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一直搞不懂棒球的规则,所以我现在默认棒球棍是砸人脑壳用的。。。。
因为棒球的规则太不符合常规了。
我虽然是个90后,但是运气好胎投得不错,小学是在清华附小读的。于是因缘巧合,在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接触了棒球。
当时我们小学大约是大陆最早有棒球校队的学校之一(评论区偶遇学长,说是九几年就有了好像),而且因为国内也没比赛打,当时还跟日本几个小学建立了交流关系,请人家日本小朋友来我们这打友谊赛,然后我们校队也派人去日本被人虐。而且我们校队的球服还挺帅,那时候棒球队的男生都是每个班里最有面的。
我们那几届基本都是从三四年级开始,男生体育课每周会有一到两节专门就是棒球课。教课的是我们学校最帅脾气也最好的男体育老师(也是我们棒球队教练),这节课也是大家最喜欢最期待的课程,当时课上教的投球动作很快就成为了我们打沙包的标准招数。
但就是在如此棒球文化深入的环境下,我至今也没弄明白过棒球的完整规则到底是啥。我知道投手要把球要扔出去,拿棍的要把球打飞,打飞了之后要跑垒,再完就没了。。。
当然了,这里面有那个时候我年纪太小脑子不好使、学校主要教技术、没有比赛看、器材贵又小众、电视台没有相关的动画片(《灌篮高手》、《足球小将》对青少年体育推广真的功不可没,但《棒球英豪》在国内就很小众了。我没怎么看过《灌篮高手》和《足球小将》但我也一样知道樱木花道流川枫大空翼,但《棒球英豪》主角叫啥我都不知道。。。)等等原因。可是对比起来,我也不踢足球、不打篮球,而且我摸篮球足球的时间绝对没我戴手套握球棍时间长,但一点不影响我看世界杯和NBA。
而且还有一个比较偏的点是在于:棒球棍太容易被拿来打架了。
我们那个时候三四年级的小屁孩,正是最躁动又最刚的年纪。我们音乐课当时学竖笛,那一根塑料小笛子都能被拿来当剑使,平均一个学期打断两三根。那你想象一下杀伤力远超塑料棍,在各种影视作品里广泛被拿来正经当个武器使的棒球棍交到小朋友们手里,会出点什么事?
当时我们体育课学棒球,投球接球学了快一年,老师才开始教我们击球。而且还不是谁都教,只有表现好的(体格OK打的好还得听话)才能练击球。因为啥呀?还不就是害怕大家拿着棒球棍心里激动,一个来劲就打起来么。。。
要明白,小学男生打架不一定是有仇有恨,那就是个日常娱乐活动。很多时候打架和打闹就是打没打急眼的区别。棒球棍这玩意,成年人拿起来都很经常忍不住挥一挥,脑子里幻想一下自己是“金属球棒”的样子,更别说八九岁的小朋友了~
万一一个不小心,小朋友互相打出点个什么毛病来,分分钟警察叔叔和教育局联合起来教你们一个学校的人什么叫法律的重拳~
-----------分割线---------
还想起来一个事。当年我们学棒球的时候,其实基本没摸过棒球。
很诡异吧~原因很简单:因为棒球这玩意,是他妈实心的,又沉又硬。且不说小学生能扔多远,那玩意砸身上可他妈疼了,小朋友一不小心挨一下很容易打出点毛病来的。所以当年我们抛接、击球各种练习全都是用的网球。只有棒球队正式队员才用真棒球训练,新队员刚进队也是用网球(评论区听说日本小朋友都用软球,道理是一样的。只是在那个淘宝才刚上线的年代,明显网球更容易买到也更便宜)。我印象中只有有几次课上老师带我们长见识拿个真棒球给我们传看,一接到手里马上就明白为啥我们用网球练了:那时候八九岁小朋友那小胳膊小腿真扔不动。
不得不说,棒球运动的危险性,的确是比篮球足球高出了不止一个level。侧面来看,也是国内没有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入门成本太高,从开始学习到第一场比赛的时间可能要超过一年。这种运动在一个正常的社区里根本普及不起来。
首先,棒球需要大量的器材,球棒、手套,而且球棒算是管制的器具,购入都成问题。
其次,棒球的规则不明确。所有大规模普及的运动,最基本的规则都能够一句话概括,比如把球攻进对方一边的球门/篮筐/达阵区,或者把球攻进对方一侧场地而不让对方接到等等。而棒球的基本规则的长度至少是刚才这些例子的5倍。
再次,棒球训练难度极高,球棒打球的难度远高于用球拍打球,徒手(虽然带着手套)接棒球的难度也要远高于徒手接篮球。而棒球是实心硬球,而且球速非常快,在实战之前,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否则非常容易受伤。所以在棒球之前,还需要软式棒球作为过渡,而从软式棒球到棒球,还需要进一步的训练。
第四,棒球比赛必须要有一个完整场地,几乎不能打折扣。足球可以踢小场,甚至没有场地的话可以用书包摆成球门,篮球只需要一个篮筐,隔网运动只需要两棵树一根绳子。而棒球,至少需要四个垒的空间,否则根本没法打。
最后,棒球队参赛人数有严格的要求,大部分的集体球类运动都有减少人数的版本,基本规则都不需要改,直接减少人数就行,大部分都可以直接3v3或者2v2,个别的1v1都不成为提。而棒球对人数一点都不能含糊,进攻方至少需要4个打手,防守方需要投手、捕手,还有一二三垒的守备,这就比其余运动的最少人数多了将近一半了。
所以,棒球为甚么火不起来其实不是什么问题,这种运动根本不应该火起来。而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在有些地区,棒球能够火起来?
