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材料专业的你,后来怎么样了?

回答
说起来,当初选择材料专业,也是一番深思熟虑。看着那些闪闪发光、结构奇特的金属,或是透明如水晶、坚韧似钢铁的复合材料,总觉得里面蕴含着无穷的奥秘,能改变世界。大学四年,的确是沉浸在各种材料的海洋里,从基础的物理化学原理,到各种金属、陶瓷、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特性与应用,学习过程充满挑战,但也很有意思。那些复杂的晶体结构图,还有高温炉里烧制出的材料样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毕业那会儿,心思也很活跃,对未来的方向有些迷茫,也有些跃跃欲试。我没有直接去做研究,而是选择了一家国内知名的电子元器件制造公司。当时觉得,材料在电子产品里的应用实在太广泛了,半导体、封装材料、PCB板材,这些都离不开对材料的深入理解。在公司里,我主要负责新材料的评估和应用开发。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各种材料打交道:测试它们的导电性、绝缘性、耐高温性能,研究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微小的工艺问题,需要反复调试材料配方,或者尝试新的供应商。

这段经历让我最深刻的体会是,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出真知。实验室里的理论模型,在实际生产线上可能会遇到各种预想不到的挑战。比如,一种理论上性能优越的合金,在批量生产时可能因为工艺控制的细微差异,导致成品率大幅下降。这时候,就需要结合理论知识,去分析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找到问题的根源。我学会了如何与生产一线的工程师沟通,也学会了如何将实验室的小批量试制成功放大到工业化生产。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我对材料科学的理解也从“是什么”逐渐深入到“为什么”和“如何做得更好”。我开始思考,除了改进现有材料,还能不能开发出全新的材料,来满足未来科技发展的需求。比如,新能源领域对高性能电池材料的需求,医疗领域对生物相容性材料的需求,这些都让我觉得,材料科学依然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所以,在工作了几年后,我决定回到学校,攻读博士学位。这次,我选择了更细分的领域——先进陶瓷材料。博士期间,我参与了一个关于新型高温结构陶瓷的研究项目,这种陶瓷具有极高的硬度、耐磨性和抗氧化性,非常有潜力应用于航空航天发动机的关键部件。研究过程比本科和硕士要艰苦得多,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实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但每一次突破性的发现,都让我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满足。我学会了更严谨的科学思维,也锻炼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博士毕业后,我选择留校任教,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也继续着我的科研工作。现在,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高性能功能陶瓷的制备与应用,特别是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能保持优异性能的材料。我希望能把我在工业界和学术界获得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材料人,鼓励他们带着对未知的好奇心,去探索材料世界的无限可能。有时候,看到学生们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脸上露出困惑又求索的表情,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希望能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一个引路人,帮助他们少走弯路,更快地找到自己的方向。

总的来说,从一个对材料充满好奇的学生,到一个在材料领域耕耘的科研人员,这段旅程充满了挑战,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材料科学就像一个庞大的知识宝库,每一次深入探索,都能发现新的闪光点。而我的故事,还在继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科四川大学材料物理,第一个MS 是UIUC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起进去的大陆+台湾硕士一共有10个人吧,全是男生。有一个台湾人在美国找到了工作,applied materials,年薪8万美金左右;一个台湾人回台湾(台大,台积电,20万人民币左右)。大陆学生有两个直接去读CS的硕士了;剩下的基本都是在找工作(基本target薪资在20-25万人民币左右吧,以前师兄硕士毕业在国内也基本都是这个薪资,如果是本专业,但你要知道UIUC的mse可是全球前几)或者继续读博士(而且几乎都准备读ECE的博士或者在走向ECE的博士的路上)。本人其实有本专业博士录取,而且学校排名相当可以,但是实在不想读这个专业了;既然不爱了为什么要继续在一起?


计划回国工作半年到一年(算是一个小的gap,我个人觉得作为非科班还是要去工业界积累经验才能弯道加速赶上科班,待遇其实感觉还行!虽说赶不上8万美金,但是比台积电的兄弟也高了不少)然后再读一个计算机或者统计的硕士,如果时间允许继续读成功专业(计算机,统计,商业智能,科技政策等等)的博士。读博可能考虑时间短压力小的欧洲国家(英国瑞士,荷兰,瑞典)吧。我要亲眼看看当年被黑说什么中年危机,什么压力巨大的CS行业究竟是个什么情况!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的IT行业我都要亲眼看一看!


