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而且问到了点子上!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问:既然有了加权平均分( Weighted Average Score),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搞出一个GPA(Grade Point Average)呢?听起来好像是重复劳动,或者说GPA是加权平均分的某种升级版,但它的出现和普及肯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1. 将分数“等级化”与“点数化”: GPA最核心的一个特点,就是把模糊的百分制分数,转换成了一个清晰的、等级化的点数系统。最常见的是4.0或5.0的等级制。例如: A = 4.0(优秀) B = 3.0(良好) C = 2.0(及格) D = 1.0(勉强及格) F = 0.0(不及格) 为什么这么做? 这是为了“去分化”。当所有人都用一个统一的点数来代表自己的学习表现时,我们就能很容易地进行比较。即使一个95分的学生和一个85分的学生,在GPA体系里都可能是A(比如3.74.0),这反而能更突出他们都是优秀水平,而不是纠结那10分的细微差异,因为这个差异可能受到评分标准的影响。 学分与点数的乘积: 然后,再用学分乘以这个“点数”,加总后再除以总学分。这个计算方式和加权平均分类似,但关键在于“点数”的标准化。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而且问到了点子上!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问:既然有了加权平均分( Weighted Average Score),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搞出一个GPA(Grade Point Average)呢?听起来好像是重复劳动,或者说GPA是加权平均分的某种升级版,但它的出现和普及肯定有更深层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