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不了。
因为那不叫汉化,那叫现代化。
纯苗的几个姓氏,石龙麻施时,这些姓氏都是汉字,但他们确实是苗子,穿苗服说苗语叽哩哗啦。
我也说苗语,叽哩哗啦。
我们过春节,过清明,过端午,过中秋,过元宵。
我们也过自己的四月八,七月八。
今天你去看,除了老婆婆,还有几个人穿苗服,出了村子,还有几个人说苗语?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部分县市通行的语言是西南官话,看《疯狂的石头》毫无违和感,靠东的泸溪县说得泸溪腔跟长沙话有许多想通之处。
我们都在现代化。
我很讨厌汉化这个词,因为它并不精确。现在的汉族跟一百年前的汉族难道一模一样吗,那他是什么化了呢,变异化了吗?汉文化这么厉害,为什么这么多汉人在呼吁复兴汉族文化,他们是智障吗?
我们都只是在现代化而已。现代化就是效率最大化,说什么话最通用,穿什么衣服最便宜,怎样生活最幸福,我们都在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那一种。
几千年来苗汉打生打死,把苗族从黄河赶到长江,赶到云贵的茫茫大山里,苗族的史诗和古歌就是一部迁徙史,仇恨在历史的淘洗中淡去,现在我们就想过过好日子招谁惹谁了?
现在时代告诉我们:不打了,效率太低,让我们打开大门做生意吧,吼不吼,吼啊!资词啊!
株洲批发的衣服,十块二十块一件,自己做衣服,又要种棉花又要纺线又要织布又要扎染又要剪裁又要绣花,你问我为什么不穿民族服饰?你猜呢。
以前接亲,要挑糍粑要挑猪腿要被子要鞋子要盆子,满满放在箩筐里,用一根扁担穿起来两头扎上红布,前前后后十几个棒小伙,挑着走上一天的山路,不是壮劳力都吃不消。到村口时村里的都来看热闹,来一口酒解解乏才叫待客之道,大姑娘看小伙子,小伙子看大姑娘,看上了就去找媒人。
现在几辆车一个钟头就到,还用得着挑?热热闹闹吃一顿,看上哪个姑娘就问嫂子要姑娘号码微信,还用得着媒婆?
都说现在接亲没以前有意思,可为什么身体却诚实地选择了坐车?
以前食物储存不易,于是有了腊肉,有了鱼干,有了酸鱼,酸包谷,酸豆角,酸辣子盐辣子,苗家酸菜独门一绝。
可为什么现在吃不完的肉放冰箱,没菜炒去场上买大棚菜,而不是打开酸坛来一碗酸菜?我家现在还有俩过年时熏的腊肉,我还是要去买鲜肉,因为腊肉不好吃。
时代在进步,我们也应该放下成见共同迎接现代化了。汉族在变,我们也在变,就算哪天融合在一起了,只要生活比现在好,我也资词。
很多老人都说现在不同以往了,我外婆念念不忘曾经给过我大姐一个头饰,上面镶满了银饰,她说那个银饰真漂亮。可是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她也不再带一丈那么长的头帕,她更喜欢那种老式的军帽,又轻便又使用。
现在的小孩子,老人们都教客话——一种腔调奇怪的客家话,从他们说惯苗语的嘴巴里蹦出来更是奇怪,可大家都这样教。因为他们希望孩子们将来走到外面去更好适应,毕竟外面更好。
我们不仅考虑怎么传承先人的遗产,更要为子孙谋求一个幸福美好的未来,罔顾现实一味鼓吹差异,制造隔阂,不仅自私,而且愚蠢。
兄昨日在评论里说让我也来回答下这个问题,于是前来回答。友情提示:此答案会很长……
其他的民族不了解,我就来说说东北的满族。以下描述对其他地区满族可能不适用。
我很赞同瓜尔佳老五所说的这段话:
生活方式现代化不代表汉化。我理解的汉化,是指完全放弃了母语及习惯思维,对自己的民族不再认同,从内心和外在都认同汉文化,并把自己也当做汉民族的一员,这样的称之为汉化才说得过去。
东北的绝大多数满族人,我认为是可以说「完全汉化」了的。就我个人而言,我祖辈都在东北,奶奶和妈妈是确定的满人,爷爷祖籍黑龙江。而我家人的身份证上,民族写的都是汉。东北许许多多的满族,都是类似的情况:血统上有跟其他民族的联姻,身份证可能无法标明真实的民族(有的满族写成了汉,还有的汉族写作满)。
东北八旗制度崩溃的很早(相比新疆),所以很多满族人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的旗籍和老姓(也有很多人是知道的、更有一些人是假装知道)。如果老家比较偏远,可能还会知道的比较清楚一点。我奶奶很早就在城市居住,她只知道「在旗」,但不清楚在哪个旗;我母亲小时候就离开家乡,旗籍老姓只能待到回家扫墓的时候去问问老人。
再说到民族身份。绝大多数我辈的东北满族,家里人是不怎么提自己民族的。我小时候就一直没有少数民族的自觉(因为不知道呀),身份证上怎么写的就怎么算;老一辈(祖父母辈)当中的一些人为了避祸,也是不跟子女(父母辈)讲明自己的民族的(我的母亲就一直不清楚自己是满族,直到我大学时学习满语,她才想起来我姥爷在她小时候经常和弟弟讲「大家谁都听不懂」的语言)。
