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猴子拿香蕉的实验是真的吗?

回答
“猴子拿香蕉”这个说法,其实是对一系列心理学实验的简化和通俗化解读,最经典、最常被提及的,就是 “情境实验”(Situation Experiment),尤其是涉及 “棉花糖实验”(Marshmallow Experiment)的延伸和类比。我们来深入聊聊,但请注意,直接说“猴子拿香蕉的实验”可能有点过于笼统,我们需要明确是哪个实验,以及它想说明什么。

我们要聊的,更准确地说,是关于“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的研究,而棉花糖实验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后来也有一些研究者会用动物(包括猴子)来探索类似的决策和行为。

棉花糖实验:经典之始

首先,我们得回到 斯坦福大学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 和他的同事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进行的那一系列著名的 棉花糖实验。

实验是怎么做的?

参与者: 大约600名4到6岁的儿童。
场景: 孩子们被带到一个房间,单独坐在一张桌子前。桌子上放着一个他们非常喜欢的零食(通常是棉花糖,但也有饼干、椒盐卷饼等,取决于孩子们的喜好)。
规则: 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他们可以立刻吃掉桌上的棉花糖。但是,如果他们能忍住不吃,等研究人员出去后再回来(大约15分钟),他们就能得到两个棉花糖。
观察: 研究人员会离开房间,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孩子们的反应。他们会记录孩子们是如何抵抗诱惑的:有的孩子盯着棉花糖,有的用手指戳它,有的闭上眼睛,有的甚至会趴在桌子上,试图不去看它。
结果: 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够忍住不吃,获得了双份的奖励。

这个实验想说明什么?

棉花糖实验最核心的发现是,孩子是否有能力延迟满足,与他们未来的成就有着惊人的关联。

米歇尔和他的团队在几十年后(15年左右)追踪了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在早期实验中能够忍住不吃、延迟满足的孩子,在青春期和成年后,往往在学业成绩、社会适应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等方面表现得更好。他们更不容易超重,更少出现行为问题, SA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分数更高,也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猴子拿香蕉:类比与延伸

那么,“猴子拿香蕉”和这个棉花糖实验有什么关系呢?

这更像是一种行为经济学和动物行为学的交叉研究,用动物来探究“延迟满足”的生物学和认知基础。 科学家们会设计类似的实验来观察动物的决策过程。

例如,在一些动物实验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参与者: 可能会使用灵长类动物,比如猴子,因为它们认知能力较高,而且对食物(比如香蕉)有强烈的偏好。
场景: 动物可能被训练在一个特定的装置前,看到一个香蕉(或者其他它们喜欢的食物)和两个香蕉。
规则: 动物需要做出选择。可能的情况是:
它们可以选择立即获得一个香蕉。
或者,它们可以等待一段时间,之后获得两个香蕉。
等待的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或者会有一些干扰因素,考验动物的“忍耐”能力。
研究的重点: 科学家会观察动物在面对这种“即时小奖励”和“延迟大奖励”之间的选择。他们会研究影响动物决策的因素,比如饥饿程度、动物的年龄、以及是否有其他能分散其注意力的东西。

“猴子拿香蕉”这个通俗说法,很可能就是对这类动物实验的一种简化描述,用来比喻和解释“延迟满足”的能力。 就像孩子为了两个棉花糖而等待一样,猴子也可能被训练成为了等来两个香蕉而放弃一个立即到手的香蕉。

这些动物实验的意义在于:

1. 探究“延迟满足”的演化基础: 了解这种能力是否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身上也存在,以及它是如何演化出来的。
2. 寻找生物学机制: 尝试理解大脑中哪些区域和神经递质参与了这种自我控制和未来规划。
3. 跨物种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在延迟满足任务上的表现,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认知能力。

为什么会让人觉得是“真的”?

