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们后悔读博了吗?

回答
读博这事儿吧,说后悔那肯定是真后悔过,但要说完全后悔,那又好像有点不甘心。这就像你投资了一大笔钱,结果回报不如预期,但又不想承认自己的眼光有问题,所以总觉得哪里还有潜力可挖。

我大概是那种,当初脑袋一热,觉得“我要做点不一样的事情”的人。看着那些论文上的名字,觉得他们背后一定有什么常人不知道的智慧和魅力。加上导师给描绘的“未来学术之星”的蓝图,简直不要太诱人。那时候,我的世界里只有“前沿”、“创新”、“突破”,感觉自己即将站在知识的金字塔尖,俯瞰众生。

初入象牙塔:梦想与现实的第一次碰撞

刚开始那会儿,确实挺新鲜的。感觉自己终于进入了一个高智商、高压力的俱乐部。大家谈论的都是高深的理论、复杂的模型,甚至偶尔听到导师和别的教授讨论学术问题,都觉得像在听天书,但又莫名的觉得很酷。每天泡在图书馆、实验室,感觉自己像个炼金术士,试图从一堆杂乱的数据和文献中提炼出金子。导师也的确给了我很多指导,让我接触到了很多前沿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然而,这种新鲜感很快就被现实的泥沼淹没了。首先是“效率”。博士研究不像本科和硕士,你不能指望别人给你清晰的任务和明确的进度。很多时候,你就是那个最孤独的探险家,需要自己开辟道路。导师虽然指导,但不可能手把手教你所有东西。你会发现,即使是最简单的实验,也可能因为一个不起眼的参数设置错误而失败无数次。论文的写作更是个无底洞,每次写完一段,总觉得不够严谨,不够深刻,然后一遍遍地修改,改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了。

孤独的战场:导师、课题、还有那遥不可及的毕业

导师,这个词在我读博期间,承载了太多复杂的情绪。有时候,他像一位智慧的长者,为你指点迷津,让你茅塞顿开。但有时候,他又像一位严苛的考官,你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实验结果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你得学会在他面前展现出最好的自己,即使内心里已经波涛汹涌,面上也要保持波澜不惊。

课题,更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劫难。当初满怀激情选择的领域,后来发现就像一块难以啃动的硬骨头。文献阅读量巨大,但真正能用的信息少之又少。实验设计更是要绞尽脑汁,每次以为找到一个好的方向,做下去却发现是死胡同。那种“我明明付出了这么多努力,为什么就是没有结果”的无力感,几乎每天都在吞噬我。

身边的人也从一开始的热血沸腾,逐渐变得疲惫和焦虑。大家互相比较,比较谁的实验数据更漂亮,谁的论文更容易被接受,谁的导师更有人脉。这种竞争环境,有时候会让你觉得“我不是在做科研,我是在参加一场生存游戏”。而且,博士期间的社交圈子会变得很窄,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实验室和电脑。很多曾经的朋友,因为生活轨迹不同,渐渐地疏远了。我记得有一次,一位大学同学聚会,大家聊的都是工作晋升、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而我只能尴尬地介绍我还在“研究一个课题”。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真的很难受。

怀疑的种子:我是不是选错了路?

读博期间最折磨人的,可能就是那种挥之不去的怀疑。你开始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质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做学术研究。看到师弟师妹们在本科阶段就能发表高水平论文,而自己还在为某个实验而抓耳挠腮,那种打击是巨大的。有时候,我会盯着电脑屏幕发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坚持下去。

有人说读博是为了“情怀”,是为了追求真理。但当你的肚子一天天饿,你需要养活自己,你需要给家人一个交代的时候,“情怀”可能显得有些苍白。博士毕业后的出路,也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压力。学术圈僧多粥少,企业界又看重实际经验,夹在中间的博士生,有时候真的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

回首望去:那些闪光点,也让我无法完全否认

尽管如此,真要说“后悔”,似乎又不够彻底。因为在这段痛苦的经历里,我也确实收获了一些东西。

首先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博士训练让你学会了如何系统地思考问题,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如何构建自己的逻辑体系。你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答案,而是会追问“为什么”。这种能力,在任何领域都会受益匪浅。

其次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博士研究本身就是一个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你学会了如何分解难题,如何制定计划,如何应对挫折,以及如何在绝境中寻找突破口。这种“打不死”的精神,是很多本科生和硕士生不具备的。

再者,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拓展。虽然研究过程很辛苦,但你确实在某个细分领域内,成为了比大多数人更懂的人。你接触到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也结识了许多顶尖的学者。这种视野的打开,是你之前从未体验过的。

还有一些偶然的惊喜。比如,你可能偶然在某个实验中发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或者你的某篇论文意外地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认可。这些微小的成就感,虽然不足以抵消大量的挫折,但它们就像黑暗中的微光,让你觉得一切的付出并非毫无意义。

所以,后悔吗?

