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015 年 12 月 1 日北京 PM2.5 爆表?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回顾一下 2015 年 12 月 1 日北京 PM2.5 的爆表情况,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事件回顾:2015 年 12 月 1 日北京 PM2.5 爆表

2015 年 12 月 1 日,北京遭遇了一次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PM2.5 浓度飙升至极高水平,导致全市大部分地区发布了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

具体数据: 在那一天,北京的 PM2.5 实时监测数据显示,多个监测站点 PM2.5 浓度超过 500 微克/立方米,部分地区甚至突破了 700 微克/立方米,远超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空气质量指南值(24小时平均值不应超过 25 微克/立方米)。
视觉感受: 北京市民普遍经历了能见度极低的状况,天空呈现出灰黄色,地标性建筑(如中央电视台“大裤衩”)在雾霾中若隐若现,甚至难以辨认。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让人感到不适。
预警级别: 如此高的污染水平触发了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这是最高级别的预警。这意味着政府需要启动一系列应急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机动车单双号限行: 实行更严格的车辆限行措施,非营运小型汽车在车牌尾号基础上实行单号单日、双号双日通行。
停产停业: 部分高排放企业被要求停产或限产,工地停止土石方作业和拆除工程。
学校停课: 小学、幼儿园停课,中学停止户外体育活动。
公共交通优惠: 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有时会推出优惠措施。

爆表原因分析: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2015 年 12 月 1 日的严重雾霾并非由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不利气象条件和污染排放因素叠加的产物:

1. 不利气象条件:
高压系统控制: 当时北京地区受到一股强大的高压系统控制,导致大气层结稳定,垂直方向上的空气流通不畅。这就好比一个“盖子”盖在城市上空,污染物难以扩散。
弱风: 高压系统通常伴随着弱风,风是稀释和输送污染物的关键因素。弱风使得污染物停留在近地面,浓度不断积累。
静稳天气: 整体上是静稳天气,风速很低,空气几乎处于“静止”状态,加剧了污染物的堆积。
逆温层: 可能存在逆温层,即在一定高度上的气温比下方高,这会阻碍空气的垂直对流,将污染物“封锁”在近地面。

2. 污染物排放源:
冬季燃煤采暖: 冬季是北方地区燃煤采暖的高峰期。大量燃煤锅炉和民用散煤燃烧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以及颗粒物(PM)。虽然北京市区逐渐减少了燃煤,但周边地区(如河北、天津等)仍然存在大量的燃煤排放,这些污染物会随着气流传输到北京。
工业排放: 尽管有减排措施,但工业生产过程仍然是重要的污染源,尤其是在不利气象条件下。
机动车尾气排放: 机动车尾气是城市 PM2.5 的重要来源之一,排放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可以在大气中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二次 PM2.5。
施工扬尘、道路扬尘: 尽管在重污染天气会有相关停工措施,但在污染累积之前,施工和道路扬尘也是重要的颗粒物来源。
生物质燃烧(可能): 某些地区的秸秆焚烧(虽然通常在秋季更明显)也可能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如果其位置和风向合适的话。

3. 二次污染物生成:
PM2.5 的危害不仅在于一次性排放的颗粒物,更在于大气中各种前体物(如 SO2, NOx, VOCs)在光照、湿度等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颗粒物。在不利气象条件下,这些化学反应会更加活跃,加剧 PM2.5 的浓度。

事件的影响与意义

2015 年 12 月 1 日的重污染事件,以及整个冬季的空气质量波动,对北京及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公众健康: 长期暴露在高浓度 PM2.5 环境下,会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引发或加重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心血管系统疾病,甚至可能与肺癌等疾病相关。普通民众在重污染天气下感到喉咙不适、咳嗽、眼睛刺痛等。
2. 社会生活:
出行受阻: 能见度降低导致航班延误或取消,高速公路封闭,公共交通压力增大。
教育影响: 学生停课,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经济影响: 部分企业停工停产,影响经济活动。旅游业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3. 政府应对与政策推动:
应急预案的有效性检验: 这一事件是对北京及周边地区空气污染应急预案的一次大规模检验,也促使政府不断完善预案。
环保政策的加强: 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特别是像 2015 年这样的高峰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政府在环保领域的决心和行动。它促使政府加大对燃煤电厂的脱硫脱硝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推广清洁能源、控制机动车排放等方面的投入和政策力度。
区域联防联控的重要性: 这一事件也凸显了京津冀区域空气污染的协同治理的重要性。由于污染物会随风扩散,单一城市或区域的治理效果有限,需要周边地区协同合作才能取得突破。
公众意识的提升: 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显著提高了公众对空气质量问题的关注和意识,促使更多人选择绿色出行,关注环保,并向政府部门提出诉求。