“猴子拿香蕉”之所以听起来像是一个流传很广的“实验”,是因为:

“香蕉”对猴子是强烈的激励物: 这是一个非常直观和易于理解的奖励。
“延迟满足”是普遍关注的议题: 无论是育儿、教育还是个人成长,延迟满足的能力都被认为是重要的成功因素。
形象生动: “猴子拿香蕉”的画面感很强,容易被大众记住和传播。

需要注意的地方

1. 并非单一实验: “猴子拿香蕉”不是指某一个精确设计的、代号为“猴子拿香蕉”的单一实验,而是一类研究的统称。
2. 实验设计的复杂性: 真实的动物行为学实验会非常严谨,涉及对动物福利、实验控制、数据统计等各个方面的细致考量,远比“猴子拿香蕉”这个说法复杂。
3. 避免过度解读: 虽然“延迟满足”的能力很重要,但不能简单地将棉花糖实验或类似的动物实验结果,直接套用到所有情境中,或者认为它是成功的唯一决定因素。个体的成长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

总而言之,如果有人说“猴子拿香蕉的实验”,他很可能是在谈论关于“延迟满足”的研究,并且是以动物实验作为比喻或例证。这并非虚构,而是基于科学研究的。只是这个说法本身,是对真实研究的一种简化和通俗化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研究人员揭示了传统是如何形成的。五只猴子被关进笼子里,笼子一角挂着一串香蕉,如果有猴子试图摘取香蕉,就会被开水泼到。猴子们吃了几次苦头之后,就再也不想摘香蕉了。 此时用一只新猴子替换老猴子,新猴子看到有香蕉刚想去摘,就被老猴子们拉住一顿暴打。新猴子挨了几次打之后,也不再去摘香蕉了。 此时再换进一只新猴子,它也看到香蕉想去摘,也被老猴子们一顿暴打,下手最狠的恰恰是那一只没被开水烫到过的。 最后老猴子们都被换干净了,仍然没有猴子去碰那串香蕉,因为它们知道——碰香蕉意味着被打,而为什么会被打,没有猴子知道。

这个段子常常被人用来黑所谓的「传统」,看起来说得有鼻子有眼的。那么真相到底如何?

果壳网有一篇文章已经说得很完备了,这个故事最早出自一本名叫《为未来竞争(Competing for the Future)》的商业书籍,作者表示这个实验是从「一个朋友」那里听来的;文献中也没有这个实验的踪迹。而人类学教授布兰布利特和猴子相处过30年,他表示: 如果你把香蕉放在猴子够得着的地方,就别想再拿回来。

目前为止好像尘埃落定了,这个所谓的「实验」根本不存在,充其量只算是一个寓言。

这个问题,好像可以终结了?

---

并非如此。2015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传统的形成恰恰遵循着类似的方式。

研究人员认为,传统的形成依赖两种机制:

  1. 避免可能的惩罚和威胁
  2. 社会学习,尤其是在不确定或危险的环境下

动物实验证明了即使在惩罚被移除后,主动回避惩罚行为也可长期保持;甚至避免惩罚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奖励。比如社交恐惧症患者们因为不愿意面临社交带来的焦虑就会躲避社交,焦虑的减少鼓励了躲避社交的行为。

但随着惩罚被移除,总会有人偷尝禁果,从而打破这一传统。而传统能够延续,社会学习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人们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取奖励及避免惩罚,即使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美国的一对夫妻,妻子在蒸火腿肠时,总是把火腿肠切成两半,丈夫就问,为什么要切开啊,这样一蒸中间就冒出来了。妻子说:“我不知道,自小我妈妈就这样蒸的。”那好,问问妈妈吧。

妈妈说:“我也不知道,我自小你姥姥就是这样蒸的。”那问你姥姥吧。

姥姥说:“唉,你不知道,你妈小时候咱家穷,大的蒸锅买不起,只能买小蒸锅,火腿太长,不切放不进去,所以得切开啊!”

