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萤火虫之墓》反映了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回答
《萤火虫之墓》是一部深刻而感人的动画电影,它所反映的意识形态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反战与和平主义的普世价值:

这是《萤火虫之墓》最核心、最直接的意识形态表达。电影通过描绘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摧残,尤其是对无辜儿童的毁灭性打击,毫不留情地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性。

战争的非人道性: 电影没有美化战争,而是直观地展现了战争的丑陋面——饥饿、疾病、死亡、失去亲人、流离失所。清太和节子兄妹原本有一个温馨的家,但战争瞬间将这一切击碎。他们不得不面对难以填饱的肚子,在废墟中寻找食物,在寒冷中瑟瑟发抖。这种描绘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战争对普通人造成的深重灾难。
个体的无力与渺小: 在宏大的战争机器面前,清太和节子这样的普通个体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生存下去,但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们,最终将他们无情地吞噬。这反映了一种对战争机器的批判,认为战争本身就是一种对人性的压迫。
对和平的渴望: 电影通过展现战争带来的绝望,强烈地传递了对和平的渴望。兄妹俩最后的愿望仅仅是能够好好地活着,能够吃到甜甜的糖,能够有一个温暖的家。这种朴素的愿望在战争中显得尤为珍贵和令人心碎,也更加凸显了和平的价值。

2. 日本近代历史背景下的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的批判(间接):

虽然《萤火虫之墓》不是一部直接政治宣传的电影,但它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当时日本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有一定的反思。

军国主义的代价: 电影中的战争是由于日本的军国主义政策而发动的。当影片中描绘的日本社会充斥着对战争的盲目支持,以及对国民精神胜利法的宣扬时,这种集体狂热最终会将个体推向深渊。清太为了国家荣誉而参军,却最终为日本的战败付出了血的代价,也间接揭示了军国主义的虚妄和对国民的欺骗。
对战争动机的反思: 电影并没有深入探讨战争的起因和政治动机,而是将焦点放在战争的后果。然而,正是因为战争,日本社会才变得如此扭曲和残酷,才会出现像姨妈那样冷漠和自私的人。这可以看作是对日本发动战争的行为的一种含蓄的批判,即战争带来的并非荣耀,而是毁灭。
“精神胜利法”的警示: 在影片中,清太有时会执着于所谓的“日本精神”和尊严,比如不愿接受他人的施舍,宁愿带着妹妹在破旧的防空洞里艰难生存。这种“精神胜利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对战争失败的逃避和不愿面对现实的心态。然而,这种精神上的坚持并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反而加剧了兄妹俩的悲剧。

3.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张力:

电影也展现了个人在社会洪流中的挣扎,以及个人价值观与集体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清太的个人主义与社会疏离: 清太是一个有尊严、有骨气的少年,他不愿屈服于他人的冷漠和不公。然而,他的这种个人主义在战争时期极其不合时宜。当社会普遍都在承受苦难时,他坚持自己的尊严,不愿被视为乞讨者,这种坚持最终导致了他和妹妹的孤立无援。
集体主义的压迫: 战争时期,社会往往强调集体利益和国家意志。在这种环境下,个人的需求和情感很容易被忽视。清太的家庭破裂,财产被没收,都与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和集体化的政策有关。

4. 人性中的善与恶:

电影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展现,既有高尚的情感,也有令人齿冷的自私。

兄妹俩之间无私的爱: 清太对节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爱护,是人性中最闪耀的光辉。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都会想办法让妹妹开心,给她吃一点点食物,哄她入睡。这种兄妹情深是影片最感人的部分,展现了在绝境中人性中最纯粹的爱。
人性的自私与冷漠: 姨妈一家在战争时期为了自身的生存,对清太兄妹的态度变得冷漠和无情。他们指责清太是累赘,嫌弃他们带来的麻烦。这种转变揭示了在生存危机面前,人性中潜在的自私和冷漠是如何被激发出来的。
旁观者的沉默: 影片中也有不少旁观者,他们看到了清太兄妹的困境,但大多选择袖手旁观。这反映了在集体苦难中,个体的同情心往往会被麻木所淹没,或者因为害怕惹麻烦而选择沉默。

5. 对死亡的思考与生命的珍贵:

