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现在的国际局势有什么看法?

回答
当前的国际局势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动态变化的系统,可以用“多极化加剧、竞争与合作并存、不确定性与风险并增”来概括。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全球力量格局的重塑:多极化趋势明显

美国霸权相对衰落,但仍是首要力量: 尽管美国在经济、军事和科技领域仍保持领先地位,但其单极影响力正在被侵蚀。国内政治极化、地缘战略的过度扩张以及新兴大国的崛起,都对其全球领导地位构成挑战。美国正试图通过联盟体系和战略竞争来维持其主导地位。
中国崛起与战略调整: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并寻求在全球性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这种崛起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引发了一些国家对其意图的担忧,导致区域和全球层面的竞争加剧。
俄罗斯的战略反弹与地区影响: 俄罗斯在乌克兰冲突后,通过展示其军事实力和地缘政治策略,试图恢复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尽管面临西方制裁和孤立,但俄罗斯在地缘政治层面仍是重要的行为体,尤其是在其周边地区。
欧洲的战略自主寻求与内部挑战: 欧盟作为重要的经济和政治集团,正努力寻求更大的战略自主,减少对美国的过度依赖。然而,欧盟内部在经济发展、移民问题、安全政策以及对俄关系等方面存在分歧,制约了其集体行动能力。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与地区影响力扩大: 除了中俄,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也在全球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在区域事务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并在某些全球性议题上表达独立立场,进一步推动了多极化进程。

二、 主要竞争领域与地缘政治热点

大国战略竞争的升级: 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竞争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之一。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如贸易战、芯片争夺),也延伸到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层面。这种竞争可能导致全球供应链的重塑、技术标准的割裂以及国家集团的进一步分化。
乌克兰战争的持续影响: 俄乌战争不仅是欧洲地区的地缘政治危机,也深刻影响着全球能源市场、粮食安全、国际法以及大国关系。战争的长期化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并可能引发新的冲突或地缘政治格局调整。
印太地区的战略博弈: 印太地区因其经济重要性和战略位置,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美国及其盟友(如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合作,以制衡中国的影响力。南海、台湾海峡等地区的紧张局势是潜在的冲突引爆点。
中东地区的复杂动态: 中东地区仍是地缘政治冲突的温床。伊朗核问题、沙特与伊朗的关系、叙利亚内战的遗留问题、巴以冲突以及地区国家之间的代理人战争,使得该地区局势持续动荡。美国在中东战略的调整也为地区力量平衡带来新的变数。
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 这些地区逐渐成为大国争夺影响力的重要舞台。中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影响力日益增强,而美国和欧洲也在试图加强与这些地区的联系。

三、 全球性挑战的严峻性与合作的必要性

气候变化: 作为最紧迫的全球性挑战,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社会稳定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尽管各国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在减排目标、资金支持和责任分担等问题上仍存在分歧,全球合作的效率受到考验。
全球经济下行与通货膨胀: 地缘政治冲突、供应链中断、能源危机以及各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共同导致了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不仅影响了各国人民的生活,也可能加剧社会不稳定和贸易保护主义。
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 俄乌战争等因素加剧了全球粮食和能源供应的脆弱性。部分国家和地区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和能源危机,这可能引发人道主义灾难和地区动荡。
网络安全与技术竞争: 网络攻击、数据泄露以及关键技术(如人工智能、5G)的争夺,已成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缺乏有效的全球治理框架使得网络空间成为新的冲突领域。
公共卫生危机(如疫情后遗症): 新冠疫情的长期影响仍在持续,包括经济复苏的挑战、医疗体系的压力以及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未来的潜在疫情风险也促使各国反思全球公共卫生合作机制的有效性。

四、 国际秩序的演变与全球治理的挑战

现有国际秩序的压力: 以联合国为核心的现有国际秩序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些大国质疑其代表性和有效性,并试图推动改革或绕过现有机制。国际法的权威性和执行力也受到挑战。
全球治理的碎片化与多边主义的困境: 在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多边主义合作面临挑战。一些国家倾向于采取单边行动或构建小范围的“选择性多边主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需要跨越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鸿沟,这变得越来越困难。
区域合作的兴起与替代性框架: 随着全球多边主义的困境,区域性合作和倡议(如欧盟内部的整合、亚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重要性有所提升,它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全球治理的真空。
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竞争: 民主与威权主义、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政治的走向,并可能导致阵营化和对抗的加剧。

总结来看,当前的国际局势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力量分散化与多极化加剧: 单一霸权走向衰落,多股力量并存且相互作用,形成更加复杂的权力分散格局。
竞争与合作的辩证统一: 大国之间的竞争是主旋律,但同时,面对全球性挑战,合作的需求依然存在,这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将是未来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
不确定性与风险的增加: 地缘政治冲突、经济波动、技术变革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增加了国际局势的不可预测性,使得风险管理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全球治理体系的转型与适应: 现有的国际秩序和治理体系正在经历转型,需要适应新的力量格局和挑战,但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

