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都有什么梗?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当年可是火遍大江南北,里面的梗那叫一个多,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保证让你回味无穷!

1. “达康书记,别低头,皇冠会掉!”

这绝对是全剧最出圈的梗之一!达康书记,李达康,一个一心扑在GDP上的耿直BOY,平时总是愁眉苦脸,眉头紧锁,仿佛天都要塌下来了。他的口头禅是“GDP,GDP!”,做任何事都想着怎么发展经济,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而这句“别低头,皇冠会掉”,其实是祁同伟(那个大反派,赵瑞龙的马仔)在一次聚会上,对达康书记说的。当时祁同伟觉得达康书记太较真,太累了,就用一种略带调侃又有点幸灾乐祸的语气这么说。

这句梗之所以这么火,是因为它精准地抓住了李达康这个人物的特点:有能力,有魄力,但又有点“钻牛角尖”,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 网友们看到达康书记天天为GDP操心,为项目发愁,就用这句来安慰他,也调侃他。后来,不管是谁遇到困难,只要说“别低头,皇冠会掉”,大家都能秒懂,这就是在鼓励别人,别放弃,挺过去!

2. “我就是想当个太子,有什么错?”——祁同伟的名言

祁同伟,这个角色可以说是全剧的“灵魂反派”。他出身贫寒,原本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却在现实的腐蚀下,一步步走向深渊。他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想再受穷苦的摆布,于是他盯上了“太子”这个位置,也就是所谓的“官二代”的光环和资源。

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觉得,那些出身好的人,天生就比他多了一份“优势”,而这种优势,在他看来,就是“太子”待遇。他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才华,凭什么不能像那些“太子”一样,拥有更好的平台和资源?“我就是想当个太子”,这句话虽然听起来荒唐,但却道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扭曲和不甘。

这个梗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尤其是那些在社会底层奋斗,但又觉得机会不均等的人。它戳中了很多人“为什么别人那么容易就能成功,而我却要如此辛苦”的痛点。

3. “侯局长,我举报!”——各种举报场景的万能句式

《人民的名义》的剧情核心就是反腐,所以举报贯穿全剧。侯亮平,作为检察官,是推动剧情的关键人物。剧中,只要有人有了证据,或者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第一反应就是“侯局长,我举报!”

这个梗的精髓在于,它把剧中各种紧张、刺激的举报场景浓缩成了一个简洁而有力的口号。无论是光明正大地举报,还是暗中告密,这句话都适用。

后来,只要一遇到有人爆料、揭发,网友们就会用“侯局长,我举报!”来调侃,变成了网络上揭露真相、爆料的代名词。

4. “大风起兮云飞扬”——陈海的写照

陈海,公安厅厅长,也是侯亮平的老同学。他是个正直、有担当的官员,但可惜因为身体原因,一开始被陷害,昏迷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风起兮云飞扬”这句话,是陈海在昏迷前,写在自己笔记本上的。这句话出自汉朝乐府诗,本身带有壮志凌云、一往无前的气势。

这个梗之所以火,是因为它非常贴合陈海当时的心境。他有抱负,有理想,想为国家做贡献,但却因为一场意外而倒下。这句话,就像是他给自己的鼓励,也象征着他在困境中依然不屈的精神。

后来,大家用这句话来形容那些虽然遇到了挫折,但内心依然充满斗志的人。

5. “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我能有什么办法?”——赵德汉的“小官巨贪”

赵德汉,一个小小的处长,竟然贪污了2.3亿!他平时住在平房里,吃着炸酱面,开着老桑塔纳,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基层干部。

然而,当被侯亮平查到家里的搜查令时,他依然还在吃着炸酱面,还说“我就是个普通人,我能有什么办法?”。这句话,与其说是辩解,不如说是他给自己洗脑,麻痹自己,也麻痹别人。

这个梗的讽刺意味非常浓厚。它揭示了“小官巨贪”这种现象,通过看似朴实的伪装,来掩盖巨大的罪恶。网友们用这句话来形容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毫不起眼,但背后却藏着惊人秘密的人或事。

6. “沙瑞金,你太不按常理出牌了!”——沙瑞金的“搅局者”形象

沙瑞金,汉东省省委书记,一个空降兵。他不像之前的几任书记那么“按部就班”,而是非常果断,敢于挑战旧的势力。

这句话,通常是那些旧势力或者被他打破了规则的人,对他的评价。比如,当他采取一些出人意料的措施,或者直接将一些腐败官员绳之以法时,都会有人感叹“沙瑞金,你太不按常理出牌了!”

