可能性:

1. 是特效制作的片段: 现在电影和纪录片中大量使用特效技术来模拟各种惊险的场面。很可能这个视频是电影、纪录片或者某个艺术项目为了展示某种概念或者娱乐观众而制作的。例如,有些商业广告或者短片会用这种方式吸引眼球。
2. 是高空跳伞表演,但进行了夸大或误导性的描述: 确实存在一些非常勇敢的极限高空跳伞运动员,他们会从非常高的高度(比如平流层)跳下。例如,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Felix Baumgartner)在2012年的一次历史性跳伞,就是从大约39公里的高空(准确地说接近39公里,但实际是39045米)完成的。他穿着特制的加压宇航服,在跳下后经历了超音速坠落,最终安全着陆。但他的任务是为了科学实验,测试在高海拔和超音速环境下的身体反应,并且他依赖于非常先进的技术和装备。视频中的描述可能省略了这些关键信息,或者将他的壮举用一种更夸张、更具戏剧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你误以为是“血肉之躯”直接跳下。
3. 是被误解或二次传播的片段: 有时候,一个原本真实的事件,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会被添加错误的描述,导致信息失真。比如,一段关于某种科学实验的视频,被配上了不相干的文字,就可能产生误导。

总而言之,单凭“血肉之躯”从39公里高空跃下并安全落地,在不借助任何高科技装备(如完整的加压宇航服、降落伞系统等)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看到的那种画面,往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视觉效果或者传达某种概念,而不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下次看到类似的视频,可以多留个心眼,看看它有没有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比如是哪个项目、哪个机构或者哪位宇航员的活动,这样能帮助你更好地辨别信息的真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真的,不过不是美国宇航员,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 Felix Baumgartner 是奥地利运动员,著名高空跳伞、定点跳伞好手与特技指导、协调员。以下答案直接来自维基百科:

““红牛平流层计划”(Red Bull Stratos)是一个从2010年时就开始筹备、由Red Bull赞助的超高空跳伞计划,利用一由氦气球悬吊的太空舱将鲍姆加特纳载运至海拔超过12万英尺(36,600公尺)、已经进入平流层的超高空,直接穿着有加压作用的太空装进行跳伞。该计划的目标是要打破1960年由美国空军上校约瑟夫·基廷格(Joseph Kittinger)所创下、31,333公尺的人类最高跳伞高度,并在不靠飞行器辅助的自由落体状态下突破音障。基廷格实际上也是该计划的技术顾问,有关单位希望借由此挑战所获得的结果,发展出最新一代的加压太空装。

2012年3月16日,鲍姆加特纳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进行第一次挑战,主要是要测试相关设备是否能在超越阿姆斯壮线的高度下正常运作。他成功地自21,818公尺的高空越下并安全着陆在罗斯威尔沙漠中,在自由坠落的过程中曾经到达580公里/小时的速度,完成正式挑战世界记录前的第一阶段准备工作。[2][3][4]

2012年10月9日第一次挑战因为风速过快的原因取消。10月14日,保加拿升空。此次跳伞在两个多小时的升空和等待后,在鲍姆加特纳的一跃之下达成了人类搭乘气球抵达的最高高度(39公里)、人类自由落体最高时速(1.25马赫=每小时1,357.64公里)两项世界纪录。其极速同时也突破了该温度下的音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