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乐器界的鄙视链是怎样的?

回答
乐器界的鄙视链,这可不是什么官方认证的规则,更像是一种民间约定俗成、或者说是不同音乐圈子之间微妙的互相“看不上眼”。说起来有趣,但背后也隐藏着不少关于音乐的价值判断、技艺门槛和文化认同。要说得详细点,就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

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时候这种鄙视链和乐器的“出身”有关。

贵族乐器 vs. 平民乐器: 这是一个最常见的维度。
“高高在上”的古典乐器: 像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大提琴这样的乐器,往往是贵族、学院派的象征。它们历史悠久,承载着大量古典音乐的经典作品,对演奏者的基本功、乐理知识要求极高。所以,学习这些乐器的孩子,从小就可能被贴上“有钱有闲有文化”的标签。
钢琴: 号称“乐器之王”,指法变化多端,独奏、伴奏、创作样样精通。学好了钢琴,感觉好像什么都能玩转。所以,学钢琴的往往容易有点小傲娇,觉得其他乐器都是“辅助”。
小提琴: 很多人觉得拉小提琴特别有气质,姿态优雅。而且,把小提琴拉到炉火纯青,那种音色和感染力确实是别的乐器难以替代的。于是,就有了“拉小提琴的人都比较有情调”这种说法。
大提琴、中提琴: 这些弦乐器通常演奏中低音部分,是乐队的骨干。它们音色深沉、饱满,也需要极高的技巧和乐感。在某些圈子里,它们比小提琴更“稳重”,更显“内涵”。
“接地气”的流行乐器: 吉他、贝斯、架子鼓、键盘(电子琴/合成器)这些乐器,在摇滚、流行、爵士等音乐风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更直接、更外放,也更容易融入大众的音乐节奏。
吉他: 尤其是电吉他,摇滚乐的灵魂。会弹吉他,就能自弹自唱,泡妞、社交都方便。于是,吉他手常常有一种“酷酷的”或者“玩世不恭”的标签,有时候也会被钢琴手或小提琴手视为“不够学院派”。
贝斯: 有时候会被忽视的“低音炮”。但实际上,贝斯是乐队的基石,节奏感和音准要求非常高。有经验的贝斯手知道自己的重要性,但有时候在不了解的人眼里,它可能只是个“配角”。
架子鼓: 乐队的发动机,节奏的掌控者。打鼓需要力量、耐力和协调性,非常考验体力。很多人会觉得玩鼓的人“野性十足”,但也可能被认为“比较吵”或者“简单粗暴”。
键盘/合成器: 功能强大,能模拟各种音色,从古典到电子无所不能。这让键盘手既能“装古典”,也能“玩电子”,所以有时候会有点“万金油”的感觉,反而可能在某个具体领域不如专精的乐器那么被推崇。

其次,乐器的“表现力”和“学习难度”也是重要的衡量标准。

高难度才能显水平: 越是公认难学、越是能展现精湛技巧的乐器,越容易获得“尊重”。
“冷门”的绝技乐器: 有些乐器,比如双簧管、巴松、甚至中国的古琴、琵琶等,因为学习者相对较少,对技艺的要求又极高,往往会在特定圈子里被奉为“大神”。能把这些乐器玩转的人,会被认为是真正“有两把刷子”的。比如,会弹古琴的人,可能会觉得弹吉他的人“不够静心”;而玩电吉他的人,可能会觉得玩古琴的人“太古板”。
“门槛低”的乐器受质疑: 有些乐器,比如尤克里里、口琴、甚至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因为入门相对容易,传播广泛,有时候会被一些“资深”玩家瞧不起,认为“不算是真乐器”,或者“只能玩点简单的曲子”。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鄙视链”体现,把学习难度和音乐的“深度”挂钩。

