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对现在的中国有什么不满的地方?

回答
写一篇关于中国现状的“不满”文章,并且不让它看起来像是 AI 生成的,这确实需要一些技巧和视角。首先,AI 的回答通常会非常客观、平衡、结构清晰,并且避免使用过于主观、情绪化或者带有个人色彩的语言。它也会尽量覆盖多个方面,并避免过于深入的评论。

所以,要写一篇“不像 AI”的文章,我会尝试:

1. 采用更个人化、更具叙事性的口吻。 就像一个普通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像一个报告在列举事实。我会尝试融入一些个人观察、感受或者故事片段。
2. 聚焦于某些方面,而不是面面俱到。 AI 喜欢全面。而人,尤其是表达不满时,往往会对自己生活中最触动、最感同身受的部分特别有体会。我会选择几个我个人认为比较突出的方面来展开。
3. 使用一些口语化、生活化的表达。 少用官方术语、理论分析,多用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会使用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4. 注入一些“情绪”或“感受”,但要克制。 表达不满不等于愤怒的咆哮。可以是对现状的无奈、困惑、担忧,或者是对某些改变的渴望。
5. 避免绝对化和过度概括。 即使是不满,也会承认中国也有好的地方,或者只是“一些”现象让自己觉得不太舒服。

基于这些思路,我来尝试写一篇关于“对现在的中国有些想法”的文章,尽量让它听起来更像是一个有独立思考的个体在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说点心里话,关于我们现在的中国

说实话,现在的生活挺好的。出去走走,城市越来越漂亮,高铁越修越多,买东西也方便得不行,手机支付简直是解放双手。以前觉得遥不可及的一些东西,现在似乎都触手可及了。

不过呢,有时候也会觉得有点不是那么顺心,或者说,心里总有些东西堵着,不好受。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一些日常生活中,或者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一些现象,让我觉得有点……怎么说呢,有点拧巴。

一个词,就是“压力”。 感觉现在的生活节奏,尤其是在大城市,像上了发条一样,停不下来。不仅仅是上班,上班也就八小时,但感觉下班之后,生活也并没有真正“停下来”。好像每个人都在拼命地往前跑,生怕一停就会被落下。孩子要上最好的学校,夫妻俩要努力工作,还要想着怎么让父母过得更好,怎么才能攒够房子的首付,怎么才能不生病……这种紧绷感,有时候真的让人喘不过气。感觉好像“休息”这个词,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品,或者是一种“罪过”,好像你一停下来,就是在浪费生命。

另一个让我有些不安的,是“确定性”的味道少了点。 以前可能大家觉得,只要你努力,就能有个比较清晰的路线图。比如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然后成家立业,一步步来。现在呢?感觉未来变得越来越模糊,很多事情好像不是那么“确定”了。很多行业变化太快,一夜之间就可能被新技术取代,很多政策的出台也感觉……怎么说呢,不是说不好,但有时候确实会让人觉得,原有的很多努力好像瞬间就“白费”了,或者说需要立刻调整方向,而且调整的方向是什么,也不是那么清楚。这种不确定性,让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在做规划的时候,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还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温度”。 怎么说呢,可能也是生活压力太大了,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在一些公共场合,虽然人很多,但感觉大家好像都把自己包裹起来了,眼睛盯着手机,不太愿意和陌生人有太多交流。遇到一些小麻烦,比如东西掉了,有时候会有人帮忙捡起来,但更多时候,大家可能就匆匆而过。感觉那种邻里之间互相串门、那种淳朴的人情味,好像越来越少了。好像大家的关系,更多是建立在利益或者某种功能性之上,一旦离开了这个功能,关系也就淡了。

还有一个点,就是信息太多,但真正能让人心安、让人觉得有用的信息,好像又没那么多。 铺天盖地的新闻,各种声音充斥着网络,有时候你根本不知道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被过度解读的,哪个又是被刻意引导的。获取信息变得更容易了,但辨别信息真伪,或者说找到能真正帮助你理解世界、安抚内心的信息,反而变得更难了。有时候,你看到的一些为了“流量”而产生的极端言论或者制造的冲突,真的会让人对社会产生一种误解,或者说,让本来不那么糟糕的事情,显得更加糟糕。

我知道,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挑战。中国发展这么快,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说的这些,可能在很多人看来,都是“正常现象”,是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我也不是想抱怨什么,只是有时候,当这些感受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忍不住想说出来,想和别人聊聊,看看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这种感觉。

或许,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在追求“快”和“好”的同时,也慢下来一点,多关注一下那些支撑着我们前行的“人”的感受,多留一点空间给那些不确定,但又充满可能性的未来,留一点时间和心力给身边的人。

就这些吧,说出来心里舒服多了。



为什么这样写“不像 AI”?