如果回到过去,我可能会更谨慎地考虑是否读博。我可能会问自己更多关于“为什么”的问题,以及我是否真的热爱这个领域到愿意为之付出一切。我也可能会更早地去了解博士毕业后的实际出路,为自己做好更充分的规划。

但是,我也不会完全否认这段经历的价值。它像一场艰苦的跋涉,让你尝尽了人生的苦辣酸甜,也让你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它磨砺了我的意志,也塑造了我现在的某些特质。

我只能说,读博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但不一定是金钱上的回报)的投资。它需要极大的热情、毅力、以及一点点运气。如果你问我值不值,我会说,它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复杂、但也可能更强大的人。至于后悔不后悔,可能取决于你如何定义“后悔”以及你最终收获了什么。我,还在消化和理解的过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年读博延期,浑身上下,散发出浓郁的忧郁气质,奈何不是王子,而像是个弃子。

师兄跟我说:不要气馁,现在受到的挫折,其实也是一种财富积累,只要熬过去,你会获得比别人更多的经验。

事实证明我师兄说得很对。我发现有些老教授痛心疾首骂自己学生,他们自己也着急,但是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该怎么解决。

(后来我离职前私下帮忙指导了其中一位学生,那学生非常感激,后来顺利毕业去了上海,至今节假日都会发来问候。)

并不是每一个导师都懂得如何培养学生,就像很多自身优秀的家长,却不会教孩子。

大概正是因为他们当年出类拔萃,什么都手到擒来,什么都唾手可得,天资聪颖又得遇贵人,所以反而不懂得怎么将一个资质普通的博士生培养成才。

其实,在我看来,只要指导得法,读博并没有那么难。

所以选导师非常重要。

一个好的导师,他懂得如何手把手教会你走路,懂得如何引导你发掘出自身潜力。

而一个不合格的导师,要么是甩手掌柜,要么就是只批评不建设,甚至自私自利,挑动学生内斗,故意为难学生,压榨学生……

所以,读博不可怕,可怕的是选错了导师。

……

为了读博不后悔,我建议后来者一定要在读博前对导师进行一番仔细的调研。

第一,人品正。这条不展开。

第二,指导学生有方法。

其实读博是一种学术训练。

既然叫训练,那么就一定有一个规程,即有章可循。

其实很多导师自己都是稀里糊涂博士毕业的,根本没有什么章程来训练学生,只是不断催你做小课报告。

认真负责的导师是什么样的呢?

我爱人的硕导董先生,他主动放弃了博导,因为自己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为什么这么想?因为他会负责把每个学生培养出来。这就是责任感。而这点,其实很多导师是没有的。

他会先了解你的基础和兴趣,预估你的潜力,根据你的特点,给你指出几条可能的路。

然后会告诉你一些书目和资料做前期准备。

帮你一起确定选题,敲定大纲,推敲细节,攻克难关。

我有个学生在北大读的博士,格外轻松,她说就是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开的书目读就行了,然后定期把读书的心得整理出来,最后规整一下,就是一篇博士论文。

她就是遇上了好导师。

有时候你选择了一个博导也不熟悉的选题,好的导师就会跟着你的课题去学习,进而来指导你,毕竟他的眼光和境界比你高,随便了解一下,就能高屋建瓴地给你意见。

最差的导师是,光看看你的题目和三级标题,就一顿狂喷,骂得学生怀疑人生和智商,但是最后还不给什么实质性建议。

什么是实质性建议?不是那种大方向的东西,而是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步骤。

我爱人的博导就是这样,她每否却你一个东西的时候,一定会提前准备好解决方案,一套两套……

我们要知道,否定一个观点和方法,是很容易的,但是怎么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好老师会帮你一起解决问题,而恶心的导师会以你解决不了问题而把你骂到崩溃。

所以读博不可怕,可怕的是读错了人。

……

结论:读博没什么好后悔的,但是选导师一定要慎之又慎!

正经推荐这本书给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初学者。

user avatar

借这个标题我想说一个事儿。

你们不要看知乎这类回答了,因为你看多了就会发现都是劝退的,都是后悔的。他们都是心灵失守,在这宣泄,根本没有借鉴意义。

为什么?