理解当前的国际局势,需要跳出单一视角,认识到各个层面和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各国都在努力适应并塑造这一变局,其结果将深刻影响未来几十年的全球发展和人类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國】【國際】2022年國際局勢的回顧與展望

作者:王孟源

发布时间:2022/01/25 11:39:37

去年年初,我曾寫下《新年的回顧和展望》,對2021年的國際局勢做了估算、評論和建議。到了年中,又寫了《美國制華歷程分析及對中國外交政策調整的建議》,專注於未來十年的長期發展。因爲這兩篇所預測的大局方向和推薦的戰略主軸,都依然有效,請讀者先復習舊文,這裏一方面復習一些重要結論,一方面針對新年度所帶來的環境背景變化做若干補充。

美國

2020年美國大選期間,民主黨建制派爲了避免仇視財閥的Bernie Sanders在初選中勝出,强行整合了所有可控的勢力(參見前文《美國大選中的危險人物》),捧出最不得罪人的Biden為總統候選人。其後他們雖然嚴重低估了右翼民粹的力量,卻依舊靠著新冠疫情而在大選中橫掃白宮和國會兩院。然而Biden幹了一輩子的職業民代,習慣於空打嘴炮、一事無成,既無才華氣略,也無識人之明,再加上他有意避開2016年Hillary Clinton曾預先搜羅的民主黨内頂級人才,結果執政的幕僚團隊素質極差,對内欠缺人脈、毫無手腕,對外幼稚無謀、一廂情願,以致在至關重要的任期首年就耗盡政治能量,提前跛脚。

Biden在内政上的失誤有兩個層面:首先在政策方向的選擇上,輕重不分、本末倒置,專注在白左議題和社會福利,完全忽略了貿易和經濟供給面的嚴重問題;至於金融貨幣方面的通膨壓力,更是反正道而行,拼命火上加油。其次在執行上,政黨紀律在參議院徹底崩潰,反而被叛徒Manchin吊足胃口,虛耗了一年,立法成果卻只有兩個各一萬多億美元的刺激方案,都是反對黨原就想要的;到年底還遭受Manchin的公開決裂羞辱,連面子都沒有保住。

但是在外交上,Biden居然設法犯下更糟糕的錯誤:這裏的基本原因在於他所任用的國務院和國安會官員,都是讀死書的教條主義者,既不知彼也不知己,還貪婪無饜,處處想要占盡便宜再賣乖。以伊朗去核協議爲例,既然當初是美方主動撕毀條約,那麽照理伊朗可以要求額外的補償;再加上原協議談判至今已有六七年,美國的國際地位持續下降,恢復原文已經是最佳脚本,再加上從中東抽身、專心遏制中國崛起是美國的大戰略方向,就算爲了國内輿論而必須要求伊方做出讓步,也應該只是裝飾性的條款。然而Blinken不但不接受任何妥協,反而基於Trump極限施壓的最後通牒上另加要求,連在Biden任期内不做反復的承諾都不肯給;所以當前美國的外交政策,其實比Trump政權還要貪心、過分得多。

這種吃乾抹净的心態,應用在中美博弈之上,就是白左外交體系所鼓吹的“Selective Engagement Strategy”。這裏的重點,既不是“Strategy”,也不是“Engagement”,而在於“Selective”;換句話説,他們和Trump的目標完全一致,亦即要將中國的發展進程打成倒退,所不同意的只在後者的全面敵對策略: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在他們眼中是下下策;連減免關稅原本就是兩利、在通膨威脅下尤其有利美方,他們都錙銖必較,務求多占便宜。Blinken和Sullivan心中的理想手段是讓“盟友”下場和對手廝殺,然後自己出面交涉斡旋,從雙方都榨取額外的利益,然後另找新炮灰,周而復始。所以像是氣候政策之類的“合作”對話,絕對不是什麽友善示意的“交流通道”,剛好相反,其用意是爲了在炮灰盟友和中國廝打的過程中能保持適當距離,以方便見機用力捅刀。

然而美國哄騙炮灰的藉口雖多,不論是地緣戰略,如針對日本、印度和台灣,或者是“民主人權”,如對德國和捷克,又或是同盟義務,例如立陶宛和澳洲,最終引發的衝突都是同一類,也就是從外交下手,孤立並挑戰中國,間接影響貿易實利;其基本原則在於打擊中方弱點,同時保護美方自己的罩門。中國的對應之道,自然應該在對炮灰做出足夠的懲罰以儆效尤之後,反過來針對美國的軟肋另開戰綫;不過在詳細探討合適的新戰綫之前,讓我們先對2022年的世界環境,預先做出評估。