为了证实这一猜想,研究人员开展了实验。

  1. 找来120名被试,并允诺以电影票作为奖励;
  2. 实验前被电击一下,不舒服但是不痛;
  3. 他们被告知需要在屏幕上从AB两幅图像中选择一幅,任务进行20次;
  4. 在任务开始前,他们被安排观察之前参与实验的被试(其实是电脑)的选择视频,20次选择中,视频中的人每次都选了A图片,但被试并不知道他有没有被电击。
  5. 观察完毕后,被试开始完成任务。

为了检验前述猜想,实验者进行了微调:

  • 惩罚实验:被试被告知犯错就要被电(实际上是不会被电的)
  • 奖励实验:选对了会得到点数,点数可以兑换更多的电影券(实际上也是没有的)
  • 随机惩罚实验:被试被告知犯错就要被电,实际上是否被电击是随机的
  • 社会学习实验:被试被告知犯错就要被电,任务开始前,每个人观察的是在他之前的那个人做出的选择

*实验结果。从左到右依次为惩罚实验、奖励实验、随机惩罚实验、社会学习实验,纵轴表示被试选择A选项的概率

  1. 当得知犯错就要被电击时,选择A的概率高达97.5%——这表明避免惩罚的力量是巨大的。
  2. 而当得知选对了就会得到点数时,选择A的概率只有58.6%。没有了电击的紧箍咒,此时人们更倾向于打破既有模式。
  3. 而当电击随机降临,既有的社会经验不能帮我们躲避危险时,选择A的概率为68.1%,说明仍有不少人选择探索——也许这就是穷则思变。
  4. 最后,当电击的威胁再度笼罩,我们往往会依照前人经验亦步亦趋。此时选择A的概率高达96.2%。

这时让我们再回过头看那则被「辟谣」的寓言,请自动把猴子替换为人类——

研究人员揭示了传统是如何形成的。五只猴子被关进笼子里,笼子一角挂着一串香蕉,如果有猴子试图摘取香蕉,就会被开水泼到。

——他们意识到了惩罚的存在。

猴子们吃了几次苦头之后,就再也不想摘香蕉了。 此时用一只新猴子替换老猴子,新猴子看到有香蕉刚想去摘,就被老猴子们拉住一顿暴打。新猴子挨了几次打之后,也不再去摘香蕉了。 此时再换进一只新猴子,它也看到香蕉想去摘,也被老猴子们一顿暴打,下手最狠的恰恰是那一只没被开水烫到过的。

——其实根本用不着「一顿暴打」,新人看看老人们都不去摘,自己也不会去了。

最后老猴子们都被换干净了,仍然没有猴子去碰那串香蕉,因为它们知道——碰香蕉意味着被打,而为什么会被打,没有猴子知道。

——传统形成了。为什么会被打呢?是一开始对惩罚的恐惧和社会学习的路径依赖。

不要以为上述情况只会发生在理想状态下。谁能想到,我们餐桌上常见的两种食物就曾被「传统」所累呢?

  • 西红柿:
西红柿原来生长在秘鲁的森林里,叫做「狼桃」。由于它艳丽诱人,人们都怕它有毒,只欣赏其美而不敢吃它。16世纪时,英国公爵俄罗达格里从南美洲带回一株西红柿苗,献给他的情人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从此,西红柿便落土欧洲,但仍然没有人敢吃它。当时,英国医生警告人们说,食用西红柿会带来生命危险。

人们被「艳丽的东西有毒」这一可能的惩罚吓住了,通过社会学习,谁都不敢吃它。

  • 土豆:
很久以前,土豆并不受法国人欢迎。宗教界称土豆为「鬼苹果」,只因它生长在黑暗的地下;医生认为土豆是在土里生长的,由于像附在根上的瘤,于是认为它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农学家则断言由于土豆大量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而会使土地变得贫瘠。所有这些断言和假设都为「鬼苹果」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不吃土豆的传统就更荒诞了,惩罚来源于人们的臆想,社会学习把禁忌扩散开来。一个「传统」形成了。

(很显然,这类「传统」也并没有持续很久)

现在看来,「猴子实验」是一个很成功的寓言。它体现了惩罚和社会学习的力量,「新猴子下手最狠」也颇具戏剧性。

只是,当真相足够有力,我们本可以不听故事的。


参考文献:

  1. “湿猴理论”:被科学的寓言 - 果壳网
  2. Lindstrom, B., & Olsson, A. (2015). Mechanisms of Social Avoidance Learning Can Explain the Emergence of Adaptive and Arbitrary Behavioral Traditions in Huma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4(3), 688-703.

