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很正常,而且以后会越来越多。
我之前在评价《长津湖》的时候说过,《长津湖》、《战狼2》这些电影的成功,既源于中国电影工业的持续进步,同时也掺杂着民族主义的因素。这些电影中国人可能喜欢看,但却很难走出国内市场。
目前来说,中国对于好莱坞已经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一方面,作为全球第一大票仓,任何一个想挣钱的影视公司都不可能错过这个市场。
但另一方面,中国现在的高票房电影,其在价值观上与主流的好莱坞电影往往是有冲突的。特别是在近年来好莱坞政治正确以及IP化运营的大背景下,中美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也在变大。而随着中美冲突的加剧,这个分道扬镳几乎是无可避免的。
所以,对于好莱坞来说,他们要做的选择是,到底是顺着中国观众的喜好加入中国化的元素来挣中国人的钱,还是继续守着自己的价值观渐渐远离中国这个第一大票仓。
虽然挣钱很重要,可价值观和文化是好莱坞的生命线,他们不可能退却。
反过来讲,对于中国电影,也必然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在国际政治形式已然变成站队的情况下,中国的高票房电影在短时间内很难走出中国,所谓的“文化输出”也基本不用想。
说到底,很多人所期待的“文化输出”,只能在国际政治形势相对平稳、意识形态冲突不大,大家共同认可某些普世价值的时候,才可以有“文化输出”。而在全面对抗的国际背景下,“文化输出”冲不出意识形态的壁垒。
看了一圈。。真没人知道反映哪些问题。?
因为马来西亚现政权的意识形态维持基础是反康,和康打了几十年。
马共成立于1930年,曾是东南亚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装力量,人数达一万多人。1945年抗战结束后马来西亚(又)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48年英统治当局镇压马共游击队。1960年马共进入泰国南部丛林,坚持武装游击斗争。马共的游击战一直坚持到1989年。
马共主要构成民族是华人,几十年反康也混杂着民族压制色彩。一直到现在为止,各族裔在马zz地位如何不清楚吗?。
一部反映康米军队英勇作战的战争电影,哪怕是商业电影,会不会让人想起马共几十年的斗争历史?会不会让华人被鼓舞反思要求改善自己在社会中zz地位?最后被马当局认为宣传康米也是不奇怪的。
感觉有神秘力量关注评论区。先关了。
马来西亚很明显不是担心共产主义,很明显是担心华人民族主义抬头。
目前马来西亚内部矛盾非常激烈,马来西亚这个国家非常奇特,人口比例上土著百分之70,华人百分之20。
但是在经济领域华人完全掌握了马来西亚,不客气地说马来华人掌控了马来西亚的经济命脉:
1. 2017年马来西亚40大富豪中,华人占了九成;
2. 马来西亚只有10%的公民纳税,而华人占了其中的80%至90%;
3. 马来西亚众多上市公司属于华人,包括四大电讯公司之一的U-Mobile,以及大众银行、联倡国际银行和丰隆银行;
4. 华人拥有马来西亚70%的中小企业,涉及制造业、金融、建筑业和服务业等,囊括国计民生;
5. 马来西亚各大报社基本上都是华人的,如星洲日报、诗华日报、联合日报、东方日报国际时报等……
常年稳居马来西亚富豪榜榜首的华人郭鹤年,就是这种华人掌控马来经济的标志。不夸张的讲他旗下的产业已经足以影响到马来西亚的民生问题:
(…建议删除)
更关键的是对于马来人来讲华人是掠夺马来西亚的吸血鬼和以前的殖民者没有什么区别。而对于华人来讲马来人都是一帮想不劳而获的罪犯,整天就想抢夺我们的财富。(很多马来人都想来一次当年印尼那样的行动)
(…建议删除)
所以当然任何有可能带来刺激,有可能把缝合现实的线崩开的东西都不能被允许。
这电影压根没有宣扬共产主义,而马来网友认为宣扬了共产主义,可以看出在马来没几个人看过这部影片。
说句不客气的,这部电影连国际主义门槛儿都没摸着。
马来西亚人反对放映长津湖,我觉得也有可能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问题。
我先不下判断,给大家讲讲马来西亚的种族生态。
马来西亚这个国家,大约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把种族不平等写进宪法的国家。
从英国殖民地独立之后,马来西亚的少数民族华人和印度人用同意马来人的优先地位换来了公民权。
所以马来西亚从诞生起就是一个马来人至上的国家(没想到吧?)