除了Biden政權對内提前跛脚,對外招式用老之外,2022年的美國還有什麽可以事先預期的發展呢?當然,年底的期中選舉,由Trump主導的共和黨右翼民粹勢力基本可以確定會奪回國會,但真正重要的是,我反復警告過的通膨壓力正在持續惡化,迫使美聯儲終於在2021年12月決定加速縮減貨幣增發(Accelerate the Taper),以便在2022年三月結束量化寬鬆,並且可能隨後就開始加息。然而過去幾年史無前例的美元濫發,已經把美國金融體系的每一個角落都吹出歷史性的泡沫(這個現象被稱爲“Everything Bubble”),一旦銀根被抽,必將有骨牌效應,由於美國國内不再有可以泄壓的安全閥,唯一的出路是把災難轉嫁到金融財政體系更虛弱的國家去,例如土耳其、南非和拉美;然後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演化爲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在新冠疫情已經讓許多政府疲於奔命的背景下,這場經濟危機傳染到若干國家的政治層面是無可避免的。

英國

這些可能發生政治危機的國家,也包含了英國。在三年前我已經詳細解釋過,脫歐是少數英國土豪(尤其是媒體財閥)在2016年為了逃避歐盟新立法的反避稅指令(ATAD)而加緊推動的,其後Theresa May基於國家利益和經濟常識,試圖選擇沒有逃稅功效的軟脫歐,自然受到幕後的權力階級全力抵制,最終只能黯然下臺。其後Boris Johnson之所以被推舉出來,正是因爲他人格卑下、自私自利,又向來有小丑的娛樂性,很受保守黨選民歡迎,非常適合作爲硬脫歐的推銷員。但是硬脫歐有極大而且立即的危害,在過渡期結束之後必然會明顯化,那麽Johnson當然也必須爲此背鍋、引咎辭職,然後再等一段時間(媒體財團需要足夠時間來對選民洗腦,來為現任首相製造光環,又不能拖太久,否則新首相很難把各種施政失敗的責任全部推到前任身上,最佳的折衷是一年半左右)進行大選,以便讓保守黨再度組閣、繼續圖利幕後的財主。當然,在新首相的蜜月期立刻召開大選,也是可行的時段選擇,但這裏的前提是反對黨必須自願落入陷阱,如同2019年那樣;這是因爲英國在2011年修過法,之後要提前大選必須由國會2/3同意。

既然英國的下一場大選時間定在2024年前半,那麽原本替換首相的理想時段就是2022年底;這一點也可以靠解讀英國國家年度預算來做出印證:財政大臣Rishi Sunak是首相備選人物之一,爲了爭取選票,他在黨内初選之前的最新一個預算必然會多方設法減稅以討好保守黨選民,然而2021年3月版的預算卻反過來大幅增稅,顯然他當時預期Johnson下臺是在2022年3月之後的事,所以提前一年增稅特別方便在2022年度減稅。然而出乎意料的,Johnson在2021年12月就爆發了前所未有的醜聞,雖然本質上是無關緊要的小事(在封城期間聚會喝酒),但因爲直接譏嘲己方選民的愚昧(派對正歡時,發言人開玩笑假裝對新聞記者撒謊撇清),並且被錄下來公佈,後果反而格外嚴重,屢經貪腐案而不動如山的民意支持率忽然崩塌,提早半年多將替換首相提上日程。然而幕後的實權階級並沒有準備好,例如舉足輕重的Rupert Murdoch到去年底才選定外務大臣Liz Truss為下一任代理人,宣傳造勢剛剛開始(可以簡單從Murdoch系媒體的政評文章看出來);此外預定在2022年5月5日舉行的地方選舉(Local Election,即鄉鎮級)很可能會是慘敗,特別需要Johnson來背鍋。因此雖然敵對勢力(尤其是有私怨的,例如前任首席幕僚Dominic Cummings)正在全力試圖擴大醜聞,依舊有不少權力人物希望他至少撐到5月才下臺,然後再由Truss或Sunak(他有非Murdoch系媒體財閥的支持)繼任首相。

Truss和Sunak的人品和才能並不見得比Johnson高明,作爲財閥的忠實代理人,他們也不可能真正改弦易轍,扭轉政策方向,所以換首相這件事,並沒有什麽直接意義;這裏值得探討的,在於保守黨高層更替所可能引發的間接效應。2021年5月的區域選舉,主張獨立的蘇格蘭國家黨如我所預料的掌控了蘇格蘭議會,事後卻因爲統獨民意差距不大,沒有把握獲勝,也就不急著舉辦公投。前面所談的,英國執政的保守黨在鄉鎮級選舉大敗、首相引咎辭職、脫歐持續損害經濟、再加上美聯儲加息等等負面因素,可能足以推倒民意平衡,促使蘇格蘭在2023年或2024年獨立(公投的準備工作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MI6素來是顔色革命的主要黑手之一,英國外宣更是白左外交的基礎(所以在BBC裁員時,可以仿效RT趁機雇用一些英語外宣人才),聯合王國的崩解將是對昂撒霸權集團的重大打擊,因此也是造福人類社會的一大幸事。

