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地面盖楼能到达月球轨道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答案是:从地面盖楼直接到达月球轨道,在物理上和工程上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不过,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为什么不行,以及如果我们设想一种“理论上的”楼房,会遇到哪些巨大的挑战:

为什么不可能直接从地面盖楼到达月球轨道?

核心原因在于我们所知的物理定律和工程技术限制。让我们逐一分析:

1. 巨大的距离和高度:

月球轨道高度: 月球距离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 384,400 公里 (238,900 英里)。而月球的轨道并非一个固定点,而是以一个椭圆形轨道绕地球运行。即使是最接近地球的月球轨道,也需要达到数千公里的高度。
传统建筑高度的局限: 我们目前已知最高的建筑,如哈利法塔,高度约为828米。相比于38万公里的距离,这简直微不足道,连地球大气层的边缘都难以企及。

2. 地球重力:

克服重力所需的巨大力量: 地球的重力会将一切物体拉向地面。要将一座楼从地面建造到月球轨道,需要克服这股持续不断的引力。每一层楼的建造,都意味着需要将更多的材料向上运输,并且要让整个结构抵抗自身和地球的引力。
结构强度极限: 越高的建筑,其底部就需要承受越大的压力。想象一下,一栋38万公里高的楼,其底部所承受的压力将是天文数字,远远超出任何已知材料的承受能力。材料会因为自身重量而压垮。

3. 地球大气层:

不同大气层的挑战:
对流层(011公里): 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层,有风、雨、雪等天气现象。极高的建筑会受到强风的巨大侧向力,需要极其坚固的结构和阻尼系统。
平流层(1150公里): 空气变得稀薄,但仍然存在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高度越高,温度会上升。
中间层(5085公里): 空气极其稀薄,但仍然存在一定量的气体分子。
热层(85600公里): 空气极其稀薄,温度很高,但由于分子密度极低,热量传递效率不高。我们熟悉的国际空间站就在这个区域上方运行。
外逸层(600公里以上): 几乎是真空,大气逐渐消散到太空中。
空气阻力: 在较低的大气层,空气阻力会对抗建筑的向上生长。随着高度增加,阻力会减小,但其对结构的影响仍然需要考虑。
天气和环境变化: 建筑物需要能够承受极端的温度变化、紫外线辐射以及低压环境。

4. 材料科学的极限:

强度重量比: 需要一种极度坚固但又相对轻巧的材料,以支撑自身的重量以及向上建造的额外负担。目前我们没有这样的材料。即使是超强碳纤维或纳米材料,也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尺度和载荷需求。
连接和稳定性: 如何将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吨的材料稳定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能够抵抗各种力的结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5. 工程和施工的挑战:

施工方法: 我们传统的建筑方法(如吊车、脚手架)在如此巨大的尺度下是完全无效的。如何将材料运送到数万公里的高空进行安装?
时间: 即使拥有无限的资源和完美的技术,建造这样一座楼也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可能需要数百年甚至数千年。
资源需求: 所需的材料量将是无法想象的。我们需要挖掘、提炼、运输这些材料,这个过程本身就可能对地球环境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动力和能源: 在整个建造过程中,以及建成后,需要持续的能源供应来维持其稳定性和功能。

6. 地球的自转和轨道运动:

惯性: 地球在自转,并且绕太阳公转。一座固定在地球表面的摩天大楼,在远离地面的部分,其速度将远超在地面上的人。这就意味着,随着楼层升高,建筑物的顶部将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在绕地球轴心旋转。
离心力: 这种高速旋转会产生离心力,试图将建筑向外甩出。
月球的轨道速度: 月球在绕地球轨道运行时也有自己的速度。如果楼房到达了月球轨道,它的速度需要与月球相当,才能维持在同一个轨道上,否则就会被甩开。

设想一种“理论上的”楼房,会遇到什么挑战?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困难,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座“登月大楼”会是什么样子,以及它需要克服的挑战:

1. 基础(如果还有的话): 在地球表面建造一个足够稳固的基础来支撑一个38万公里高的结构,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也许需要一个巨大的环形结构,或者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建筑的支撑方式。
2. 材料: 我们需要一种超强、超轻、几乎不会疲劳的材料。或许是某种人造的、具有负质量(理论上)或者能够主动抵消引力的材料。假设我们有这种材料,它需要能够承受巨大的拉伸和压缩力。
3. 结构: 整座楼需要是类似绳索或巨型管状的结构,以最大程度地减小横截面积,降低风阻和材料用量。它可能不是一个垂直的柱子,而是某种螺旋上升的结构,以便更好地适应地球的自转。
4. 建造过程:
升降系统: 需要一种能够将材料和人员送往数万公里高空的超级电梯或运输系统。这可能需要反重力技术或巨大的火箭推力,但要持续数十年甚至更久。
自上而下的建造? 也可能需要从太空某处开始,然后向下建造,但这同样需要将材料送入太空,然后以某种方式连接到地面。
自主建造: 可能需要大量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来完成建造任务,因为人类无法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工作。
5. 稳定性和控制:
地球自转: 楼房的每一部分都需要根据地球的自转速度进行微调。例如,在高层,需要向内施加一个与离心力相抗衡的力量。
月球引力扰动: 月球的引力也会对楼房产生影响,虽然相对较小,但在如此巨大的尺度下可能变得显著。
空间碎片: 随着高度增加,遇到空间碎片的风险会增加。
6. 功能和维护:
生命支持: 楼内的居民或工作人员需要与地面完全隔离的生命支持系统,提供空气、水、食物和适宜的温度。
能源: 巨大的能量需求,可能需要从太阳能、核能或其他未知能源来满足。
维护: 如何在如此巨大的尺度下进行维护和修理?

总结:

从地面盖楼到达月球轨道,是一个将人类的建筑能力推向极端想象的设想。然而,在当前的科学认知和技术水平下,这完全是不可能的。重力、距离、材料科学、工程能力以及地球本身运动的惯性,都构成了无法逾越的障碍。

现代人类探索月球轨道的方式是依靠强大的火箭技术,将载荷(飞船、探测器)加速到足够的速度(第一宇宙速度约7.9公里/秒,第二宇宙速度约11.2公里/秒才能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太空)和所需的轨道高度。 这个过程是动力的、短暂的(相对建造一座楼),并且是经过精密计算和控制的。

所以,虽然我们不能从地面盖一栋“通天塔”到月球轨道,但我们可以通过科技的力量,将我们自己和设备送往那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很好玩的问题。因为当楼越变越高的时候,地基承受的其实并不是压力,而是拉力。

假设用钢筋混凝土盖楼,楼的密度大约是 (上海中心大厦体积 ,质量 )。假设楼的粗细均匀(远看大概会像“一根丝线”),考虑到重力加速度随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小,地球旋转角速度已知不变,不考虑月球的引力影响,可得到下图:

可以发现当楼逐渐变高的时候,地基压力倍增;随着楼顶逐渐接近同步轨道,压力增速放缓,并在同步轨道处到达最大值。随后地基受压力逐渐减小(因为同步轨道以外的部分“被往外甩”,抵消了部分压力),在大约 23 地球半径处恰好完全抵消。而后随着高度继续增长压力变为拉力,快速增加。

可见地基所受最大压力已经超过了 24GPa,这大约是地下 500-800km 处的压力。这种压力下岩石的晶体结构会被完全破坏,水也会变成冰七形态。

在大约 23.6 倍地球半径(距离球心)处,地基终于被解放了~现在整条大楼终于实现了拉力与压力的自我平衡。换句话说,这时候即使没有地基,这大楼也可以贴地漂浮。稳定性什么的……开心就好。为什么说呢?此时楼高大约是宽度的 1000000 倍,大概就是一根 100m 长的头发。emmmm……下面 30% 被往下拽,上面 70% 被往外甩,刚好平衡。

此时如果楼继续变高,则地基需要承受很大的拉力。岩石的密度不到 3 倍水密度,如果拉力完全由深深扎根的地基传达、由岩石自己的质量抵消,那么大概每 1m 深的地基可以抵消 70-80m 的楼房,大约 30 层不到。平均地壳厚度 17km 的话……楼还可以再盖 1000+km。更高了就会连带地皮一起飞出去。大概就是一个长着 100m 长秀发的大爷,一甩头,刺啦一声头皮连血带肉飞了出去……

如果可以向大树那样扎根,楼应该可以盖的更高。至少在月球范围内还是安全的。

月球大概距离我们 60 倍地球半径。此时拉力大约是 164 GPa。当然这并不是整根楼需要承受的最大拉力处。最大拉力在同步轨道附近,大约 190 GPa。这个有多大呢,大约是碳纤维的 30 倍,碳纳米管的 3 倍。


不妨脑洞再大一点……假设这个楼地面部分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商场,比如 300m*300m 那么大……那么大约高度只要达到 3500000 倍地球半径就可以把地球拉走……大概是 150 天文单位

火星与太阳的距离是1.52 ± 0.14 AU。

木星与太阳的距离是5.20 ± 0.05 AU。

冥王星与太阳的距离是39.5 ± 9.8 AU。

截至2018年1月2日止,旅行者1号正处于离太阳141 AU。

截至2018年1月2日止,旅行者1号正处于离太阳141 AU。

截至2018年1月2日止,旅行者1号正处于离太阳141 AU。

如果咱们能在3年内把楼盖完,就能追上旅行者一号了。

然后……整个地球就被你的大楼拽飞了。

好像跑题了……

我写这么多容易吗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