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觉得,高校教育存在很大问题已经不是一两天了。
我是文科教师。与理工科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客观事实不同,我始终认为文科教师应该首先有深厚的人文情怀。但是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现在高校教育最让我不安和痛心的,恰恰是真正关心学生的老师似乎越来越少了。仅谈几个我个人认为比较典型的表现吧:
第一,学生活动的性质逐渐变质。
学校举办的学生活动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丰富,宣传越来越夸张,但性质却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过去的学生活动大都是自下而上的,由学生自主发起,主管部门只负责把握基本方向和原则,实际操作和具体内容则赋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现在的学生活动则越来越多的开始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学生自主发挥的余地和空间被高度压缩。这样的活动,名义上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但实际上基本没有几个是学生真心希望参加的,都是迫于压力,也就是所谓的“出观众”。结果就是,这些活动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公共资源,成就的却是活动举办者的纸面政绩。
第二,老师教学纸上谈兵。
老师的教学真正能够对标社会痛点问题的内容少之又少。也罢,毕竟“课堂讲授有纪律”,考虑到很多大学生理性的辨证思维还没有成熟,老师对待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选择慎重搁置也是必要的。但很多老师连学生们普遍都在想些什么都不关心,这问题就太大了。像思政课,直接做的就是改造大学生思想的工作,可我却惊讶地发现大多数思政课的老师们根本不知道也不关心现在的学生都在关心着什么,苦恼着什么。试想,如果一名工匠完全不知道手里拿的是什么材质的石料,他能否把这块石头雕出想要的图案?同理,如果思政老师连教育对象“实然”的思想情况都不了解,又怎么能有效引导他们往“应然”的状态前进呢?所以这种教育,最终必定形成老师们自说自话,虚空打靶的局面,老师们讲的东西学生不关心,学生关心的东西老师们不讲。其他课程也有类似的情况,只不过程度可能有区别而已。很多老师似乎完全不知道一个实际问题到底有多复杂,甚至完全都没有实际去了解过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只追求解决该问题的“理论自洽”。给我的感觉,现在很多大学老师在研究问题之前,甚至自己连起码的社会调查都没做过,而都是“漂”在空中靠臆想去解决问题,这就必然导致纸上谈兵,“何不食肉糜”,于实际的问题解决毫无助益。
第三,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越来越严重。
在大学里,学生们接受的教育通常都充满着理想化的正能量,但这种正能量通常都是老师们刻意营造出来的。可是当学生参加工作,受到社会“毒打”后很短的时间里就会发现,实际的社会规则跟当初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反差往往非常巨大。学校告诉你社会基本是公平的,可在社会上你却发现不公平往往才是常态;学校告诉你不能把钱看得太重,可在社会上你却发现似乎没有人不在乎钱,连教自己不要把钱看得太重的大学老师本人都绞尽脑汁地整天琢磨着怎么能水出更多的论文去评职称挣奖金……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这种割裂,一定程度上确实保障了高校的稳定性,保护了学生的“相对单纯”,但我始终担心这也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对高校教育的深刻质疑,进一步强化其口是心非的行为模式。
以上仅限个人经验,或许不具有普遍性,如有失当之处,我真心表示歉意。
国内的教材都把学生当“天才”。
大部分的教科书里会出现这一类词:定义、意义、影响、作用、特点、优势、劣势、区别、主观、客观、宏观、微观……看完你会觉得自己貌似懂了,又觉得只不过是空谈理论和道理。而这些理论都是编书的人自己总结出来的话,甚至是自己想怎么编就怎么编,可能他自己都不明白他到底说了什么?却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去背,美其名曰:只有先懂理论才可以实践,我不否认对于一些像医学类的科目确实如此,但是大部分科目特别是文科类的,背这么多理论你只会对这门课有“误解”。
这时候,就会有一些“实践”类的教材出现,当你激动的打开书以为看完就可以立马上手,然而发现只不过就多了些案例而已。主编把案例给你陈述一遍,你等着看详细的分析,结果等来的却是:“通过这个案例,你汲取了哪些经验教训?如果你是XX,又会怎么处理呢?”,美其名曰:以学生为主体,小组互动讨论,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这就叫“实践”???WHAT???
还有一类所谓的“干货“教材,中间把一些精髓全省略了,或者跳了N个步骤,我都不知道结果怎么来的……
国外的教材是把学生当“傻子”。
拿策划类的教材来说,书中会有适当的理论,最重要的是,里面会有整个策划流程,详细到连确认场地时邮件怎么发,还会教你怎么做进程表,如何做预算,如何签合同……注意哦,它不是像我们写的要注意哪些事项,防止报价出现问题,而是具体到直接来张报价表,是真实的数字。
所以不要怪我们中国的孩子动手能力差,国外的孩子会思考动手能力强,这是大人们太懒了,或者说对“实践”有什么误解,又或者他们过于保护自己,把自己掌握的东西保留了,不想分享出来。
我记忆力不好,所以看书经常会往前翻。去年我看艺术史的教材,发现一个很妙的事情。书中出现连带的文字或画,它都会有批注,提示你第几页出现过,当时我就感叹了,天呐!编者也太好了吧。
那么,最终的差距在哪儿呢?
就是很多人没有判断好教材的能力,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好的教材。
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不知道一个行业真正的高水平是什么样的,毕竟他们觉得教材上的案例就是最经典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