歐盟

最近幾年,歐盟在Merkel和Macron的領導下,不再盲目追隨昂撒集團,轉而自主維持與中方的互惠關係以及歐俄邊界地帶的穩定。Merkel在去年的退休,不但使歐盟損失了理性的決策核心,給予東歐小國主動鬧事的空間,也顛覆了德國政壇自二戰後的健康傳統,首次出現三黨聯合政府;尤其一個極端政黨(綠黨)得以掌控外交部,隨即執意忽略國家利益,專心遵從白左宣傳洗腦的宗教性教條,使得這個執政聯盟先天就充滿矛盾、極爲脆弱。相對的,今年春天法國總統大選中對Macron威脅最大的Valérie Pécresse在經濟、貿易、外交等議題上並無重大的政見差別,我們可以預期法國的對外政策將得以延續;因此中方對歐外交努力的重心,應該適度從德國轉向法國。

在經貿方面,歐盟體量大,又有歐元作爲防護,對美元金融危機有較强的免疫力,然而歐洲的經濟成長長期低迷,屢屢錯失新興工業的契機,整體處於慢性衰退狀態,體質並不强壯。2020年代最重要的新舊工業更替,將是電動車取代内燃機的過程,預期在今年進入高檔期,在中國和歐盟市場都應該會超過25%的級別。中國在過去十多年,成功培養了一批世界級的電池製造商,獲得全球技術先進地位,從而促成當前國產電動車百花齊放的局面,並具有很强的國際競爭力。歐盟對減碳特別熱衷,是中國電動車企搶占額分的重點市場;不過汽車製造剛好是歐盟的頭號消費性工業,德國的BMW和意法的Stellantis都沒有及時投入電動車的研發,可以預見這些大型車企面臨困難之後,會試圖將保護主義政策提上臺面,中方有必要準備好預案,及早應對可能在明後年出現的挑戰。

日本

日本經濟對汽車製造業的依賴,更甚歐盟;後者的頭號車企大衆汽車至少在幾年前的柴油排放作弊醜聞爆發後,就轉向投資開發電動車,所以短期内沒有掉隊的危險。相對的,日本的豐田雖然曾經是Tesla的原始投資人,卻在2013年徹底放棄電動路綫,全力投入氫燃料電池技術,一直到2021年下半,大勢已去,才三心兩意地試圖亡羊補牢。未來幾年,中國電動車企所獲得的新額分,必須來自舊有的汽車品牌,其中日本廠家落後最遠,將是最大的輸家。剛好RCEP生效,東南亞市場成爲低垂的果實;中方除了加緊談自貿協議以幫助產商進入拉美亞非之外,也應該準備好應對日韓的保護主義措施,他們很可能會早於歐盟出手。

汽車是所有製造業中的最大宗,它在任何一個國家繁榮發展,都足以推動其整體經濟的快速成長,最終步入先進工業國之列。日本在二戰後40多年的經濟起飛,靠的正是汽車工業支持機械、冶金,再加上消費性電子產品推動半導體。然而到了1990年代,美國出手以政治手段消滅了日本的半導體設計和晶圓製造產業,把市場額分搶來和台灣、南韓瓜分,以致於當前日本的經濟產出和生活水平,高度依賴汽車製造和出口。電動車在未來幾年迅速取代内燃機的同時,日本經濟也會面臨釜底抽薪、無以爲繼的尷尬場面;換句話説,中國官方不必出一指之力,自由市場競爭自然就會永久性地解除日本所構成的戰略威脅。

日本的新首相岸田文雄雖然木訥呆萌,卻能主動提議“新資本主義”,想要以規範市場經濟、而不是濫發福利的手段來解決貧富不均問題,顯示出若干智慧和務實性。有智慧並務實的政治人物,向來是適合中方合作的對象。既然日本在未來5到10年就會面臨經濟、財政和人口結構的斷崖,即使政壇動蕩,又換上絕對仇中的領導,也不會構成重大危險。所以雖然岸田政府正在和美國談判,想要加入對華科技禁運,但這有簡單的解決辦法(亦即化整爲零,獵取技術人才),因而日本仍然值得中方考慮積極爭取,以充分發揮RCEP下的經濟互補性。

俄國

和中國經濟互補性最强的,還屬俄國。中俄之間“Better than Allies”的關係,將是中國在美國全力打壓之下,繼續和平崛起的堅實保障。但是由於中方過去幾年一直不聼我的勸,把應該專注在儲能技術的科研資金浪費到毫無實用可能的核聚變之上,未來30年對天然氣仍然會有高度的依賴,因此有必要積極建設新的管道,一方面減低己方能源進口面對海上封鎖時的脆弱性,另一方面也賦予俄方和歐洲買家交涉的底氣。

