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需求和动机理论,除马斯洛的理论体系外,是否还有其他假说或者理论?是否有相关的书籍推荐,谢谢

回答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固然是需求和动机领域里赫赫有名的一员,但就像一个庞大的星系里,除了最亮的恒星,还有无数闪耀的行星和卫星一样,需求和动机理论的版图远不止于此。事实上,心理学界对人类为何会行动、为何会追求某些目标的研究从未停止,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假说和理论。

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这些理论,看看它们是如何解释人类行为的驱动力的。

1. 生理与本能的驱动力: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

当我们谈论早期关于动机的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名字不可避免地会被提及。他的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在现代心理学中有争议,但其对动机的早期探索具有里程碑意义。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主要由两种本能驱动:

生本能(Eros):也称为生命本能,包括对生存、繁衍、性、爱和创造力的需求。这些本能的能量被他称为“力比多”(libido)。
死本能(Thanatos):也称为破坏本能,包括攻击、破坏和死亡的倾向。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这些本能的能量在无意识中运作,通过不同的防御机制来表达,从而影响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虽然我们今天不太会用“力比多”来解释日常的午餐选择,但弗洛伊德强调了无意识因素在动机形成中的重要性,这一点至今仍被许多心理学流派所借鉴。

2. 成就与成长:麦克里兰的成就动机理论

与马斯洛关注普遍需求不同,大卫·麦克里兰(David 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则更侧重于个体在特定领域追求卓越的动机。他认为,有三种主要的后天习得的动机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成就动机(nAch):即渴望将事情做得出色、追求成功、克服挑战、达到高标准的动力。有高成就动机的人通常喜欢承担适度的风险,倾向于选择那些有明确反馈和挑战性的任务。
亲和动机(nAff):即渴望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友好的关系,希望被他人接纳和喜爱的动力。有高亲和动机的人通常喜欢合作,注重人际关系。
权力动机(nPow):即渴望影响、控制他人,对他人产生影响力的动力。权力动机可以表现为个人权力(追求控制他人以满足自身需求)或组织权力(追求为组织目标服务而影响他人)。

麦克里兰的研究表明,这些动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经历来培养,尤其是在童年早期和教育过程中。这个理论在组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3. 内在与外在的诱惑: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由爱德华·德西(Edward Deci)和理查德·瑞安(Richard Ryan)提出的自我决定论,可以说是当代动机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SDT的核心观点是,人类天生具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成长和最大化动机的关键:

自主性(Autonomy):指个体希望感受到自己是行为的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和行动,而不是被迫或被控制。当人们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出于内在选择时,他们的动机就更强。
胜任感(Competence):指个体希望感受到自己能够有效地与环境互动,能够完成任务,掌握新技能,并获得成效的体验。当我们感到自己有能力并且能做好某件事时,我们的动机也会随之提升。
归属感(Relatedness):指个体希望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感受到被爱、被关心、被接纳,并融入某个群体。良好的社会关系能够为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动机提供重要的支持。

SDT进一步区分了两种主要的动机类型:

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指因为活动本身带来的兴趣、乐趣、满足感而进行的活动。例如,一个人因为喜欢画画而画画。
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指为了获得某种外部奖励(如金钱、赞扬)或避免某种惩罚而进行的活动。例如,一个人为了考试分数而学习。

SDT认为,当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更倾向于产生内在动机,并且会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毅力、幸福感和更健康的心理状态。当外部控制过强时,可能会损害内在动机。

4. 目标导向与期望:期望价值理论(ExpectancyValue Theory)

期望价值理论是一系列理论的总称,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人们从事某个行为的动机程度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

期望(Expectancy):即个体对自己在特定任务中能够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的信心。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可能成功,那么他进行这项任务的动机就会很低。
价值(Value):即个体认为完成这项任务能够带来的好处和意义。这包括任务本身的吸引力、完成任务能带来的潜在奖励(如金钱、社会认可)以及完成任务对实现个人目标的贡献。

简单来说,一个人是否会去做一件事,取决于他是否认为自己能做好(期望),以及这件事对他有多重要(价值)。例如,一个学生参加某个竞赛,如果他认为自己有很大机会获奖(高期望),并且奖品非常有吸引力(高价值),那么他的参赛动机就会很高。

5. 认知与自我认知: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这是SDT的一个分支,它更深入地探讨了外部因素如何影响内在动机。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外部奖励、评价或控制等因素,如果被个体感知为“控制性的”,可能会削弱其内在动机;如果被感知为“信息性的”,提供关于其能力或表现的信息,则可能增强或至少不会削弱内在动机。