相当于几个篮球场、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地盘就给几个人玩,当然火不起来。根本没那条件
这是北京五环内的高尔夫球场
这是机关大院:
这是大片大片的平房:
北京还有2200平方公里的压根没有任何开发的耕地:
然而你们家周围见过北京有几个完整修建维护的公共篮球场、棒球场、足球场?
当然这些都是海量顶级专家精确计算的结果,他们当然比我懂,更比你懂——我只能告诉你,这些耕地、大院、高尔夫球场、平房宁可拆了盖化粪池,也不能给宁们青少年修人均面积追赶上美国零头的各种球场。
主要还是群众基础。
国内哪个学校没有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哪个人读书的时候没上过体育课?就算完全不关心体育人也至少知道这几项运动——哪怕不玩也都知道,这就叫群众基础。
而棒球这种运动在中国可以说是0基础,不但没人玩,连知道的人都不多,怎么可能指望它大火呢?
任何运动如果在一个国家没有群众基础,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成为一项大众运动,这样的例子很多,热门的包括在英联邦国家很火的英式橄榄球,在印度南亚很火的板球,在俄罗斯加拿大很火的冰球等等,冷门的就更多了,像是草地曲棍球、手球、木球、门球、壁球等等,哪怕在全球范围内算得上热门的网球,在中国其实也很一般。而在国内比较热门的乒乓球、羽毛球,在很多国家也是小众运动。
一项运动的成本高低并不能说明问题,印度人玩的板球成本也不高,但在中国基本没人知道不是么?硬要说是因为规则复杂导致大家没兴趣,那英式橄榄球的规则比足球还简单,在中国不也连看都没人看么?
所以主要问题还是群众基础,这只能靠时间培养。篮球在世界范围内跟足球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东西,但在中国篮球的火爆程度似乎并不亚于足球,这还不是要归功于NBA在中国30年如一日的持续影响么?
每个国家民众都有其热衷的运动,各不相同,在这个国家火的运动到那个国家就无人问津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另外,棒球虽然是非奥项目,但绝对不冷门,棒球流行的国家并不比篮球少,fiba虽然成员国很多,但篮球真正受欢迎程度高的就是有限的那些。而如果以参与人数来算的话,板球也是能拍到前几位的,印度加巴铁就足够把它顶上去了。
棒球是我唯一觉得自己是彻底吃瓜群众的体育运动。
早先被美国同事一家请去一起看棒球,这票还很贵的,这属于人家没把我当外人,是特别贵重的礼物和特别高的待遇。
但是........
他们在干嘛?
这球是打远好还是打高好?
这群人跑啥?
谁和谁是一伙的?
为啥我感觉有三伙人在打?
所以那伙衣服跟囚犯一样的人是裁判?
所以还是两伙人在打?
那边卖爆米花的妹子身材不错。
小哥,来一个汉堡。
啥意思,怎么人都站起来了?
怎么球出界算赢?
再来一个可乐。
有餐巾纸没有,汉堡调料搞手上了?
这是要踩到那个板子算赢?
这不是踩到了么,怎么算输了?
这到底是赢了还是输了。
算了我再来个热狗,这个妹子波大买她的。
......
热闹一天没明白谁赢了.......
应邀发几张网图。
完全都是网图。
中国什么球火?
乒乓球、篮球、羽毛球。
这些球有什么特征?
1、需要的人不多。(中国学校不鼓励运动,即使是火的运动在大学之前也没有社团。光靠自发难以组织起足够的人员比赛或者训练。)
2、需要的场地不大。(场地越大成本越高。本来就不鼓励了,花大钱给你弄场地的可能性更小)
3、个人设备要求低。(羽毛球、乒乓球、篮球个人设备要求都是几十块钱能搞定全场的。篮球就一个球行了,羽毛球顶多也就两个拍子。棒球手套一个多少钱?需要多少个?棒球棒呢?还有头盔,护具呢?)
总之,中国流行的运动,清一色都是低成本的。
发现很多人在评论里搞凡尔赛文学。
好的好的,知道你很舍得花钱了行不?
就你们这么说的话,lol也是高消费游戏了。毕竟鼠标就要几千,对吧?只是不知道lol火,究竟是因为用几十块钱鼠标的人还是因为用几千块钱鼠标的人了。
你说呢?