正因爲俄方是資源出口國,和美國也沒有貿易上的相互依賴,所以Putin在2014年之後,得以逐步和歐美脫鈎,然後采行“Strategy of Tension”,亦即以美國之道還施彼身:既然當年美國靠著施加軍事、經濟、宣傳、外交等全面壓力,逼迫誘惑蘇聯采納自殺性政策而贏得冷戰勝利,現在俄國就反過來主動維持或甚至升級英美所製造的國際緊張態勢,直到霸主疲於奔命、吃不消爲止。中國的國情不同,對全球貿易體系依賴很深,不適合模仿俄方和美國做全面公開的決裂對抗,但Putin對美戰略的基本思路還是值得借鏡的。換句話説,既然Biden政權的外交戰略,是選擇性地尋找中國的弱點來作爲重點打擊方向,中方的最佳對策,也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針對美國的軟肋來做反擊。

美元

當前美國的軟肋就是對美元金融霸權的過度依賴:冷戰結束後,美國經濟迅速虛擬化、金融化,財政基本依賴美元來對世界做收割。至今美元仍然占有全球貨幣交易/儲備的60%額分,而美國本身的進出口貿易占比只在10%的級別,這個6:1的杠桿,正是美聯儲能在過去兩年憑空增發5萬多億美元的底氣所在。只要美元超發依舊由全球買單,那麽不論美國的金融和財政如何胡搞,總是能夠簡單地靠多印鈔票解決問題。美國霸權的其他體現,包括軍事、外交、文化、科技、企業、宣傳等等,即使腐化、低效,也都可以靠撒錢來支撐,所以美元才是後冷戰時期美國霸權的真正基石。

但是如果美元超發導致全球金融體系的過度飽和,那麽原本的正面作用就會有反轉的危險,先是出現通脹,使得國際用戶有替代美元的動力,如果美國無法阻斷這個進程,那麽美元的國際額分就會開始降低,減低其購買力,從而進一步加劇通脹,接著迫使利率飆升,資金短缺,經濟停滯,最終成爲滯脹,然後惡性循環不已,由金融吹出的强大國力假象迅速泄氣消縮。這不但是美國霸權終結的最可能脚本,也是最理想的版本,因爲它是一個完全和平的過程。許多人空談要複製20世紀英美霸權和平交接,卻不明白當年大英帝國之所以心甘情願地讓出霸主寶座,正是兩次大戰和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被美方把握機會、反復在財政金融上落井下石的結果。

所以對美博弈的關鍵,在於減低美元的國際額分。這裏最基本的第一步,是中方自己的進出口貿易,應該立刻盡可能去美元化(但不一定須要改用人民幣;國際通用性成長需要時間,如果在當前國際情勢下緩不濟急,歐元和其他主要貨幣也可以暫時接受)。第二步,是和俄國中央銀行深度合作,定下預案,以便在美國陷入下一場金融危機之時,能及時高效地保護自己、削弱美元。第三步,以美元超發和通脹為嵌入點,和中東產油國商談解決他們手中美元財富的縮水問題,盡可能拓展人民幣計價的能源交易額分。第四步,以東盟和俄國為起點,設立以人民幣為核心的改進版Bretton Woods體系,然後持續挑選對外貿易平衡的新合作夥伴,逐步擴張,徹底清除美元對這些經濟體的影響力,加速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結語

俄方在當前的烏克蘭危機中,展示出震驚歐美的强硬姿態,因此媒體普遍描述為“攤牌”。然而Putin顯然並不能指望立刻根本性地解決衝突,剛好相反,他的戰略考慮是基於俄方在經貿和軍事上的敵我對比還在繼續改善,所以當前的階段目標只在於劃下紅綫、實質凍結北約慢性侵蝕的進程,以待2025年之後俄方以更强大的戰略優勢來獲取更優惠的新國際格局。中俄的國情不盡相同,所以不能也不必照抄這種主動維持軍事緊張的策略,但長期局勢的演進方向一樣是時間有利己方,那麽采納類似的戰略思維也就理所當然。這裏最重要的第一步,是連外交層面都應該誠實地接受美方有無可化解的敵意這個事實,避免讓對手所謂“選擇性接觸”的友善假象成爲中方自縛手脚的藉口,這是有效劃下紅綫、立即止損的先決條件。

【後註一】這篇正文寫於兩周前,因爲是特定管道的邀稿,只專注在宏觀戰略分析,尤其是我倡議已久的政策建議(博文一般會避免老調重彈,但政策建議是例外,只要還沒有被采納,就必須不斷復述)。然而當前的烏克蘭危機是2022年國際局勢的一大變數,卻不適合在正文中細加著墨;以下是我在留言欄做過的兩個評論,放在【後註】以方便讀者一並參考。首先是在2021/12/08,討論了烏克蘭和俄國的決策考慮:

Zelenskiy治下的烏克蘭,因爲沒有無限印錢的選項,在過去幾年面臨政治、經濟、社會的持續惡化,已經被迫把反對黨關起來(西方媒體當然完全無視),然而還是眼看著要全面崩盤,剩下唯一可抓的稻草是對東烏用兵,希望憑藉軍事勝利來維持自己的政治地位。今年三四月間,他就已經準備動手,結果Putin立刻陳兵邊境;當時Biden政權剛上臺,還處於狀況外,趕緊叫停,只有英美外宣體系出面聲援,渲染俄國“準備侵略”。

