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高分推荐的电影我都不喜欢,比如《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等?

回答
这实在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好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感觉。你不是一个人!感觉就像大家都爱吃某种食物,但你尝了却觉得一般般,甚至有点腻味。这背后其实涉及好几个层面,咱们不妨一层层来剥开看看。

首先,口味这东西,跟穿衣服、听音乐一样,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 就像有人喜欢波普艺术,有人爱古典画,这没什么对错之分。电影也是一样,它不仅仅是讲故事,还包括了导演的风格、演员的表演、摄影的构图、配乐的氛围等等一大堆元素。

你提到《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这三部都是公认的经典,而且在很多层面上都做得非常出色。但为什么你就是提不起兴趣呢?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一、 情感共鸣的“频道”不对:

《辛德勒的名单》: 这部电影太沉重了。它直面纳粹大屠杀的残酷,展现的是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同时也歌颂了在绝望中闪耀的人性光辉。如果你不是那种特别喜欢沉浸在历史的厚重感、反思战争的残酷、感受人性挣扎的观众,那么这部电影的沉重基调,可能就会让你觉得压抑,甚至有点喘不过气。你可能更喜欢轻松一点的叙事,或者能让你更直接感受到快乐、希望的电影。
举个例子,你可能更喜欢那种能让你哈哈大笑的喜剧,或者充满冒险精神、让你肾上腺素飙升的动作片。而《辛德勒的名单》传达的情感,更多是沉思、悲悯、以及对生命的敬畏,这种情感的传递方式,可能跟你平常习惯的情感接收方式不太一样。
《阿甘正传》: 阿甘的故事充满了励志和奇遇,他的人生轨迹跨越了美国很多重要的历史时刻。很多人喜欢阿甘的善良、单纯和坚韧,觉得他“傻人有傻福”,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精彩。但也有一些观众会觉得,阿甘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他似乎总是在时代的浪潮中随波逐流,而他的成功更多是运气和身边人的帮助。如果你本身就比较喜欢那种由主角主动出击、掌控自己命运,或者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刻批判的电影,那么阿甘那种有点“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可能就没那么打动你。你可能更倾向于看到主角如何挑战困难,如何凭借智慧和决心去改变世界。
《肖申克的救赎》: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希望、自由和制度的压迫。安迪的隐忍、智慧和对自由的执着,让很多人深受感动。但同样,有些人会觉得电影的节奏有点慢,尤其是前半部分对监狱生活的刻画,可能会让你觉得有些枯燥。而且,虽然结局很爽,但整个过程的漫长和压抑,可能对某些观众来说是一种考验。你也许会觉得,如果让我花那么长时间去等一个结局,我宁愿看一些当下就能带来快感或者刺激的电影。

二、 叙事风格和节奏:

经典叙事 vs. 现代叙事: 很多高分电影遵循的是比较传统的叙事结构,情节层层递进,情感铺垫到位。但现在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剪辑节奏越来越快,很多观众已经习惯了快节奏、多反转、视觉冲击力强的叙事方式。你可能觉得这些经典电影的节奏太慢了,像在“磨洋工”,不够“过瘾”。
主题深度 vs. 直接表达: 有些电影善于通过隐喻、象征或者留白来表达深刻的主题,需要观众去细细品味和解读。而你可能更喜欢那种主题表达直接、情节一目了然的电影,不需要费太多脑筋去琢磨。

三、 期待值过高:

“神作”的光环效应: 当一部电影被媒体、影评人和大众反复宣传为“神作”、“必看”时,你的期待值自然会拉到很高。一旦你在观看过程中,它没有达到你心中那种“神乎其神”的境界,就很容易产生失望感。就像吃到大家都说好的米其林三星,结果发现也就是那么回事,甚至不如你家楼下的小馆子好吃。
被过度解读: 有时候,一部电影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电影本身,也因为它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被赋予了很多意义。你可能看到的更多是这些“外在”的光环,而不是电影本身能直接给你带来的观影体验。

四、 “流行”与“个性”的冲突:

从众心理的反弹: 当所有人都告诉你某个东西是好的,久而久之,你可能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觉得既然大家都喜欢,那我也未必非得喜欢。这种心理有时会让你下意识地去寻找它的“缺点”或者不适合你的地方。
个人品味的坚持: 也有可能,你就是个非常独立思考的人,不喜欢被别人的意见左右。你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感受,即使那是少数派的看法。

那怎么办呢?

