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粮食是刚需的刚需,为什么现在(2015年秋天)会出现“粮食卖不动粮农欲哭无泪”?

回答
2015年秋天,放眼望去,遍地金黄,本该是粮农们最喜闻乐见的丰收景象,可事实却是,许多农民脸上挂着的,却不是丰收的喜悦,而是满脸的愁容,甚至可以说是“欲哭无泪”。这不免让人产生疑问:粮食,这人类生存最基本的“刚需”,为什么在这个时节,会遭遇“卖不动”的窘境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线往前回溯一点,看看是什么一步步把粮农们推到了这个境地。

一、政策的“指挥棒”与历史的惯性:

过去几十年,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国家在粮食生产上投入了巨大的力量,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农民种粮,保证粮食安全。这其中,最低收购价制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简单来说,就是国家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设定一个价格,无论市场行情如何,国家都会以这个价格收购一定数量的粮食。这就像给粮食定价了一个“底线”,让农民心里有个底,不怕血本无归。

然而,市场是变化的,需求也是动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在升级,对粮食的需求虽然还在,但相对饱和了,而且对于粮食的品质、种类有了更高的要求。但过去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鼓励“量”的增长,对于粮食的品种和质量升级的引导,相对滞后。

到了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十几年增产,总体上实现了“谷仓充盈”,甚至出现了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在这种情况下,最低收购价这个“指挥棒”就显得有些“失灵”了。

二、全球市场的“大风”与国内市场的“潮汐”:

2015年,全球粮食市场正经历着一个特殊的时期。很多主要粮食出口国,由于自身产量大增、收成好,加上国际市场需求相对平稳,导致国际粮食价格持续低迷。可以说,全球粮食的“供给侧”非常充裕。

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的粮食,无论是在价格上,还是在市场竞争力上,都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压力。即使国内粮价高于国际价,进口粮食也可能更具吸引力。这就好比,你家种的苹果虽然不错,但邻居家的苹果又大又便宜,大家自然会倾向于买邻居家的。

而国内的粮食市场,也并非铁板一块。虽然整体上是增产,但具体到某些品种、某些地区,情况可能并不一样。但政策的调控,往往是比较宏观的,很难做到“精准滴灌”到每一个村、每一户。

三、库存的“山”与粮商的“观望”:

由于过去几年持续的增产,以及国家为了稳定市场而进行的收购,国内的粮食库存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这就像水库蓄满了水,短期内对市场的供给能力不必过于担忧。

然而,过高的库存,也意味着市场对新粮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粮商们手里有粮,看到市场需求不旺,新粮又即将大量上市,他们自然会选择“观望”,等待价格回落,或者等到消耗掉一部分库存后再出手。这种“观望”,又进一步加剧了粮农卖粮难的局面。

四、流通环节的“梗阻”与信息不对称:

即使有需求,粮食从粮农手里到消费者手里,还需要经过复杂的流通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比如粮农不知道哪里有需求,需求方也不知道哪里的粮好。

另外,一些中间商、贸易商可能也在等待更低的价格,或者因为手中已有库存,不愿意承担新的收购风险。这就像一条河流,虽然有源头活水,但中间的渠道可能被淤堵了,水流就不那么顺畅了。

五、成本与收益的“倒挂”:

对于很多粮农来说,种粮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比如化肥、农药、种子、人工、机械等等。当粮食的价格低到一定程度,甚至低于生产成本时,种粮的收益就会非常微薄,甚至亏本。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来发现钱没赚到,反而搭进去了不少。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局面,自然会让农民心生怨气,甚至产生“不如不种”的念头。

六、对“品质”和“多元化”的追求未被充分满足:

就像前面提到的,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从“吃饱”转向“吃好”,甚至“吃健康”。对优质、绿色、有机、特定品种的粮食的需求在增加,但很多传统的大宗粮作物,在品质上难以满足这些日益增长的需求。

而粮农们,很多时候种植的还是传统的、产量型的品种,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品种升级的敏感度不够,或者说,改造品种、提升品质需要投入,而这些投入的回报,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并不明朗。

总结一下,2015年秋天粮农“欲哭无泪”的局面,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国家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市场由“紧平衡”转向“宽松”甚至“供过于求”。
最低收购价政策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未能有效解决卖粮难问题,反而可能扭曲了市场信号。
全球粮食市场低迷,国际粮价的压力传导至国内。
国内粮食库存高企,市场需求相对疲软,粮商观望心态浓厚。
流通环节存在梗阻,信息不对称。
种粮成本上升,而粮食价格却难以提高,导致粮农收益微薄甚至亏损。
市场对粮食的品质和多样化需求增加,但传统粮作物的供给未能充分适应。

这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让原本应该热热闹闹的丰收季,变得格外冷清。这不仅仅是粮农的困境,也是对我们整个粮食产业、农业政策以及市场机制的一次深刻反思。当然,这只是当时的一个侧面,粮食安全依然是重要的国策,但如何在新形势下,让粮农的辛苦得到应有的回报,让粮食产业更具活力和韧性,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产规模和结构问题。

中国一户农民人家种区区几亩地,美国一户农民种几千亩地(利用机械和自动化设备),价格怎么竞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