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越简单的菜越考验厨师的功力」的说法?

回答
“越简单的菜越考验厨师的功力”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反直觉,毕竟那些复杂的菜肴,光是食材的搭配、烹饪的步骤就足够让人眼花缭乱,怎么反而是简单的菜更能体现真功夫呢?其实这里面大有学问,一点也不假。

你想想,一道复杂的菜,比如红烧肉或者佛跳墙,食材本身就丰富多样,味道浓郁,就算调味稍微有点偏差,很多味道也能被其他的食材和酱汁给“盖”过去。而且,一道菜的成功可能不仅仅在于主料本身,还在于配料的和谐、火候的控制、时间的把握,以及各种辅助调味料的精确比例。就像一首管弦乐,即使某个乐器的声音有点跑调,整体的宏大和复杂也能掩盖掉。

但你要做一道简单的菜,比如一碗清汤面,或者一道清蒸鱼,或者一份摊鸡蛋,它就没有那么多“遮掩”的余地了。它的味道,它的口感,它的呈现,几乎完全取决于最基本的几个要素:

1. 食材本身的新鲜度和品质: 就像做人一样,如果基础打得不好,后面再怎么修饰都难掩其拙。一道简单的菜,如果食材本身就不够新鲜,没有那种天然的鲜甜或者独特的风味,那么再厉害的厨师也回天乏术。比如做一道清蒸鱼,如果鱼不新鲜,哪怕你蒸得再恰到好处,那股子腥味是怎么也去不掉的。反而是那些本来品质就上乘的食材,稍微处理一下,就能展现出它们最动人的一面。厨师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些最好的食材,然后用最不破坏其原有风味的方式去烹饪。这需要厨师有非常敏锐的味觉和嗅觉,对食材的“脾气”了如指掌。

2. 对火候的极致把握: 简单的菜往往烹饪时间短,步骤少,所以火候就成了决定一切的关键。比如摊一个鸡蛋,火太大,鸡蛋就老了,口感柴;火太小,鸡蛋就水汪汪的,没香味。要做到外表金黄微焦,内部嫩滑熟透,这需要厨师对火候的感知,不仅仅是看颜色,更是靠经验和“手感”。再比如蒸鱼,什么时候该用大火,什么时候该转小火,让鱼肉熟透又不失鲜嫩,这中间的微妙之处,是无数次实践才能练就的。复杂的菜肴可能因为有多种食材,大家对火候的需求不同,需要更精密的调控,但这反而是一种“分工合作”,风险被分散了。简单的菜,就像一个人独奏,所有压力都压在他身上。

3. 对调味品的精妙运用: 简单的菜,它的调味也往往极其精炼,可能就那么几种基础的调味料,比如盐、酱油、姜、葱、蒜。但正是这几种最常见的调味料,如何运用,用多少,在哪个时间点加入,能产生出千变万化的效果。多一点点盐就咸了,少一点点就淡了;放早了姜味太冲,放晚了又散不出来。厨师要能精准地知道哪种调味品能提升食材的原味,哪种能增添风味,但又不能喧宾夺主。这就像给这件本来就很漂亮的衣服搭配饰品,你不能乱搭一通,只能用最恰当的一两件来点睛。

4. 对烹饪过程的专注和耐心: 很多简单的菜看似容易,但其实需要厨师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整个过程中。比如炸一盘酥肉,面糊的稀稠度,下锅的油温,炸至金黄的时间,还有出锅后撒的椒盐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厨师用心去做,不能分心。不像一些大菜,可能有一个炖煮的漫长过程,厨师可以在期间做别的事情,而简单的菜,它的短暂和直接,反而要求厨师在关键的几分钟内做到最好。

5. 对食材本味的尊重和挖掘: 越是简单的菜,越是考验厨师是否能“吃透”食材本身的味道。他们不是在“创造”一种全新的味道,而是在“放大”和“呈现”食材原本就拥有的美好。一个懂食材的厨师,他知道什么时候的虾最甜,什么时候的蔬菜最嫩,然后他会选择最能凸显这些特质的烹饪方式。他不会用太多的香料去掩盖那份天然的鲜美,而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唤醒它。这是一种对食材的敬意,也是一种对味道的追求。

所以,当你看到一道看似简单却做得让人惊艳的菜,比如一碗热气腾腾的阳春面,入口鲜美,面条筋道;或者一块质地均匀,鲜嫩无比的豆腐;又或者一口下去就能尝到食材本味的烤串,那么你就可以确定,这位厨师的功力,绝非一般。他一定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尝试,才能达到这种“返璞归真”的境界,把最平凡的食材,烹饪出最不平凡的味道。这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智慧,也是一种对烹饪艺术最纯粹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几天看球赛,解说员:“当角球发出来啊,如果不能控制到第一落点,那么,当球二次落下的时候,人数多的一方,往往有可能在争抢上获得一定的优势”。“这个下半场啊,我看不妨换上XX,加强一些攻势,当然,同时也要注意防守”。