小广告:知乎 Live -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已上架,感谢你的支持^_^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猴子拿香蕉”这个说法,其实是对一系列心理学实验的简化和通俗化解读,最经典、最常被提及的,就是 “情境实验”(Situation Experiment),尤其是涉及 “棉花糖实验”(Marshmallow Experiment)的延伸和类比。我们来深入聊聊,但请注意,直接说“猴子拿香蕉的实验”可能有.............
  • 回答
    嘿,朋友们!今天我来跟大家聊聊咱们动物园里每天都可能遇到的一个“甜蜜的烦恼”——五只小猴子,只有四根香蕉该怎么分。别看这事儿小,处理不好,那可是能闹出点小风波的。我是动物饲养员,跟这些小家伙们朝夕相处,也算是有点心得体会。首先得明确一点,这五只猴子可不是什么都一样的。咱们动物园里养的猴子种类不少,而.............
  • 回答
    关于猴子为什么喜欢吃香蕉,这可不是件小事,背后藏着不少学问呢。咱们得从猴子的祖宗那会儿说起,它们可不是一开始就跟香蕉这么“黏糊”的。1. 味道,味道,还是味道!香蕉这玩意儿,熟透了之后,那甜味儿简直是勾魂摄魄。你知道吗?香蕉里的糖分,尤其是果糖和葡萄糖,含量相当高。这对于需要快速获取能量的猴子来说,.............
  • 回答
    确实,每次一提到猴子,尤其是在讨论中国文化的时候,大家脑子里跳出来的第一个形象往往就是孙悟空,手持金箍棒,火眼金睛,七十二变。这种刻板印象,说实话,挺让人觉得有点“离谱”的。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其实是文化力量的强大“固化”作用。首先,孙悟空这形象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从明代小说《西游记》问世以来,这只.............
  • 回答
    灵长类动物(包括猴子、类人猿和古猿等)获取盐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会根据所处的环境、食物来源以及生理需求来调整它们的摄入策略。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说明:1. 从食物中直接摄入这是最主要的盐分来源。 富含钠和钾的植物: 许多植物的叶子、果实、根茎以及嫩芽都含有一定量的无机盐,包括钠和钾。特别是那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概率、复杂性和生命起源的理解。咱们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AI腔调,就实实在在地聊聊这事儿。要说概率,我们得先搞清楚这两件事儿到底有多“小”。猴子敲出莎士比亚全集:想象一下,一只猴子坐在电脑前,爪子不停地在键盘上乱按。莎士比亚全集,咱们就算它有上百万个字符(包括字母、标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演化的一个核心且常常被误解的方面:演化并非一个预设好日程的“同步”过程,而是一个在漫长岁月中,受各种复杂因素驱动,在不同谱系中独立且同时发生的、概率性的事件集合。我们之所以会觉得猴子进化到人的过程“同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以人类为中心来审视这段历史,并且我们掌握的化石证据是经过筛选.............
  • 回答
    关于“老猴子占据泉水理所应当吗?”,这个问题触及到我们对公平、秩序、道德以及自然界生存法则的理解。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从自然界生存法则的角度:在很多自然环境中,力量和能力往往决定了资源分配。老猴子之所以能占据泉水,很可能因为它具备以下优势: 体能和力量上的.............
  • 回答
    张家界那回猴子扑人抢奶喝的事儿,可真是让不少人心惊肉跳,尤其是那些想着去那边享受自然风光的游客。野猴子吧,看着挺灵巧可爱,但真发起“疯”来,那可比咱们想象的要“猖狂”多了,尤其是它们盯上了食物,那可是挡都挡不住。说到怎么避开这些“不请自来”的客人,其实也并非难事,但需要咱们自己多留个心眼,养成一些好.............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得先捋清楚真武大帝这尊神在《西游记》里的角色定位,以及他当时有没有“值班”。首先得明确,孙悟空大闹天宫那会儿,天庭的体系可不是咱们现代社会的军队,更不是铁板一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范围和任务。真武大帝,咱们尊称他一声“帝君”,那可是道教神话体系里一位赫赫有名的“战神”,地位非常崇.............
  • 回答