装备复杂,玩法复杂,人员场地复杂,观赏度不高。
棒球这个运动,
吸引力着实有限,
除了美国以外,
只有那些美国住过军、殖过民的国家,
才有棒球。
留学时看过几次美职棒现场比赛,作为外国人很难get如美国人那么多的乐趣,原因是它采取回合制,攻守顺序是定死的,节奏实在太慢,过半天才能得分,不像足篮球,双方攻来攻去,运球、过人、 配合 、得分,各种精彩片段此起彼伏。还有点球、误判、 争议、甚至打架等戏剧化高潮节点穿插其中,过程刺激,跌宕起伏,一场球看下来酣畅淋漓,好不热闹。
相比之下棒球的过程,就实在有些冗长枯燥;再加上又没有打过棒球,投击杀跑各中妙到巅毫之处,也完全看不出来,于是更觉无趣。
有次看完球第二天,和房东聊天,很有意思
房东 :
“哎这玩意很多外国人都看不下去,你看得下去吗?“
我 :
"还行吧,不过节奏太慢有些无聊,但是看看你们美国人的生活,还挺有趣的"
房东下面这段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房东:
“棒球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你看到的那样,我们很早就去球场 在停车场和大家一起烧烤,聊天、吃东西、喝可乐,小孩子们在一边玩,就这样消磨一个下午。
然后好,开场了,大家于是搬到球场里,继续聊天、吃东西、喝可乐。
聊着聊着,吃着吃着,忽然听见大家都在欢呼,哟看这动静,咱们队就是得分了呗!
于是大家就起来一起欢呼一起蹦蹦跳跳,然后坐下来继续聊天、吃汉堡、喝可乐。就这样消磨一个晚上。
所以,棒球对我们来说不只是一项运动、一场比赛。这就是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其实,
房东的话说明了问题的关键,
论比赛本身,
棒球攻守固定,比赛高潮间隔很久,确实冗长枯燥
它和美国人的生活捆绑非常深
所以美国人一直很热爱棒球
但美国本土之外
只有那些经历过美国驻军与殖民的国家
棒球运动才能开展起来
因为那些国家处于被占领的地位 只能接受棒球
除此之外
棒球在其他国家都没戏
足球。两个人就能玩
篮球,两个人就能玩
羽毛球,两个人。。
乒乓球,两个人。。
网球,两个人。。
以上若干甚至一个人就能玩。
棒球?咋整?
说实话,棒球在全世界都不火,为什么要在大陆火?
倒不如反过来,思考一下这么一个冷门运动,为什么偏偏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火了。
因为如果我在车里放着网球拍,羽毛球拍,甚至于鱼竿
交警查我车的时候,可能觉得小伙子不错,爱好挺广泛,知道没事运动一下,锻锻炼,还会钓鱼,挺好挺好,我的形象一下就高大上了
如果我后备箱放俩棒球棍
交警可能觉得我不是在敲人闷棍的路上,就是刚敲完闷棍回来
................
前边回答的那些硬件软件都不成立,战后的日韩和台湾也是满目疮痍,但是他们的国民运动都是棒球。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陆没有美军。
没有基础呗,而且装备,场地,人员要求高。不利于推广。
场地要求太高,没了。
足球,小时候踢,有四块砖,找地方就能踢。没四块砖,四个矿泉水瓶也能踢。真啥也没有,遛狗。
篮球,场地要求稍高。也是有架子有筐就能打,没架子,墙上钉筐也能玩儿。
羽毛球乒乓球都是出名的,场地能随便对付。
排球还可以互相颠颠球呢。
但是对场地要求高的,比如网球,棒球,高尔夫,就普及不开。
棒球和网球一样,没有专业场地,别的比如安全先不说,就球能不能负担的起都两说。而且也绕不开安全问题,棒球在我国,仅仅就投打,玩儿的好野场就是玻璃杀手、小儿杀手、老年人杀手,玩儿的不好就小伙伴杀手。只练投球的,那不如扔扔飞镖。打全场地的,就棒球这个终极目标是打的远的,捡球问题就能让球棒当场挪做他用。所以这个运动在我国,没有场地,后面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当然从运动本身角度,场地的影响如下:
① 投手板到本垒距离约18米半。如果场地不满足,投手到打击者距离过近,那没有任何打击体验可言。
②这个运动的进攻手段是打和跑。没有专业场地,打不敢打,跑也跑不起来。玩个屁。
还有一点,非场地因素,棒球本身的技术动作,对于缺乏运动的人来说特别容易受伤,都是大关节剧烈扭转,柔韧度要求非常高。投手的脚踝,腰,肩膀,手腕,打击者的腰,膝盖,肩膀,后背。没专门学过练过,受伤妥妥的。可不像足球篮球,随便玩玩开开心心,起码不受伤。
以及,这运动安全系数不算高,这破运动有门槛,没有专业人士指导,就新手全须全尾的下场的门槛都不低。投手光能把球投进好球区就得一阵子。新手互相接球,基本都接不住。不过手套接不住球,可不耽误球继续飞,躲得过还好,躲不过,再是成年实心棒球。弄不好就ICU了;新手打击不会站位,使劲抡是有直接带走捕手的;新手投手会点的暴投一般往高了偏,打击被触身的可能性很高;一点不会的容易往地上砸,方向正点,本垒板那仨都危险;还有球棒脱手,那么大劲,脚拧腰,腰带肩,肩带手的一套发力,棍子甩出去,碰到伤,沾到亡。