马来人至上(马来语:Ketuanan Melayu)是一种种族主义信条,认为马来人是马来西亚或马来亚的主人或特权者(tuan);马来西亚华人和印度裔马来西亚人被认为是承蒙马来人的恩惠,通过承认马来西亚宪法第153条里规定的马来人的特权获得了公民权。这种交换通常被称为马来西亚社会契约。马来人至上的概念常常被政治家尤其是有影响力的马来民族统一机构(简称巫统)所提及。
马来西亚宪法第153条款赋予权力予马来西亚最高元首保护马来人和其他土著特权的责任。
(1)政治方面,国家元首、政府总理以及主要的内阁成员均由马来人担任,同时,政府公务员实行严格的“配额制”(固打制),即民事部门马来人与非马来人的比例是4∶1;外交部门、海关部门为3∶1;同时承认苏丹(包括最高元首)的地位以及马来语作为国家的官方语言。
(2)教育方面,无论什么学校(包括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学校)必须强制教授马来语,“必须上共同的马来亚课程”。
(3)经济方面,马来人也受政府照顾。如宪法确认了马来人保留地制度,政府颁布“新经济政策”,推动建立“原住民信托委员会”(MARA)及“土著银行”等机构扶持马来人。
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是从马来西亚分出去的,但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李光耀反对马来人至上的政策。
新加坡州政府与人民行动党领袖李光耀公开表示反对“马来人至上”,提倡一个“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而不是一个马来人的马来西亚。他辩称:“马来人仅仅在700年前大规模移居到马来西亚。在马来西亚39%的马来人里,有三分之一是较新的移民,就好像赛查花阿峇(Syed Jaafar Albar),他在战前从印尼来到马来亚,当时他已经超过三十岁了。因此如果某一个种族认为,他们较有资格自称为马来西亚人,而其他人成为马来西亚人是全靠他们的favour,这是错误的。”
经过多次的抗争、扯皮甚至暴乱,马来西亚当局终于忍无可忍,将新加坡州从马来西亚踢出去了。
因为马来人不想放弃特权地位,又搞不定新加坡,干脆就让李光耀分家分出去了。
别的国家都是想办法统一,马来西亚是主动分裂,也是奇葩。
但是,这种特权给马来人带来了什么竞争优势了吗?
显然没有,或者换个说法,这种竞争优势完全无法抵消马来人拉垮的能力。
马来西亚的经济象很多东南亚国家一样,控制在华人手里。华人以23%的人口掌握了70%的经济总量。
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马来人对华人的态度:
必然是又恨又怕,又歧视又羡慕。
恨是觉得华人把他们的钱都赚完了。
怕是因为怕华人夺权,导致马来人的特权地位丧失。
歧视是因为马来人的优先地位。
羡慕,不用说,谁不羡慕有钱人呢?
好的,扯七扯八扯完了,课后思考:
为什么马来人看这部《长津湖》电影不爽,要禁了它呢?
除了意识形态的因素,还有其它因素吗?