诚然,我同辈间也有家里面说过自己是满族的,不过这个所谓「说过」可能只是偶然间提一嘴,比如小孩子读书学到56个民族,家里长辈说一句:「其实我们是满族」,最多在说一下旗籍老姓(有的说的还不一定对,比如所谓「正黄旗爱新觉罗」),绝无耳提面命讲述民族历史文化知名人物这种事情。
东北城市里的满族,大体上都是这种情况。
「民族认同」?其实有千千万万的满族,是没有民族认同的,你也听不到大多数满族人,自豪地说自己是「满族」。大学以前的16年里,我的同学中有多少是满族?反正我是说不上来——因为基本上你不逼问,也不会有人提。我知道谁是朝鲜族,知道谁是回族,但就是搞不清楚,谁是满族。
我高中同班非常漂亮的一个姑娘,姓郎,高中同窗三年,我们从来没听她说过自己的民族(我相信大家一直以为她是汉族)。直到大学假期聚会,那时我对满族的了解总算是有了点基本概念,她与男友(也是我高中同班同学)开玩笑说以后可以要俩孩子,因为两人都是独生子女+女方是少数民族——我才猛然将她的汉姓和民族联系在一起。
郎姓,起码在东北,是一个非常有代表的满族姓氏改的汉姓(钮祜禄,本意是「狼」)。但她如果没在聚会上提到可以要俩孩子的事(- -b),我念她名字一千遍也联系不起来「她,郎童鞋」和「满族」这两个事情。
这个例子可能任何话都更贴切的描述大多数东北满族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的。
还有一个更赤裸裸的例子。我高中时曾上过一个英语课外班,我非常喜欢和尊敬这位英语老师(所以请不要在评论里评判她)。老师姓王(我们都叫她 Ms. Wang),是某大学英语系教授,她的女儿也在我高中,比我低一届,是文科实验班的学生。
Ms. Wang是个很性格很可爱的人。有一次上课的时候不知道为啥讲到了努尔哈赤(很可能是谁提到了当时热播的清宫剧),她笑意盈盈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是满族人,但是我不喜欢努尔哈赤。我觉得他凭什么侵略我的国家(指大明)~╮(╯▽╰)╭。
为避免误会,我要强调一下,这句话发生的背景只是老师和学生唠家常,随口说的一个感受,绝不是严肃讨论民族相关问题,也无教导意味。
当时我正热衷于金庸先生的小说,听到这句话感触颇深,肃然起敬。觉得Ms. Wang 一瞬间的形象跟郭靖大侠有所重合,为了民族大义,放弃了小家(咦)……Kidding,反正十几岁的理科少年我彼时默默点头称是来着,觉得这话也没什么不对,境界似乎很高呀!
长大之后再回想起来,就觉得这番话反映了当代很多满族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普遍心理——很多人说自己是满族人,但在涉及到「对立的大明和努尔哈赤哪一个是我所属」这种问题时,又很自然的站在的汉民族的认同上。「我是满族人」这样一句话,倒像是因为政治正确不得不说的套话一样。
这种自相矛盾的场景转换,对大多数满族人来说是非常非常自然,丝毫不觉得不妥的。以一句话来类比:「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呢~」
对于满族人来讲,「满族」可能只有一个符号意味,这个符号不产生任何附带的心理作用。在内心深处,很多满族人并不真的认为自己是满族。一个人说「我是满族」的时候,更多的像是在说「我有一支钢笔佩戴在胸前」这种话;很多人在说「我是满族人,但……」比较类似于论文中说「Prof. XX所说的有一定道理,但……」——「但」后面的那句才是主要内容,并且其本意是否认前一句,不过是个委婉的否定句罢了。
当代满族人的民族认同,基本上处于上文所说的这种「非常自然的自相矛盾」,以及「迷茫混乱」中。你可以看到无数的例子,在生活中、在网上,哪怕是格调比较高的网站,比如知乎啊等等。随手举例(只为举例说明,无评判之意):
——以上评论,是出现在一个关于叫朝鲜族为棒子的相关问题的回答之下的。
我看了也是啼笑皆非。满语中的确是管父亲叫ama的,父母辈和祖父辈的满族人中,也还是有人日常这样叫的,甚至现在某些地区(比如察布察尔啊),也一样有人日常使用这个称呼。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就是:满族人已经认为管父亲叫「阿玛」是一种猎奇行为了。
说「阿玛」=猎奇,并不是完全不成立。如果是其他民族,仅仅是为了搞笑学清宫戏台词,目的当然是猎奇;但对于本来就这样称呼的民族,依旧以这个角度看待问题,难道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之处吗?
