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如今停车位需求巨大,但是建好的停车位反而出现滞销的现象呢?

回答
市面上关于停车位供需矛盾的讨论很多,但其实情况远比“一位难求”的描述要复杂得多。我们经常能听到的是,在某些区域,停车位极其紧张,晚上绕几圈都找不到一个空位,但与此同时,一些新建的停车位项目却面临着销售缓慢,甚至出现滞销的情况。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地理位置的错配是核心原因之一。 需求的集中与供给的错位,导致了停车位的“区域性滞销”。

需求集中在老城区与成熟商圈: 城市发展初期,土地资源相对充裕,很多住宅区和商业区在规划时,对停车位的预估并没有达到今天如此饱和的需求。随着汽车保有量的爆炸式增长,以及人们对便利性要求的提高,这些老城区和成熟商圈的停车需求被无限放大。很多地方的车辆停放早已超出规划容量,甚至延伸到路边、人行道,形成“见缝插针”的局面。
新增停车位多位于新区或远离核心区: 而现在新建的停车位项目,很多时候会选择在城市发展的新区域,或者离市中心、核心商圈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这些区域虽然有开发商的规划和推广,但对于急需停车位的居民和商家来说,其地理位置的吸引力往往不足。例如,在一个老旧小区里,住户可能每天需要通勤到市中心工作,他们迫切需要的停车位是靠近他们居住地的地方,而不是在城市边缘的新开发区。即便新区的停车位价格相对较低,地理上的不便利也大大削弱了其吸引力。

其次,价格因素的博弈让双方都有些“不满意”。 停车位,特别是核心区域的停车位,其价值早已不仅仅是停放车辆的功能,更包含了稀缺资源的属性。

核心区域停车位价格“高高在上”: 在老城区、市中心等需求极度旺盛的地方,停车位的价格早已不是一个小数目。一些人认为,购买一个车位几乎可以抵得上半套房,投资回报周期长,且流动性差。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为了解决每天的停车烦恼,每月高昂的停车费或是购买一个高价车位是必须的“生活成本”。这种价格上的两极分化,使得一部分有能力且有迫切需求的人仍然在争夺,但另一部分潜在购买者(可能是预算有限,或是对价格持观望态度的人)则被挡在了门外。
新区停车位价格相对亲民,但吸引力不足: 相较于核心区域,新区或远郊的新建停车位项目价格会显得更加合理。但问题在于,前面提到的地理位置错配,使得即使价格再低,也难以打动那些真正需要停车位解决燃眉之急的人。同时,新区的发展程度、周边配套设施(如商业、交通等)的成熟度,也影响着人们在此置业或停车的意愿。

第三,停车位的“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困境也加剧了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停车位都以“产权”形式销售,很多是“使用权”或“租赁”的形式,这增加了购买者的顾虑。

产权不明确或受限的担忧: 一些新建项目,尤其是商业综合体或住宅小区,会涉及到车位产权归属的问题。开发商可能将部分车位产权归属于开发商自身或物业公司,只提供给业主长期租赁或按时付费使用。这使得购买者对车位的使用权稳定性、未来价格的涨跌以及能否自主处置产生担忧。毕竟,投入一笔不小的资金,最终却只拥有“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其心理上的接受程度会大打折扣。
租赁市场的不确定性: 相较于购买,更多人会选择租赁车位。但租赁市场的价格波动、合同期限制以及房东随时可能收回车位的风险,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当租赁价格过高时,他们会选择继续“流浪”。

