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新闻总报道男人送彩礼,而没有女人给嫁妆?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中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现象:男方送彩礼,而女方相对而言“不出嫁妆”或者说嫁妆的表现形式不同。虽然你问“为什么新闻总报道男人送彩礼,而没有女人给嫁妆”,但实际上,很多家庭女人也会陪嫁妆,只是在新闻报道中,彩礼的提及率确实更高,而且人们普遍的认知也倾向于彩礼是男方义务。这背后的原因,要从咱们这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观念转变说起,非常复杂,但咱们可以一点点掰开了聊。

首先,得说到咱们中国的 传统父权制和宗族观念。
自古以来,咱们这儿就是“男耕女织”,男人在家族和社会中扮演着主要的经济支柱和承担者。女人更多的是在家庭内部操持家务、生育后代。当一个儿子长大成人,需要娶妻生子,延续家族香火时,男方家族就得承担起这个“责任”。彩礼,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男方家庭为了迎娶女方,表示对女方家庭养育之恩的感谢,也是对女方未来生活的一种经济上的承诺和保障。它背后隐藏着一种“儿子是传宗接代的核心,需要为之付出更多经济成本”的逻辑。

而 女性的嫁妆,虽然也存在,但它的性质和功能与彩礼有区别。
传统上,嫁妆是女方父母为了女儿在夫家能更好地生活,带去的陪嫁物品,比如被褥、家具、厨具,甚至是仆人(在古代有钱人家)。这是一种对女儿的爱护和支持,也算是一种“娘家对女儿的经济扶持”。但这种扶持,更多的是一种“添头”,而不是像彩礼那样,被视为一种“入赘”或者“娶妻”的必要“成本”。

其次,经济上的考量和“男主外女主内”的经济模式 也是重要因素。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经济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男性进行的。男人在外耕作,赚钱养家。女人在家操持家务,但经济收入的来源和主要控制权往往在男性手中。因此,当男女婚配时,男方需要拿出彩礼来支撑这个家庭的建立和初期的开销,这笔钱是用于“建立一个新家庭”的基础。而女方的嫁妆,虽然也为新家庭增添了物品,但其“经济贡献”的显现度,以及其“必要性”的认知,都与彩礼不同。

再者,社会观念对“面子”和“男方经济实力”的看重。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男儿当强”,男性的经济能力常常被视为其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娶一个妻子,需要有能力“养活”对方,彩礼就是一种直接的经济展示。送彩礼的多少,有时也被看作是男方家庭经济实力和对女方重视程度的体现。而如果女方家庭不给嫁妆,甚至很少,就会被认为“没底气”或者“不重视女儿”。这就造成了一种不平衡的认知:男方“必须”给彩礼,女方“最好”也给嫁妆,但嫁妆的“有无”和“多少”,似乎没有彩礼那样被放在关键位置。

现在我们来聊聊 为什么新闻报道中彩礼出现的频率更高。
1. 事件的戏剧性和争议性: 彩礼的数额往往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一些“天价彩礼”的报道中,其社会影响力和话题性都非常大。这种高额彩礼引发的家庭矛盾、社会讨论,自然容易成为新闻报道的素材。相比之下,嫁妆往往是相对内敛的家庭事务,除非嫁妆数额巨大或者有特殊情况,否则不容易成为新闻的头条。
2. 彩礼的社会功能更突出: 正如前面所说,彩礼在很多时候被视为男方娶妻的“必要成本”,是对女方家庭的补偿和对女方未来生活的承诺。它承载的经济和情感意义更直接,也更容易被社会关注。
3. 观念的惯性: 长期以来,“男方送彩礼,女方嫁妆”的模式已经深入人心,新闻报道也是社会认知的一部分,会优先反映和强调那些最受关注和争议的方面。

当然,情况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经济地位的提升,以及婚恋观念的多元化,很多年轻一代的家庭在结婚时,嫁妆也越来越丰厚,甚至在一些城市和家庭中,嫁妆的价值和意义不亚于彩礼,有时还会出现“女方倒贴”的情况。一些家庭会把彩礼和嫁妆视为夫妻共同财产,或者双方家庭共同为新家庭添置家具家电。
只是,在媒体报道和公众的普遍认知中,彩礼的“仪式感”和“话题性”依然更强,所以你感觉“新闻总报道男人送彩礼,而没有女人给嫁妆”,这其实是一种“现象的凸显”,而不是“现象的全部”。

总的来说,男方送彩礼的现象更被突出和报道,是历史文化、经济模式、社会观念以及新闻选择性报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嫁妆也存在,但其功能、认知和被报道的侧重点与彩礼有所不同。而随着时代变迁,这些观念和做法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男的掏的是真多,不够还有去借的,你见过哪个女的给嫁妆去借钱的?女方有条件给的都是量力而为,女方没条件可以不拿,女方给嫁妆的一般都是男方先给彩礼,男方不给彩礼,女方直接给嫁妆的有么?