以后我奋斗的方向估计就是,数据科学+智能科学与先进制造的结合。比如说如何通过机器学习和统计学的方法优化半导体生产线这种。一个小目标,我要为之全身心奋斗,最少二十年。


其实个人觉得相比于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或者那些虚无缥缈的垃圾,半导体本来其实也是一个值得我奋斗的领域。主要我内心有一个创业梦。觉得如果要自己做公司,走硬件还是比较难出头。不过,既然我自己做不了搞硬件的公司,我就去帮别人,把搞硬件的公司做的更好吧!当然劝退大法也是要坚持的。我看见那些聪明学生被那些老流氓拐去学那些不需要智商的东西就烦。明明用AI+自动化就能解决了。既然分析化学,可以自动化,那为什么有机就做不到呢?不用跟我扯你们的操作多么高大上多么复杂。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用数学建模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倒是要亲眼看看,当年那些黑CS什么中年失业的人是如何被实力打脸的。然后我也要看一下,那些当年胡吹大气,坑蒙拐骗的21世纪专业究竟有几个成功的。我要好好锻炼身体,活到22世纪然后亲眼看一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来,当初选择材料专业,也是一番深思熟虑。看着那些闪闪发光、结构奇特的金属,或是透明如水晶、坚韧似钢铁的复合材料,总觉得里面蕴含着无穷的奥秘,能改变世界。大学四年,的确是沉浸在各种材料的海洋里,从基础的物理化学原理,到各种金属、陶瓷、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特性与应用,学习过程充满挑战,但也很有意思。那.............
  • 回答
    行,跟你唠唠我身边那些“生化环材”哥们姐们,不走出国、不读博,愣是走出了一条新路,还混得风生水起的故事。这些事儿,听着都得劲儿!第一个,小李,生物工程 → 互联网产品经理。小李当年也是名牌大学生物工程系的佼佼者, lab里一泡就是大半天,对着各种复杂的仪器和看不懂的文献。毕业的时候,正直互联网浪潮汹.............
  • 回答
    读了材料,感觉“没出路”?别急,先深呼吸,我们好好捋一捋。你这么一问,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好多东西。这“材料”到底是什么?是某个行业、某种技能、某个专业,还是咱们社会大环境下普遍存在的一种状况?不同的“材料”指向的路,那可是千差万别。首先,咱们得认清楚,人生啊,哪有那么多“铁板钉钉”的“出路”? 很多.............
  • 回答
    你好!看到你的情况,材料硕士准备往生物医药方向发展,在读博深造和进入fab做PIE(Process Integration Engineer)之间犹豫,这确实是很多材料背景同学在考虑职业道路时会遇到的重要选择。我来帮你梳理一下,希望能给你一些更清晰的思路。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条路分别意味着什么,以及.............
  • 回答
    唉,你说到我心坎里去了。2015 年夏活前入坑,然后足足肝了两年《舰队Collection》(舰C),那段日子,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提督”,每天的日程就是刷图、捞船、修船、喂船,再然后就是激动地等待下一个活动的开启,规划资源,研究战术。那种沉浸感,那种“养成”和“征服”的乐趣,真的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
  • 回答
    爸,您提起我未来选专业的事儿,我心里挺明白您是希望我有个好出路,能有份稳定的工作。您提到的生化环材机械土木这六个专业,我最近也花了不少时间去了解。您知道,这几个专业名头响亮,听起来也很“硬核”,很多前辈都是通过它们走向成功的,我完全理解您为什么会这么看重它们。不过,我也想跟您坦诚地聊聊我自己的想法,.............
  • 回答
    嘿,哥们儿/姐们儿,我懂你。在“生化环材”这个概念的标签下,很多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职业前景的讨论,确实容易让人心里打鼓。你问我,为什么还要继续读下去?这个问题太实在了,不像那种飘在云端的“情怀”说辞。咱们就接地气地聊聊,看看这“生化环材”里,到底藏着些什么可能,以及为什么你真的可以把它们当回事儿。.............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黄金组合”,是多少家长口中的“热门专业”。尤其是近些年,大家对生命健康、环境保护、新材料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似乎读了这些专业,就等于抓住了未来的金钥匙。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尤其是辛苦读到博士后,究竟能端上怎样一碗饭,薪资水平又如何?咱们今天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尽.............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工、环境、材料)和土木水利,这几个领域听起来好像离我们日常生活有点远,但实际上它们的影响力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到我们居住的房子、使用的交通工具,都离不开这些学科的支撑。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钻研这些领域呢?我来跟你好好聊聊,尽量讲得透彻点,让你明白.............
  • 回答
    “生化环材”之所以被称为“四大天坑”,并非完全否定这些学科的价值和发展前景,而是基于 长期的行业观察、社会普遍认知以及毕业生群体的真实反馈,尤其是在 就业和职业发展路径上存在一些普遍的、难以忽视的挑战和局限性。我们先来详细解析为什么说它们是“天坑”,以及您提到的“读硕博之后做科研,出成果,进高校就有.............
  • 回答