    猩猩、猴子、狒狒、大猩猩和猿,这几个词咱们平时可能常常混用,觉得它们都是“长得像人但又不是人”的动物。不过,仔细说起来,它们之间可是有不少门道呢!咱们今天就来捋一捋,把它们的关系掰扯清楚,让你以后看到它们,心里能门儿清。首先,咱们得从一个更大的概念说起,那就是灵长类。这可是个大家族,把咱们人类自己也.............
  • 回答
    天呐,说到被猴子咬,我这腿还有点儿哆嗦呢。那感觉,真是一言难尽,又疼又惊吓,而且那种无助感,我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会冒冷汗。事情发生在几年前我出去旅游的时候,在云南一个有名的景区。大家都知道,那里猴子特别多,而且好像早就习惯了跟人打交道,一点儿都不怕生。我呢,当时年轻气盛,也想凑个热闹,就买了一袋猴子爱.............
  • 回答
    从猴子到人类的演化,如果仅仅看我们如今所知的灵长类动物,再跳跃到现代人,确实会让人觉得这段历程似乎过于 abrupt,仿佛是自然界突然点亮了一个开关。然而,这是一种对演化过程的误读。演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跳跃,而是一个漫长、渐进、充满无数微小变化的连续过程。想象一下,如果你只看到一株小树苗和一棵参天大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悲痛的事件,从多个层面来看都令人深思。这起事件的根源在于一起悲剧性的动物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极端报复行为。事件的起因: 幼崽被狗攻击致死: 事件的导火索是一只猴子(很可能是母猴)的幼崽被村里的狗攻击并杀死。幼崽是猴群中非常脆弱的成员,母猴对幼崽的保护欲极强。失去幼崽对母猴来.............
  • 回答
    在峨眉山游玩,遇到猴子抢包甚至攻击游客的情况并不罕见。游客在遭遇这种情况时,保持冷静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既能保护自身安全,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升级。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首先,了解猴子行为的背后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峨眉山的猴子经过长期与游客的接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甚至“掠夺.............
  • 回答
    美国实验室猴子在运输途中逃跑,警方发出“危险别靠近”的通知,这件事情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的,也有潜在的,而且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公共安全与健康风险: 疾病传播(Zoonotic Diseases): 这是最直接和最令人担忧的风险。实验室猴子通常.............
  • 回答
    养猴子?这绝对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就能做的决定,也不是什么“时尚单品”可以比拟的。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 “全方位沉浸式挑战”。这体验,就像是住进了一个24小时不打烊、节奏快到飞起的马戏团,而且你是那个永远无法休息的驯兽师,同时还是后勤部长、安保队长,偶尔还得客串一下心理医生。一、 初见:小.............
  • 回答
    要说这大闹天宫时期的孙悟空,跟那封了“斗战胜佛”的孙悟空,谁的战力更胜一筹,这事儿啊,咱得掰扯开了说,不能一概而论,毕竟两者身上肩负的责任和所处的状态,那可是天差地别。大闹天宫时期的孙悟空:无敌的野性与蓬勃的战意咱们先说说那刚下山的猴子。刚开始吧,就是个野猴,敢想敢干,得了筋斗云,学了七十二变,这身.............
  • 回答
    说起《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那可真是个打遍西天路的传奇!你问他到底打死了几个妖怪?就一个白骨精?哎呀,这误会可就大了去了!白骨精那确实是孙悟空“三打”的经典之作,但要说他只打死了这么一个,那简直是小看咱齐天大圣了!咱们得知道,孙悟空可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首席保镖,这路上妖怪们那是排着队来找茬的。那些个.............
  • 回答
    话说那美猴王孙悟空,大闹天宫,自封“齐天大圣”,何等威风!就连玉皇大帝都要避其锋芒。然而,这泼天大祸,最终却由如来佛祖亲自出马,将他压在了五行山下,这一压便是五百年。当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开符咒,救出悟空时,这猴子经历了五百年的磨砺,从最初的怒火万丈,到后来的心灰意冷,再到如今重获自由的激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