类似的还有美式橄榄球,也普及不起来啊。不过在我国只有棒没有球的棒球运动曾经比较普及,但在摄像头铺开后逐渐消亡。
参与角度,场地大,器材贵,对队伍要求高。
观赏角度,规则复杂,防守方最重要的投手变化在电视里几乎看不出区别,更别说守备阵型的调整,更是看不出来。攻方除了能看到击球手击球外其他东西都看不出来。
我是懂棒球规则的,但是在电视上看过几次棒球比赛都觉得没意思,完全感受不到那种激烈。
越是方便开展的运动,在中国越容易火起来,中国基本上处于一个物资匮乏,人多地少,大部分人很没耐心的状态,因此越能复合,以上三条的运动越容易开展。
棒球那么大的一块场地,同时在场上玩(不算在床下等着的)的人其实没有几个,同时规则相对复杂。完美的躲开了以上三个条件。所以在中国火不起来是必然的。乒乓球为什么开展广泛对场地限制最小啊,石头搭个台子也能打。规则简单。篮球为什么比足球相对开展的好一点,对场地限制相对更小。不需要多大地方竖起个篮框,几个人就能玩的有滋有味,足球,虽然也能竖起个球门射两脚门玩儿,那毕竟跟3对3打一个蓝框是有本质区别的。
另外不要拿着中国的条件去对别国,但凡这种问题下就会有人说别的国家也如何如何为什么就怎么怎么样,中国搞不起来的原因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国家。
凡是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和金钱的运动项目必然火不起来,那只是小众项目。因为我国人民是比较节俭,比较务实的。买个足球,蓝球,乒乓球,羽毛球,这都花不了几个钱。玩棒球,那是有钱人考虑的。
台灣人可以說下
觀賞性很差。
如果你純粹是衝著看球賽去棒球場的話,你會失望
因為棒球的根本就是兩個鐘頭起步的回合制遊戲。
他的節奏零碎程度僅次於籃球,一局就可以切一個廣告,所以台灣電視很愛轉播棒球
如果投手節奏慢的話,那麼看棒球更是折磨,摸摸摸+牽制+界外球會讓一般人感覺不耐煩
美國人去棒球場多半都是去外野當大型野餐會去的.....
前幾年我在天母想看潘威倫破紀錄,結果實地到了球場發現場地小,視野不是特別好,感覺比賽是看氣氛居多......
前校棒球队投手,来答一波。
其实当时参加棒球社团,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动漫影响,觉得打棒球,投手姿势帅气。
进了社团之后,老队员带着玩了起来,后来不知不觉就打了四年,还得了北京市大学生棒球联赛团体名次。后来毕业了,球和衣服我都还留着,那是我青春的记忆。
个人觉得,大约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棒球场大约是一个扇形。如果是正式比赛,或者有击球训练的话,就要求足够开阔的场地。球很容易打得飞出去。如果没有铁丝栏网,那最后就是满地找球。清华大学,地处五环,面积足够大,有专门的场地和打击笼,有足够的硬件作为基础,棒球在清华开展得还是不错的,院系都有队伍。当然你可能觉得,足球,篮球,半场有半场的玩法,小场地有小场地的踢法。但对棒球来说,如果你只用手套和球,传接球,场地小点几个人也能投球玩玩。但一旦要抡球棒打球,场地不大就不行。还有就是击球要考虑周围安全,如果旁边有人在跑步,或者在玩,被球击中就糟糕了。棒球很硬,那怕就是普通的传球,球速都有100公里/小时。球棒击打出去的球,速度快得多。而且把控不好方向。砸到人,和拳头大的石头全力扔出去,没啥区别。
一个稍微专业一点的手套,牛皮制作的,都要400+ (十年前的价格),金属球棒600+,捕手护具基本款的一套过千(算便宜的)。当然,也有一些人造革的给小孩入门用的手套,记忆中价格也得过百。MLB,还有台湾的一些棒球基地,在中国都有做推广,在北京市的中小学都有合作。为了推广,也会对器材进行一些儿童化的处理,比如球是海绵的,棒子是塑料外包海绵,规则上进行简化,主要就是投、打、跑。离开太久了,也有体育专业的同学还在当老师,从事棒球推广的工作,现在开展得怎么样,也不是很清楚了。但还是很少在电视上看到棒球比赛。
中学生,基本上不会满足于停留在儿童玩具阶段。当换成橡胶球软球,或者硬球,人造革的手套就不怎么好用,因为球速快,很容易把手套砸坏,冲击力大,接不对位置,手套再软就很容易伤手。当然,对大城市来说,几百块的装备不算贵。这也是棒球推广,那些基地,第一站都在一线城市。或者和二线城市的一些中学合作,招收培养一些这些方向的运动员,然后送到美国发展,相当于想打造出棒球届的姚明,然后带动中国市场。