不觉得这样的话有丝毫不妥的人,是怎样看待自己少数民族身份的呢?其实就是已经不认为自己是少数民族了。
所以我说,很多满族人的汉化,是非常彻底的。不是题主所理解的,简单的过现代化的生活,甚至也不仅仅是放弃语言文字,而是在认同和心理上,已经是汉民族了。「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呢」——就是这种情况。
当然也是有很少一部分满族人觉得这样不太对的(相比统计上那一千万满族人而言,这样的人凤毛麟角)。可是在「寻找民族认同」这件事情上,这些人表现的又非常迷茫和混乱。
因为留下来的东西,确实不太多了。你们想象不到满族传统流逝的有多严重。我经常说一句话,如今只要取消身份证上的民族标识,满族分分钟就会变成「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少数民族」。这是真的。
其他民族的传统也在消亡中,但起码那些民族中的很多人,耳闻目睹过曾经的传统是什么样子的——绝大多数满族年轻人,完全不曾目睹过满族的传统习俗。城市中,如今几人按照满族传统祭祀呢?不要问我,我也没祭祀过。满族传统婚礼怎么进行呢?不知道。请安礼什么样呢?没见过。
年轻人,几。乎。没。有。耳。闻。目。睹。过。传。统。
家中依然流传着(真正从长辈处流传下来的)民族传统的人家,起码在东北,是非常少的(当然也是有的)。
所以找民族认同的人怎么办呢?就靠网上的资料了——是的你别笑,真的就靠百度百科这类的东西。至于真假,多数人是没有能力分辨的。就算某些习俗是瞎说的,可能大众也不清楚。
这个问题的答案中,有位满族童鞋说:
作为满族,我一般都是看清宫剧找的
我看了也默默无语。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不是「抖机灵」,负责任的告诉你们:不是。这是当今满族人当中的常态。
所以我非常反对清宫剧,原因就是这个:由于不知道传统是什么样子的,当今满族人是很容易受清宫剧骗的。
这些骗来骗去的庞杂信息,再加上某些人心知自己对民族的无知、由自卑而产生的自大感,少部分「找民族意识」的满族人中,产生了不少奇葩。这个答案中我有过简略的描述:
现在的满族年轻人如何看待本民族的现状? - Hasuran Li 的回答-------------------------------------------接下来可以随便看看的分割线--------------------------------------
顺便说说个人寻找「民族认同感」的小故事吧。大多数人没有这个经历,所以丝毫没有参考性。
大概2006年初的时候,我决定了解一下自己的民族,所以找到了当年的满族网站。那时候比较流行的网站是东北满族在线(现在这网站已经没了)和吉祥满族。这俩网站基本上我呆了一两天就受不了了,再就没上过。为嘛呢?因为当时流行的满族网站上,有很奇怪的民族主义思潮——他们似乎觉得满族人各个是「贵族」,喜欢互相吹捧+看不起「低下」的汉族。
他们一边说汉文化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说着「我没被汉化」,一边自如的全站使用汉语表述;一边描述着「汉族人的劣根性」,一边又在网站上把他口中的「劣根性」演绎的淋漓尽致……更为搞笑的是,当时东满网站用户们似乎互称「贝勒」,为网站营造了一种生活在清宫剧(而不是清代)中的玄幻气氛——不得不说,清宫剧的影响非常之坏。
所以日后有一位皇汉朋友对我表示「我上了东满本来想了解一下清代军事装备的知识,结果看到了这个,我就变身皇汉了」,我表示也可以理解。因为05年时我听说了「汉服运动」,觉得保护传统文化挺好呀汉服什么样我也想看看,兴冲冲google了一下去了汉网(那时候就只有汉网)——彼时汉网的风气还是「杀光满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但主要是要弄死满族」——然后默默退回来了。那一刻我的感受也差不多是「我裤子都脱了,结果你给我看这个」……好在没有变身「满遗」,除了自身品行高洁的原因,另外也因为后来「在东满的一天」的经历。
我在东满只说过一句话,然后再就没有上过这个网站。在这两段糟糕的经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可以说我对「民族意识」这个事情了无兴趣,曾在博客上表示「什么民族点点点点,你们都一样极端,才不跟你们玩呢」。某种程度上说,皇汉和满族中的扯淡民族者真心是一对好基友——他们的差别只在于立场而已。