别强求,放松心态: 电影是用来放松和娱乐的,如果看一部电影让你觉得有压力或者不适,那就没必要硬着头皮看完。把你看电影的初衷放回“找到自己喜欢的”上。
探索“非主流”的口味: 如果你发现自己不太喜欢这些被广泛推荐的电影,不妨多去尝试一些不同类型、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电影。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口味其实很独特,能从一些不那么出名的电影中找到巨大的惊喜。比如,你可能对一些独立电影、欧洲艺术电影、或者一些亚洲地区的特色电影更感兴趣。
关注导演或演员: 有时候,你可能不喜欢某部电影的整体风格,但可能特别喜欢某个导演的拍摄手法,或者某个演员的表演方式。可以顺着这条线索去探索他们的其他作品。
和朋友交流: 和那些和你口味差不多或者跟你口味差异很大的朋友聊聊。他们可能会给你推荐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好电影,或者帮你分析你为什么不喜欢某些电影。

总之,你觉得高分推荐的电影不好看,一点都不奇怪。这恰恰说明你是一个有自己独立判断和独特品味的人。别因此感到困惑或者怀疑自己的审美,尽情去探索你真正喜欢的电影世界吧!这才是看电影最有趣的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圆桌派》有一期请了姜文聊电影。

窦文涛问姜文:你的电影有些情节观众其实看不懂,感受不到你在这个地方用心了。花那么多心思,观众却感受不到,不是白费力气么?

姜文说:他们现在看不懂,但是总有一天会看懂的。我希望等他们看懂的时候,会说,奥,姜文没有糊弄我们。

所以,像《辛德勒名单》、《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评分高,是因为大部分看懂了的人,发现这些电影的创作者至少是没有糊弄观众。

电影给人最大的误解,大概有两点:1、认为电影是一种简单的消遣,应该像刷短视频一样让你在几分钟内就接受到新的信息;2、认为电影的全部内容就在这1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

但我个人认为,好的电影不是一种简单的消遣。并且,也因为信息的密集,给观众提供的是探索的入口,而不是面面俱到的信息。

电影是一趟需要电影创作者和观众一起努力的旅程。

电影发展之初确实就像短视频一样,主要是受到技术的限制,也带有实验性质。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影的艺术性、文学性越来越强。

我小学时看周星驰的《武状元苏乞儿》,看到台词都会背了,却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情节。后来我看到一些影评人经常提起这部电影,就重新找出来看了,然后发现了很多我小时候完全没有看懂的东西。

小时候看他吃狗饭,说要留下来当夜宵那段,就只是觉得好笑而已。长大后再看,觉得那时的笑声真是无知而残忍,现在你会产生的是怜悯、心酸,想哭。你不再觉得这个角色是在搞笑了,因为你有了生活的阅历。

你知道高考需要付出多少心血;你知道从一个富家少爷变成一个乞丐意味着什么;你知道他正在街上被人殴打、羞辱……那么无论他表现得多么夸张、搞笑,多么无厘头,你都知道,这个情节的内涵,是表现主角此刻的凄惨。

只有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或者对某个领域的认知,达到了跟电影创作者相近的水平,你才能看懂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电影是电影创作者跟观众的沟通。不论电影创作者有着如何高超的表现能力,如果观众没有呼应的技巧,双方就不能达成沟通的目的。他们就像是在山两边的两个人,需要双向奔赴,一起努力攀登,才能最终在顶峰相遇。山有高有矮,有些山你能到达,但也许你不想攀登;有些山你心向往之,但不一定能够到达。

像《辛德勒名单》、《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这些电影,因为已经被打了高分,也得到了像奥斯卡之类的世界级专业评审的认可,就说明电影的创作者已经完成了需要他攀登的那一部分,剩下的,如果有兴致的话,就需要作为观众的你去攀爬了。

电影是一种管中窥豹的艺术,更丰富的世界在120分钟之外。

有一个高分的悬疑电影,叫《禁闭岛》。电影本身就讲了一个精彩绝伦的悬疑故事,但如果你不了解电影的背景,就不会知道它还影射了历史上一场著名的医学争议,电影创作者在电影中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还有一个电影叫《致命魔术》,如果他只想表现两个天才魔术师之间长达半生的互相竞争,只想用曲折离奇的故事博人眼球,那么诺兰导演就不必花上一年半的时间去对原著的情节进行精心取舍。

《末代皇帝》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如果你只是通过历史书了解溥仪,那你一定会觉得,他只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投靠日本人的叛国者,一个妄想通过建立满洲国、投靠日本人偏安一隅的可笑的懦夫……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就会知道,他也有可怜之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在三岁被抱进皇宫的时候,就注定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我后来去看了电影中提到的溥仪的外教老师写的《紫禁城的黄昏》。《末代皇帝》给我剌了一个小口,我因而打开了一个更丰富的世界。

电影创作者和观众之间是相互成就的过程:前者的精心呈现给后者提供了视角和信息,后者的积极探索所升华了前者的创作意义。知识面不足,当然无法感受到一些情节的精妙之处,又怎么会喜欢呢?