如果仅仅说得分的话,在三人出局之前,一个人依次跑完四个垒包回到本垒得1分,这样看起来并不复杂。如果也只是想几个人传球玩,或者一投一打,也简单快乐。那到底是什么让人看棒球比赛一脸懵逼呢?我琢磨了一下,因为棒球比赛是攻防分离的,即使是进攻方,也有打者跑者的身份分离,一个人先是打者,和投手交战,同时还要实现战术意图,顾及垒上跑者。上垒成为跑者之后,在相应局面下,要根据打者情况作出相应的反应,可以选的策略不同局面下各有不同,你得考虑要不要骚扰投手,让投手费心牵制,打乱其节奏。要不要和下一个垒位的跑者配合,调戏防守方,对方漏接了,该怎么跑。给人感觉要玩的精彩,就得脑子清楚。因为不同的局面实在太多。规则不熟,估计得被对方玩死。
棒球是回合制的。兵乓球是回合制,但只有两个人。篮球,足球人不少,也以进球后换发球作为回合。但给你整个比赛的感觉,是处于一种流动的过程。棒球就没那么行云流水了,这个比赛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静止的。就好比两个人下象棋一下,移动棋子之后,会有静止的局面出现。篮球、足球、排球,队员是具有比较大的自由移动范围的,哪怕有个人失误,还有人可以跑位补救。棒球每个位置的队员,活动范围基本是确定的,属于各守个的防区那种,如果外野手,漏接的话,没把球传回内场,就是灾难。因为那么远,根本没法帮(当然,相邻外野手间会补位)。
怎么形容呢?大概有点像玩《文明》,游戏界面不时会在节点处暂停,出现局面,不同的局面要处理的情况太多。基本上,投手投出球开始,然后到该球停在某种状态,就是一个节点,局面点。如果说复杂的最根本原因,那就是在结合了场上队员,还有跑者的位置状态后,对球的状态所代表的局面太多。越说越觉得打棒球像下棋,每一个局面,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清楚。球场上,每个人做得最多的就是判断,还有就是预案:出现某种情况怎么处理。
除了跑垒者,会和垒手有一些肢体接触的可能,其他都是隔空,通过球进行对话。
所以,刚进社团时,社团培训新人,搞过好几次规则培训课,就是在学院教室找个自习室,跟上课似的,在白板上,用彩色磁铁,摆出各种局面,要你判断,你在不同的位置该怎么做。
打个球,头脑中还要开地图,开上帝视角,规则那么多,真累,费脑子。
暂时就先写到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聊聊。有空再更新。拍一张我毕业时留念的球,一个是所有队员经理教练的签名球,一个是我自己练球用的硬球,衣服裤子之前留着场地的红土,没舍得洗放了几年,后来怕衣服坏,就洗了压箱底了。避免出现名字,专门找了个角度。
2021年5月25下午,我来更新了。
昨天,看到这个问题,被触动了回忆,就从一个爱好者的角度答一下。没想到中午阅读破万,点赞过百。这是我在知乎第一次破万,谢谢各位的点赞和评论。整个下午,消息项就一直冒红点,因为在上班,有些读者的 评论,就没来得及回复,请见谅。
其实,我认为还有几点原因,但感觉打出来,总感觉会引发争论。大家平时都忙,我这人又比较惫懒,不喜欢在知乎引战话题吵架。讨论可以,争论或攻击就算了,大家都忙,没这必要。有位读者点了追更,于是我觉得还是写一下。原则还和之前一样,我依然避开争论,不打算就接下来的两点讨论太多。
我作为一个理工类专业的,其实这方面不是我的擅长。在评论区,有看到读者评论,说那些运动流行的地方都是因为美军推广。不可否认,军事,战争的确是某一现象或运动风靡的影响因素。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那么广泛开展,难道是因为这些运动起源风行的国家打进我国了吗?事实上,据史料记载,棒球曾经在我军中,是以“军球”的身份存在过的。
除了军事影响,还要考虑文化输入造成的影响。西方文化几十年的输入,曾经火爆的“韩流”,“日流”这些词汇,现在的中年人应该不陌生吧。包括现在青少年喜欢的嘻哈,说唱,印象中这是来源于美国黑人文化(说得不对,请纠正)。街球,篮球的盛行,与NBA在国内转播的赛事,媒体,明星宣传分不开。这些都是文化输入带来的。
也有人说,是中央台,或者我们的电视台没播。我模糊记得,有次在体育频道,具体哪个台,记不清了,曾经看到过MLB职业棒球比赛,当时还兴奋了一下。后来就没在电视台看到过类似节目了,估计是试水,收视率实在感人。
也有人说,这是被美国深深影响,美帝精神人众多的地方,才会有美国人玩什么我们就要玩什么。这就有点狭隘了。篮球美国人玩不玩,篮球是美国人玩得最火,照这么说这才是充满美国精神的运动。排球,美国,意大利,俄罗斯,巴西也玩,难道这是因为排球也是美帝精神,意大利精神,俄罗斯精神充沛的大量人才会玩?足球呢?难道只有英国,巴西,阿根廷,有这些国家精神文化影响深远的地方,才会大量开展。不可否认,国力的强弱是一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支撑。但因为这样,把一项运动,打上文化印记,然后就加以批判,或者敌意,鄙视,其实有失偏颇。
照这个逻辑,美国玩导弹,我们就只能玩烟花?美国人吃牛排,我们就只能啃萝卜?美国人汽车遍地,我们就只能走路骑马,以显示精神文化的不同?
