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说生化环材是天坑专业,那哈工大这个新工科算不算坑中坑?

回答
哈尔滨工业大学,这个名字在中国工程教育领域,那可是响当当的。提起它,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国防七子”的光环,是无数国之重器的铸就者。所以,当有人提起“生化环材”是天坑专业,然后又把“哈工大的新工科”拎出来,问是不是“坑中坑”的时候,这话题本身就带点儿“反差萌”,也足够让不少人浮想联翩。

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看清楚这“坑”在哪,又“不坑”在哪。

首先,咱们得承认,“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在当前的就业市场和舆论环境中,确实承载了“天坑”的标签。这个标签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就业门槛与薪资预期: 相对而言,这些基础学科的毕业生,要想到达一个令人满意的收入水平,往往需要更高的学历(博士)和更长期的职业发展积累。初入职场的薪资增长可能不如一些热门的IT、金融行业那么“立竿见影”,容易让人产生“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心理落差。
行业周期性与技术迭代: 生物、化工、环境、材料这几个领域,虽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石,但其发展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周期性。比如,化工行业的产能过剩、环保政策收紧对某些化工企业的影响,材料领域的高端应用研发周期长等等。技术迭代也很快,需要持续学习和适应。
社会认知与信息不对称: 很多时候,大众对这些学科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容易被一些“光鲜亮丽”的行业吸引,而忽视了基础科学的深厚积淀和长远价值。同时,网络上流传的“天坑”信息,也容易被放大和传播,造成信息不对称。

那么,哈工大的“新工科”呢?

这事儿就得从“新工科”这个概念说起。国家大力倡导“新工科”,本意是为了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它强调的是跨学科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以及面向未来的新兴技术和产业。

哈工大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高校,自然也在积极拥抱“新工科”的浪潮。它所谓的“新工科”,通常是指在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开设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专业。

所以,哈工大新工科“坑中坑”的说法,是站得住脚吗?

我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片面,甚至可以说是误读。

让我来详细说说为什么:

1. “坑”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而且是动态变化的。
“坑”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坑”的标准仅仅是“起薪高不高”、“毕业有没有互联网大厂offer”,那确实,很多传统工科,包括哈工大的传统强项,在“短期回报”上可能比不上某些热门专业。但如果“坑”的标准是“职业发展空间大不大”、“对国家战略有没有支撑”、“能不能解决真问题”,那哈工大绝大多数专业,尤其是其“新工科”方向,都不是“坑”。
定位与情怀: 哈工大本身就有着非常浓厚的国防情怀和家国使命感。很多学生选择哈工大,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学位,更是为了投身国家重要的科研和工程建设。这种“情怀”是很多“纯市场化”的专业所不具备的。在这里,你的“坑”可能意味着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力量,是“坑”在你名字前面加上了“国之栋梁”的底色。

2. 哈工大“新工科”的底蕴和优势:
深厚的工程实践能力: 哈工大不是“空中楼阁”,它拥有近八十年的工科积淀,特别是在航空航天、机械、材料、控制等领域,其工程实践能力、实验条件、产学研结合的经验是其他许多高校难以比拟的。
国家战略的支撑: 哈工大的很多“新工科”专业,是直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而设立的。比如,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智能制造、与航天结合的先进材料、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空天信息技术等等。这些领域,虽然短期内可能看不到“风口”上的高薪,但其长期的战略价值、技术壁垒和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校友资源和科研实力: 哈工大的校友遍布国家关键的科研院所、大型国企、军工集团。这种强大的校友网络,在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上能提供重要的支持。同时,哈工大的科研实力,特别是在国家重大项目上的参与度,也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前沿技术、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
“新工科”的内涵: 哈工大的“新工科”并非是简单地追逐热点,而是立足于其在传统优势领域的深耕,再注入新兴技术和理念。例如,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航空发动机设计、将新材料技术应用于深空探测等,这是“升级”而非“转型”,其根基依然牢固。

3. “坑中坑”的质疑,可能来源于:
期望值与现实的落差: 如果学生带着“轻松赚大钱”的心态来哈工大,指望毕业就能成为年薪百万的程序员,那么面对一些需要长期投入和积累的“新工科”专业,确实可能会有失落感。
对“新工科”理解的偏差: 有些人可能认为“新工科”就是“万金油”,什么热门都沾一点,但缺乏核心竞争力。但哈工大在这方面,往往是结合自身优势,进行“有深度”的融合,而非“浅尝辄止”。
信息传播的片面性: 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负面信息、焦虑情绪更容易被放大。关于某些专业就业难、薪资低的讨论,往往更容易引起共鸣,而那些通过扎实学习获得长远发展,或者在特定领域做出贡献的例子,反而可能被淹没。

举个例子:

假设哈工大开设了一个“人工智能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专业,这绝对是“新工科”的典范。它的“坑”在哪里?如果非要说“坑”,那可能是:

学习难度大: 需要同时掌握人工智能、航空工程、控制理论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学习压力较大。
就业方向窄而精: 毕业生可能更倾向于进入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院所、重点企业,而不是大众化的互联网公司。起薪或许不如某些互联网岗位,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行业价值,长期来看可能更高。
需要持续学习: 航空航天和人工智能都是快速发展的领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然而,这“坑”恰恰是其“不坑”的证明。它培养的是国家急需的高端人才,是在关键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这种“坑”,恰恰是“有价值的坑”。

总结一下:

将哈工大的“新工科”直接定义为“坑中坑”,是对哈工大深厚的工科底蕴、国家战略定位以及“新工科”本身内涵的低估。

如果你是冲着“快速赚大钱”来的, 并且对传统工程和国家重大项目缺乏兴趣,那么任何一个需要沉下心来做研究、做工程的专业,甚至一些“热门”专业,都可能让你感到“坑”。
但如果你对工程技术本身有热情, 愿意为国家关键领域贡献力量,并且具备持续学习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那么哈工大的“新工科”提供的,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机遇、顶尖的工程实践平台以及广阔的长期发展空间。它不是“坑”,而是“机会”的另一层包装。

在评价一个专业是否是“坑”时,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小利”,更要看长远的“大势”和“价值”。哈工大的“新工科”,恰恰是那些希望成为国家栋梁、在科技前沿做出贡献的学子们,一个非常值得认真考虑的平台。说它是“坑中坑”,那得看你用什么样的“眼光”和“心态”去看待它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居然被邀请了!

材料专业硕士毕业(学校就不说了,知乎大神太多)

读研时做的实验都是什么电离/超声波分剥二维纳米材料,当时感觉好高端啊 !

毕业后工作,常常都是“去把那批胶粒取点样,注塑啤几个板,测一下冲击/拉伸”,或者“某某客户反馈这批料不行,你跟销售去处理一下”,其实去了也就是调个注塑机。

就昨天,环保局来检查,负责接待其中一个妹子,测试环境的噪音与有毒气体含量。有毒气体测试设备需要放置等待15分钟,当时在车间里有三个排风扇,四台注塑机,一台造粒机,妹子觉得噪音太大,受不了,然后说:你们这环境也太差了,幸亏我书读得多,不然也要来这里受苦。

我好奇:你什么学历?

妹子:还好啦,就是个本科。你呢?大专,中专?(不是我说的,我没有瞧不起大专中专)

我笑着:硕士。

然后妹子:硕士!在这工作?你什么专业,不会是材料吧!