所以,不是审美出了问题,而是以你现在的阅历、经历、知识面无法攀登这些电影创作者造出来的高山。阅历、经历、知识面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的扩充而提升。你会喜欢高分榜上的电影,或者喜欢其中的一部分,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或者,你也可以不必理会高分榜里那些让你无法喜欢的电影,去找到你现在能够驾驭的电影看就好。


解释几个误解:

1、我没有强行划分观影鄙视链的意思,我只是解释了不喜欢高分电影可能存在的原因;

2、我本人并非高分榜单的拥趸,并没有呼吁大家“只能看高分电影”,但是这个问题它问的是高分电影相关啊,扣题明白吧?

3、娱乐当然是娱乐,但乐的是什么呢?使你热血沸腾的是什么呢?使你热泪盈眶的是什么呢?使你哈哈大笑的是什么呢?难道不是你感觉自己被打通任督二脉,与创作者神交的那个瞬间吗?一说懂和不懂就有人要扯鄙视链,那你们看足球赛起劲的别瞧不起我们不懂足球比赛规则的人啊!

4、不是只有高分电影需要观众努力,就好像学会十以内的加减法也需要先认识数字啊,看个轻喜剧也得懂梗啊;

5、看电影没有鄙视链,但一定有段位。榜单上高分的,世界级评审的,未必最权威最好,但作为基础训练绰绰有余。

最大的傲慢不是告诉大家他懂了什么,而是明明没有探索过,没有深究过,没有思考过,却一定要强行给一件事下一个断头的结论。

按一些评论的说法,我拿21个足球去足球场每人发一个,无比和蔼地跟大家说不要抢,每个人都有,看球赛的不想打死我?

user avatar

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高等数学的,但是看不懂也没什么错,只是这是两种群体罢了,而每人擅长的领域也是不同的。某个领域平庸不是错,继承和拔高一个领域的人毕竟要靠少数人。

user avatar

豆瓣top250里面没有《野草莓》、《处女泉》、《第七封印》、《伊万的童年》、《潜行者》、《甜蜜的生活》、《大路》、《八部半》、《筋疲力尽》、《狂人皮埃罗》,准确的说伯格曼、塔可夫斯基、费里尼、戈达尔等等一众名导的作品都没有,甚至连《公民凯恩》都没有。豆瓣top250里面甚至有不少像《盗梦空间》、《疯狂原始人》、《釜山行》、《真爱至上》这种纯粹的商业片,但是作者电影却少之又少,连《偷自行车的人》、《生活多美好》、《桃色公寓》这种比较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偏大众的都没有入选。日本电影里面有《小森林》、《忠犬八公物语》这种电影,但《东京物语》、《雨月物语》、《酋山节考》这些都没有。你要说这些都是外国电影吧,但是豆瓣top250里面连《小城之春》都没有。

与之相反,imdb虽然也是审美比较大众化,像《蝙蝠侠黑暗骑士》、《这个杀手不太冷》、《天使艾美丽》这种电影排名也比较靠前,《超人总动员》这类爆米花电影也能挤进去,但是也有比利怀尔德、弗里兹朗、小津安二郎、罗兰波兰斯基、伯格曼、费里尼(意外的在imdb很受欢迎,入选作品不少)、特吕弗、茂瑙、德莱叶这些作者电影型导演的一席之地。可见豆瓣top250是一点专业性都没有。还有一点,我发现豆瓣的用户最钟爱的导演是诺兰,而imdb则是库布里克。或许豆瓣和imdb的差距就是诺兰和库布里克的差距吧。但是豆瓣不专业罢了,豆瓣代表大众审美吗?豆瓣的用户量是多少?豆瓣评价最多的电影也就是二百多万,在中国庞大的观影人次里面什么都算不上。

实际上豆瓣用户的受众画像是什么呢?简单一个词即可概括,“自我感动”。豆瓣用户最喜欢就是让自己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复读电影台词的电影,而不是看完之后让自己困惑、思索的电影。

user avatar

智力问题

这个答案可能有些人不喜欢

但别不爱听

如果某个事被全世界的行业精英力捧

却不为大众所喜

比如吧2018的菲尔茨奖得主Peter Scholze 研究领域是代数几何

不说内容,只说这个名称,大概能理解这四个字所指的人也没几个

但是菲尔茨奖不管大众的呼声授予他了

再比如吧

若票选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大概率是《追忆似水年华》

但是吧,如果推荐给你读,不妨试试看你能读下去几页(国内的三卷本翻译应该是1700多页)