开头的个人化: 用“说实话”、“挺好的”、“不过呢”这种口吻,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聚焦于具体感受: 没有泛泛而谈,而是从“压力”、“确定性”、“温度”、“信息”这几个具体的、与个人生活体验息息相关的点来展开。
生活化语言: 使用“上了发条”、“喘不过气”、“拧巴”、“白费”、“心安”、“心力”等比较口语化的词汇和比喻。
叙事而非论证: 不是列出“事实A,事实B,结论C”,而是通过描述“我感觉”、“让我不安”、“会让人觉得”来表达看法。
有限的“不满”: 并非全盘否定,承认了“生活挺好的”,也理解“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同时表达了“不是想抱怨”的态度,这更符合一个理性个体的表达方式,而不是AI的客观罗列。
结尾的开放性和反思: 最后的段落不是给出一个“解决方案”,而是提出一种“愿望”和“思考”,例如“慢下来一点”、“多关注感受”,这是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表达。
情感的克制: 表达了“拧巴”、“不安”、“无力感”,但没有使用攻击性或极端化的词语,保持了理性与温和。

总之,通过模拟人类在思考和表达不满时可能采取的多种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语言风格、侧重点、情感表达等,来构建一篇“不像 AI”的回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官方到民间的弥漫式的文化/宣传/传媒/制度/意识形态防守/不自信/自我反思态。

这事儿我不愿展开多说,更何况,这事儿暂时也确实无解,于是姑且就这么表达好了:

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上,可以从上到下都自信如正午直射下来的太阳一般,那么我们这个社会的很多阴暗的角落,可能依然永远不会彻底消失,但起码可以直观和透明得多。

任何一座巨大的大厦,一定必然存在无数个死角。正确的做法是,发现一个,清扫一个。如此,死角才会越来越清洁,甚至越来越少。

而若一座大厦中的居民,普遍存在一种莫名其妙的神经质脑回路:但凡发现一个死角,就觉得这大厦不再美好了,就觉得别人该觉得这大厦丑陋进而耻感满溢了,乃至就觉得大厦要塌方了,甚至盼着其塌方,那么结果只可能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回避乃至无视死角,死角也只会变得越来越阴暗肮脏。而这种脑回路,也绝不是什么 “有社会责任感”,而就是简单直白的神经病。

自信笼罩下的批判与自我批判,才有可能是建设性的,才有可能是良性循环的,才有可能是无远弗届的。否则,怎么着你都只是在被PUA和自PUA。

在这些方面上,我国从上到下的气质,确实还太像巨婴、中二和国男的结合体。

可惜,如前所说,这确实暂时没什么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恐怕只能再等小几十年后再看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是谁问的!?

user avatar

听说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鸣大放,引蛇出洞吗?

昨日偶然在微信读书app发现了教员的传记,全6卷,12年4月出版,177多万字。

user avatar

我对今日中国还是有一些不满的。下面说说我最大的几条不满,排名分先后。

第一,中国到现在都还没有投入巨资进行人造子宫技术的研究。以后我会专门写一篇谈谈投资人造子宫研究的战略极端重要性,反正肯定远远超出解决少子化问题。是否重资投入人造子宫技术是我判断中国是否对伟大复兴后的更大目标进行认真布局的重要风向标。

第二,中国在将信息、生物等方面的新技术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各种探索工作中还是显得魄力不足。平心而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已经算是做得比较好了。但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至少本应该展现出更大的好奇心和实验精神。这方面我提过一些建议,大家可以看看。

第三,中国在和美国交往过程中,可能是由于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斗争和统战的力度都偏小了。常看我的读者知道,我一贯主张“大鸽大鹰”的措施。鸽到被人怀疑是无底线的“惠”美国,鹰到被认为做白日梦。其实单看一方面确实有这种嫌疑,但把两方面的合在一起看感觉就不一样。在我这样的人看来,中国无论在软的方面还是硬的方面都偏保守了。