大马华人真的是华人里的异类。现在的马来西亚华人主要是近代抗战时期出去谋生活,结果遇到战乱回不来了的中国人后代。
孙中山是在马来西亚起义,黄花岗72烈士里面有29个马来西亚华人。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捐钱捐粮捐命,抗美援朝时期他们把自己的大腿肉挖了,就为了给祖国带回橡胶种子,种子带回来以后人还变成了残废,现在他们还有人生活在海南的华侨农场里。他们是全球华人中少有的,无论国家富裕还是贫穷都依然深爱的人。
马来西亚华人受过高等教育,经济条件比较好,但是马来西亚对他们不好,买房子是马来人的两倍价钱;公务员、参军没他们的份;高考哪怕是马来人的两倍分数也上不了同样的好大学。2015年他们差点被排华生命不保,还是中国驻马来西亚黄大使救了他们。虽然中国籍难入不是针对他们但他们作为少数群体却成了无可奈何的存在。希望他们在异国他乡平安健康。
另外要说明一点: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一起参与了马来西亚的建国,并不是那种等别的国家建设好了发达了再去投奔的人群,因此马来西亚这样对待他们是很不对的。
本质不是共产主义的问题,是民族主义的问题。马来西亚华人以20%的人口控制了70%的财富,这个马来土著是羡慕嫉妒恨的,但是华人却不热衷于政治(宪法歧视也是原因之一),也就给了马来人掌控政治的机会。于是马来西亚就形成了华人控制经济,马来控制政治的局面。
回到长津湖上来,一旦在马来西亚上映会怎么样。我如果作为一个马来华人的话,看了以后第一反应是我们中国太不容易了,保家卫国牺牲了那么多人;随后就会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我们中国人哪怕成为冰雕,也要干死美国佬,你美国人再牛也要被我击退到三八线以南。那么此时华人一方面以自己的祖国击败美国而自豪,另一方面又为大无畏英雄主义折服。此时再看马来土著,你连美国人的小跟班英国都打不过,还来管我?我泱泱天朝连美国佬都能干趴下了,那你凭什么管我华夏儿女。这样一来,马来人主导政治的现状可能就不好办了。
你总不能期待一个在宪法层次上明定以种族区分权利(马来人至上)的国家保障言论自由吧?
马来西亚禁播《长津湖》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除了众所周知的康米主义外,这部片表达的民族主义精神对马来人而言简直是毒药。大马华人可以说是相对其他国家华裔里较为亲近大陆的,而其中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马来西亚深刻感受到背后没有一个强大祖国,待在其他民族组成国家的境遇。
在马来西亚,华人大多数时候都不被视为「真正的马来西亚人」,而是所谓的「外来者」。无论是从历史上针对华人的屠杀,还是当代的系统性种族压迫,都赤裸裸的表明华人在马来西亚所处的尴尬地位。这样的国家,对于这类涉及华人民族主义凝聚国族认同的影片,肯定会非常敏感的。
华人为什么不是中国人,因为华人独善其身,因为华人甘于寄人篱下。华人用他们客居于此的心态被外来的原住民所接受。终于靠无敌龟息大法获得在海外生存权。
如果华人敢于效仿中国人先祖尊王攘夷,对于马来西亚这样的国家就是一场灾难?
更不要说这是一场世界上唯一一次吊打十六国联军的战争,上一个小胡子那是尸骨无存。
但是中国不但活下来了,而且还能被昔日仇敌所接受,尊重甚至被这些人抬着进了大朝廷,成了五大**之一
反映了,大马现在骑虎难下的囧境。
这明显是外国网友的污蔑
谁能告诉我它宣传了什么康米思想
说句题外话
我印象里老大哥曾经有个狂想,说要建一个建筑物,有一定角度倾斜,而且随着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推移呈360度旋转,打比方就是每天0点时建筑向北倾斜,6点时向东倾斜,12点时向南,18点时向西,第二天零点又回到正北方,按我的理解相当于一个大型钟表机器。当然,这还不算亮点,亮点在于在玩意一天二十四小时不断向全世界发射莫斯科广播电台的信号,象征不停的向全世界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满满的毛式风格扑面而来有木有?
要不要改天也弄一个恶心一下我们的敌人?
这部在我们看来,每个国家都会拍的爱国主义战争片,主旨讲得只是本国军人如何英勇作战,就这就被视为宣传共产主义?按我说要把没拍的都拍出来,对于大马来说岂不是精神原子弹?
抗美援朝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在为了打击贪腐和投机商人的偷工减料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申纪兰奶奶在也是在这期间在公社展开男女同工同酬运动,而他的丈夫同时也是英雄的志愿军一员。共和国第一代劳模马恒昌的带动下,全国范围内掀起支援志愿军的生产运动,被命名为“马恒昌小组运动”。有人自己把行李搬到钢铁厂,面对可能到来的美军轰炸,誓与钢厂共存亡。有人面对自己老板在给志愿军供应的后勤物质中偷工减料的举动嗤之以鼻,反手就点了举报。有人在火车站脱下自己的大衣往开往朝鲜军列投掷,就是希望志愿军同志能多一件暖和的衣服穿。就连曾经在战场上和解放军交手过的功德林国民党战犯也自己动手炒面送往前线给志愿军当干粮。
这个国家建立伊始就是依靠它的人民活下来的,基辛格说中国人民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我觉得恰恰相反,是中国总被他勤劳勇敢的人民保护得很好。
这尼玛要是看了李延年不得跳楼啊……
宁要资本主义的(),不要社会主义的()
两极反转了吗?