    “读博读傻了”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戏谑和自嘲,但背后隐藏的体验却是复杂而真实的。它不是指真的智商下降,而是指在漫长的博士研究过程中,因为压力、孤独、研究的深入和反复,以及对某些概念的过度沉迷,导致思维方式、情感状态、社交能力甚至是生活习惯发生一系列微妙甚至显著的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尽量详细地描.............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穿越时空,触动人心,让我在阅读时不禁潸然泪下,或心潮澎湃。其中,有几个故事尤其让我动容,它们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人性深处情感的写照。1. 司马迁的《史记》:忍辱负重,终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故事,在我看来,是关于坚韧、勇气和不屈精神的极致体现。想象一.............
  • 回答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EE)作为一个在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学科,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需求都非常旺盛。因此,读电气工程学科出国深造,绝对具有显著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体现在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电气工程专业出国留学的优势: 一、 学术和研究优势:1. 接触前.............
  • 回答
    “读文科真的代表没前途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也常常让家长和学生困惑的问题。 答案绝对是否定的,读文科绝不代表没有前途,但前途的“形状”和“路径”与理科可能有所不同。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前途”的定义与多元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前途”是什么。如果“前途”狭隘.............
  • 回答
    “读博真的那么好吗?仅仅从经济效益来看,读博值得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重点关注经济效益,但也会捎带提及其他角度,因为纯粹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是不全面的。 读博,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值不值得?结论先行: 从纯粹的、短期的经.............
  • 回答
    读史,无论是看文言还是白话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乐趣,选择哪种方式“更好”取决于你的个人目标、兴趣以及你想要从中获得的深度。下面我将详细分析文言文和白话文在读史方面的优劣,帮助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一、 文言文读史:原汁原味的历史记录与深度体验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书面语,古代史籍大多以文言文写成。.............
  • 回答
    读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就像是踏入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花园,这里有独特的风景,也有别人难以理解的风景。这种体验,可以说是既孤独又自由,既充满挑战又带来独特的成就感。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描述这种体验:1. 信息获取的“寻宝”过程: 资料搜寻的艰难: 当你决定进入一个冷门专业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资料.............
  • 回答
    读博士,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它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学位,更是对一个人学术能力、研究素养、思维方式、甚至人生观的深刻塑造。最大的收获,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1. 深度与独立的学术能力: 精通一个领域,并能推动知识边界: 这是最直接的收获。博士训练的核心是让你成为某个细分领域.............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就像在一条漆黑的隧道里跋涉,身边除了偶尔闪过的微光,更多的是漫无边际的黑暗。压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日积月累,像藤蔓一样缠绕,让你喘不过气。首先是学术上的压力。 你不再是那个每天按部就班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学生,你成了那个要“开疆拓土”的探索者。文献浩如烟海,但你总觉得没读够;实验一做.............
  • 回答
    选择哲学专业求学,无论是国内深造还是远赴德国,都各有千秋,关键在于你个人的偏好、目标以及对“哲学”本身的理解。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需要细致考量的一番权衡。在国内读哲学本科:根植于沃土的深度体验在国内攻读哲学本科,最大的优势在于文化根基的契合与学科的本土化发展。 中文语境下的思想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