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清华大学新设立的计算机与金融双学士学位?

回答
清华大学这次动作,可谓是相当有魄力,也挺有意思的。设立计算机与金融双学士学位,这可不是简单的专业叠加,而是瞄准了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需求,而且是以清华这样顶尖学府的规格来打造,自然引起了很多关注和讨论。

在我看来,这个学位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前瞻性和交叉性。你想想,现在的世界,尤其是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界限越来越模糊了。金融不再是枯燥的数字和表格,而是深深地嵌入了技术之中。人工智能在量化交易、风险管理、普惠金融方面大放异彩;大数据分析驱动着投资决策和市场预测;区块链技术正在重塑支付和结算体系。反过来,计算机科学也需要理解金融市场的逻辑和需求,才能开发出真正有价值的应用。

所以,清华这个双学位,可以说是抓住了这个“融合点”。它不是简单地让学生选修两个专业,而是深度整合了计算机科学的核心知识体系和金融学最前沿的理论与实践。这意味着学生将能在打牢计算机基础的同时,深入学习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金融工具的设计、投资组合的构建、风险的评估与管理等等。更重要的是,它还会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这个学位应该会包含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这也是我比较看好的地方:

扎实的计算机科学基础: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毕竟是清华的计算机。学生会学习到最核心的算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工程等,保证他们拥有强大的编程和系统设计能力。这是解决复杂金融问题的技术基石。
全面的金融学知识: 肯定会涵盖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等经典金融专业必修课程。同时,还会紧密结合当前热门的金融科技领域,比如数字货币、金融衍生品、金融风控模型、机器学习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等。
强烈的跨学科融合导向: 这是区别于普通双学位的关键。课程设置上,很可能会有专门设计用来连接计算机和金融的课程,比如“计算金融学导论”、“金融数据分析与可视化”、“金融工程中的算法应用”、“金融风险建模与仿真”等等。而且,项目实践也会是重中之重,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金融问题解决中,比如开发量化交易策略、构建风险预警系统、设计智能投顾等。
培养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这个学位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引领未来金融科技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不仅懂技术,还懂商业和金融逻辑,能够理解市场需求,并用技术去创新和解决问题。他们将是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中坚力量。

当然,任何新生事物都会面临一些挑战和疑问,这个学位也不例外:

学习压力巨大: 同时掌握两个顶尖学科的知识体系,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是极大的考验。清华的学生本身就已经是精英中的精英,但这样高强度的学习依旧会非常辛苦。
课程体系的磨合与优化: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计算机和金融的知识有机地融合,避免“两张皮”,需要课程设计者精心的打磨和不断的调整。这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
就业市场的实际接受度: 虽然大家都看好金融科技,但具体到用人单位,他们是否能真正理解并认可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的价值,还需要市场来检验。不过,考虑到清华的品牌效应和就业资源,我对此比较乐观。
师资力量的建设: 要支撑起这样一个高水平的交叉学科项目,需要既懂计算机又有金融背景,或者能够跨界研究的优秀师资队伍。这需要学校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持续投入。

总的来说,我认为清华大学设立计算机与金融双学士学位是一个非常明智且极具前瞻性的决策。 这不仅是对当前和未来社会需求的积极响应,更是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次大胆的创新和探索。它有潜力培养出一批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能够驱动金融行业进步的顶尖复合型人才。

如果说要挑点毛病,那就是真的会非常非常累,需要学生付出极大的努力。但能进入清华并选择这样一个学位,想必都是有准备、有志向的学生。从长远来看,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科技和金融水平都将是极有裨益的。我很期待看到这个学位培养出的毕业生们,在未来的金融科技领域创造出什么样的成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抖个机灵,论设立新学位的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参考资料:

《龙珠》第四百八十回

user avatar

微博上集体骂清华学子一个个都出国,骂清华是留美预备校,不愿意老老实实拿1万月薪在北京造火箭,清华学子一个个还不如西工大爱国。

一个清华本科毕业生,有一个计算机学位,有一个金融学位,大概率当quant的人——根据自由意志,你猜猜在纽约和芝加哥当quant的几率大,还是呆在北京当quant的几率大?

你再猜猜等到这批人全都熬到50岁的时候,清华开始给校友们发邮件求捐款时,是在纽约芝加哥当quant的捐款概率大,还是在北京航天科技/科工集团拿起薪月薪1万的捐款概率大?