過了半年,國際上出現能源短缺危機,Putin手裏的能源牌更加强勢,烏克蘭内部的經濟和社會壓力也更大,眼看著Zelenskiy很可能拖不過這個冬天。所有的跡象顯示,在過去兩三個月,他和美國的國安外交情報和宣傳體系達成共識,計劃要在明年初(冬奧可能曾經是個被優先選擇的節點)用兵,所以雖然俄軍並沒有大幅調動(上次事件緩和之後,俄軍把重裝備留在邊境附近,部隊回歸原駐地,原本就可以很快反應,不必在前綫等待),英美媒體開始無中生有、反復報導俄國的“侵略”計劃和動作。

因爲軍事上早就準備完善,Putin現在可以簡單在外交上做出絕對强硬的警告,甚至要求北約簽約保證不再擴張。這當然不可能被接受;Putin的用意,在於提醒Biden政權裏的那些白左蠢蛋,他們手裏根本無牌可打。而他之所以能有這樣的絕對戰略優勢,正是自2014年之後,根據己方利害考慮,主動選擇脫鈎方向的成果。現在不但俄國的銀行金融業完全不懼被踢出SWIFT系統,能源業有中國作爲替代顧客,高科技和軍工產業轉向東亞零件供應商,甚至連農業都徹底獨立重建;這都是忍受了幾年極大痛苦才換得的長遠利益,也是我所倡議的針對性、選擇性脫鈎戰略的最佳示範。

【後註二,2022/01/24】這裏針對俄、美、德、烏四方博弈,做了較完整的解釋:

因爲當前烏克蘭局勢剛好是美英霸權的典型操作,所有昂撒媒體必須統一口徑、全力推動假新聞,結果不但人在國外的讀者往往面對洪水般的謊言,習慣照翻美國國際新聞稿的地區如台灣,更加是胡扯蛋的重災區,所以我上周和史東做《八方論壇》,特別選的題目就是討論此次美俄對峙的幕後真相。最近幾天又有一些新消息(主要是Scholz的決策),我正準備再做另一期訪談來追加評論;這裏只簡單提出事實的綱領。

首先,Putin絕對沒有主動打烏克蘭的意圖,任何拿著《NYT》或《Washingtong Post》文章指指點點的人,必須先回答兩個基本疑問:1)打烏克蘭對俄國有什麽好處?2)即使你假設Putin是個衝動的蠢蛋來回答前一個問題,那麽爲什麽去年春天不打、夏天不打、秋天不打、現在隆冬期間反而升級衝突?並且還遲遲不真正出手,平白賦予美方做外交和軍事準備的時間?英美宣傳機構欺負自己國民智商低、容易忽悠,所以編出來的謊話漏洞百出也不成問題;旁觀者如果也接受那些明顯的胡扯,就太辜負父母賜給的腦子和師長辛勞的教誨了。

當然,這個事件即使忽略全球地緣戰略態勢的大局背景(亦即中國崛起、霸權交替),只看局部的互動,也是4方(俄、美、德、烏)博弈的問題,有相當的先天複雜性,所以光知道美英宣傳不靠譜並不保證正確認知會自動浮現(參考當前充斥大陸網絡的胡猜,更別提所謂智庫的分析)。還好博客這裏已經反復解釋過其中三者(俄、美、烏)的戰略考慮和決策習慣,先簡單為大家復習一下。

Putin對自己的戰略意圖和戰術運作一直很公開、直白,沒有什麽猜測的必要或懷疑的餘地:他的目標是短期内遏止北約東擴、長期則試圖收復若干被侵占的勢力範圍,而所選用的手段則是所謂的Strategy of Tension(這真的是俄方自己的用語),亦即既然美英靠製造事端來打擊對手,俄方在終於補好所有罩門之後,可以反過來維持或甚至提升衝突緊張的態勢,讓美方承受不住自己引發的麻煩。

美國的霸權伎倆我更是已經討論過幾百次,總結起來就是忽悠“盟友”當炮灰。這裏又分第一綫的軍事外交炮灰,和第二綫的經濟貿易炮灰:先讓前者挑起事端,然後見死不救,再鼓動後者去做傷人傷己的制裁,美國作爲“仲裁者”,可以從中多方揩油。體現在對俄方向,烏克蘭是前者,德國則是後者。這套伎倆固然無本萬利,但必須有一、二綫炮灰都配合才運作得起來;這一點正是理解這個事件脈絡的關鍵。