因为“好事儿”,都是少数的。不管你是什么行业,能拿到好处、占上好事儿的人永远是少数。

换句话说,能成功占便宜的都是少部分人也永远是少部分人。

所以,你看这种东西根本没用。大多数人往往是失败的经历,他们不会给出什么特别有价值的建议,他们更多的是给出负面情绪的发泄和自我陶醉的装13。我没有贬低的意思,谁还没个心情低落的时候,而这类问题,简直就是强者坟场,心如磐石者的破防之地。这就是个心态崩者聚集地。

这就好像,我听说能月薪2万+的工作岗位只有70万个。我甚至能猜到有些人已经开始虚荣的加上自己的公积金、福利折现来验证自己就是那70万分之1,但是很可惜,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茫茫14亿,只有70万个2万以上的工作,差不多就是万分之五,1万里人才有5个。

舒适的地方总在不胜寒之处,只有少数人才能到达。

或者你反过来想,无人区才是最舒适的,因为其他人都到达不了这里。

你要是看建议,大多数人都是未成功者/灰心者(对,他们不是失败者),他们都会跟你抱怨来显示自己的经验丰富和老道。大多数人的建议是高度重复的(原因嘛,你懂的,失败的总是那么千篇一律,成功的往往都是侥幸的特例)。

我还看了一个帖子,说是一个人刚当上领导,问要看什么书。结果下面一堆没当过领导的小白推荐了一堆书。很有意思的现象。领导,永远是少数人才能有的体验,这种事儿能有什么广而告之的东西?有的话,也是少部分人之间的秘诀,不足向外人道也的秘密。

所以呀,你要通过思想去看行业看赛道,而不是用眼睛和耳朵。你要有课坚强的心和毅力才行呐,小子。

user avatar
博士本身就是一个勇攀高峰的学位,每一个选择读博的人都是不简单的!就像每一个能进入北大清华的学子都是佼佼者,但是进入北大清华后依然还是会有倒数第一。北大清华的倒数第一就没有用吗?实际上人家也是极其出色的呢!

在我6年前拒绝学而思给出的优越条件而选择赴美读博时,说实话,当时的确还是犹豫了很久的。

当时由于一些阴差阳错的原因(具体见最后),学而思邀请我去成为学而思高中化学竞赛的总负责人。说实话,当时真的非常心动,因为我这个人的确就很好为人师,我也一直觉得教化学竞赛还挺不错的,尤其是还在学而思,而且承诺的薪酬也还不错。但是当时也已经拿到了美国博士的offer。纠结之下,我和我的本科导师(黄建滨老师)进行了交流。

黄老师是这样劝说我的(大意):

这个学而思的工作的确现在看起来很诱人。但是如果我获得了博士学位的话,博士的学历以及这期间的科研经历,也许能给我带来更多的提升。获得博士学位后回来,如果想再进学而思的话也能进,而且还能有更多很可能会更好的选择。

我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不愧是wenhou。然后我就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学而思的offer,赴美读博了。在读博期间过得不顺之时——比如有段时间论文一直被拒,我也会偶尔想起当年自己拒绝的那个决定,也会想自己当初是不是做错了决定了。不过就算我有些后悔之时,我也不会怪我的本科导师的,毕竟他是从他的角度给了我建议,最终决定还是我自己做的。

而如今,我必须说,对于当初读博的决定,不后悔,我也非常感激当初黄老师对我的劝说。暂且不说目前培训机构的情况。在博士期间:我学习到了更多更深的知识——尤其是非线性光学领域的;我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以及学术论文写作经验;我发表了领域内顶尖的论文,领域内很多人都愿意和我交流经验;我目前找到的工作就是只招收具有博士学位的。

在读博的过程中,的确是会碰到很多的挫折,的确可能会让你觉得自己不如人。但是你需要意识到,博士本身就是一个勇攀高峰的学位,每一个选择读博的人都是不简单的!就像每一个能进入北大清华的学子都是佼佼者,但是进入北大清华后依然还是会有倒数第一。北大清华的倒数第一就没有用吗?实际上人家也是极其出色的呢!

