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教程度差的学生还是程度好的学生,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在教育界一直备受关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因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有效地教学不同程度的学生,但不同程度的学生更能凸显教师在某些方面的能力。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 教学程度差的学生,更能体现教师的“育人”和“引导”能力

巨大的挑战性与专业性: 程度差的学生往往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可能存在学习动机不足、甚至学习障碍等问题。要让这些学生取得进步,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以及深厚的专业功底。
诊断和评估能力: 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诊断能力,能够准确地找出学生程度差的根本原因。是概念不清?是知识点遗漏?是方法不对?还是心理障碍?
个性化教学设计能力: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无法使用一套“万能钥匙”。教师需要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估方式。这需要教师对教学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
“从零开始”的讲解能力: 教授程度差的学生,往往需要将复杂的概念拆解成最基础的单元,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甚至需要使用比喻、图示、实物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这考验的是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表达清晰度。
耐心与毅力: 程度差的学生可能需要反复讲解,甚至在同一问题上多次“卡壳”。教师需要有极大的耐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断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和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支持与心理辅导能力: 程度差的学生往往伴随着挫败感和自卑感。教师需要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建立自信心,引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从而愿意去尝试和学习。
“点石成金”的价值: 当一个程度差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努力,从“跟不上”变成“跟得上”,甚至取得显著进步时,这种“点石成金”的成就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最高肯定。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潜能的激发和人格的塑造。

体现教师的“育人”本质: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成功地转化和提升程度差的学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育人情怀和教育使命感,是教育公平的生动实践。

二、 教学程度好的学生,更能体现教师的“引领”和“拔高”能力

挑战与创新: 程度好的学生求知欲强,理解能力快,他们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渴望更深层次的探究和更广阔的视野。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引导他们走向更高的境界,是对教师的挑战。
深度拓展能力: 教师需要能够超越课本,将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科前沿、甚至跨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为程度好的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深度的学习内容。
启发式教学与引导思考: 程度好的学生不需要被动接受知识,更需要被启发,被引导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需要提出有深度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辩论、进行批判性思考。
培养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程度好的学生往往具有创新潜质,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他们进行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竞赛指导与学术启蒙: 对于有特长的程度好的学生,教师可能需要指导他们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为他们提供学术研究的平台,启蒙他们的学术兴趣。
“锦上添花”的智慧: 能够将程度好的学生培养得更优秀,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刃有余,甚至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这展现了教师引导和启发的智慧,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艺术。

体现教师的“学识”和“视野”: 教学程度好的学生,更能展现教师自身的学识储备、知识广度、以及对学科发展趋势的把握。教师的视野决定了学生能“飞多高”。

三、 结论:两者都很重要,但更侧重于不同的教学能力维度

从“守门员”到“引路人”: 教学程度差的学生,更考验教师“守门员”的能力,能否将每个学生都“拉”上来,保证基础。教学程度好的学生,更考验教师“引路人”的能力,能否将优秀的学生“推”上去,引领他们走得更远。
“底线”与“高线”: 教师的教学水平体现在能让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底线),也体现在能让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高线)。两者都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缺一不可。
更凸显教师专业能力的往往是程度差的学生: 然而,从“更能体现”的角度来看,教学程度差的学生更能全面、深入地体现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 因为要让所有学生进步,尤其是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需要教师在诊断、设计、讲解、情感支持等多个环节都做到极致。而教学程度好的学生,虽然也需要高超的教学技巧,但他们自身的学习动力和基础是重要的助推器。

总结来说:

教学程度差的学生 更能体现教师的耐心、爱心、诊断能力、个性化教学设计能力、基础讲解能力、以及情感引导能力。一个能够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取得进步的老师,其教学功底和育人情怀往往更深厚。
教学程度好的学生 更能体现教师的学识储备、知识深度拓展能力、启发式教学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以及开阔的视野。一个能够将优秀学生培养得更拔尖的老师,其专业知识和引领能力往往更突出。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做到“普惠而有特色,基础而有拔高”,既能让所有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能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但如果要问哪个更能“体现”水平,我认为,将学习困难的学生转化为积极的学习者,其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展现的教学智慧,往往更能证明教师的专业深度和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可以。

不妨打这么一个比方:同样有两个县委书记,一个在经济强县工作,一个在贫困县工作,前者让该县GDP年增10%以上,后者让该县三年内全面脱贫。

两个县委书记到底谁厉害?