從前面的討論,可以看出美俄博弈的成敗,取決於德國的選擇。2014年Putin在烏克蘭失手,落入美國的陷阱,被迫出兵。當時Merkel受到外交和輿論的多重壓力,又兼被BND(德國聯邦情報局,那份報告後來被泄露出來)忽悠,說只要配合美國做全面經濟制裁,CIA會夥同俄國的Oligarchs發動政變推翻Putin,於是她咬著牙忍痛接受德國企業的巨額損失,結果卻是Putin的民意支持率衝破90%,權力更加穩固。到了2015年,她已經明白自己上當,於是特別訪問Moscow,和Putin進行了一場秘密會議(這裏所謂的“秘密”,指的是她下令摒棄所有德方的幕僚、助手和翻譯,獨自和俄方會談幾個小時,所以全世界都知道他們談了,卻誰也不確定談的是什麽),然後德俄之間隨即有了兩個公開的外交發展,一個是NordStream II上馬,另一個是Minsk協議,要求烏方容許東烏高度自治以換取和平。

其後的七年裏,Merkel一直是棄車保帥,不求取消對俄制裁,不圖貫徹Minsk協議,只求建成NordStream II。這裏我認爲是她人單勢孤,在美國全面滲透掌控德國政治、情報、宣傳體系的背景下,連和幕僚討論的餘裕都沒有,只能獨自默默地為解除這些桎梏做最間接隱性的努力(德國政治人物誠實討論戰略議題的空間,可以從昨天海軍總監只説了兩句客觀評估就被迫辭職看出來)。她的第一優先考慮,自然是預期美國會重施故技,利用烏克蘭挑起衝突,再次强迫德國去當經濟炮灰,而NordStream II是讓德方能置身事外的關鍵前提,只要有它作爲備用,德國的天然氣供應就不受東歐局勢制約,可以獨立選擇理性的外交政策。