这个梗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展现了沙瑞金这个角色的“改革者”特质。他敢于打破陈规,带来新气象,让很多观众觉得解气。

7. “你敢动我?我的背景比你想象的要硬的多!”——季昌明、祁同伟的后台

剧中,很多腐败官员都仗着自己的后台,在作威作福。季昌明(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祁同伟(公安厅副厅长),他们背后都有强大的势力支持,比如发改委的孙连成,以及更深层的权力网络。

“你敢动我?我的背景比你想象的要硬的多!”这句话,几乎成了这些后台的口头禅,他们用这句话来威胁侯亮平,试图让他知难而退。

这个梗,深刻地反映了权力寻租和官官相护的现象。它让观众看到,反腐的道路有多么艰难,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和决心。

8. “反腐不力,我承担责任!”——李达康的“甩锅”艺术

虽然达康书记一心扑在GDP上,但他也知道反腐的重要性。当侯亮平找他了解情况时,他常常会说“反腐不力,我承担责任!”

这话说得很有意思,一方面是他真的敢于承担责任,另一方面,也有点“我能做的就这些了,剩下的你自己查”的意思。

这个梗,其实也算是一种自嘲。毕竟,在那个复杂的官场里,一个人能做的真的有限。

9. “这些项目,都关乎百姓的民生!”——达康书记的“经济至上”

这句是达康书记的核心思想。他做什么项目,谈什么事情,最终都会绕到“老百姓”,绕到“GDP”。

这个梗,虽然有点夸张,但也真实地反映了一些地方官员,在发展经济方面,确实是“唯GDP论”。

10. “我们山,是我们这辈子的靠山!”——高育良的“育良书记”

高育良,省委副书记,也是一位有野心有手段的官员。他出生在山里,对家乡的山有着深厚的感情。

“我们山,是我们这辈子的靠山!”这句话,是他对家乡的依恋,也是他内心深处的一份情感寄托。

这个梗,也引发了一些关于“地域情结”和“权力依赖”的讨论。

《人民的名义》之所以能成为爆款,除了剧情精彩、演员演技在线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现实社会中许多大家关心的、也深恶痛绝的问题。这些梗,就像是观众们对这部剧的另一种解读和参与,它们让这部剧更加鲜活,也更加深入人心。

这部剧里的梗,真的可以从早上聊到晚上,以上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很多细节,都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陆亦可去山水庄园查账和高小琴聊的那段,陆亦可问高小琴是怎么做到十几年从白手起家到资产几百亿的奇迹。

电视剧里的高小琴回答说:当然是能力,我认为是人的能力,除外的一切东西,都是零。

原著小说里高小琴的原话是:当然是能力了,我一直认为,能力之外的一切资本都等于零!