答案是两个都挺厉害。因为管理两个县需要的能力各不相同,尽管后面那个贫困县脱贫之后距离前者仍然有很大的距离,但脱贫与发展经济是两回事。

在中国当下的干部任用体系中,干部的升迁途径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锦上添花型,比如说上海、深圳、北京这些地方的干部,把经济和管理搞好升迁就很快 ;第二类是雪中送炭型,很多时候中央或者省里决定重用一个干部的时候,会把他派去艰苦的地方或者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看他们能不能把地方经济搞起来或者把差的国企扭亏为盈。

这二者没有优劣之别,哪个能做好都非常牛逼。甚至,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

那么,回到教学生的问题上来,到底教谁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呢?这就要看你如何定义“教学水平”。在实际的教学中,“好学生”与“差学生”所需要的教学方式本就是不同的。前者因为基础很好,所需要的是继续升级,而后者因为基础较差,需要的是用他们能听得懂的方式把课讲清楚——除此之外,还需要管理跟得上。

在这方面,我自己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我当年所上的高中是县里的实验高中。虽然名为实验高中,但实际上这个高中生源很差。原本我们县里有两所高中:一中和二中,而我们实验高中第一次招生是在当年9月,中考录取早已结束。于是,经教育部门特别批准,实验高中可以面向全县所有的落榜生招生。

虽然生源问题是解决了,但是全县没有人看好我们学校。原因也很简单,即便是一中、二中,每年能考升本科的也不过1/4~1/3左右。而实验高中招的本就是落榜生,且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从乡镇中学调过去的,没有几个有高中教学的经验。之后,学校倒是招了一批应届毕业生,但也没好多少。一来,这些老师大多数都是从普通二本学校毕业,二来他们本来就是应届生,也没什么人带着,也只能摸索着来。

简单点说,我所在的这所高中就是一群新手老师带着一群落榜学生。在县里的人看来,我们这所高中存在的最大意义,可能就是让人有个高中学历而已。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在三年之后的高考中,我们高中居然出了50个本科生——尽管相比于1000多人的总数并不算高,但放到三年前,这些连高中都考不上的人能有这样的成绩,也足以让人欣慰。

再到后来,高中的招生情况有所好转,有一些本来也能考上一中、二中,但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人——比如我,也选择了实验高中。到我毕业的那一年,实验高中在高考录取人数上已经可以达到一中、二中的一半以上。尽管这里面极少有考上985、211院校的——像我毕业的那一年,算上我的话一共也才考上了不到10个——但我觉得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不错。

几年之后,我们那所高中的校长也因为成绩出色,而被调到教育局任职。反而是县里最好的中学一中的校长,始终也还是个校长——因为一中校长管理学校的几年内,一中的升学率非但没有上升,反而还略有下降了。

到底啥是“有水平”,领导心里是有数的。

当然,就“教学”这个事情上,教不同层级学生的老师,所用的方法差别也很大。好比说,同样是教英语单词,有些基础很好的学生,老师可以直接讲词根词缀,用构词法帮助学生学习,但对于那些差生来说,有些老师则会用谐音记忆法等来让学生加强记忆。这两个方法到底哪个更好呢?其实是适合最重要。

十几年前,阿部宽、新垣结衣等演员演过一部日剧,名叫《龙樱》。这部剧讲得就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律师如何帮助一个稀烂的高中的几个学生考上东京大学的故事。在这个剧里,为了帮助这些差生进行学习,阿部宽饰演的律师为他们找来了很多看起来并不“靠谱”的老师,用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方法帮学生们学习。这些方法很多都有投机取巧的地方,甚至人家都明说了这些方法的目的就是应试。这些方法在那些基础好的学生眼里,是根本瞧不上的,可对于那些差生来说就是有奇效。

而不管是对教培机构还是学校来说,很多时候所谓的“名师”只是拿来充门面用的。在具体的教学中,靠谱的机构和教学组织者,也会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分配老师。反倒是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找老师的时候一定点名要名师,这反而会让自己的孩子跟不上课,越学越差。

当然,在现实中,之所以那些教好学生的“名师”更受人关注,是因为那些“名师”的学生更为出色。毕竟,大家关注的都是那些考上好学校的人。而有些老师,哪怕是用尽全力,让一些大专水平的学生考入了一本甚至中下游的211,但在这个985都已经被不少人瞧不上的时代,很多人的“全力以赴”最后获得的结果似乎也没有多少价值。