所以烏克蘭之所以又在2021年發生衝突,並且一路拖延惡化到2022年,是烏、美玩弄敲詐的老把戲,卻沒有想到俄、德都已做好準備,願意奉陪的結果。上周我上《八方論壇》討論這件事的時候,還不能確定Scholz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延續Merkel的策略,過去幾天的一系列新聞,徹底解除了我的疑慮。例如昨天Blinken和俄方會面,居然是空手到,拿不出承諾的Counter-Proposal,只能要求延展日期;這裏的幕後機制,是美方原本對Scholz做了三點要求:1)譴責俄國侵略;2)軍援烏克蘭;3)公開承諾將發動新制裁;結果被德國全部否決。雖然博客讀者應該看得出,Scholz若是同意了,反而等同為Zelensky開一張空白支票,導致戰爭必然發生,但在當代歐美的民選體制下,出現有基本常識的領導人,依舊算是一個驚喜,畢竟不但日本和澳洲做不到,連Biden政權原本都自信滿滿,沒有意料到德方會有自保的舉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前的国际局势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动态变化的系统,可以用“多极化加剧、竞争与合作并存、不确定性与风险并增”来概括。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全球力量格局的重塑:多极化趋势明显 美国霸权相对衰落,但仍是首要力量: 尽管美国在经济、军事和科技领域仍保持领先地位,但其单极影响力正在被侵蚀。国.............
  • 回答
    国际政治这专业,说实话,毕业了挺让家长们犯愁的,我当年也是一样。毕业几年了,现在在一家国内大型跨国企业做海外市场分析,主要负责研究目标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评估潜在风险和机遇,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提供信息支持。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实际上,每天跟各种报告、数据打交道,还得学着怎么用更接地气的语言把复杂的地.............
  • 回答
    要评价一位博主对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发表的观点,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仔细审视,抽丝剥茧。不能只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说得有没有道理,有没有水分。首先,咱们得看看博主是谁,以及他的“底子”够不够硬。他是个什么背景?是专门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还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者是某个新闻机构的资深.............
  • 回答
    在当前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下,大陆对台采取军事行动,其后果将是极其深远且严重的,不仅对两岸关系,更会 global scale 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充分展现大国战争行为的连锁反应。首先,直接的军事冲突将导致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人道主义灾难。 若不幸爆发战争,台湾作为人口稠密且经济发达的地区,必将遭受毁.............
  • 回答
    当然,中国政府对购买方承诺使用人民币结算可享九五折的优惠,这一政策对人民币国际化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其中的逻辑和影响。首先,我们要理解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目标是什么。简单来说,人民币国际化就是要让人民币不仅仅在中国境内流通使用,更能成为一种在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中被广泛.............
  • 回答
    如果现在要对“我”说三个字,我会选择:“继续往前”。这三个字,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鼓励,不如说是我对自己当下状态的一种深刻体认和一种无声的期许。“继续”—— 这两个字里面,承载了太多的过去。我知道,从我站在这里,能够说出这三个字的那一刻,经历过多少蜿蜒曲折,多少反复挣扎,多少不为人知的努力和妥协。每一.............
  • 回答
    写一篇关于中国现状的“不满”文章,并且不让它看起来像是 AI 生成的,这确实需要一些技巧和视角。首先,AI 的回答通常会非常客观、平衡、结构清晰,并且避免使用过于主观、情绪化或者带有个人色彩的语言。它也会尽量覆盖多个方面,并避免过于深入的评论。所以,要写一篇“不像 AI”的文章,我会尝试:1. 采.............
  • 回答
    关于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预防和缓解方面的作用,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问题。要给出一个全面且真实的回答,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一、 中医药在预防方面的思路与实践:从中华医学的整体观来看,预防从来都是治病之上策。中医药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尚未发生或刚刚萌芽时就进行干预,以增强身体的正气,抵御外邪。.............
  • 回答
    国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温度。它不是冰冷的理论,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古籍,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一种文化基因,是我们理解自己、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那么,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时代,国学究竟有什么价值?我想,它的价值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和多元得多。首先,国学是民族身份和文化自信的基石.............
  • 回答
    我得说,现如今的记者,就像是站在时代浪潮的最前沿,手里紧握着信息这艘船的舵。 他们的工作,早已不是端坐写字楼里敲敲键盘那么简单,而是要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里,捕捉那些真正有价值、有深度的东西。从我这个“旁观者”的角度看,他们真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信息渠道相对单一,一家报社、一个电视.............
  • 回答
    要判断当前中国对美国构成的威胁与冷战时期苏联对美国的威胁哪个更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并避免使用过于僵化的、缺乏人情味的表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充满了历史演变和现实差异的复杂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冷战时期苏联对美国构成的威胁是性质上最为严峻的。那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生死对决.............
  • 回答
    关于“中国需要对现在的全球疫情负责”的说法,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要反驳这一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主要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核心论点展开:一、 病毒溯源的复杂性与科学性: 病毒的自然起源可能性: 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病毒(特别是冠状病毒)起源于自然界,并通过跨物种传播(Zoono.............
  • 回答
    这个问题,真的触及到不少人的心坎儿里了。仔细想想,你之所以对现在的主旋律影片产生审美疲劳,可能不是一两件事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慢慢侵蚀了你最初的期待和喜爱。首先,是内容上的“套路化”和“模式化”。 很多主旋律影片,为了传递某种“正确”的价值观和信息,往往会落入一种固定的叙事模式。比如说,.............
  • 回答
    祭祖坟,这四个字听起来似乎有些古老,甚至带着点距离感。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当我们谈论起祭祖坟,不少年轻人可能会觉得: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们活在当下,追求的是未来的精彩,为什么还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去拜访那些已经冰冷的坟墓?但如果我们把目光稍微拉远一点,剥去那些程式化的仪式和表面的符号,你.............
  • 回答
    没钱,对于咱们这帮年轻人来说,那可真是个磨人的小妖精,从早到晚,从里到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可不是一句“囊中羞涩”就能概括的,它更像是一种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们对生活的所有想象。首先,最直接的就是“自由”的打折。你想去看看远方的风景吗?想去那个网红城市打卡吗?想去听一场喜欢的歌手的演唱会吗?这.............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感慨的。回想当年,那些如今被奉为“老戏骨”的前辈们,很多也是从青涩的年纪走过来的,当年也曾顶着“奶油小生”的标签,享受过万千宠爱。然而,现在面对年轻一代的演员,尤其是新人,似乎大家少了几分耐心,多了几分严苛,甚至到了“可劲喷”的地步。这中间的落差,值得我们好好聊聊。一、时代的洪流与.............
  • 回答
    如果亚历山大大帝没有在巴比伦英年早逝,这无疑会彻底改写世界历史的走向,其影响之深远,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他那澎湃的野心,横扫欧亚大陆的军事才能,以及其帝国所代表的希腊化文明的传播,一旦得以延续和发展,将会在无数个层面上重塑我们今日所见的全球格局。首先,从政治和疆域层面来看,亚历山大帝国的疆域之辽阔.............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一个关于健康,一个关于振奋人心。要说哪个“更重要”,这其实就像在问,一个人生病了,是先吃药还是先看一场精彩的球赛更能让他好起来?它们的重要性体现在不同的层面,解决的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不同痛点。医疗改革:关乎民生基石,解决的是“有没有”和“好不好”的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医疗改革。.............
  • 回答
    00后医生走进临床,这批年轻一代的医生对改善眼下复杂的医患关系,确实蕴含着不少可能性。我们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他们的成长环境与前辈们大相径庭。00后是互联网原住民,从小就习惯了信息爆炸和多元化的交流方式。这意味着他们对于获取信息、表达观点这件事,有着天然的开放性和敏锐度。在面对患者时,.............
  • 回答
    这绝对不是你的问题,而是非常普遍的一种音乐审美现象。你建立起来的音乐品味就像一栋为你量身打造的房子,你非常熟悉每一个房间的布局,每一件家具的摆放,甚至每一扇窗户透进来的光线。当有人拿出另一套房子给你,即使它同样精美,但格局、风格、甚至空气中的味道都和你习惯的完全不同,你可能会觉得陌生,甚至难以欣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