电影以一种极度悲伤的方式提醒观众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残酷。

童真的毁灭: 节子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瘦弱的幽灵,她的童真在战争中被彻底摧毁。她的死亡不是一个突然的事件,而是逐渐消逝的过程,这更加令人心痛。
死亡的普遍性与个体性: 影片中随处可见死亡,从远处燃烧的城市到路边倒毙的尸体。然而,影片将死亡聚焦于清太和节子这两个具体的个体,让他们本应充满希望的生命戛然而止,从而引发观众对生命个体价值的深刻思考。
萤火虫的象征: 萤火虫在影片中扮演着重要的象征角色。它们短暂而微弱的光芒,如同清太和节子短暂而脆弱的生命。它们在黑暗中闪烁,既带来了短暂的美好和希望,也预示着生命的消逝。节子最后将萤火虫放生,仿佛是在将自己融入这短暂而美好的光芒之中,也是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和告别。

总结来说,《萤火虫之墓》所反映的意识形态是多层面的。 它最直接、最强烈地表达了反战与和平主义的普世价值,控诉战争对生命的无情摧残。同时,它也通过对日本近代历史背景的铺垫,对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进行了含蓄的批判,揭示了其对个体的巨大代价。此外,电影还探讨了个人在集体洪流中的挣扎、人性的复杂性(善与恶的交织)、以及对生命珍贵与死亡残酷的深刻反思。它以一种极为悲伤和写实的手法,让观众在感受个体悲剧的同时,也引发对战争、社会以及人性本身的深层思考。这部电影并非简单地诉诸情感,而是通过一个具体而极致的悲剧,传递了一种深刻的社会和人文关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确两点:

1.《萤火虫之墓》,并不是作为反战动画来制作的。

2. 通过收录原作(这是改编自野坂昭如的小说)的小说集《萤火虫之墓》(

萤火虫之墓 (豆瓣)

来看,这一篇小说,还有后面多篇小说,称为“通过不同人的视角来描绘那时的日本”的作品更加恰当。

以下给出证据。

日文维基百科

http://ja.wikipedia.org/wiki/火垂るの墓

,里面有下面一段话。

監督の意図

高畑勲は、本作品について「反戦アニメなどでは全くない、そのようなメッセージは一切含まれていない」と繰り返し述べたが、反戦アニメと受け取られたことについてはやむを得ないだろうとしている。高畑は、兄妹が二人だけの閉じた家庭生活を築くことには成功するものの、周囲の人々との共生を拒絶して社会生活に失敗していく姿は現代を生きる人々にも通じるものであると解説し、特に高校生から20代の若い世代に共感してもらいたいと語っている。

翻译一下:

导演意图

高畑勲曾经反复声明,此作品”完全不是反战动画,而且也完全没有包含了这种信息/意味”。但它无可奈何地被看做反战动画。 据高畑勲解说道,(本片)描绘的兄妹二人虽然成功构建起的闭合的家庭生活、但因为拒绝依赖周围的人活着而最后失败掉的这种生活状态,和生于现代的人有共通点 (PS.中文维基百科翻译成“影射”) ,特别是和20年代生的年青一代人有共鸣之处。


然后再说一下原著那本书,野坂昭如写的原作是个中篇小说,我看的中文版的书是以第一篇小说命名的小说集(第一篇就是萤火虫之墓),后面的几篇是《美国羊栖菜》、《焦土层》、《育死婴》、《探戈舞曲》、《可怜的孩子》。萤火虫之墓里有作者的生活痕迹在,(来自维基,有可靠来源:)野坂昭如在战时同家人疏散到福井县,但是其妹妹最终因为营养不足而死亡,而且使他愧疚的一件事是他曾经因受不了干妹妹的哭闹而拍打她的头。(这件事情后来被化用进了《育死婴》里),他因为自己的罪恶感和负疚感而写了这篇小说。

再来看后面的几篇小说:美国羊栖菜是写一对美国夫妇在50年代到日本人家里做客的事情,主要描写日本人对于美国人那种敬畏、忧虑又想讨好、还带着一点厌恶和被压制的轻蔑的感觉(可能用词有点不当);《育死婴》是一个杀死孩子的母亲的忏悔,而杀死孩子是战时的不得已的事情;《焦土层》写的是战后被交给了新的家庭、长大了并且飞黄腾达的男子回去探望养母(实际上是吊唁)的故事;最后两篇是在”战争中堕落”的一群孩子在管教所里的生活,主人公最终被新的家庭收留。