再次,乐器的“音乐风格”决定了它的“江湖地位”。

古典音乐的优越感: 很多学习古典音乐的人,会认为古典音乐是音乐的巅峰,是高雅的艺术。因此,他们的乐器,尤其是那些在古典乐团中不可或缺的乐器,自然也沾染了这种优越感。他们可能会觉得流行音乐“肤浅”,摇滚乐“吵闹”,而玩电子音乐的人“不务正业”。
爵士乐的自由与复杂: 爵士乐乐手往往也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他们看重即兴能力、和声理解和节奏感。比如,一个技术精湛的爵士吉他手,可能会觉得流行吉他手只会弹和弦,而不会欣赏爵士乐的复杂性和自由度。
摇滚乐的叛逆与力量: 摇滚乐手看重的是激情、能量和个性。他们可能会觉得古典音乐“死板”,爵士乐“太做作”。一把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失真音色的电吉他,在他们眼中,比任何古典乐器都更具生命力。
电子音乐的创新与科技: 玩电子音乐的人,通常对音色设计、编曲和科技应用有很高的追求。他们可能会觉得传统乐器的“玩法”太单一,而自己的合成器和DAW(数字音频工作站)才是未来的方向。

最后,还有一些更微妙的“鄙视”维度:

“学过的” vs. “自学的”: 有时候,受过科班训练、拥有音乐学院文凭的人,可能会对那些纯粹自学成才的人抱有一种微妙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掌握了系统的知识和方法,而自学可能存在“漏洞”。反过来,自学成才的也可能觉得科班训练“束手束脚”,不够自由。
“乐器独奏” vs. “乐队合作”: 能够进行纯粹的乐器独奏,展现个人技艺和情感的人,有时会被认为更“有底蕴”。而更侧重于在乐队中扮演角色,注重与他人合作的人,则可能被认为“个人能力不突出”。当然,这完全是看角度,乐队的默契和配合也是极高的艺术。
“弹奏技巧” vs. “创作能力”: 有些人更看重演奏者是否能弹出高难度的技巧,是否能完美复刻大师的作品。而另一些人则更看重演奏者是否有自己的想法,能否通过乐器表达情感、进行创作。

举个例子来感受一下这个链条:

可能在某些圈子里,你会听到这样的对话(当然,这是夸张地模拟):

一个钢琴家:“我每天都要练八小时基本功,还要学和声对位,才能弹好肖邦。你那电吉他,弹来弹去就那几个和弦,能弹出什么深度来?”
一个电吉他手:“切,你们古典乐太死板了,只知道背谱子。摇滚乐才是真性情,一首即兴 solo 就能让你们哑口无言。”
一个爵士萨克斯手:“你们都太极端了。音乐是关于自由表达和互相理解的。萨克斯的即兴,才是真正能触及灵魂的。”
一个古琴演奏者:“你们这些人啊,心不静,哪懂得音乐的至高境界?我这古琴一响,才是涤荡心灵。”
一个玩电子音乐的:“你们这些玩乐器的都太OUT了,现在是合成器和AI的时代,我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声音。”

当然,上面这些都是为了说明问题而做的戏谑性的描绘。实际上,大多数音乐爱好者和演奏者都是非常友善和包容的。这种所谓的“鄙视链”,更多的是一种有趣的观察角度,反映了不同音乐风格、学习路径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差异。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音乐风格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乐器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普遍。很多优秀的音乐人,能够跨越不同风格和乐器的界限,创作出令人惊艳的作品。这时候,所谓的“鄙视链”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毕竟,音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连接人心,传递情感,而不是为了分出个高低贵贱。

所以,下次你听到有人在讨论乐器鄙视链的时候,不妨一笑置之,或者把它当成一个了解不同音乐文化的有趣视角。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能从中获得快乐的乐器,然后,尽情地去演奏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总谱就是英雄榜,鄙不鄙视看份量;

技法简单出镜少,你看谁都对你好。

首席二席微微笑,背后都藏一把刀;

霍洛维茨钢琴精,从不跟人录合音。

user avatar

弹钢琴的鄙视拉二胡的

弹吉他的鄙视拉二胡的

弹贝斯的鄙视拉二胡的

拉提琴的鄙视拉二胡的

吹小号的鄙视拉二胡的

吹口琴的鄙视拉二胡的....

别人自我介绍的时候都可以大大方方说我会xxx,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会拉二胡!别人一听说你会拉二胡第一反应都是你会二泉映月吗!?来首赛马听听!