因为拿破仑还在科西嘉岛
等到了巴黎郊区,反应马上不一样。
显然,这又是一次中国对外宣传的翻车事故。
长津湖这部电影拍的再精彩,对于马来西亚人来说也是无感的。
在马来西亚人眼里,中国比美国更恐怖,因为中国就在马来西亚的头顶。而且现在马来西亚与中国在南海有纠纷,所以,大部分马来西亚人可不会为了中国人能打败美国人而叫好欢呼。
这又回到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中国的文化输出问题。
现在列国伐交频频,在军事领域的交锋陷入僵持之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锋就成了左右胜利的重要武器。
典型的例子就是苏联。
苏联垮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思想领域的溃败。
反映了马来西亚右苟缺乏焦工经验,不懂得“假冒才是最好的焦工办法”的道理。
什么叫宣扬共产主义?
用刺刀为劳动者人类送去幸福与和平,叫做宣扬共产主义。
为了国际共产主义阵营的国际义务,叫做宣扬共产主义。
为了保家卫国?
嗯,这就是最好的办法,马来西亚右苟不懂的那种最好的办法。
身为马来西亚华人,对于《长津湖》在国内被禁映这件事,我本身是无感的。个人认为算是一种针对马来西亚华人的政策,反正其实都习惯了。
在马来西亚的社会里,对于马来人种族的福利非常之多,只看内阁就知道了,几乎看不到华人的身影。不仅如此,对于华人的针对政策也是非常之多。
这里写出一项针对华人教育的政策:
《1961年教育法令》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法令的大概内容:
1.当时马来西亚国内拥有四种小学,分别为马来文小学,华文小学,印度文小学,英文小学。在这项法令下,马来文小学被改为国民小学,而华文小学,印度文小学,英文小学被改为国民型小学。只有这两种学校能够获得津贴,其中华文小学只能够获得一半的津贴。
2.在中学方面也与小学相同,马来文,英文,印度文在改制后能够获得津贴。但是重点来了,如果华文中学想要获得津贴,就必须放弃以中文作为教学媒介,否则不会获得任何的津贴。
3.教育部长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将国民型小学,即华文,印度文,英文小学转为国民小学,代表可能今天你是以中文作为教学媒介,明天一早去学校,教育部通知你说这所学校不教中文了,教马来文。不过这项法令在华社的大力反对下最终并未得到实行。
4.从1961年起,政府宣布废除举办以华文为媒介的公共考试(在中国差不多就像是高考和中考)。
看完这四项内容,给大家通俗的解释一下这项法令,大意就是从现在起,华文小学砍一半津贴,华文中学赶尽杀绝,不接受改制就没有政府津贴,政府不举办华文考试。
1962年底,70所中文中学有54所接受改制,其余16所宁愿放弃津贴也不要接受改制,它们知道一旦接受改制,中文中学就会变成马来文中学,因为在政府的改制下,为了针对华人,华文课程只会被不断压缩。
2021年,这剩余的16所中文中学在缺乏津贴,遭到政府打压的情况下发展到了60余所中文中学。
在这期间,马来西亚华人并未放弃中文教育,甚至在独立中文中学上学费用比国民中学昂贵许多的状况下毅然决定把孩子送到中文中学。
给大家一个概念,光是买书费用就要RM300-RM400,相当于人民币450到600左右,而一年的学费在RM500-1000左右,人民币750到1500.而国民中学的买书费用不包括课外读物的话,价钱是RM0
而我从不后悔作为中文独立中学的一名学生,即使需要学习马来文,英文,中文三种语言,即使化学,生物,物理有时候甚至需要学习两种语言,即使需要学习分别以马来文与中文作为教学媒介的历史科。
22/1/14
更新一下,怕有些人误会,这里写出要学习很多科目主要是体现出马来西亚独立中学的学生相对马来西亚的普通学生会比较艰辛的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