user avatar

因为嫁妆是女方财产,给不给其实都一样,而且嫁妆的形式和数额都是没有确切要求的。

彩礼一旦给出也是女方财产,但彩礼在地方上是有数额规定的,各个地方不同,有高有低。

换句话说,彩礼和嫁妆都是女方婚前财产,她们结婚其实什么都没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中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现象:男方送彩礼,而女方相对而言“不出嫁妆”或者说嫁妆的表现形式不同。虽然你问“为什么新闻总报道男人送彩礼,而没有女人给嫁妆”,但实际上,很多家庭女人也会陪嫁妆,只是在新闻报道中,彩礼的提及率确实更高,而且人们普遍的认知也倾向于彩礼是男方义务。这背.............
  • 回答
    问到“为什么新闻很少报导东南亚国家”,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而且原因也确实挺复杂的。我们平时看新闻,总感觉焦点好像集中在欧美,或者时不时地会关注一下中东、日韩,东南亚的存在感就显得比较“模糊”。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新闻报道的“焦点”和“议程设置” 受众兴趣与.............
  • 回答
    “钉子户”这个词,在近些年来的新闻报道中,往往伴随着拆迁争议、法律纠纷,以及最终的结局。这些结局是多样的,并非每一个“钉子户”都能获得同样的谈判结果,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近年来新闻报道中常见的“钉子户”的最终结局,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钉子户”的定义与普遍特征:首先需要.............
  • 回答
    .......
  • 回答
    年初的时候,关于外贸行业“最难”的论调确实甚嚣尘上,大家都在忧心忡忡。然而,最近一段时间,尤其是进入二季度以来,我们却频频听到“出口爆发”、“外贸数据亮眼”这样的好消息。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要理解这个转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清楚。一、年初的“难”是现实,但也是阶段性的“.............
  • 回答
    为何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战争,只有抗美援朝总被提起?新中国成立至今,并非没有经历过对外冲突,但要说哪一场战争被反复提及、深入人心,那无疑是抗美援朝战争。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也反映了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坐标中的独特地位。首先,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与意义,使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分量.............
  • 回答
    女性喜欢购买新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每个个体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这种偏好背后往往交织着心理、社会、文化以及生理等多种因素。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心理和情感驱动: 追求新鲜感和新奇感(Novelty Seeking): 这是人类(不限于女性)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新品往往代表着未知.............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总有人捧老三国并且贬新三国”的问题,需要从历史、文学、文化、改编动机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一个较为系统的解释: 一、“老三国”与“新三国”的界定1. “老三国”的核心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三国”历史为背景,融合了大量民.............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困惑,也很真实。确实,从理性角度讲,没人愿意生病,尤其是像新冠这样具有传染性且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疾病。那么为什么还是有人会去谴责那些感染者呢?这背后可能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情绪和心理机制。首先,我们得承认,新冠疫情给很多人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冲击。从最初的恐慌、封锁、失.............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是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而且在二次元圈子里还挺普遍的。你发现你身边那些“老二次元”对新入门的“萌新”总有点瞧不上,这背后其实挺多原因交织在一起的。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具体点,不整那些官话套话。首先,得明白“老二次元”和“萌新”是怎么形成的。“老二次元”往往是跟着二次元文化一.............
  • 回答
    .......
  • 回答
    读经典,这四个字仿佛自带一种神圣的光环,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智慧的精华。我们被无数次地告知,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历了时间的冲刷,留下了最闪耀的金子,抵挡住了庸俗和浅薄的淘汰。听起来,这似乎是一条通往真理和深刻的捷径,一条由先贤铺就的康庄大道。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经典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等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咱们中国传统农历的计算方式,其实“2022年农历只有355天”的说法是有误的。咱们来把这个事情捋一捋,说得明白一些。首先,2022年那个农历新年对应的,是辛丑牛年,但农历年份的长度不是固定的,它会根据是否包含闰月来决定是354天、355天还是384天。咱们的农历,和公.............
  • 回答
    最近,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报道,尤其是关于其“严重危害”的强调,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和不安。我们来深入聊聊为什么新闻还在继续关注这一点,以及其中的一些细节。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严重危害”这个词本身是相对的,并且有不同的解读维度。 就像一个人感冒了,你可能说“危害不大”,但如果这个人有严重的基础疾病.............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妙,它触及到了语言使用中一个很普遍但又很有趣的现象——语音的变异与规范。为什么新闻里会读“shuí”,而咱们日常交流中常听到“shéi”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我来给您掰扯掰扯。1. 规范与日常的区别:新闻播音员的“责任”首先,咱们得明确新闻播报的定位。新闻播音员不仅仅是.............
  • 回答
    泰国翻船事故牵动人心,50名中国公民的失踪,无疑是一场悲剧。然而,令人不安的是,在一些新闻评论区,我们却看到了令人咋舌的幸灾乐祸,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社会心理和原因。一、 “幸灾乐祸”心态的根源:1. “站队”心理与集体身份认同: 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很容易形成“圈子”或“阵.............
  • 回答
    美国新闻看起来负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报道不好”。这更像是一种复杂的现象,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最终影响了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基调。首先,新闻的本质就是“反常识”的报道。用一位资深记者的说法,新闻是“日报上的差错”。这意味着,那些符合预期、平稳运行的事情,很难成为新闻。相反,.............
  • 回答
    央视新闻主播每天换衣服,这事儿可不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这可不是为了好玩或者单纯图个新鲜感,背后其实是精心策划和考量的结果,目的嘛,就是为了把新闻节目做到最好,给观众带来最舒心、最专业的观感。首先,视觉上的新鲜感和避免观众审美疲劳是显而易见的。你想啊,如果主播每天都穿着同样的衣服,就算款式再经典,看.............
  • 回答
    央视新闻之所以批评《进击的巨人》,主要集中在其动画内容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问题,认为作品中的某些元素可能与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和历史认知存在冲突。以下是对央视新闻批评《进击的巨人》的详细解读,包括其可能关注的几个关键点:1. 历史隐喻与民族主义解读: 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描绘: 《进.............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心痛的新闻,想到孩子在车里那样无助,心里就特别堵得慌。厂家确实应该好好想想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能在车上设置一些简单但有效的紧急通风装置呢?首先,我们得明白小孩被困在车里会发生什么。夏季的汽车就像一个巨大的温室,太阳一晒,车内温度会以惊人的速度飙升。哪怕是冬天,车子停在阳光下,内部温度也会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