尽管表示「不要跟你们玩了」,但事实上对于民族和认同,我依然是很迷茫的。什么是满族?满族曾经是什么样子?满族又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与汉族又有什么差别?我心中没有答案。在北京,也许有些习惯和视角跟同学不一样,但这些不同是因为民族吗?还是因为家庭教育?没有与别人聊过,我也不知道。
直到08年,校内上有一个群,置顶帖里有一个帖子,是介绍满语的——惭愧,小时候是个理科生,完全没想过这世界上有满语这回事(也可见05-06年的主流满族网站有多么可笑,居然不曾介绍自己的母语)。那个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作为一个满族人,是有义务了解自己的语言的。现在回想起来,我想这样的反应或许就是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的一种表现吧——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想。
转眼间已有6年的时光。就我个人而言,找到民族认同感是从找到语言开始的。我想大概06年那时候我没遇上正确的网站和正确的人,如果当初碰上的是
@瓜尔佳老五兄这样的长者和当年的满语网站,可能我会更早结束自己的迷茫吧。
在知乎上,有不少用户可能在心里暗暗的评论:「Hasuran这个家伙是个危险的民族主义/民族分裂分子」——这类的评价说出来的有不少,我相信还有很多人没有说出来。这些年来我逐渐感觉到,在满族人当中,有正确民族意识是一件很劳神的事。
对于普通汉族人和大多数满族人来说,双方已经习惯了满族人「认同汉文化」、「把自己当做了汉民族的一员」(什么?你说人家也是说「我是满族人」的?还记得「我是满族人,但……」句式吗?),而忽然听到有满族人说「满语很重要」、「要保护自己的语言」、「要了解自己的文化」、「我们民族是不一样的」、「少数民族不是野蛮人」、「以前可能也不是野蛮人」……总而言之,忽然看见满族表达出了不同于汉民族的认同和视角的时候,大家会觉得这就是「极端主义」和「极端分子」。
就好像一个生活在你身边的人忽然说:「我才不是中国人呢哼╭(╯^╰)╮」——的感觉。
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只是在说「我是满族人」的同时,不会说那些「但……」而已。「我是满族人,但我还是得说满语是落后哒!」——不,我永远不会同意这种话,也不要想从我嘴里听到这种话。
我在任何网站上都强调满语的重要性,因为如上所说,语言结束了我茫然的民族认同。如今的满族人在寻找民族认同之时依旧茫然,而我实在不想再看到通过清宫剧找民族认同这种可怜又可悲的事情了。
当然,即便对于「有民族意识」的满族人而言,能够主动学习语言的也还是太少了。这两方原因吧,让我觉得与其他民族不同,作为满族,在这浮躁的现实和网络环境里保持端正的民族意识实属不易。在这个答案中,我也曾深深吐槽过这可悲的现实:
满语能否恢复生命力? - Hasuran Li 的回答满族作为一个整体,未来有没有可能「划归」到汉族中呢?我觉得有可能,而且是现在就有可能。但对于有(正确)民族意识的民族而言,「划归」是一个令人不愉悦的想法。
为什么要划归呢?为什么要同化呢?「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不是汉文化的经典吗?
主张民族认同,并不等于厌恶和抵制汉文化,并不等于反对汉文化。尽管在知乎上我的回答很少,但事实上熟悉我的朋友应该知道我很喜欢传统服饰。
我进入大明衣冠的年头,可比学习满语要久嘞。
完
哪有什么汉化,明明是现代化。有人要求你拜孔庙、穿右衽、建祠堂、信阴阳五行吗?
放弃传统无非是为了更舒适的现代生活和更多的发展机会,接受其他民族的传统是为了享受多样化的人生体验,汉族也同样放弃了大量的传统风俗,接受了大量的其他民族风俗。你现在既要死守自己的民族传统,还不想放弃现代社会带来的好处,要么比别人多掏钱,要么降低标准呗。你看
比尔盖茨看奥运租四合院住但不用上旱厕,
梭罗跑到瓦尔登湖当隐士抛弃现代生活,他们都是你的榜样。要是不想放弃现代物质生活,又要展示自己的传统文化优越感,还不肯多掏钱,那就是逼迫社会为你的精神生活买单了,世上没有这样的好事儿。
当然有些人的确就是能享受到这种好事儿。戏曲服装厂的津贴驱动了汉服运动,格子呢生产商推动了苏格兰裙这种“民族传统”的发明,还有现在大大小小的国学班,这“传统”已经成了一门好生意。一定要我提个建议的话,我建议你在传统文化生意里赚点钱,不要干掏钱还要赞美奸商。
——引自霍姆斯鲍姆的《传统的发明》
相关话题:
现在国内网络对伊斯兰教的攻击这么厉害,国家为什么不出来说句公道话?、
女朋友突然决定要信基督教,我该怎么办? - 马前卒的回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