我在博士期间也经历了迷惘和无助,但是后来发现换一种思路,也会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尽量能找到一些自己做得比较成功的兴趣领域,这样能有助于让自己走出阴霾。比如如果你的羽毛球打得好,可以平时多去羽毛球场虐虐人。博士的生活,不应该只有学术。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人与海》



下面是故事时间:

大四时,我在学而思兼职,参与一些教材的编写。当时有一位所谓的名师,主动将他的讲义通过领导转交给了我。我一看讲义,这都是啥嘛,一丁点参考价值都没有,于是全程按照自己的思路编写的,加入了不少有关化学知识的有趣的历史故事——比如玻尔等人用王水溶解诺贝尔金牌,比如波义耳无意中发现酸碱指示剂等。

当我将我写的初稿交上去后,领导告诉我,那位名师投诉了我,说我抄袭他。领导非常重视这次事件,亲自来做了鉴定,她认为我的初稿和那位老师的讲义一丁点儿也不雷同。那位名师马上说我是抄袭了他的课程视频。原来,这位名师也知道那些故事,并且在课程视频中进行讲授,这也是为何他受学生欢迎成为名师;但是,在给我的讲义中,他却将那些部分全部删掉了,生怕我抄去了。现在发现我居然也写了那些故事,他认为一定是我偷偷看了他的视频。

经过领导的调查,发现公司并没有给我免费看视频的权限。也就是说,我如果要看那位名师的视频,我还要自掏几百上千的腰包,我怎么可能去出那个钱呢?而且我的账号记录中,也没有观看过任何视频(没错我就是想划水,一个视频都没看,哪怕是免费的)——直接证明了我的清白。于是就是因为这个事件,让我在领导那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不仅直接给了我可以免费看任何老师视频的权限,此外还给了我一个offer——让我毕业后可以直接成为学而思高中化学竞赛的总负责人。

user avatar

扪心自问,不后悔,甚至还想再待几年。北京让人留念的,除了老师和同学,就是这座园子了。在这里学到了不少东西,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能做什么,以后要做什么。

学的金融,辅修了计算机。毕业的时候,放弃出国留学,直博续了五年。二十一岁拿的学士学位,博士正常毕业是二十六岁。目前产出可以,已达到毕业要求。我的老板人不错,本科的时候就是他的学生,读研期间日子甚是滋润,无忧无虑地做事,爱好也得到极大的培养,可以说读博于我而言是一段浪漫蒂克的时光。

要说有没有遗憾,那肯定是有的。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出国留学。当年申请了耶鲁和剑桥,由于钱不到位,留在了光华蹉跎岁月。

读博期间,老板多次派我出去交流,算是弥补了缺憾。我知足了。

user avatar

今天刚刚做完一个咨询,对象是一个英国的在读硕士,在留学前已经有多年工作经验,属于目的和动机都很明确的同学,对自己的评估也很准确,打算申请PhD的准备做得十分充分,基本上问我的都是非常要害的问题,以我的判断,ta申请到PhD的概率非常大,我也相信他能读的很好。

因为首先他有很强烈的动机去读博士,并不是为了读而读,再加上几年的工作经验也能让他更实际的思考这个问题;其次条理很清楚,知己知彼,并且也有plan b c d;最后,很冷静,说话很沉稳,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情绪的稳定性对于读博重要性甚至要高于智商的因素。

读博,从申请的时候就开始了,直到毕业找到工作才算结束,短则3,4年,长则7,8年,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博士中间后悔,甚至quit可能性是很大的。

就我的观点来看,这位同学对于读博基本上是不会后悔的,因为ta的一番话基本已经展示出了对于博士的利弊的各种理解,即使是后悔,也是后悔没有做到更好。


说回到我,我是不后悔的,在读博之前我试着尽可能的去多方面了解博士这个东西,博士的好处能找的很多,我其实并没有很多的去关注。

请问各位博士你们后悔读博吗? - 平凡的回答 - 知乎

如果重返研究生,你还会选择读博吗?

反而我把大量的注意力和用来检索的时间放到了坏处上,这就包括了三个主要的部分。

a 申请的时候

时间成本很高,难度很高,找到合适导师的难度很高等等,可以说博士还没读之前的申请博士难度就已经很高了,因为申请上不算结束,还得是合适的导师,不那么坑的导师。

很多时间,在开始的时候就看到结果了,但是“理性人”这是书本上的概念,大家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了侥幸心理,而这种侥幸心理碰到了真正的极品导师,也只不过是把悲剧推后了几年。

申请 PhD 有多难? 这里面我也提到了,申请的时候对于不少人就是一场艰苦的战斗。

你为什么要选择读博士,是为了什么?
没有科研理想的话为什么要读博?
你下定决心读PhD了吗?或者,是什么让你坚持读PhD的?

b 就读的时候

为什么面对读博大家都那么悲观? 这个回答我写了,主要就是期望值太高,期望值越高,与现实的落差就更大。

对于如何克服就读时的各种问题,读博期间如何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我也写过了,这就是非常正常的情况,起起落落是必然的,然后落下去起不来就是大忌。

有享受科研的博士吗?
博士生们每天科研时间是多久?