例如,当老师给学生口头表扬时,如果学生觉得这只是老师随意的赞美,可能会对学习兴趣影响不大;但如果学生觉得这是对他们付出努力和聪明才智的肯定,则可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6. 目标设定理论(GoalSetting Theory)

由埃德温·洛克(Edwin Locke)提出的目标设定理论,强调了目标在驱动行为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清晰、具体、有挑战性但可实现的目标,能够比模糊或没有目标更能激发个体的努力和持久性。

更重要的是,反馈(Feedback)对于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当个体能够接收到关于其进展的反馈时,他们能够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保持动机。同时,承诺(Commitment)也是关键,个体需要认同并愿意为目标付出努力。

目标设定理论在工作绩效、运动训练、个人发展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7. 人性假设与动机

除了上述具体理论,很多动机理论的背后,都隐含着对人性的不同假设。例如:

经济人(Economic Man)假设:认为人是理性的,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受金钱和物质激励驱动。
社会人(Social Man)假设:认为人是社会性的,重视人际关系,受群体接纳和认可驱动。
自我实现人(SelfActualizing Man)假设:认为人有内在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追求有意义的工作和个人发展。

不同的动机理论,往往是在不同的假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也是它们解释人类动机的侧重点不同的原因。

书籍推荐:

要深入了解这些理论,阅读相关的经典著作是最好的方式。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书籍,它们涵盖了需求和动机领域的诸多理论:

《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by Abraham Maslow
虽然你想找马斯洛以外的,但理解马斯洛的原始论述对于对比其他理论至关重要。这本书是他关于需求层次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自我决定论与幸福》(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in Motivation, Development, and Wellness)by Richard M. Ryan & Edward L. Deci
这是SDT领域的权威著作,详细阐述了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这三大基本心理需求如何驱动动机和促进福祉。这本书理论性较强,但非常系统。

《成就动机》(The Achievement Motive)by John W. Atkinson & Joel O. Raynor
这是成就动机理论的经典之作,虽然可能有些年代感,但对理解成就动机的形成和影响有深刻的洞察。

《驱动力:关于激情的惊人科学》(Drive: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by Daniel H. Pink
这本书通俗易懂,将SDT等现代动机理论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非常适合想要了解如何激发内在动机的读者。它解释了为什么奖励和惩罚有时会适得其反,而自主性、精通和目的才是真正驱动我们的力量。

《组织行为学》相关教材
很多经典的组织行为学教材,如斯蒂芬·罗宾斯(Stephen Robbins)的《组织行为学》,都会详细介绍包括马斯洛、赫茨伯格(Herzberg)、麦克里兰、洛克以及SDT等多种动机理论,并讨论它们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这类教材覆盖面广,是系统学习的好选择。

《动机心理学》(Psychology of Motivation)相关的学术专著或教科书
在学术界,还有很多深入探讨动机心理学的专著,它们可能会涉及更细致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如果想进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可以查找相关领域的经典综述文章或教科书。

这些理论和书籍,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复杂而迷人的动机驱动力。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动机心理学图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各种什么管理学、营销学等等课程上会介绍的我就不说了……(因为在心理学上没什么意思)……

实际上我的社会心理学老师Douglas Kenrick教授(美国顶尖社会心理学家和演化心理学家)自己就曾经提出了一个新的这方面的理论……

这个需求金字塔的排序是按照“最早开始出现这一需求的生命阶段”来进行的(高低并不具有价值属性),并且高层次的需求被激活以后,低层次的需求依旧可以被再激活……

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自我保护的需求、交际的需求、地位的需求、获取伴侣的需求、保持伴侣关系的需求、养育子女的需求……

按照Kenrick教授的意见,马斯洛错误地把低层次的需求的再激活理解为了“自我实现”,而实际上“自我实现”这种没有演化价值的东西是不会出现的……

关于相应的动机,Kenrick教授提出了“次级自我”理论,跟七个基本需求对应,人有七个“次级自我”,不同的“次级自我”的个性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基于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次级自我”会处于主导地位,基于其对应的需求和已经获得的信息产生行为的动机……(很有一种“多重草稿”的即视感,不过当我跟Kenrick教授本人谈起的时候,才发现他实际上没听说过“多重草稿模型”,也不知道Daniel Dennett这位哲学家和他的理论,因此尽管这两种理论如此地相似,但是这是不同领域的学者各自独立作出的成果,相互之间在诞生的过程中没有影响)……

喵……打滚求赞求评论喵……

Kenrick, D. T., Griskevicius, V., Neuberg, S. L., & Schaller, M. (2010). Renovating the pyramid of needs: Contemporary extensions built upon ancient foundation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5(3), 292–314. doi:10.1177/1745691610369469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