而对于某些老师来讲,我想说的是,请务必要记住,大多数领导脑子都是清楚的。一个老师的水平高低,完全可以靠分数这个KPI区分出来。如果说A班平均分是90,B班平均分是60,你能把A班的平均分提到95以及把B班的平均分提高到75,这都叫有水平。但如果说B班的平均分是60,你教了一年之后还是60,然后你说“教差生体现不出我的教学水平”,领导也只会让你滚一边儿去。

user avatar

我第一年教学,在一个生源很差的私立高中。

有次上课讲到一个成语“不寒而栗”时,我说:“栗,就是发抖。如果我们没有感到寒冷,身体却在发抖,那我们当时的心情可能是什么呢?大家想一想,可能是紧张,或是害怕……”

有男生在下面哈哈笑着说:“也不一定,我看黄片的时候,也会发抖。”

然后他周围的男生们就开始起哄,大笑。我当时第一年当老师,虽然觉得他们很过分,但因为没有经验,不知道怎么应对才得宜,只能装作没听见这句话,静等几秒钟,等他们消停了再继续往后讲。

不仅是我,别的年轻女老师也频频遇到男生在班上开黄腔的情况,年轻漂亮的生物老师比我更加烦恼。如果当场批评,他就振振有词:“我是在讨论问题呀!老师,这不是你让我们讨论的问题吗?我说实话也不可以吗?”

如果再次严厉批评,惹怒了他,他会拍桌子:“c!sb!”愤而离开教室出去玩。

还是我任教的第一年,有两个小太妹一样的女生,涂夸张的指甲和吓人的红嘴唇,我一见她俩就逃,因为她俩只要在教室之外的地方见到我,就一定要扑上来,把我按到墙上亲(亲的是脸)。

这真不是夸张。我被亲过的地方不限于楼梯、过道和办公室门外——我每次都奋力挣扎,但她俩咋咋呼呼,力气又奇大无比,每次我都很费力才挣扎出来。我从假装生气到真的生气,斥责过好几次,她们也不理会。

在我初当老师的前两年,我一直很困惑于如何更好地解决各种教学生活场景里的学生问题。我为此花费了大量的心力,以至于在教学上的成长十分缓慢。

慢慢地,我养成了习惯:一开学主动找班主任了解班上学生的特殊情况,记住哪些人是单亲,哪些人有病史;我能在开学半个月内记住所有学生的长相和名字,并大概摸准学生的性格,在心里预设好对哪些人要维持表面的友善,内心敬而远之,对哪些人可以要求学业成绩,对哪些人只能要求纪律,对哪些人要求闭嘴别惹事;对哪些人要哄着,哪些人要管着;以及课下如何和不同性格的学生相处,在qq上怎么跟他们聊天,当课堂上有学生顶嘴要怎么处理……

这些学生,恰如孔子所言:“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他们一不高兴就告状,一不高兴就投诉,一不高兴就在私底下和表白墙上骂你。但他们喜欢你的时候,也是无比的真挚,无比的有趣和可爱。和他们打交道的这几年,各种斗智斗勇,于我而言都是锻炼,都是经历。我曾经和朋友开玩笑说,有了在私立的这些难得的经历,把我这种傻白甜放到甄嬛传里也能比以前多活几集。

在这种情况下,「提升教学水平」是很缓慢的,而且这缓慢还要基于一个前提——你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老师。

我虽然不算上进,但也算对自己有要求。我们当时的语文组风气不太好,有好些个不愿意让别人去听课的老教师,我就只能在网上找网课来听,平时和几个年轻的,爱读书而有点才华的老师一起自由讨论,大多数的路都是我们自己一点一点摸索的。

即便有时候有了好的构想、思路,好的教学设计,也很难在课堂上去试,因为只是在维持纪律和激起兴趣方面,就需要花费很多很多功夫。很难遇到聪明又认真的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得到回应,也就无法根据回应调整自己的方法策略……那么多那么多的阻碍,让你不由慨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我欲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我天生不喜抱怨,也很擅长在平凡生活里给自己找糖吃。我不觉得日子难过,这样的学生自有他们的可爱之处,我仍然每天开开心心地去上班,上了几年。