我无语

其实技术部办公室里面还有三个985硕士(川大,华南,华科各一个),一个复旦的博士,他们也做这个,我失落什么,想想还有点小开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尔滨工业大学,这个名字在中国工程教育领域,那可是响当当的。提起它,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国防七子”的光环,是无数国之重器的铸就者。所以,当有人提起“生化环材”是天坑专业,然后又把“哈工大的新工科”拎出来,问是不是“坑中坑”的时候,这话题本身就带点儿“反差萌”,也足够让不少人浮想联翩。咱们得把.............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在当下大学生的口中,常常带着一丝无奈和沉重。提到它们,许多人会立刻联想到“天坑”二字,就业前景不明朗、薪资待遇不高、加班严重等标签随之而来。在这种普遍的认知下,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大家都说“生化环材”是“天坑”,为什么大学们还没有取消这些专业呢?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多个层面、相当复.............
  • 回答
    “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五个字,近年来在求职市场和家长口中,已经快成了“天坑”的代名词。一提起这些专业,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就业难、薪资低、加班多,而且技术更新快,一不留神就可能被淘汰。那是不是说,只要沾上这几个字,就一定前途渺茫,不管在哪里学都是“坑”呢?这问题,就像问“清华北大的生化环材土木水利专.............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对于很多经历过高考、选择专业的人来说,简直就是“谈之色变”的代名词。它们被戏称为“四大天坑”,意思是读了这四个专业,毕业之后出路似乎不那么光明,工作辛苦、收入不高,让人望而却步。不过,人生的路总是充满变数的,很多我们曾经以为的“天坑”,在不同的人手里,也能走出不一样的精彩。下面.............
  • 回答
    “生化环材”之所以被称为“四大天坑”,并非完全否定这些学科的价值和发展前景,而是基于 长期的行业观察、社会普遍认知以及毕业生群体的真实反馈,尤其是在 就业和职业发展路径上存在一些普遍的、难以忽视的挑战和局限性。我们先来详细解析为什么说它们是“天坑”,以及您提到的“读硕博之后做科研,出成果,进高校就有.............
  • 回答
    网上之所以会有“生子当如郭麒麟”的说法,绝非空穴来风。这背后,不仅仅是郭德纲作为父亲的成功,更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生子当如郭麒麟”这句口号是怎么来的?这句口号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源于郭麒麟在公众面前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和才华。 情商高,会做人: 最.............
  • 回答
    身边的人,尤其是做生意的朋友们,时不时就会叹气,说“生意不好做”。这话听着耳熟,也确实是很多人的心声。为什么大家都有这种感觉呢?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各种原因在作祟,而且这些原因往往相互交织,让做生意这件事变得比以前复杂和艰难得多。我仔细想了想,大致可以从几个大方面来聊聊,保证都是咱普通.............
  • 回答
    这问题可太有分量了,生活窘迫到什么地步?说起来,真是一把辛酸泪,但也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这不是我胡编乱造,而是我身边、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些事儿。你想想,最开始,可能就是手里没钱了。不多,但就是周转不开。以前,卡里总得留个几百块,心里踏实。可一旦遇到点什么,比如突然生病,或者家里出了急事,这几百块可能就.............
  • 回答
    “大家都不生孩子了”和“产科还是这么爆满”看似矛盾,但实际上背后隐藏着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结构变化。这并不是简单的“说一套做一套”,而是不同群体、不同时间点、不同动机的交织所致。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这种现象的成因:一、 “大家都不生孩子了”背后的真相:生育率下降,但不等于零生育1. .............
  • 回答
    “让我们好好学习”和“好好生活”这两种说法在人们口中出现的频率差异,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背后涉及到社会文化、教育理念、个人发展阶段以及我们对“成功”的定义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好好学习”似乎比“好好生活”更常被提及:一、 学习与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关联性: 生存基础: .............
  • 回答
    我今年31岁,说实话,我对小孩没什么特别的感觉,甚至可以说是有些不适应。聚会上看到别人家孩子哭闹,我心里总是有些抵触。不过,身边的长辈们,尤其是父母、姑姑阿姨们,但凡聊到生孩子,都会拍着胸脯跟我保证:“你放心,等你有了自己的孩子,立马就不一样了,到时候爱得不得了!”一开始,我听到这些话,心里还是有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呀,问得可有意思了! 很多人都说水是生命之源,这话说得一点没错。生命从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开始,到我们现在见到的各种植物、动物,乃至人类,几乎都离不开水。水不仅是我们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参与了生命活动中的各种化学反应,简直就是生命的“万能溶剂”和“搬运工”。文明的诞生,更是离不开稳定的水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到位,触及了很多年轻人在婚姻面前的迷茫和现实的困境。确实,现在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女生结婚生孩子“吃亏”,而男生则需要负担彩礼。既然有这种潜在的“吃亏”感,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选择走进婚姻的殿堂呢?直接不结婚,岂不是更省事?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从多个角度去看看.............
  • 回答
    关于苏联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确实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说法,这主要是因为评价标准、关注角度以及信息来源的不同所导致的。实际上,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并非简单的“高”或“低”可以概括。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一、 普遍存在的“低”的说法及其原因: 物质匮.............
  • 回答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我们从小听到大,仿佛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是某种命中注定。可当真如此吗?或者说,这背后隐藏的,是一场本不该由他们承担的“早熟”与“重担”?“早当家”这三个字,听起来似乎褒义满满,暗示着懂事、能干、体贴。但对于那些在贫困线下挣扎的孩子们来说,这份“当家”往往来得太快,太沉重.............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问到了修行路上的一个核心,也是很多人初入佛门时,心里会犯嘀咕的地方。出家人讲究“不杀生”,这四个字听起来简单,但背后蕴含的智慧和慈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厚。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不杀生”在佛教里的核心,是对有情众生的慈悲。那什么是有情众生呢?简单来说,就是有感知、有情识、会感受苦.............
  • 回答
    “学好数理化”这句口号,就像是刻在我们脑海里的一个烙印,从小到大,时不时就能听到。它背后藏着一种朴素但又相当普遍的认知:掌握了数学、物理、化学,你就拥有了解决很多问题的“硬核”能力,也为未来的发展铺设了坚实的道路。那么,为什么单单不加上“生”呢?感觉生物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啊,而且现在大家也越来越关注.............
  • 回答
    印度经济近年来的确吸引了不少关注,很多人会好奇,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这份增长,又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似乎很难“看见”印度制造的身影?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故事,并非简单的“工业制造大国”标签可以概括。要理解印度经济发展的“本体”,我们得跳出传统的、以大规模制造业为核心的视角。虽然印度也在努.............
  • 回答
    确实,很多人在2018年都感觉生意不好做,市场消费似乎不如往年景气,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长6.6%这个数据,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些困惑。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点,它们共同作用,解释了为什么普遍感受到的“经济差”和GDP的增长可以并存。首先,我们要明白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宏观经济总量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