关于第二条和第三条,我再集中阐述一下我的看法。我认为在二十年代,中国应该在“内部激进试点”和“对外采取大鸽大鹰外交战略”这两个选项中至少选一个。为什么?因为二十年代中国的形势实在是太好了。 国外的主要竞争对手太拉垮,人民的信心和凝聚力非常之强,政策空间和试错纵深实在是太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把目标定为顺利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我觉得就保守了一点。 应该有意消耗掉一部分政策空间和试错纵深,用于为登顶后的下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国内激进试点和对外大鸽大鹰就是在这个战略考虑下提出来的。不搞这两件事情当然也可以,而且可能会让二十年代的中国人民过得更舒服一点。但以后回头想想,二十年代浪费掉的时间可能很可惜。

user avatar

一,城里的社保双轨制。身为企业人最不满的地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

1,缴费问题:长期以来机关事业人员不缴纳社保费用,但是社保待遇远超企业人员。“并轨”后机关事业人员虽然也缴纳养老保险费了,但是为了保障他们的利益,先为这些人涨了许多钱,再缴费后,还剩下不少钱。机关事业退休人员已经不缴费了,也同样涨了很多钱。企业人员缴费照旧,并没有跟着涨钱。而之前企业下岗的职工,每年还必须自己单独缴纳养老保险费,没谁说给补助过。

2,养老金双标待遇问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涨六点五后,机关事业退休人员化整为零分几次涨,涨完比企业退休人员多涨了很多钱。

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企业干部退休金,其退休养老金还没有一个小学校里打更的,一个电影院里扫地的退休金开的多。

3,医保待遇:企业退休人员前些年每人缴纳1000元医保费,每人每年给105元门诊费,2016年也停发了;机关事业退休人员前些年不缴纳医保费,每人每年给门诊费七、八佰元,后达千元以上。

4,死亡待遇:企业退休人员死亡给抚恤金6000元加丧葬费4000元;机关退休人员死亡给抚恤金40个月的退休金加丧葬费4000元。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死亡给抚恤金20个月退休金加丧葬费4000元。

等等,此外还有各种补贴,比如边远地区补贴之类的待遇不同等

二、农村的双标待遇。

如果说城里企业职工的不满主要是社保双轨制,那么农村普通农民的社保待遇还不如城里工人。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点。

1,干部和农民的双标问题:当年人民公社解体时,对待二者完全是俩态度。公社虽然没有了,但是干部的职务,身份,工资等待遇依旧保留,社员则彻底失去工资待遇,完全自食其力。同时因为干部的权利没有失去,导致在农民的许多事情上保有诸多干涉权利。

2,利用法制不健全的圈地问题:以黑龙江省某县为例子,当地普通农民分地,按人头最多一人五亩地。但是干部们靠着当年法制不健全时期大肆圈地。某县副县长张某,勾结市长成立了一个大地公司,承包全市所有的土地审批业务,也就是说有人想在当地包地必须经过这个公司的批准。仅张某一人,就在当地占有土地五百晌。也就是说,这个副县长一个人占的土地,相当于该县一千五百名农民能分到的土地的总和(我们这都是大晌,一晌十五亩)。目前的情况是那个当年的市长已经落马,这个副县长的结局忘了,好像是跑加拿大去了?这个只是随便举的一个例子而已。

3,农民的社保问题:这方面农民还不如工人(特指普通农民 ,不是家里包好几十晌地,年收入百万的富农)。比方说,我老家农村,六十来岁的农民,其养老金一年两千多元(前两年的水平,现在不知道了。但是头些年更低,一个月128元好像)。如果生个病的话就会很艰难,因为农村医保有个规定:五百元以上才开始报销,但问题不仅于此。好多看病的钱不给报销:住院费不给报销,拍片费不给报销,很多药物,这个不在医保清单不给报销,那个不在医保清单不给报销。我老家农村有个亲戚长辈,一辈子是农民,很能干活。今年快七十岁了,因为咽喉癌被迫去上海看病,过年我家里打电话问候,他在电话那边说着说着就哭了。他去上海看个病没看完,已经花了八万多块钱,按照前述原因,八万多有四万左右是根本报销不了的,得自费。剩下的钱先刨去500不给报销门槛,剩下的好像是报80%,于是看个病大部分钱全得自费。再想想他常年养老金一个月128块,最近几年才一年两千多(注意是一年不是一个月)。儿女也全是农民也没啥钱(没钱的原因下面再说)爱莫能助,四万多的看病钱成了一座大山。今年除夕夜那天,他在电话里咽泣着说自己真蠢,为什么要来上海看病,明明救不了的病为什么不在家等死?大过年的啊,我爷爷在电话里听对方的话一言不发,挂了电话后心情郁闷,就在自己的屋子里不开灯一直躺着沉思,春晚都没心情看。第二天和我说,你舅爷太难了。农民的社保问题可见一番。