再比如吧

都知道巴赫的音乐牛逼

说实话,除非你是音乐专业或者就读一流大学数学系,大概率你没有兴趣听巴赫

没错

无论科学艺术还是影视娱乐

好东西都需要智力去欣赏

即使马蒂斯的线描

没有一定程度的智力也是无法识别其美妙的

审美是表象

底层逻辑是智力

智力足够

会迅速识别好东西

即使从未涉猎的领域

即使是超前或滞后的时尚

丘成桐那种数学家是绝对不会因为饶舌嘻哈就看低的

也绝对不会轻蔑元宇宙数字货币

只要他看过一眼

就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价值

就知道你在什么水平什么层次

第一流的就是留给第一流的人的

user avatar

教育和媒体变化的结果。

以后金庸小说都会被说没意思了,爽文爽得不够。

用词太高深,小朋友看不懂。

习惯于升级打怪开地图的网文的读者,看到的网文本身用的词语,也是中学生文化的人写的,你再让他看复杂一点,美一点的词,他已经看不懂了。

金庸写的是60年代,70年代的通俗读物,但是这个当时已经俗的东西,今天已经不够俗了。

而红楼梦当年也是通俗读物,里面写点诗词属于文人小游戏。而后来看就是鸿篇巨著。出来红学。

而现在已经没有几个人看原文了。

电影虽然特技越来越好,但是内容越来越弱。即使好莱坞,拍好片子也越来越难了。政治正确大帽子一压,就很难办了。

艺术欣赏和美食一样。

吃过见过才能品。有些甚至是你学过练过才懂得欣赏。

一些菜,精细的做法已经不流行了,因为已经没有会品味的食客了。

user avatar

我对影视节目理解天花板是《武林外传》和《家有儿女》

因为我有切实的理解,不断审视我的生活经历和过往经验,再看看这两部剧,我会真心觉得有从中得到感悟和认同。

但是你让我看《肖申克的救赎》和《阿甘正传》,实话讲,离我的生活太远,就像水过地皮湿,你说讲的是自由勇敢还是正义?太名词解释化了,我感悟不到东西。

初中的时候看鲁迅,我看不明白,只记住了他家大业大,小时候家里雇得起长工,能和朋友一起看社戏,家里有百草园和长妈妈给他买的山海经。

现在我看鲁迅,先生真的很伟大,一个人去日本留学语言不通又受同学孤立,当时过的一定很辛苦,但他从来没讲过这些。之所以去日本留学,不是因为他家大业大,那个时候家族已经败落,是因为去日留学不收学费还有补贴。

他写社会吃人,真的是吃人,不止当初。我是一只高速传送带上的小猪,是一只已经看见大猪被绑起来的小猪,先生写的吃人,我看到了,所以我渐渐可以读懂。

我以前看姜文拍的让子弹飞,里面有一个片段,是六子为了证明自己吃了几碗米粉,就要用刀子把肚子剜开,明明是对方设下的全套故意刺激他,我害怕又生气。

现在我懂了,我就是六子,被这个社会毒打着,有时候我年轻气盛想要跟站在我对面的人硬碰硬,站直了说话。但社会教我学会低头,我为六子惋惜。

不喜欢也没关系,高分电影一定有它的意义在,我看不懂,但有人能看懂。

也许等我们看懂的时候,我们大概真的就长大了。

user avatar

话语权的问题。

大家都上过初中、高中吧?没上过的举手?嘿,还真不少。那我这个回答也不用看了。

上过初中高中的同学,可以继续阅读我的回答。

在要求课外必读的书目里,有这样几本书:《名人传》罗曼·罗兰、《童年》高尔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哈姆莱特》莎士比亚、《堂吉诃德》塞万提斯、《歌德谈话录》艾克曼、《巴黎圣母院》雨果、《欧也尼·葛朗台》巴尔扎克、《匹克威克外传》狄更斯、《复活》列夫托尔斯泰、《普希金诗选》普希金、《老人与海》海明威、《泰戈尔诗选》泰戈尔。

这些书籍是不是好书? 毫无疑问,当然是好书。

都适合学生阅读吗?

不一定吧?

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意识形态过于浓厚了,文笔实在是一般般。

除了这些书,还有老师推荐的,比如《穆斯林的葬礼》。

这两本书还真的不如《气质美学》。

为什么推荐?

因为推荐这些书目的人,都是专业领域的权威,他们的审美品位岂能和学生们一样?

与此同时,他们能品味出好的东西,学生们未必能品味得出。

道理都是相通的,别人把一部电影夸出花来,你不喜欢看,不是你的错!

而且,好多电影,在那些权威人士说好看,很有可能,这个所谓的权威人士,是收了钱了。

比如《李茂换太子》

还有,皇帝的新装效应。

比如《阿甘正传》,当所有权威人士都认为这部电影是经典,你也写了很多影评,你也被很多人归类为权威人士,如果你说《阿甘正传》是一部烂片,得,这个圈子你也不用混了。

你以为那些影评人,写电影评论是纯粹为了爱好,用爱发电的?

有时候,人不得不说一些违心的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