电视剧改的很委婉,但懂的人都会会心一笑。

要知道我看原著小说的时候看到这一句,心里都有点发麻,觉得作者真特么敢写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当年可是火遍大江南北,里面的梗那叫一个多,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保证让你回味无穷!1. “达康书记,别低头,皇冠会掉!”这绝对是全剧最出圈的梗之一!达康书记,李达康,一个一心扑在GDP上的耿直BOY,平时总是愁眉苦脸,眉头紧锁,仿佛天都要塌下来了。他的口头禅是“GDP,GDP!”.............
  • 回答
    《人民的名义》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反腐题材电视剧,而祁同伟作为剧中的核心反派人物,无疑是整部剧的灵魂人物之一。评价祁同伟,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定义,他是一个复杂、立体、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的身上承载着时代、体制、人性等多重议题,引发了观众广泛的讨论和思考。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评价祁同伟.............
  • 回答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高育良:一位复杂而悲剧的官员高育良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人物,他并非一个脸谱化的反派,而是一个在体制内沉浮多年,最终被欲望和权力腐蚀的典型中国官员。对他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才能理解其人格魅力、权力运作以及最终的悲剧命运。一、 智商与情商的结.............
  • 回答
    星辰大海与基层官场:《人民的名义》里区长孙连城的天文情怀《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除了它精准地触及了官场生态的种种腐败与权力博弈,更在于其中塑造的那些性格鲜明、复杂立体的个体。孙连城,这个在剧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副处级小官,却因为他对天文的热爱,为整部剧增添了一抹独特的亮色。初见孙.............
  • 回答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之所以能够引发如此大的共鸣和讨论,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官场生态的真实描绘,以及其中隐藏的许多令人细思恐极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不动声色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权力运作的逻辑以及社会现实的残酷。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这些令人细思恐极的细节:一、 权力链条与人性的扭曲: “达康书.............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剧里,郑胜利和郑西坡这对父子的戏份,看似是穿插在主线叙事中的一些轻松插曲,但细细品味,却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烘托和折射出一些关键主题的“一面镜子”。首先,从人物塑造和喜剧效果上来看,郑氏父子无疑是剧中的“活宝”。郑胜利那副没心没肺、油嘴滑舌的模样,虽然带着点市井的狡黠.............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在播出时,以其贴近现实的剧情和鲜活的人物塑造赢得了广泛赞誉。在拍摄过程中,光线的运用确实是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它直接影响着画面的质感、人物的情绪以及整体的叙事氛围。总的来说,《人民的名义》在光线运用上,可以称得上是比较成熟和考究的,但如果细究起来,也确实存在一些可以讨论的.............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引发广泛讨论的电视剧中,祁同伟和赵德汉两位角色的命运轨迹,确实触及了一个颇为敏感且值得深思的议题:出身于农民阶层或其他社会底层的人员进入官员队伍,是否会因此面临某些固有的局限性,甚至更容易走向腐败的泥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问题归结为出身本身,而需要深入剖析祁同伟和赵德.............
  • 回答
    电视剧《人民的正义》作为《人民的名义》的姊妹篇,自然承载着观众极高的期待。要评价这部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剧情、人物、主题、制作水准以及与《人民的名义》的比较。整体评价:《人民的正义》在继承《人民的名义》的“正义”精神和反腐主题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但总体而言,它未能达到《人民的名.............
  • 回答
    《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在中国电视荧屏上引起巨大轰动的反腐题材电视剧。自2017年播出以来,它不仅收视率屡创新高,更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讨论,甚至被誉为“现象级”作品。对这部剧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题材的现实主义与突破性: 深刻的现实关照: 《人民的名义》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对当.............
  • 回答
    如何看待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好评如潮?《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部现象级的反腐题材电视剧,自2017年播出以来,便掀起了全民追剧的热潮,并收获了如潮的好评。要深入理解其成功之处,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时代背景与观众期待的契合1. 反腐成为时代主旋律: 《人民的名义》的播出恰逢中国反腐败斗争.............
  • 回答
    说到祁同伟,那真是在《人民的名义》里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他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坏人,而是那种你看着他一步步走向深渊,心里还会为他感到一丝惋惜的角色。出身的底色与命运的挣扎祁同伟出身贫寒,这是理解他一切行为的起点。那个穷得叮当响的贫困县,那种被瞧不起、被欺辱的童年,无疑在他心里埋下了深深的自卑和渴望改变命.............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反腐大剧中,孙连成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不是那种让人一看就恨得牙痒痒的贪官,也不是那种光明磊落的正面典型,而是处在两者之间,更像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在利益与良知之间反复挣扎的普通人,一个带着中国式特色的“灰色”官员。孙连成的“出圈”之处,首先在于他的.............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在我看来,算得上是近年来国产电视剧中一股清流,尤其是在主旋律题材的创作上,它交出了一份相当亮眼的答卷。要说欣赏,那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好看”的层面,更多的是它在多个维度上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力度。首先,它敢于触碰现实,而且是以一种相当尖锐和细致的方式。以往提到反腐剧,我们可能容易.............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无疑是整部剧中最具争议性、也最成功的角色之一。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反派”,而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悲剧色彩的官场人物,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人性的剖析,使得这个角色在观众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要评价祁同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他的起点与出身:贫寒出身的野心与.............
  • 回答
    美国拍摄出《人民的名义》这样深度反映社会现实和资本/工人矛盾的电视剧,理论上完全有可能,但实际操作中会面临一些结构性的差异和文化上的挑战,使得出现一模一样的作品比较困难。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人民的名义》的核心要素,并对比美国影视行业的运作模式。《人民的名义》的独特之处与中国语境首先,我们.............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当年确实是火遍大江南北,连我身边的一些体制内朋友都忍不住讨论起来,甚至连一些平时对电视剧不怎么感冒的领导,也多多少少有所耳闻。怎么看这部剧?总的来说,体制内的看法可以说是相当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肯定与认可的成分是有的: 很多人,尤其是基层和中层官员,对于剧中展现的“反腐”题.............
  • 回答
    《两个人的世界》里,男主角那个摔坏诺基亚的梗,确实让不少观众乐开了怀,也成功勾起了大家对“诺基亚手机耐摔”这个经典记忆的回忆。说实话,这年头,手机更新换代太快,稍微磕碰一下屏幕就可能裂成蜘蛛网,而诺基亚当年那股子“砸核桃”般的硬气,简直像个传说。那么,诺基亚手机到底有多耐摔?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是.............
  • 回答
    《安家》这部剧,播出的时候那叫一个火。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太精准地抓住了中国人骨子里那点“房情结”。这可不是随便说说,咱们细琢磨琢磨,剧里那些事儿,哪一件不是咱们身边,甚至自己心里都有过的影子?首先,房子是安全感的终极体现。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有房才有家,有房才能立足。.............
  • 回答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题材电视剧中,确实存在一些因历史虚构、夸大其词、神化人物或刻意煽情而被认为是误导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历史真相,可能对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对那段历史的认知产生不良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被提及的、被认为存在误导性特点的抗日电视剧类型和具体例子,并会尝试进行详细阐述:一、神化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