当一个人有机会在24岁拿到起薪30万美元的机会的时候,你怎么可能用道德去逼迫他们进航天院所拿1万月薪给“行政领导”们卖命熬夜直到猝死?

今天清华不开“计算机与金融双学士”学位,纽约芝加哥休斯敦的市区也有成百上千个清华自动化、清华计算机、清华物理系、清华数学系的毕业生,毕业后刷题转行当quant——清华只是让这些人不用再多浪费两年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在CMU、UC Berkeley、Columbia、Princeton里读MFE上面,让他们本科毕业就能一步到位,成为一个技能合格的quant。

为什么清华会砍掉土木和新闻本科专业?

为什么清华也要办EMBA?

为什么清华内部还要独立办一个“苏世民学院”这种境内租界?

为什么清华在计算机系上面还要再办个叉院?

为什么提前批国防生一个个宁可赔钱也要转?

为什么清华自动化系、电机系大部分人毕业了一行PID都不写,一丁点h infinity都不记得,一个晶闸管IGBT都没摸过,一个电路都没搭过,每年几百毕业生出了校门就刷题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当码农,40岁开始在北京当投资人,或者在Palo Alto当房产中介?

为什么“国之栋梁”用脚投票的时候选择“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案例越来越少?

——因为他们比我懂,更比你懂。

user avatar

金融和计算机应该是最热的两个专业了吧。

user avatar

金融和计算机应该是目前最热门的两个专业了,搞个金融+计算机的专业简直牌面拉满。但是学的专业不是越多越好,仔细思考这个项目的培养方案应该如何设计,以及学生未来发展路线,其实定位是很尴尬的。

首先看计算机和金融两个专业的关系,金融是经济学管理学的专业,核心专业课是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课程;计算机是理工科专业,核心专业课则是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编译原理、操作系统等算法课和理论课。从课程和理论体系上来看,计算机跟金融相距甚远。这一点跟大类招生再分流的方式有本质不同,大类招生里同一类都是最接近的专业,比如文史哲、计算机与软件这样,相当一部分专业课程和方法论是共享的,不管后面怎么选方向之前的基础课都有用,而这个项目是把计算机和金融从各自所在大类里单拉出来拼在一起。之所以计算机和金融能够结合,几乎完全是由于计算机本身的工具属性。事实上现在计算机基本跟什么学科都能结合,计算机+法律、计算机+社科、计算机+水利、计算机+生物等等,计算机+金融跟它们的性质一样,就是用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作为工具来解决金融领域的问题。计算机跟金融两个学科本身的关系,远不如计算机跟水利生物等理工科专业近。之所以唯独把金融拉出来跟计算机一起成立一个双学士专业,理由只能是金融最火、最有利于招生了。

然后看这个项目学生的就业选择,刚才提到计算机本身具备工具属性,在各行各业中泛用性比较强,而金融这方面相对弱一点,如果不从事金融相关行业的话,本科期间学的金融知识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帮助就很小了。计算机专业的主流选择是互联网公司的研发岗位,即使是蚂蚁金服这样金融背景的公司,其研发岗位也都是写代码推模型,依靠的还是CS方面的能力,一个计算机+金融的毕业生跟一个纯计算机毕业生竞争的话,背景上是占不到任何优势的。

因此,金融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把学生局限在了金融相关行业。当然,金融行业是如今最热门最吃香的行业,我认为比互联网好。但既然要做金融行业的话,是否需要本科拿一个计算机的学位呢?即使计算机具备工具属性,在金融行业也有应用,但也主要体现在简单的编程课(如python和R)以及一些了解工序调包就能做的应用课(如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只是为了在金融行业应用的话,没有必要跟计算机原理、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这些理论课刚正面。如果这个项目的培养方案包括计原操统这些课,这些课是计算机专业最难的内容,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相较从事金融行业的收益来看性价比有点低;如果培养方案不包括计原操统这些课,这些课又是计算机理论体系的核心,学校但凡要点面子也不可能做出给没学过计原操统的学生授计算机学位的事儿来,否则沦为笑柄不说,这样拿到的计算机学位在计算机学术界和工业界也很难受到认可。