听着对不对?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仔细咂么,这不废话么。

我手比较欠,有些窗户纸,挨个捅一下:

“以前XXXX招厨师,就考一道XXXX,只要XXXX做得好,就证明功力不浅,说明这个问题是成立的”。说这种话往往要加上以前,为什么?因为现在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事。餐饮机构招厨师无非两件事,替补和扩张。替补而言,有人走了,圈子里问问,找一个差不多年头的就行了。“XXX在XXX搞了好几年”,就是最好的介绍。进了厨房,厨师长看看能不能适应节奏有没有特别的专长,老板看看勤不勤快老不老实有没有不良嗜好,同事觉得你合不合群,决定了你能不能在一个厨房长期生存。如果是新人应聘,手艺不符合描述,只要以上三点还能过,那缺哪补哪,在不同的岗位再历练历练就是了。至于扩张,那就是投资者要搞新动作,厨师长要开新产品,基本都靠邀请和挖人,且往往是一个招募班子的动作。谨慎一点,成菜效果、圈中口碑、成本控制明里暗里考察多少次了,到了店你问人家能不能炒一个土豆丝来看看,别人会骂脏话的。

“中餐太难了,对每一个环节的控制全凭经验,没有两个厨师能炒出一模一样的番茄蛋,所以说,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越简单的菜色越体现基本功,也就越证明厨师的水平”。我说,这个世界上,到底有什么是两个东西一模一样啊?中餐不管什么菜系,早就有教学标准行业标准甚至国家标准了谢谢,而且标准一直在向国际潮流靠拢。越专业的机构,越需要注重原材料的品质,操作规范和成品质量,包括整个就餐的整体服务和环境水平。最后你吃到嘴里的东西,已然是一个整体的平衡得到的最终结果。你在路边将就,一碗凉粉重油重盐重辣一碗馄饨汤料一半是高汤精,你觉得过瘾解饱。然后你好不容易跟着公司老板去当地最好的酒楼吃了碗燕窝,你觉得不过如此,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日常”直接影响了你的个人口味,而大众就是普通消费者,不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追求单纯的饮食上的“整体平衡”。也有的餐饮企业败絮其中,不按照标准来做,那是经营者的错误,是法律范围的事情,虽说这样的企业不少。但是,越是高标准认真经营的机构,成菜的标准越是要求一致,不管是番茄蛋还是佛跳墙。你可以到你们省会城市直接冠以地名的大一点的饭店,点两个一样的菜,闭着眼睛试一下,吃的出张师傅李师傅的区别,厨师长会出来给你道歉的。

“我是X菜系厨师,精通煎炒烹炸烧烤卤腊白案十分凉菜优秀,操办过XX大型活动,拿过XXXX国际大奖,我现在来告诉你,这个问题是真的,我们XX饭店最难的就是白水煮鸡蛋,水是水果姐的水,蛋是麻辣鸡的蛋”这种人我就只有表示呵呵,国宴菜单现在网上很好找了,你看看有几个是家常菜或者不是团队运作靠个把厨师独立秀手艺的?不说摸不着的,婚丧嫁娶吃个酒席常有的事吧?人随了600的份子,你上个水煮蛋试试。厨师这个行业,只要过了基本功的关,有一定的资历阅历,基本就往团队管理上走,也就是说控制好你的团队负责流水线的成品质量,很少下灶。再上进再优秀一点的,有一些好的菜品创新或者宴会操办甚至达到对传统饮食习惯的改良,能给企业当当招牌或者更牛的能带起一阵社会热潮,出过书、上过电视、开宗立派授过业的人,越是注重人的基本素养而不是豆芽炒的脆不脆。换句话说,手艺不好可以练,人品不好全完蛋。这个人品,体现在一个从业者对自己的行为要求上,也体现在对专业的不断进取上。