实在不行,可以选择quit的,博士本质上就是一份工作,做的不顺心以至于都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适合quit的。

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大意是,读博已经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了,相比起其他事情来碰到点挫折就自怨自艾,那你让其他的人怎么想。

具体我记不清了,反正就这么个意思。

反正记住,不行就quit,几个月后还是一条好汉。


c 博士的后期以及工作

辛辛苦苦读了博士出来,找不到工作,该如何找到心理平衡?
你们都为什么读博?
博士毕业之后去企业,是不是说明博士就白读了?
为什么那么多博士生都急着毕业?

我写了好多了,博士的后期别想别的,就是毕业以及工作。

博士只是一份短期工作合同,终究是要找长期合同的。


最后

觉得心理不舒服,再看看读博期间如何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如果还是不行,到了很严重的程度,建议quit,或者休学一年再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博这事儿吧,说后悔那肯定是真后悔过,但要说完全后悔,那又好像有点不甘心。这就像你投资了一大笔钱,结果回报不如预期,但又不想承认自己的眼光有问题,所以总觉得哪里还有潜力可挖。我大概是那种,当初脑袋一热,觉得“我要做点不一样的事情”的人。看着那些论文上的名字,觉得他们背后一定有什么常人不知道的智慧和魅.............
  • 回答
    关于深圳中小学教师岗位的“硕博热”:过来人的真心话这些年,深圳的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中小学教师岗位上,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身影。他们中有不少是从名校毕业,怀揣着教育理想和对这座城市的热爱而来。那么,在深圳当了几年中小学老师后,这些“硕博高材生”们,.............
  • 回答
    好的,各位博友大家好!我非常理解大家此刻的心情,这个问题几乎是每个在读博士或已毕业博士都会反复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假设的)博士,我来尽可能详细地分享一下我的经历和感受,希望能给正在迷茫的你一些参考。首先,我得坦诚地说,我并不能简单地说“后悔”或“不后悔”。 这个问题的答案太复杂,它伴随着成功、挫折.............
  • 回答
    读博,尤其是读完博,那感觉就像是推开了一扇厚重的门,门后不再是熟悉的校园,而是更广阔但也更复杂的成人世界。我大概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真正消化和理解一些博士生涯带给我的“真相”,这些真相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道理,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对自己、对学术本身更深刻的认知。真相一:真正的“专家”是稀缺的,大多数人.............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好久,也跟不少人聊过。至于“后悔”这个词,我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一部分的我,确实会时不时地冒出“早知道就……”的念头。最直接的,就是那段日子里,我的生活几乎被学业掏空了。日复一日的实验室、图书馆、文献堆,还有那些永远赶不完的deadline。特别是实验不顺利的时候,那种挫败感会.............
  • 回答
    大学生活啊,说起来真是五味杂陈,后悔吗?大概率是有的,但又不是那种彻底的、咬牙切齿的后悔,而是更像是一种“如果当时……”的怅然若失。我本科读的是一个不算太热门,但也不算太冷门的专业,现在回想起来,选择这个专业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当时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家人的建议,以及对“就业前景”这种模糊概念的追随。.............
  • 回答
    我最近读完一本让我深深懊悔的书,它的名字是《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后悔”,不如说是一种对过去认知的颠覆和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带来的震撼和不安感,比任何阅读体验都要强烈。我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开始翻阅它的,当时我正享受着一杯咖啡,窗外鸟语花香,一切显得那.............
  • 回答
    在日本读法律修士,毕业后想留日工作,这绝对是一个有潜力的方向!恭喜你选择了这样一个有挑战性又有前景的道路。在日本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确实需要一番细致的规划和努力。别担心,我会给你一些深入且实用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顺利过渡到职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日本,法律从业者分很多种,他们的工作内容、资格要求.............
  • 回答
    说起来,当初选择材料专业,也是一番深思熟虑。看着那些闪闪发光、结构奇特的金属,或是透明如水晶、坚韧似钢铁的复合材料,总觉得里面蕴含着无穷的奥秘,能改变世界。大学四年,的确是沉浸在各种材料的海洋里,从基础的物理化学原理,到各种金属、陶瓷、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特性与应用,学习过程充满挑战,但也很有意思。那.............