当然现在还有金融与计算机深度结合的领域,比如量化,比如fintech。但对于量化来说,策略方面公司更喜欢数学和物理背景的博士,他们也确实更擅长这方面工作;开发方面就又是纯计算机方面的需求了。近年来fintech有一些需要同时具备计算机能力和金融知识的岗位,基本上是金融转计算机或计算机转金融的人在做,也没有两方面都要特别深入的需求。随着行业越来越成熟,这些岗位也逐渐分化,把写代码做实现的和根据金融知识做分析指导的分开。事实上分工越来越明确有助于提高效率,也是发展趋势,博而不专的生存空间在未来还会被进一步压缩。

再来看看学生的发展路线,计算机和金融也是天差地别。计算机最火的研发岗看重开发能力和论文,喜欢招博士;而对于金融行业的很多岗位来说硕士最好,博士是减分项甚至不招博士,因为年龄大了。金融行业看重实习经历,一份光鲜的实习履历是应聘时很大的助力,以至于金融行业的实习工资大部分都很低,因为实习证明本身就是最大的回报了;而计算机领域实习就是去给公司干活,实习工资几乎是全专业最高,但对就业的帮助没有金融行业那么大。金融行业对社交能力有比较高的需求,学生也有相应的氛围,当年清华经管学生会竞选的瓜我也吃过所以略有耳闻,每个候选人组团队定方案搞宣传,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难怪会如此看重结果;而计算机提倡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我们系里风气也是推崇钻研技术乃至有些不近人情的极客范儿,系内学生组织的主席副书记等重要岗位连差额选举的机会都比较少,有时甚至要需要系里老师或者团委书记之类的找同学谈话让他们来“帮忙”当一年。本来经管学院有社交氛围,计算机系有技术氛围,各自营造有利于各自职业发展的环境是件好事,但这个项目的学生我不知道会是什么氛围。一个志在钻研算法的同学,周围都是每天开会组织活动的室友,会不会不方便讨论问题?一个想在金融行业考证书找实习的同学,身边都是这辈子只在新生舞会上穿过一次西服衬衫的室友,是不是也不利于交流面经?

因此,虽然这个项目在宣传的时候声称学生不用再纠结既想学金融又想学计算机怎么办,“不必再遗憾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实际上鱼和熊掌注定是不可兼得的,这个项目只是把做选择的时间推迟了,而且只推迟了一点点。我毫不怀疑这个项目会在报考时大受欢迎,因为绝大部分取得高分的高中生们最喜欢的就是不用选择,他们恨不得清华北大只有一所(我当时就是这样的)。但是他们入学之后还是要选择,选择去学生会做社工还是闷在宿舍刷题,选择抱大腿糊弄过去的课是计原还是计量,选择去公司实习还是进实验室帮着发论文,选择读博还是尽早工作。甚至根据倾向不同还会有群体的分化,这边觉得那边无聊矫情,那边觉得这边自闭怪胎之类。相比于高考选专业那种显性的选择,入学之后的这些选择更隐蔽。之前那样虽然是一锤子买卖,但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做出了选择,有更明确的方向性。现在虽然变得更弹性更灵活,但时间同样紧迫,因为金融和计算机都是竞争最激烈的赛道,必须尽早想好选好上路,晚了就卷不赢了。

最后说说双学位这件事,我上大学之前觉得双学位很厉害,后来自己修了双学位,同学也有不少计算机专业修经双的,越来越觉得有些鸡肋。毕竟找工作的时候需求更多的是专业性人才,两个学位势必有主有次,次的很容易就糊弄过去了,没太大收获。而且学双学位的时候只有课程,缺乏对应的氛围和环境,很多信息和发展路线不了解,拿到学位也不太敢找对应行业的工作。当然对于想转专业的学生来说双学位是一条门路,可是金融和计算机都是转入远大于转出的专业,开这两个双学位真的只能是招生导向了。

此外,有些答主说因为清华的学生厉害能同时学两个专业所以这个项目没问题,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时间精力一定的情况下,技能树搞宽了就是会限制技能树的深度,这是客观规律,对清华金融计算机双修和蓝翔厨师挖掘机双修都适用。清华的学生虽然厉害,但跟他们竞争的同样也是清北乃至世界名校的学生。拿这个项目来说,跟这个项目的学生竞争的首先就是清华计算机系和清华经管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人,后两者的进入门槛同样超高,同辈压力极大。如果这个项目的学生在这两个相距甚远的专业方向上反复横跳过长的时间,恐怕也做不成卷王之王了。

user avatar

计算机+金融=区块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