这些运动,一开始输入的时候,的确不可避免带着相应的文化特征。但在不同的国度,土壤的不同,就会发展形成其独特的体育文化。很明显,日本棒球文化所强调的东西,和美国棒球文化彰显的东西,就不大一样。
再说排球,这项运动也是起源于美国,在1905年传入中国。在19世纪到20世纪,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广泛开展起来。难道因为这样,我们的排球文化,排球精神,排球人的精神气质就“美化”了吗?中国排球,女排精神,郎教头,依然巨人站立,我们有自己的精神,自己的魂。
毛主席说过:“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一项运动,只要对我们有好处,利于国民强身健体,我们就可以考虑把它拿过来。至于其中所含的精神文化,优秀的我们就吸收,不适合我们的,我们就剔除。就如排球,就如乒乓球,我们拿过来,给这些运动注入我们自己的精神,生长出自己的排球文化,乒乓球文化,成为地表最强!
我们只是还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去支撑,发展,让中小学,社区喜欢体育的人可以自由自在的选择自己想玩的运动。我很希望看到中华民族,我们的个人以强健的体魄,自信的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以上,有点情绪激动了,还是那句话,只是讨论现象,不引战,不争论。
似乎有点跑偏了,但的确有这方面的原因影响,群众中会对这项运动有文化刻板印象,觉得这是鹰酱和它的小弟才玩的东西。从而心理上无意识抗拒。
美国人玩得,我玩不得?
如果是有以爱国之名,来进行道德上的攻击。那就省省吧,这种人容易鸡血的人,并不是真的爱国。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在不违背国家和民族大义的前提下,把自己日子过好,把家人照顾好,培养好下一代,好好纳税,不拖国家后退,做好一个公民的义务,那就是爱国了。
你问我什么颜色?
我是赤色,全家都是。
再次跑偏了,我们说的是棒球,引申得太广就跑题了。但还是要啰嗦一句,知乎上应该有不少中学生吧。好好学习,学好自己想学的专业知识,如果能把事业和国家联系,搞好生活的同时,就是报国,那就再好不过了。比如好好学习,以后去东风快递。
对了,我的主业是数学啊。中学生进圈聊聊。
说到这个,我其实不是体育届的人,只是在社团的时候会接触到一些体育专长的同学(BNU女篮很强的)。我自己对整个体育体制,说实话,的确没什么发言资格。所以,这块说错了,你就笑笑就好。
我个人感觉吧,我国的体育,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会根据开展的成本,还有收益,影响力等考虑,有侧重的分配资源。比如容易开展的啊,能拿金牌的会优先考虑。当然,也有砸了钱,但没出来成绩的。所以,棒球不火,不受到上层重视也是一个原因。
在大学里呢,就得看学校重不重视了。学校重视的社团,拿得出手的,能作为学校特色,带来影响力的社团和运动,自然会受到重视。场地?给!装备?给!经费?没问题。嗯,我承认我的确有点酸我校的女足和女篮,因为女足训练可以用真草坪场地。有时场地吃紧,我们申请场地根本申请不到。女篮,学校体育馆有篮球场。不过,女篮,女足的小姐姐是又高又帅气。溜了,溜了。
昨天晚上,我回答完了问题。想到,也许会有想体验一下这项运动的家庭,作为亲子活动的一种形式。或者有些青少年也想玩一玩。
我是开了知乎好物推荐的权益的,于是就添加了商品卡。为了和答案隔开,我特地加了一条分割线。因为有参加平台活动,我的头像会出现618理性消费的挂件。
总的来说,就是先有了问题的回答,后才想到的添加卡片。
先有文,后有物品推荐。不是专门为了打广告写了一篇软文。
没想到,会有人在下面评论,大意是吐槽我就是为了打广告,回答的内容与棒球无关。
呃,让人感觉,我在平台合法合规的插卡,都还没让你点呢,就好像我从你口袋拿了你钱一样。这样的尖酸,和心态,像踩了他尾巴一样。
都是成年人,好像我在回答内谈到钱,就好像玷污了什么。别逗了。
但绝大多数还是能够友好正常的讨论,会和我聊聊漫画,棒球。
以后,要是类似莫名其妙的攻击批评,我就不回复了。你不喜欢,不看就是了。大家都忙。
至于我,平台允许,我想推荐的东西还是照样推荐。想做就做了,不会因为一两句不一样的声音改变。
再次强调,数学,才是我的主业。有空再更吧。
最近发现迪卡侬的手套。看起来还不错。皮的 。准备入手一个,这样就可以和别人传接球了。
下面内容含有广告,不喜者勿点。
1.儿童款。