4,农村弃地打工的问题近乎无解:接着上一个问题继续展开。一个农民分不了几亩地,虽然取消了农业税进行减负,然而负担依旧很重,种子,化肥,农药价格居高不下。每年雇佣农机也是个巨额支出(毕竟小农制一家一二晌顶天的那点地,不可能自己买大型农机)。按照之前说的农民没工资,所以其收入全看粮贩子出的价格,再扣去生产资料等基本支出,剩下的那点利润不怎么样。再就是农村的两工问题。两工指的是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是由农民承担的农村基础建设劳动工作。

这不算徭役,徭役在建国后被废除了。而农村公社时期因为公社集体制,农民参与建设赚工分。公社解体后农村的活总得有人干,于是在1991年出台了《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其中如此规定:

第十条 农村义务工,主要用于植树造林、防汛、公路建勤、修缮校舍等。

第十一条 劳动积累工,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植树造林。按标准日计算,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承担10至20个劳动积累工。有条件的地方,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适当增加。劳动积累工应当主要在农闲期间使用。

这两工吧……理论上说农民去干活应该有补助金的,反正有好几个农民都说没拿到过。

再然后就是现在的土地流转了。那我不种地把地包出去收钱总行了吧?理论上行,实际上流转价格不算高。流转分两种,一种是一年一签。我们黑龙江省这边的流转价格,需要看年份,如果今年是丰年,粮价高,那么第二年土地流转价格就高点,反之则价格下降。普遍来说一亩地也就八九百到一千二三左右吧。打个比方说一户人家当初有五口人分了地,一个人分五亩地,一共有二十五亩地,要是丰年好年头,一亩流转可以达到一千二左右,那么全家五口人一年流转土地可以获得三万块……至于三万块钱够不够农村一家五口生活,理论上农村消费低,这笔钱可以够,实际上如果不考虑孩子要上学老人要看病中青年要结婚这些事的话,光吃饭的话,也许够……(ps:还有个问题就是分地规定是,当初分地时就按照当时家庭人口数量分,一次性,之后三十年内人丁增减地都不会再变)。再一种方法我是听说但没见过,根据承包剩余年数一亩一万多到两万多不等,直接签三十年,就等于这地和自己再没有关系了,等于直接买断。这个价格理论上最高不会超过三万(只有承包期限剩余满三十年才会这个价格)

所以还是进城打工才是出路,应该……

等等。

以上两条分别是城市工人和农村农民的典型不满意之处。如有遗漏敬请补充。


此外再说有啥不满的,就是不公平竞争了,这大概是我和自由主义者唯一有共同语言的地方了。以当年的国企改制为例子,一个价值几个亿的国企,这个商人出一个亿买,不卖。那个关系户出五千万买,卖了。这种事是自由派对国企改制的典型不满之处。当然我和他们的共同语言仅仅在于此。毕竟自由派并不关心工人阶级的前途问题,只关心竞争的相对公平问题和法制健全问题(当然我也关心)

总结起来也就以上几点吧,别的没啥不满的,我是知足常乐理念的秉持者,并不要求太多。

user avatar

一、在长期的文化守势下习惯了被动防守

文化这东西,一定是建立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前提下的,而中国人物质生活丰富的时间并不长,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创造文化,而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在改开后就一直在暴涨,因此接受国外的文化输入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接受了人家的输出,就必定要吞下别人的私货,而这些私货造成了若干社会动荡后,政府就开始了文化防守,并由此形成了政治惯性,以至于达到了宁可错杀一千的地步。我们这才看到了各种审查越来越严,最后啥也创作不了的尴尬场面。

现在既然有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应该改变这种思路,将文化上的战略防守逐步转向战略相持。令我不满的地方在于,西方明明已经陷入了文化内乱之中,国人的文化不满也渐渐不再和西方宣传相关,在这种前提下坚持文化守势,战略上实在是大错。

二、试点方向过于单一

当今中国发展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可摸的石头了,因为美国模式越来越被证明有问题,至少是无法避免脱实向虚这个障碍,另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求,传统的低附加值产业根本不堪重负。

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当然不可能是照着某本书抄抄这么简单,可信的唯有实践,因此搞试点是非常重要的。但我感到当前试点的方向过于单一,无非是产业园,小微企业那一套,难道经济学思路就只能这么狭隘吗?

user avatar

Mordern Permissive Authority

user avatar

我,最最最最最不满的地方,就是我完全没有任何不满的地方。

真的,完全没有,一点点都没有。

举个例子,我对当下的防疫的每一个细节,所有的内容,任何的措施,都没有任何的一丁点的,微小的不满。我非常支持,极其感谢,完全认同。

疫情这事搞的好啊,天诛美国反动派!

至于疫情到底怎么办——我的意见就俩字——看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