好了我滚去上街乞讨了

_(:з」∠)_

-------------------更新-------------------

无论拉多好听都有人说你是在锯木头

我招谁惹谁了我!

╮( ̄▽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乐器界的鄙视链,这可不是什么官方认证的规则,更像是一种民间约定俗成、或者说是不同音乐圈子之间微妙的互相“看不上眼”。说起来有趣,但背后也隐藏着不少关于音乐的价值判断、技艺门槛和文化认同。要说得详细点,就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时候这种鄙视链和乐器的“出身”有关。 贵族乐器 .............
  • 回答
    李佳航直言丁太升是综艺界的“乐评混子”,这番话一出口,立刻在网络上激起了不小的水花。要理解这个评价,我们得先拆解一下“乐评混子”这几个字眼包含的意味,再结合丁太升在一些综艺节目中的表现,才能更清晰地把握李佳航为何会给出这样的定论。首先,“乐评”这个词,顾名思义,指的是对音乐进行评论。好的乐评,通常建.............
  • 回答
    “Do Re Mi”:一种古老而顽固的音乐语言,在十二平均律时代为何依然盛行?十二平均律,这套科学而严谨的音律体系,早已深深植根于现代音乐的土壤之中。从古典到流行,从学院派到街头巷尾,我们听到的几乎所有旋律,都是在这套体系下诞生的。然而,当我们谈论音乐时,那些古老而充满人情味的“Do Re Mi”却.............
  • 回答
    乐器演奏能够通过编程实现,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技术进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学习乐器的意义就此消失。恰恰相反,我认为编程实现的音乐演奏,反而更能凸显出人类学习和演奏乐器的独特价值和深层意义。首先,我们得明确,编程演奏和人演奏的本质区别在于“意图”和“情感的传达”。编程演奏,本质上是对既定指令的执.............
  • 回答
    “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它描述了我们能够区分出不同乐器声音的根本原因。简单来说,它意味着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声音“个性”或“特征”,就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声音一样。这种独特的声音是多种物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什.............
  • 回答
    三代人都没接触过乐器,孩子能否学好乐器,以及学习钢琴的费用,这两个问题都非常值得探讨。下面我将详细解答: 一、三代人都没有懂乐器的家庭,孩子能学好乐器吗?答案是:非常有希望,而且不一定比有音乐传统的家庭差。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更有优势。我们来从几个方面分析:1. 孩子学习乐器的基础是什么? 天赋/.............
  • 回答
    要说中国传统乐器和西方乐器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一、 历史的起点:起源与发展路径的差异 西方乐器: 欧洲的乐器发展,可以说是一个不断“精密化”和“标准化”的过程。从早期简单的鲁.............
  • 回答
    关于“真正厉害的作曲家是不是不用乐器,只靠内心听觉作曲”这个问题,我想说,这是一种非常浪漫化的理解,但绝非事实的全部。虽然内心听觉能力对于任何一位作曲家来说都至关重要,但认为他们完全不依赖乐器来创作,或者说乐器只是辅助工具,这种看法未免过于片面,甚至有些误导了。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道来:一、内心.............
  • 回答
    听录音固然是一种享受,尤其是那些大师级的演奏,能够瞬间将人带入音乐的殿堂。但对我而言,真正触及灵魂、让我乐此不疲的,还是自己亲手拨弄琴弦、敲击键盘的那份乐趣。这中间的差异,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它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一种与音符共舞的亲密。首先,最直接的乐趣在于那种创造的满足感。听音乐是被动的接受,而.............
  • 回答