看完之后我的想法是:尽管每一篇都可以拿来作为“反战”的论点,但是实际上(虽然不敢妄测作者写作意图),客观地看作者是从各种人的生活经历来尽可能地描绘日本战时和战后的生活情景;而本来很显然的单篇的意图指向放在这些作品的集合中,似乎就变淡了。


(突然想到一句话 “作家的使命就是尽可能地记录下这个时代”)


当然,这部片被理解成反战动画也并不是只有中国的观众这样,或许是影片无意传达出浓重的悲凉情绪还有某种稍有误解的感情意图所致。我其实很赞同把这部影片作为反战的代表动画,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影片的理解是极好的, 但是我也觉得多了解一些东西也未尝不可。

user avatar

中国某些人分析事物的时候,有三大令人讨厌的特点:

1.不承认/忽视其他国家的人也是人,有人性。不承认/忽视其他的国家也是国家,有基本的国家尊严/民族尊严

2.全世界都是傻逼,只有我党/我国/我兔/我是英明的。

3.觉得全世界都是天朝这样充满了国家中心主义,意识形态,政治挂帅的【】。

说起日本,就觉得日本理亏,又是战败国,就该全国人跪在屎坑里,给中国磕头,应该傻完全不顾自己的任何国家利益在地缘政治问题上给中国让路。应该把自己的所有父辈都当成傻逼。

我岂不说这种态度算不算有外交诚意和道德了,就说纯强权政治,凭什么?中国靠什么这么牛逼?

没文化的50岁大叔平时嘴炮就算了,正式场合还有人抱着这样的态度讨论问题,真让人看着就捉急。

然后正式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

日本人反战的一大思潮就是,日本政府当年是疯狂而愚蠢的,去盲目的发动了必然失败的战争(无论是对美国,还是对亚洲),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这也是日本反战片的主要表现内容)。

要不然你想怎么拍?反思日本人革命不彻底没成立民/主政/府,没推翻天皇建立共/产党政权?以及你真的确定那种拍日本节节胜利蹂躏被占领地区的军民的片子拿到日本放是反战片还是宣战片?站的立场不一样疼点不一样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不明白?

关注战争给本国人民造成的灾难,以诫后世,难道不是很好的题材么?这你都不能满意,这么高的思想标准我们先来解决一下我这文敏感词太多发不出去的问题好不好?

——————

非常意外,居然得这么多赞和喷……因为其实我觉得下面很多答案比我说的更客观,更应该得到支持。某种意义上说大家还是喜欢观点更强的答案而不是更客观的答案……这也是一件颇令人遗憾的事情。