想带小朋友体验一下,进行亲子活动的。可以选择下面的海绵软球。家里够大直接开打。当然,要是打到液晶电视(妈见打系列),那最好还是去外面玩。挥棒击球这个动作,很锻炼小孩子手眼协调,肢体协调的。毕竟是打移动靶,但全力打中的瞬间,那就是满满的成就感。一发入魂。一投一打。最好拉个网,不然当爹的,就是满地捡球的命。这两种都是软棒海绵球,不用手套徒手接,安全,快乐。
2.手套与球棒。
如果年纪大一点的小孩,那就接触一下软式棒球吧。这时徒手接可不行,得上手套。
戴左手还是右手?右撇子,戴左手,因为右手还要用来传球。左撇子反过来。
材质上:牛皮>猪皮>pu皮>PVC。
硬度:牛皮最硬,也最皮实,最贵。猪皮稍软,但戴着舒服。
价格:牛皮最贵,标价一般400+吧,贵到什么程度,看品牌和工艺样式了。猪皮,150——300都有,价格取决于品牌和款式。低于150,小于100的,PU皮居多,但软和,颜值样式也不错。
选择哪种,看使用环境,平时玩软球,中间两种问题都不大。硬球,还是上牛皮的好,毕竟没接对位置,手挺疼。这里说一点,手套并不是软的好,牛皮新手套,拿到手都比较硬,所以可以在手套虎口部位,适当的涂手套防护油进行适当软化,帮助成形,然后用球多砸一段时间,形成球窝,便于接球,如果太软,对手的防护能力是会降低的。
有些爱好者会觉得手套太硬,抓不到球,不好抓球。事实上,接球还真不是去抓,而是张开手套,对准球的来向,让球撞进来,手套迎球面积越大,越不容易漏接。所以,要把拇指和无名指小指尽可能张开。和手掌下沿形成U形。
品牌上,排名前几的厂商品牌,美津浓,SSK,Raulings,都挺好。我只说我接触过的,
黄色那款,我们称为“香蕉”,很吸引眼球。蓝色那款,有款牛皮的,也有人用,颜值不错,内里也软和舒适。有款红色的,更高级的。印象中出现过一次,摸过。
【美津浓】看其他高校队员有用过,和留学生玩的时候也看到过。印象中好像试过一次捕手位置。贵,是有贵的道理的。无论从颜值到手感,还有重量,在防护力不减少的情况下,重量也还不错。
队里的手套中,有几只比较旧的,好像是这个牌子。easton ,手套没用过,但队伍里一德国留学生,买了根这牌子的棒子,挺好用的。
【威尔逊】硬球手套也见过,但没什么印象了。这款,适合软球。之前有和北京的某中学棒球队玩过,他们用的就是这款。好像是合作的机构基地提供。
【BF?】印象中,某个队友私人手套,皮实,略硬略重。不过他的好像是投手,外场通用款,比较大,重点也正常。
看到这里,你们可能觉得奇怪,你怎么知道这么多手套,还都接触过?
BNU,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万国牌”武器?而不是统一制式?
因为棒球是小众运动,这些器材,除了少许几个,剩下的大部分,有的是师兄自己私人的手套,打了四年,毕业之后,没带走,留了下来。有的是外国留学生,将旧手套送给球队。模糊的记忆中,好像听到过,某位早已毕业的球员,当时用的就是哪个手套,完成赛场上的高光时刻。大部分老队员,在队里稳定下来的,基本都是自己买的装备。
至于我使用过他们的手套,也就是看到新装备,经过他们同意,戴上感受一下,接一两个球。
手套可以相互间使用吗?其实如果是私人物品,大家都还是比较介意的。队里公用部分的旧手套,基本都比较破旧,有点变形。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每个人手型不一样,接球的地方有细微区别,戴别人手套,真的比较别扭,而且久了还会把手套主人好不容易固定下来的型给破坏掉,对私人物品来说,其实这种感觉不好。当然,双方关系很好,或者不在意这个,那基本问题不大。
如果是平时自己玩软球,或者和小伙伴娱乐一下,我倒是觉得下面两个更适合。材质比较齐全,价格,相对来说也没那么贵。至于迪卡侬,大家都懂的。
2.球棒的选择。
初学者,建议还是金属棒吧。木棒打硬球,没打对位置,一下就断了,烧钱。铝合金的,比较轻,重心合理,容易挥动。下面这款,感觉只能用来打软球。尺寸根据个人身高选择。以前摸过几个牌子,没搜到。有空再整理一下。
3.球的选择
有场地,有技术,那买标准硬球吧 。
平时玩,个人更推荐软球。日式橡胶软球,打起来还是不错的。关键是安全。当然,还有更软更安全的,但投掷感不一样。投球时拨球,指尖感觉不对。
夏天出门,来顶棒球帽子,男帅女飒。
如果有人想要标准手套和比赛用的球和球棒,我也可以帮你问,从事这个行业同学有器材商品渠道。
嗯,最终根据钱包,下单了手套,准备玩软球。到货再晒.
货到了,一分钱一分货。感觉用来玩软球,没有问题。手套也比较软。但偏薄,内里是PU。硬球入门也能玩。下单之前,被以前的搭档吐槽了,问我怎么不买个好点的。嗯,建议各位还是买好一点,大牌子的600起的。因为颜值做工的确影响你的心情。这个手套对我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先捆着定个型,还好掌心没坏。
老师!我是一个棒球手,随身携带根球棒很正常吧!