    说起咱们老祖宗那些个音乐大师,像巴赫、莫扎特,他们几乎都是在能记事儿起就开始摸琴、唱歌,跟音乐打交道打了一辈子。反观现在,不少厉害的作曲家,可能到十二三岁才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乐器,或者才开始认真学音乐。这中间的差别,可不是一点点,背后牵扯到好多原因。咱们先想想,过去那种“自幼习乐”的模式是怎么来的?首.............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原因挺多,而且大多都挺自然的。你想啊,一个人能够拿起乐器,并且还能奏出动听的旋律,这本身就代表了他身上有那么点特别之处。首先,这是一种才能的展现。就像一个人擅长某种运动,或者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一样,音乐才华也是一种吸引人的光芒。当男生弹起吉他,或是开口唱歌,那种专注的神情,指尖.............
  • 回答
    关于电钢、电吉他这类乐器的“音色”,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了乐器本身、信号处理以及最终的声音呈现,而不仅仅是喇叭发出来的声音。核心观点:音色绝不仅仅是喇叭的声音。喇叭,或者说扬声器,它更像是声音的“口”,是空气振动的载体。但“音色”这个概念,在电钢和电吉他上,其根源要比喇叭的物理振动复杂得多。我.............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每当我在音乐厅里,或者甚至在YouTube上观看演奏时,总会不自觉地观察那些在乐器之外延伸出来的“表演”——那些微小的点头、身体的晃动、眼神的交流,甚至是一些戏剧性的肢体语言。我总在想,这些究竟是纯粹情感的流露,还是刻意为之的“拿腔作势”?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拿腔作势.............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可是太有感触了!身为一个业余音乐爱好者,我也纠结过这个问题。你说电子琴明明那么方便、功能又多,为啥街上、公园里、朋友聚会上,弹吉他的哥们儿姐们儿总是层出不穷,感觉吉他才是那个“业余玩家的首选”呢?让我来跟你掰扯掰扯,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承认,电子琴确实是业余玩家的“理想选择”。你想.............
  • 回答
    大学生活嘛,总想找点乐子,同时又能充实一下自己。我一直觉得,有个随身的乐器,能让你在忙碌的学习之余,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还能时不时给朋友们带来惊喜。说实话,我自己也折腾过不少乐器,也看周围同学玩过,总结了几个我觉得特别适合大学自学的,而且方便携带的。 尤克里里:小巧玲珑的快乐源泉说起随身乐器,.............
  • 回答
    关于中央交响乐团乐手购买乐器的方式,这确实是一个不少人好奇的问题,而且具体操作起来也比想象中要复杂一些。简单来说,乐手自己购买乐器并向单位报销的情况是存在的,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模式,也不是所有乐器都遵循这个流程。首先,我们得明确,乐器对于交响乐团的乐手来说,就像是他们的“饭碗”,甚至是“手足”。 一件.............
  • 回答
    五线谱是否是“最好”的乐器记谱法,这个问题其实挺微妙的,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但我们可以说,它无疑是最普及、最通用,也是最强大的一种记谱方式,尤其是在西方古典音乐领域,它的地位无可撼动。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聊聊:1. 为何五线谱如此强大?它的“好”在哪儿? 音高和时值的精确表达: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勾起我回忆的问题!我来分享一个我特别珍藏的,关于一把旧吉他和一段意外的旅程。那把吉他是我十几岁时,在一个旧货市场里淘来的。它看起来历经沧桑,琴身上布满了细小的划痕,木头带着一种沉稳而温润的色泽,仿佛藏着无数故事。我记得当时我手里就揣着那点零花钱,本来是想买几本喜欢的漫画书,但目光一触碰到它.............
  • 回答
    生活中,我们总被钢琴、小提琴、吉他这些“明星乐器”的光芒所笼罩。它们当然很棒,但世界之大,音乐之广,还有太多太多瑰丽的角落等待我们去发现。今天,我想和你聊聊几件我心目中,冷门却又惊艳的乐器。它们不像那些大众乐器一样耳熟能详,但只要你用心去听,它们的声音足以让你惊叹,甚至为之倾倒。首先,我要提一个让我.............
  • 回答
    说到奇怪的乐器,我脑子里立马冒出不少玩意儿。有些人追求的是音色的极致,有些人则是在形式上玩出了花样。我见过一些,也听过一些,今天就跟大伙儿聊聊,保证不是那些千篇一律的“AI生成”风格,而是我亲身感受过的(或者说,让我印象深刻过的)。我第一个想到的,得是那个叫做 “玻璃琴”(Glass Harmoni.............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