玄化一些小技巧、小窍门,强调几味祖传、秘方,把基础到不能再基础的家常小菜用一些个莫名其妙的包装去掩饰自己的肤浅,故弄玄虚,不可取。

谢谢邀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越简单的菜越考验厨师的功力”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反直觉,毕竟那些复杂的菜肴,光是食材的搭配、烹饪的步骤就足够让人眼花缭乱,怎么反而是简单的菜更能体现真功夫呢?其实这里面大有学问,一点也不假。你想想,一道复杂的菜,比如红烧肉或者佛跳墙,食材本身就丰富多样,味道浓郁,就算调味稍微有点偏差,很多味道也能被.............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可能都会有的一个疑问。我们普遍会觉得,避孕套嘛,不就是为了避孕和预防性传播疾病嘛,那是不是越薄越能带来更接近“自然”的性爱体验,所以“越薄越好”才是常理?但现实情况是,市面上厚款避孕套依然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这背后其实有着不少“非薄即好”之外的考量,也是人们选择.............
  • 回答
    “做得越多,死得越快”,这句听起来有些丧气的话,在职场上却不少见,而且仔细想想,还真有点道理。当然,它并不是说让你啥也不干,而是点出了职场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过度付出,往往换不来预期的回报,反而可能把自己推向一个更糟糕的境地。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一、被当成“救火队员”,核.............
  • 回答
    .......
  • 回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古话,道出了读书的益处。然而,现实中却总有那么一些人,越读的书越多,思想反而越发固化,视野也越发狭窄,仿佛走进了一个越挖越深的“思想牢笼”。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1. 只读“对”的书,忽略“不认同”的书。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有些人读书,心里早已预设了一个标准,只会去.............
  • 回答
    有人可能会觉得,一个人越是被欺负,就越是会变得听话、顺从,甚至对欺负者产生一种莫名的依恋。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和成长经历。首先,习得性无助是解释这种行为的一个重要理论。当一个人长期处于一个无法掌控的、充满压力的环境中,并且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这种局面时,他就会逐渐形.............
  • 回答
    对越自卫反击战,即1979年的中越战争,至今仍是围绕着“胜利”还是“失败”争论不休的复杂议题。虽然中国官方将此次战争定性为“自卫反击、保家卫国”的伟大胜利,但确实存在一部分观点认为这场战争是中国的“失败”。要深入理解这些观点,需要剖析战争的背景、目标、过程以及战后影响,并剥离掉官方宣传的色彩,回归到.............
  • 回答
    近年来,韩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频频斩获高口碑和商业佳绩,而中国电影市场虽然规模庞大,但不少观众却感受到了“越拍越烂”的趋势,优秀作品相对稀少。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韩国电影的成功之道:深耕内容,敢于创新韩国电影的崛起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清晰的策略和长期的积累。 .............
  • 回答
    “越温柔有教养的男生越难追”,这句话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也反映了一种普遍的观察。但这背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反直觉”现象,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涉及到个体性格、社会期待、以及追逐者的心理。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何会出现这种“难追”的现象:一、 内在的“稳定器”与“防御机制”: 自我认知清晰,不轻.............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心痛的问题。的确,在当今社会,我们看到一部分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几场重要的对外战争——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持有否定或质疑的态度。这不仅是对战争本身性质的讨论,更是触及了对历史评价、国家叙事以及我们民族集体记忆的理解。要深入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
  • 回答
    这种说法背后,隐藏着一些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和性别刻板印象,而且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可以说它既不完全正确,又反映了一些现实中存在的偏见。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男孩子越努力越有价值”:这背后是什么在支撑?这句听起来很积极,很大程度上源于传统的社会分工和男性角色定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普遍认为男性的主.............
  • 回答
    读史如鉴,本意是想从中汲取智慧,照亮前路,可为何读得越多,那份曾经的热血与憧憬,渐渐被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所取代?仿佛我们只是历史洪流中的一粒微尘,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改变那既定的方向,甚至连微不足道的涟漪都难以激起。你会看到,王朝更迭,多少英雄豪杰叱咤风云,最终也化作尘土。曾经的辉煌,如烈日当空,转瞬.............
  • 回答
    跳槽就像一场赌博,有的人搏得了高薪厚职,有的人却越跳越迷茫。如果你也陷入了这种困境,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这种迷茫感,往往源于我们对工作、对人生方向的认知偏差,以及在频繁跳槽过程中积累的一些负面经验。为什么越跳槽越迷茫?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原因: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的惯性思维: 很多时候,.............
  • 回答
    职场中,能力强的人选择离开,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他们就像职场上的璀璨明星,但往往星光短暂,最终选择远走他乡。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稳定,而是因为他们有着更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更高的职业追求。首先,“能力越强,期望越高” 是一个核心原因。这些人往往比一般人更能洞察问题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遗传学、进化论以及不同物种的繁殖策略。让我们来详细地解释一下为什么人类近亲结婚可能导致后代有缺陷,而许多我们驯化的动物,如猫狗,却因为追求“纯种”而进行近亲繁殖,甚至得到褒奖。一、 人类近亲结婚为何可能导致后代有缺陷?这主要归结于“隐性致病基因的显现”。1. 基因的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也触动了很多人心中某种微妙的共鸣。为什么会有人把“关注咪蒙的微信好友越多,人生越失败”这种说法联系起来呢?这里面其实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社会心理现象。首先,咱们得捋一捋咪蒙是谁,她当年为什么能那么火。咪蒙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微信公众号时代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她的文章,特别会抓.............
  • 回答
    华为天才计划(后更名为“やばい计划”,意为“危险的”、“厉害的”)的博士毕业生高达200万年薪,确实在科研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引发了关于“资历越老越吃香”这一传统观点的讨论。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华为天才计划的定位与目标: “天才”的定义: 华为之所以用“天才”来称.............
  • 回答
    .......
  • 回答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许多增强力量的独到方法,这些方法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肌肉堆砌,更注重整体的协调与运用。您在健身房里越练越没力气,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个关键原因,我们一一来分析,并对比武术的思路,您就能明白了。 中国武术的增涨力气之道中国武术的力量增长,更像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生长”,它追求的是整.............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