第四,停车场的设计与使用体验也是影响销售的重要因素。 即便有停车位项目,其设计和运营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规划不合理,使用不便: 一些新建停车场的车道设计过窄,转弯半径不合理,或者坡度过大,都可能增加停车难度,影响车主的驾驶体验。一些户外的地面停车场,虽然开放,但容易受天气影响,也不如地下停车场的安全性高。而设计更合理、更现代化的地下车库,有时反而又会因为其封闭性和高昂的建设成本,导致销售价格更高,进一步影响了销售。
停车位大小不一,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一些停车场内停车位尺寸不统一,大小不一。如果小尺寸的车位也卖高价,或者与大尺寸车位同价,可能会让购买者觉得不划算。反之,如果小尺寸车位价格较低,而大尺寸车位又非常抢手,也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均。
配套设施的缺乏: 一个好的停车位除了能停放车辆,还需要考虑一些基础的配套,比如充电桩(新能源汽车普及后的刚需)、良好的通风采光(地下车库)、安全监控系统等。如果这些配套设施不完善,也会降低停车位的吸引力。

最后,市场信心与投资价值的判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 购买停车位对于很多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其决策会受到多种宏观经济和市场因素的影响。

经济下行压力与消费意愿: 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人们的消费意愿会普遍降低,尤其是对于非刚需的投资性购买,如停车位。人们会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更具保障性或流动性的领域。
对停车位未来价值的担忧: 随着城市交通规划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共享出行方式的兴起,未来是否还会像现在这样极度依赖私家车和固定停车位,存在不确定性。一些投资者可能会对停车位未来的保值增值能力产生疑虑,从而选择观望。
其他投资渠道的吸引力: 相较于购买停车位,其他投资渠道,如股市、基金等,可能在某些时期能提供更高的回报率和更好的流动性,这也会分流一部分潜在的停车位购买者。

总而言之,现如今停车位需求巨大但又出现滞销的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它更像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集合,涉及到城市规划的滞后、市场供需的错配、价格的博弈、产权的限制、使用体验的差异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考量。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开发商、物业以及车主等多方共同努力,从规划、价格、产权、使用体验等多方面入手,才能真正缓解停车难的困境,同时让停车位市场回归理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违章停车处罚太轻。

2016年,公司地下车库可以打羽毛球,因为公司旁边的路违停几乎没人管,那条路离公司又很近,甚至比停车库还方便。

2017年初开始,平均每月能贴1次条,罚款200不扣分,地库就开始有很多车了。

2017年末,路边给涂成黄色了,意思是有禁停标志,罚款200加扣3分,然后地库就开始排队了。

上个人退租,下个人才能租上,每人最多租两年,之后重新排队。


现在再去看看那条路,零零散散停着几个不懂规矩的车,每当看到它们被贴条,大家还感慨几句。

分真是个好东西,比钱金贵多了。

要都是按国外那个处理方法,遇到违停就拖走,拖车费+停车费自负,你看看还有人敢违停不?

停车难不是你违章停车的理由,开车本就不是与生俱来的权利,而是一种特权,是对公共资源的占用,本来就应该付出合理的代价。

未来的拥堵费也是基于这个逻辑来的。

user avatar

新老城区车位供应量有着天壤之别。二十年前的小区可以认为配套车位量就是0,车少的时候大家路边挤一挤就行了,车稍微一多比如三户一辆车,就完全不够用了。这种小区车位需求是真的大。

而新小区,几乎整个建在地下两三层的混凝土结构之上,车位配比随便1以上甚至1.3到1.5的都不罕见,这玩意需求大个P。然而开发商拿着0配套车位的小区车位稀缺涨价,借这个来把过剩的车位包装成稀缺、投资。当我朝跟美帝一样户均两辆车呢?真到这个水平我谢谢你们祖宗十八代(劳资手里的汽车股不得涨十倍起步呢)。就这还把车位卖的比车还贵,买车的钱都没有买什么车位呢?

我建议房地产商这思路不如去炒空气,那玩意真的是刚需,话术我都替你们想好了——每年有xxxx人因为呼吸不到空气而失去生命,买空气,给您的生命一个家。

user avatar

因为车位比大部分车都贵啊。

现在车位在哪都要10万以上,这个价格应该没几个人能欣然接受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