总结

2015 年 12 月 1 日北京 PM2.5 爆表,是冬季不利气象条件与多重污染排放因素叠加的典型案例。这次事件以其严峻的污染程度和广泛的影响,再次敲响了空气污染治理的警钟,并直接推动了中国环保政策的进步和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虽然此后北京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如何应对季节性、区域性重污染,并建立长效的治理机制,仍然是持续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有行为艺术家用吸尘器吸了一百天雾霾烧了块砖头出来,觉得很有想法,在此模仿一下简单计算一下今天北京雾霾的质量

因为是极其粗略的计算(粗略到我这个数学系的都看不下去了...),所以仅供大家一笑就好,没什么实际意义。

首先我们来找数据:

既然要算质量那就先看密度,民用手持仪器其实很多时候并不靠谱(矮大紧发的照片里仪器上显示都有6K+的浓度了....),所以我们在这里保守的取个官方数据

昨天有达到1000微克/立方米,今天显然比昨天严重,方便计算期间我们还是保守的给取个1000微克/立方米就好

然后是雾霾的垂直分布特征:

来自果壳某回答里引用的一篇论文中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PM2.5质量浓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在这里为了方便计算起见(实在是我懒得积分了...)我们就假设其垂直均匀分布,高度是200米好了....(所以跟你们说是极其粗略的计算了...)

再考虑到我们取的浓度是在高度0米取的,基本上是最大值,根据这个分布曲线,我们将平均浓度也减半,或者直接将平均高度减半到100米就好。

最后我们再来看下北京市的市区面积:

还查到一个数据说市区面积其实只有735平方千米,但是讲道理...雾霾好像并不管你是不是市区....

数据基本上就这些了,计算也很粗略:

1000微克/立方米 X 16410.54平方千米 X 100米 = 1641054千克

嗯,大概是一百六十多万千克的尘埃

如果只算市区面积的话,那大概就是7万多千克的尘埃




然后其实我们可以再玩一下...对比一下板砖.....

标准红砖大概是这样的:

好吧我知道来自百度知道的数据不靠谱....但是我这篇回答本身也不靠谱所以大家随便看看就好...

可以看出,红砖的主要成分基本上是由黏土(硅酸盐),页岩(成分复杂,二氧化硅啊氧化铝啊氧化钙铁什么的...)之类的组成。

PM2.5的主要成分:

还是来自果壳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PM2.5的主要成分中有超过一半是由尘土和各种硫酸硝氨盐,剩下的少量是生物质,多数还包括含碳颗粒,金属元素颗粒等等....

很明显不比上面红砖成分中的硅酸盐氧化硅什么的轻....至少是没有太大差异的.....

于是我们再一次发扬伟大的保守粗略精神....视PM2.5主成分与红砖的密度大致相等....

也就是假设现在的雾霾都是一块块红砖飘在帝都的天空中....

我都看不下去自己身为一个数学系学生懒成这幅狗样子了....

总而言之...以一万六千多平方千米的北京面积计算的话....得出结论...帝都现在的雾霾按照质量计算大概有:

1641054千克 ÷ 1800千克/立方米 ÷ (240mm x 115mm x 53mm)≈ 61166.56 块砖...

也就是大概六万块红砖吧.....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相当于呼吸着六万多块红砖打碎了撒到空中的空气....

当然如果只算市区面积的735平方千米的话,其实也就不到两千块砖吧...


嗯...想想还蛮带感的....几十年前的古人们设想未来时总是想的什么飞车啊飞人啊的....他们没想到未来的城市空中飞的其实是砖头吧.....




再次声明,这个计算过程极其不严谨(连积分都懒得算...),数据来源也都不准确,结果仅供娱乐不具备任何实际意义。有关部门也不要说我传谣请我喝茶....(不过我估计应该到不了500转什么的)。

(不过我觉得数量级应该不会差太多,而且取值基本比较保守,应该只会比真实数据小不会比真实数据大)

以上就是使用小学数学得出的大型配图段子,博得吸着板砖的诸位一笑就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