只是有时候会觉得遗憾:难道我这辈子就注定教不到程度很好的学生吗?好想体验一下教好学生的感觉啊~


后来,我离开了那个私立学校(和学生无关),考到了一所县重点高中。

终于教到了成绩好的学生,我发现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的非常快,简直一日千里。

我想,大概是两个原因,一个是这段时间频繁地写知乎(形成习惯的输出对自己提升思维能力也很有帮助),另一个则是我在逐渐熟悉了这里学生的程度,学习习惯和误区之后,也随之逐渐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法——而大多数学生是不需要老师费力管理的,他们有求知欲,态度认真,愿意配合,对老师也有足够的尊重。

所以,我终于有了那种上课上的遂心如意的感觉,一节课讲下来,快乐得想飞起来,因为学生闪亮的眼睛和顿悟的表情时时刻刻在给予我极度满足的回馈。哪怕走在路上,也在心里不断复盘上一节课的一些瞬间,也在不断为下一节课打腹稿,觉得这就是我源源不断的动力,就是上课这件事本身。

还有一种感觉是:学了满身和问题学生相处的本领,可英雄无用武之地(笑)。

但是,我再也没有办法做到在一个月,哪怕一个学期之内认识所有人了。两个班160个学生,男生平头校服,女生马尾或短发校服,他们长得太像了,为什么可以那么像!都是一张乖孩子的脸庞,一身乖孩子的气质,再也没有飞扬跋扈,没有嬉笑怒骂,没有个性张扬;虽然你知道他们也喜欢你,但不会有人再故意来气你,来逗你,给你买奶茶,给你讲段子,不会有人偷吃你的零食,也没有人来你家蹭饭撸猫,没有人故意犯错想让你来打他……

所以,我再也没有办法认识所有的学生,最多只是看到脸熟,看到名字才知道是自己班的——至于熟知每一个人的名字容貌个性气质性格甚至字迹,那都已成往事。今日的我,再也做不到了。

嗯,总结一下我个人的看法,认真回答题主的问题。

教程度差的学生,更加能锻炼老师的管理水平。它包括教育机智(临场反应)、沟通能力、甚至情商……至于教学能力,提升起来可能比较缓慢,但你如果能让程度差的学生也乐于听你的课,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是实实在在非常有用的功夫,放到程度好的学生身上一样有用。

教程度好的学生,更加能锻炼老师的讲课水平。但,程度好的学生不意味没有心理问题——他们自尊心可能更脆弱,压力更大,性格也可能更内向而自卑(仅仅对我所教的县中学生而言,大城市的好学生应该不是这样的)。在一些特殊的时刻,这十分需要老师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临场反应去应对。

虽然题主问的是「教学水平」,但在真正的教育场合中,绝不仅仅只有「教学」。

再分享两个过去的答案,也算是对这个答案的补充:


一点微末的经验,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教差学生,主要看责任心。

教好学生,主要看学术水平。

user avatar

这个回答会很不好听,会有一些让玻璃心难受的比喻,所以先预警一下

脱离实际效用(生产性)讨论水平、好坏是没有意义的

这个问题就好像是一个能把顶级食材做出符合其品质的口味的厨子水平高,还是一个能把傍晚菜市场里被挑剩下的老的坏的有伤的不新鲜的食材做成尚可入口的家常菜肴的厨子水平高一样

前者,可能难度确实不那么高,网上多得是那些拿一块顶级牛排,撒点盐撒点胡椒,表面烤出美拉德反应拿出来,醒一会肉切片完事的视频。好不好吃?肯定好吃。难不难?我觉得智力正常的人照着视频有样学样,做不到十全十美模仿个七八成问题不大。

后者,那难度就大了。要掩盖食材的缺陷得花很多功夫,要细心处理,否则各种异味,粗糙的口感,根本没法入口。要把下等的食材做成中等的菜肴,那是需要相当的功力的。

于是,那又如何呢?人们会让学徒工去处理顶级食材,让有本事的大厨想办法把下等食材做成中等菜肴么?不会的

为什么?因为上等食材稀少,贵;中等菜肴满地都是,不值钱啊

前面说普通人能模仿七八成,做不到十全十美。而顶级厨师的经验使他在某些细节操作上略微胜于普通人,比如少撒0.5g胡椒,早5秒出烤箱,带来的细微的口味提升的价值,就比成一满桌的中等菜肴都值钱了

同样的,没有名师,天才能不能成材?当然能,历史上有无数自学成才无师自通的例子了。那又如何呢?有一个名师让这个天才哪怕多学到一点东西,少走一点弯路,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就比把成千上万个差生培养成中等学生高了

人,毕竟是生而不平等的

所以,脱离实际考虑这个问题没有意义,最好的老师总是会被安排教最好的学生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