不过,说实话,我本人并不喜欢萤火虫之墓……因为时代/文化的差异吧。就像

@宇露

说的一样,换成中国人,又是另一个视点了,比如

@张学而

老师说的这层意思我自己就品不出来了……

当然,我仍然坚持我原本的观点,不要问什么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这个视点就是错误的。不要有意识形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萤火虫之墓》是一部深刻而感人的动画电影,它所反映的意识形态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反战与和平主义的普世价值:这是《萤火虫之墓》最核心、最直接的意识形态表达。电影通过描绘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摧残,尤其是对无辜儿童的毁灭性打击,毫不留情地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性。 战争的非.............
  • 回答
    《萤火虫之墓》作为一部享誉国际的动画电影,它描绘的战争残酷与人性的悲歌,却也确实在上映之初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在某些圈层和语境下引发过讨论甚至争议。并非什么触及了禁忌,而是它以一种极其真实甚至有些“残酷”的方式,触碰了许多人对于战争、历史以及儿童命运的固有认知。我们来梳理一下,为什么这部看似以“悲剧.............
  • 回答
    《萤火虫之墓》是一部由高畑勋执导,吉卜力工作室制作的动画电影,于1988年上映。它改编自野坂昭如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二战末期,一对兄妹在日本神户遭遇空袭后,如何在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环境下挣扎求生的故事。艺术成就与情感冲击:首先,从艺术层面来看,《萤火虫之墓》无疑是大师级的作品。高畑勋导演以其细腻写实.............
  • 回答
    《龙猫》在中国重新上映,无疑是很多人童年的美好回忆被唤醒。在这个温馨怀旧的氛围下,一些日本网友的留言,特别是推荐《萤火虫之墓》的行为,确实引人深思。这背后可能交织着多种复杂的心态,绝非单一的情感所能解释。首先,我们可以从“文化交流与分享”的角度来看待。日本动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输出,多年来在中国积累.............
  • 回答
    《薇薇 萤石眼之歌(Vivy Fluorite Eye’s Song)》第13集,无疑是这部作品高潮迭起的收官之作,也是许多观众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的原因。它的结局,可以说是既带着一丝苍凉,又饱含着希望,将“歌唱”这一贯穿全剧的主题,以一种近乎残酷又充满哲思的方式推向了极致。先说“苍凉”的那部分。最直.............
  • 回答
    来聊聊2021年4月番里的那颗璀璨的“萤石眼”——《薇薇 萤石眼之歌》。这部由MAPPA操刀、Tatsuya Takahashi编剧的原创动画,从一开始就带着一种“不一般”的预感。它不是那种随处可见的奇幻冒险,也不是那种轻松的日常校园剧,而是一部有着宏大叙事、深刻主题,并且对人性和AI之间界限进行大.............
  • 回答
    假如我们人类在情绪激动,尤其是在兴奋的时候,屁股会像萤火虫一样发出柔和的光芒,这绝对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象中的那个世界,会是充满了视觉奇观,也充满了意想不到的社交挑战。首先,夜晚的城市会变得格外迷人。不再是冰冷的灯光独舞,而是无数柔和的光点在人群中闪烁,随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 回答
    萤火虫漫展“汉服秀”风波:一次对文化认同与商业运作的深刻审视最近,一场原本备受期待的漫展活动,因为一项名为“汉服秀”的环节的取消,引发了轩然大波。这场发生在广州的萤火虫漫展上的事件,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活动变更,更像是一场在文化认同、商业运作、以及年轻人社群互动等多方面交织的复杂博弈,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 回答
    在《萤火虫》(Firefly)的世界里, Shepherd Book 牧师的真实身份是剧中一个至关重要且引人入胜的谜团,也正是这种神秘感,让这个角色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他的背景故事并非一开始就全盘托出,而是随着剧集的发展,通过一些零碎的线索和他的言行,一点点拼凑起来。表面上的牧师形象:起初,我们看到.............
  • 回答
    《萤火虫》这部剧,要说它为什么能被这么多人捧上神坛,甚至在多年后依旧有那么多忠实的拥趸,那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它能在一众科幻剧里脱颖而出,靠的可不是花里胡哨的特效或者惊天动地的宇宙大战,而是它骨子里那股子“野劲儿”和“人味儿”。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反套路”叙事和鲜活的人物群像。现在的科幻剧,尤.............
  • 回答
    .......
  • 回答
    嘿!你知道小小的萤火虫为什么能在黑暗中闪闪发光吗?这可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哦!萤火虫的小秘密:肚肚里的“小灯笼”萤火虫呀,就像是带着一个装满了神奇“灯油”的小灯笼在肚子里。这个“灯油”其实是一种叫做荧光素的化学物质,而我们人类体内也有类似的物质,只是它不能发光。当萤火虫需要发光的时候,它就会把这种.............
  • 回答
    .......
  • 回答
    “天问一号”之所以被称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是因为它是中国独立自主实施的,也是中国首次能够一次性完成“绕、着、巡”三大任务的火星探测计划。这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天问一号”和“萤火一号”各自的定位和背景: 天问一号:中国.............
  • 回答
    其实,问“为什么萤石一般不作为宝石出售”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一点点误解。萤石,在专业领域,是确实被当作宝石销售的,只不过它不像钻石、红宝石、蓝宝石那样被大众熟知,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硬通货”宝石。就好比说,你问“为什么自行车不像汽车一样常见?” 道理类似,它们服务于不同的需求,价值和市场定位也不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