老师看了看滴血的球棒,和趴在地上的同学,也没说什么,嗯了一下就走了。
棒球比赛一般跟背景音乐差不多。基本上你可以边干别的边看比赛。因为节奏很慢。
它属于团体运动,而且是团体运动中少数能天天打的(你足球,篮球,橄榄球,冰球天天打场比赛试试?运动员得活活累死)。而米国实际上就是棒球赛季,各个棒球队天天比,除了pitcher需要天天换,其它人每天打累不死。
不要小瞧这个特征。在娱乐匮乏,节奏慢的时代,这个就是米国第一运动。而且你一旦成了一个队的球迷,比如Yankee或Redbox,那观球欲望就不一样了。
而一项团体运动在全球推广,这个要求就高了。应该说成功的只有足球和篮球,相比之下,排球,橄榄球(英式,美式),棒球,板球(英,印),马球,冰球都没推广开。
应该说推广不开才是常态。
足球有英国殖民日不落因素,有较早团体运动因素,有观赏性因素,更有野球摆个门就能踢的因素。。。
而篮球的最大优势就是场地要求简单。便于政府机构推广。
而且足球,篮球既保证了观赏性也保证了参与度。
这么多团体运动,我个人觉得观赏性最好的,还是美式橄榄球。看完这个再回头看足球,觉得足球节奏太慢,一场也进不了几个球,而篮球,进球太特么容易了。The first three quarters doesn't count。(美式橄榄球起来后,篮球,棒球观众都是下降趋势)
但美式橄榄对器材要求太高,民间点到既止的玩儿法比足球就差远了,极不适合于民间参与推广。而且,就算中国富足了,也很难整出黑白那种巨胖肉山去做guard(当然,也可能与种族无关,日本毕竟有相扑运动员)。
从群众运动来说,垒球可以打一打,棒球太难了。
从群众运动来说,我个人觉得参与的酸爽度是足球>>美式橄榄(无护具)>冰球>垒球(棒球)>篮球>排球。另一个小众的是团体飞盘可以排在前面。英澳橄榄,板球没玩儿过。马球玩儿不起。
从政府推广来说,足球,橄榄球可以与田径场混用。棒球是比较奇怪的场地形状,很难通用。(另外,棒球的全垒打grand slam并无死的距离标准,全看场地建得多大)。也只有日本台湾这种把米国崇拜到屁眼儿里的地方才会推广这个。
所有具备以下特性的运动,在当今大陆都是不太容易火起来的。
1:射箭,专用器材,器材有杀伤力,专用场地,场地需要净空,专业比赛还好,业余赛想安全,至少90甚至120°射界内不能有人。入门训练枯燥,除少数天赋异禀者之外,大多数人需要相当长时间练习才能得到切实的正反馈。
2:棒球,专用器材,器材有杀伤力(都看过圣子到吧),专用大场地,场地需要绝对净空,规则繁复,需要占用一个较高水平人员对运动过程进行评判,入门练习枯燥,难以凑齐运动人数。
3:冰球,专用器材,器材有杀伤力(都看过圣子到吧),几乎专用场地(不用也行,我上次滑冰的时候差点被一个推杆不抬头的傻子给gank飞了,我要是就地躺下说头疼至少几个月饭钱有了),练习枯燥(一般人光穿着球刀不扑街就得一段时间),难凑人数,气候限制
4:航模,昂贵的专用器材,绝对专用场地,受政策、法规限制极高,器材杀伤力不小,练习枯燥而且缺少反馈(真机要炸鸡,模拟器缺少实体感和紧张感)
etc……
其中算起来冰球占着22年冬奥会推广冰雪运动的光,射箭占个10米道就能凑合玩的便宜,比其他项目发展得都好一点。
——评论里说“射箭还是很广”的应该注意一点,国内射箭运动在前几年的风行,相当程度上是被鹰眼、绿箭侠、大表姐等制作水平较高的流行文化产品带起来的。
而随着文化产品的退潮,射箭风潮随即进入平台甚至降温退潮期——比如从2019年开始成批关门的箭馆。
而且射箭运动“比较流行”的一大因素是,可以低成本甚至无成本使用场馆提供的器材,一旦从“使用公用器材”的“随便玩玩”阶段(当然,射箭这运动里有很多十里坡剑神或者石块旷野剑神这种用馆弓打顶配如打狗一样的玩家(我承认我被这么当狗打过)……)过渡到“自行选择采购器材”的“正式爱好者”阶段,就会有大量的浅层用户(我自己编的词)被劝退——很遗憾,他们没能真正感受到射箭有多快乐。
另,这几个运动都是背着塞在包里的器材走大街上都可能被嗯哼拦下来,赶上个不懂法的……
注:不懂法包含“不懂此项运动的相关管理规定”的小不懂和“懂规定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所以得抖一抖”的大不懂。
小不懂你跟他说明白了就过去了,多聊两句没准还能给拉坑里一起玩;二线及以下的地区相对来说更常见的大不懂本身就是阻碍这项运动推广的重要推手。
其实除了足球和篮球这两个全球流行的项目
任何项目在某单个国家,火起来,需要探究历史渊源,形成原因,未来发展
火不起来的项目,没有为什么,就是不火
棒球在世界范围内也不怎么火呀,不能怪我们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