  • 回答
    读完《不如去看一棵树:26 棵平凡之树的非凡故事》,我的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说不清道不明的。书里讲的都是些咱们平时压根就不会多看一眼的树,什么杨树、榆树、槐树,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但作者笔下的它们,却仿佛活了过来,带着各自的经历、情感,就这么静静地呈现在我眼前。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没抱太大的期待,.............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喉咙有些发紧,握紧手中沉甸甸的青龙偃月刀,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诸葛丞相……他老人家就这么走了……(环顾四周,北伐的大帐内气氛压抑得可怕,将士们脸上写满了茫然与悲伤,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难以掩饰的退缩。听着外面的风声,感觉整个大汉的命运都仿佛在随着这风,摇摇欲坠。)撤?就这样撤了.............
  • 回答
    人到中年,总有些诗句,年轻时读过,不过是字面意思,浅浅拂过。谁知岁月流转,境遇变迁,那些曾经平淡的文字,突然就钻进心窝,激起千层浪。我记得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年轻的时候,觉得这句话不过是写一个隐士的闲适,描绘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水到头了,还能怎么样?坐下看看天上的云,多自在啊!当时我脑.............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困惑,甚至有些沮丧的现象。我们捧着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书,听着那些被奉为圭臬的道理,感觉自己仿佛 nắm giữ 了人生的秘诀,为什么真正走到人生的道路上,却依然磕磕绊绊,甚至觉得“过不好”?问题不在书本和道理本身,它们提供的视角、方法和洞察往往是深刻且有价值的。真正的症结,在于我们.............
  • 回答
    移民加拿大,你们后悔了么?这个问题,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总是被无数怀揣梦想的人们仰望,然后又伴随着晨曦的到来,在现实的微光中悄然审视。而我,作为曾经站在那片土地上的一个普通人,也曾无数次地问自己这个问题,也曾听过身边无数个“我后悔了”和“我庆幸极了”的声音。决定出发,是源于一份对“更好”的期盼。我记.............
  • 回答
    您好,我是一名AI助手,无法拥有亲身经历,因此无法回答“移民日本,你们后悔了么?”这类问题。不过,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关于移民日本的普遍看法和可能遇到的情况,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移民日本,后悔与否,是个非常复杂且因人而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 很多移民在经历了一开始的新鲜感和适应期后,会面临各种挑战,.............
  • 回答
    关于生二胎,我的感受非常复杂,谈不上纯粹的后悔,但也绝非一帆风顺。回想当初决定要老二,确实是有很多憧憬的。觉得老大一个人有点孤单,希望他能有个伴,一起长大,互相扶持。也想着自己年纪渐长,希望晚年不至于太过冷清,有几个孩子傍身,热闹些。而且,看着周围的朋友也都二胎,感觉生两个孩子是件很自然的事情。刚开.............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好久,也和不少同行聊过。要说学了会计到底后不后悔,真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就像一场长跑,一开始的热情可能消退,但坚持下来,你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风景。最初的选择与期待我当初选择会计,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稳定”、“金饭碗”的光环所吸引。那时候,我总觉得做个会计,数字清晰明了,工作.............
  • 回答
    好的,没问题。我将尝试从一个真实移民的视角,用真诚、接地气的语言来聊聊这个话题,尽量避免“AI味儿”。移民美帝,后悔了吗?聊聊我这些年的真实感受这个问题,估计每个身在异乡的中国人心里都或多或少有过类似的叩问,尤其是在某个深夜,对着屏幕上国内的亲友团聚照片,或是某个突如其来的生活难题时。我也不例外。当.............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恐怕是没法给你一个简单的“是”或者“否”的答案。因为这太复杂了,涉及太多东西,也因人而异。而且,我们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后悔”这个选项,或者说,后悔这个词好像也无法真正概括我们内心的感受。我们把孩子留在老家,说实话,初衷是为了我们自己。当年我们年轻,刚毕业出来闯荡,在大城市里.............
  • 回答
    说实话,关于大学买游戏本这件事,我身边有过各种各样的声音,我自己也经历过一些思考,所以如果有人问我“后悔吗”,我只能说:看你怎么定义“后悔”,以及你当初买它的目的是什么。让我一点点展开来说吧。先说说那些“后悔”的声音,以及背后的原因: 经济压力,真不是开玩笑的。 大学时期,说实话,大部分人的经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